中國古生物學家張彌曼獲頒聯合國「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2020-11-22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北京時間2018年3月23日凌晨,「世界傑出女科學家」頒獎典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位於巴黎的總部舉行。

現年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古生物學家張彌曼與其他四位出色的女科學家共同獲此殊榮。

大會授予張彌曼的頒獎詞是:「她在化石記錄方面的開創性工作,開啟了對水生脊椎動物如何適應陸地生活的新見解」。

張彌曼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圖源:中國科學院大學微信公眾號)

張彌曼長期致力於脊椎動物比較形態學、古魚類學、中-新生代地層、古地理學、古生態學及生物進化論的研究。她的研究成果刷新了人們對泥盆紀總鰭魚類、肺魚和陸生脊椎動物間關係的認識,在世界古生物學研究領域獲得一致認可。她對中國東部油田地層時代及沉積環境的研究也有顯著成就。1995年,張彌曼還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在頒獎典禮上,張彌曼的演講簡潔幽默,5分鐘的演講中出現了法語、英語、中文、俄語、瑞典語。

張彌曼簡單介紹了學術研究經歷,並沒提到自己60年來為了科學研究付出了什麼。不過,她特別向女兒提出感謝,「在她只有一個月大的時候,我把她交給了她的奶奶(外婆),當我把她接回來時,她已經是10歲了,但是她對此從未有任何抱怨。」

現場頓時響起了一陣掌聲。

中國第五位「世界傑出女科學家」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項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歐萊雅基金會1998年設立,每年表彰全球五位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

今年與張彌曼一同獲獎的4位科學家分別是英國植物分子生物學家卡羅琳·迪恩、加拿大發育生物學家珍妮特·羅桑、阿根廷生態科學家艾米·奧斯汀和南非兒童健康醫學專家希瑟·扎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目前世界女性科研人員的比例僅為28%,設立「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旨在打破科學領域的性別「玻璃天花板」。

「這對中國的女科研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鼓勵,」獲得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的張彌曼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中國女科研人員的比例在持續上升,但拔尖人才還需要更多一些。」

張彌曼是繼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李方華(2003)、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葉玉如(2004)、香港大學教授任詠華(2011)、中國科技大學教授謝毅(2015)之後,第五位獲得該榮譽的中國女科學家。

張彌曼在頒獎典禮上(圖源:新華網)

古生物學界的女中豪傑

張彌曼非但是位傑出的女科學家,更是世界古生物學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張彌曼的同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周忠和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該獎項是首次授予古生物學家,這對中國的古生物學發展,甚至對全世界的古生物學領域來說,都有深遠意義。

張彌曼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地質大學生,後被選拔赴莫斯科大學學習古生物學。她接受魚類學家伍獻文先生的建議,選擇古魚類研究,從此踏入生命演化「失落的世界」——陸生脊椎動物動物起源過程領域。

留學蘇聯時的合影,前排左一為張彌曼(圖源:中國科學院大學微信公眾號)

魚類登上陸地演化為陸生脊椎動物,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關係到所有陸生脊椎動物的起源問題,對此古生物學家們研究了數百年而未有定論。其中,確定魚怎樣進化出內鼻孔,學會在空氣中呼吸,是了解這個過程的關鍵一步。

上世紀80年初,正在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進修的張彌曼,通過複雜、嚴謹的化石還原技術,研究了雲南曲靖楊氏魚的結構,大膽指出:它們沒有內鼻孔。她的發現推翻了傳統的「三孔」理論,讓世界古生物界為之震動。隨著她在中國雲南曲靖發現震動古生物界的肯氏魚化石,證明了內鼻孔形成的「漂移」說,張彌曼的觀點逐漸獲得學界認同。

她的學生、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對新華社記者說:「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明,魚類登陸的關鍵環節發生在中國雲南,而張先生是這一大發現的開拓者。」

張彌曼製作的楊氏魚模型(圖源:中國科學院大學微信公眾號)

2008年,張彌曼在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關於伍氏獻文魚的研究成果,這類骨骼異常粗大的魚類見證了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青藏高原隆升以及由來已久的乾旱化進程。張彌曼還先後在Nature(2006年)、在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2014年)發表對孟氏中生鰻的研究成果,研究迄今全世界淡水沉積物中七鰓鰻的唯一記錄,首次記錄了化石七鰓鰻的幼體和變態期幼體特徵,而且顯示現代七鰓鰻獨特的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億前的早白堊世晚期即已成型並保持至今。

因其學術貢獻,張彌曼入選英國林奈學會外籍會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1年和2015年分別榮獲芝加哥大學、美國自然博物館吉爾德研究生院榮譽博士學位,2016年獲國際古脊椎動物學界最高獎——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

張彌曼獲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圖源:科學網)

用學術為國效力

除了在古生物學研究上的崇高學術成就,張彌曼還利用她的研究成果給中國的石油勘探工作中底層對比、地層時代和沉積環境的確定提供了重要信息。

在大慶油田開發之初,各界專家齊聚一堂,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判斷地下石油的分布。當時,不少人都認為含油層應該在距今1.5億年的早白堊紀,石油勘探也應該集中在相應的地層內進行。

但張彌曼卻不這麼認為,她根據地層中的化石樣本,結合對東亞地區古魚類演變規律的研究,她提出,含油最豐富的地層應該在距今1億年左右的晚白堊紀時代。

她的觀點為地質專家在尋找油層時提供了科學依據。此後,隨著大慶油田裡第一股石油從地下汩汩而出,張彌曼的觀點也被隨之證明並引起轟動。

勝利油田開發時,張彌曼發現海洋曾經覆蓋那一區域兩次,因而成油地質時代也會與普通油田有所不同,這一觀點也為勝利油田的順利開發提供了條件。

2011年,時年75歲的張彌曼在新疆進行野外勘探(圖源:中國科學院大學微信公眾號)

近年來,已經在古生物學領域名滿天下的張彌曼,又投身少有人關注的新生代鯉科魚化石研究,以求推動中國在相關領域的研究進程。「這一塊再不做,中國就趕不上了,」她解釋說,新生代魚類化石反映了近年來地球的變化,未來還能很好地和分子生物學結合起來,可能會誕生新的大發現。

「我們國家的科學取得今天的成就很不容易,但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跟世界領先水平還差得遠,」張彌曼認為,要抓住現在的機遇,從源頭上釋放科學家的創意,創新才能成為常態。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張彌曼獲頒「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後致辭。新華社記者 張曼攝  新華社巴黎3月22日電(記者張曼)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22日晚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與另外4位女科學家獲頒這一獎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此前發布的評獎消息中說,張彌曼創造性的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新觀點。
  • 【轉載】中國女科學家張彌曼,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
    當地時間3月22日晚,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與另外4位女科學家獲頒這一獎項。
  •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張彌曼:用一個甲子的時光解密遠古化石謎團
    3月22日,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的頒獎典禮上,一位82歲的中國老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衣著簡潔,笑容輕鬆,神態堅定。5分鐘的演講,她用了法語、英語、漢語、俄語四種語言,全程脫稿,發音標準,風趣幽默,贏得數次掌聲,一舉一動盡顯大方優雅。
  • 82歲科學家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被稱國民女神
    張彌曼。中國新聞周刊 董潔旭圖原標題:82歲成「國民女神」,「學魚」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從巴黎領獎回來後的第3天,張彌曼準時出現在位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辦公室裡。
  • 摘取「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的「傻瓜」
    中國女科學家張彌曼60餘載尋找魚「爬上陸地」的證據  摘取「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的「傻瓜」在張彌曼看來,古生物 學的「公心」就是「不到死也要抱著化石不撒手」  3月22日,自嘲為「傻瓜」的張彌曼在巴黎摘取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詞稱,「她開創性的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魚化石,是張彌曼大半輩子的迷戀。
  • 中科大謝毅獲頒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新聞—科學網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範婷玉):當地時間3月18日晚,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和另外4位來自其他國家的女科學家在法國巴黎索邦大學獲頒第
  • 人物| 82歲成「國民女神」,「學魚」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
    張彌曼。攝影/本刊記者董潔旭  從巴黎領獎回來後的第3天,張彌曼準時出現在位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辦公室裡。她謝絕了幾乎所有媒體採訪和活動的邀請,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3月22日,張彌曼接過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 中科大謝毅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當地時間3月18日晚,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和另外4位來自其他國家的女科學家在法國巴黎索邦大學獲頒第17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謝毅是第4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  國際在線報導 (記者範婷玉) 當地時間3月18日晚,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和另外4位來自其他國家的女科學家在法國巴黎索邦大學獲頒第17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謝毅也是第4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
  • 霍金離世刷屏,中國女科學家拿這麼大一個獎,卻無人知曉...
    張彌曼獲2018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今天,所有人都在熱議霍金的突然離開,但是前兩天,一個中國女科學家獲獎的消息卻無人知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3月8日的一份公報中公布了2018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名單:希瑟·扎爾(南非)、卡洛琳·迪恩(英國)、艾米·奧斯汀(阿根廷)、珍妮特·羅森特(加拿大)和張彌曼(中國)。
  • 科技視界 | 張彌曼:追尋"從魚到人"的證據
    張彌曼(中)在「世界傑出女科學家」頒獎典禮上  2018 年3 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授予中國古魚類學家張彌曼,以表彰她對水生脊椎動物向陸生動物演化過程的研究成就。  在獲頒「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之後,張彌曼回憶說,她的父親張宗漢是醫學生物學專家,在神經生理代謝領域卓有成就。因此,張彌曼少女時代的理想便是成為醫生。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號召青年人選擇一些國家急需而且基礎薄弱的領域,比如與勘測和開發礦產直接相關的地質學。
  • 82歲中國女科學家獲世界大獎,上臺領獎一張口,徵服全場……
    全世界最頂尖的5位女科學家,在此被頒發了一座頗具分量的大獎: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在這5位女科學家中,有一位面容慈祥、頭髮烏黑的中國女性。她微笑著上臺領獎並致辭。她就是蜚聲海內外的古生物學家:張彌曼。
  • 低調中國女科學家獲世界科學成就大獎 國內鮮有人知
    說到國內科學家,估計大部分想起的是楊振寧,殊不知我們中國的一位女科學家默默的在背後為國家做了許多科研貢獻,直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3月8日的一份公報中公布了2018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名單才被眾人所知。
  • 【中國新聞周刊】張彌曼:尋找魚化石之美
    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這位82歲的優雅老人迅速被稱為「網紅女科學家」「中國科研玫瑰」「真正的國民女神」。一位搞物理學的老朋友發來簡訊祝賀她獲獎,她不好意思地說:「如果你是女的,早就拿到這個獎了。」  從巴黎領獎回來後的第3天,張彌曼準時出現在位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辦公室裡。她謝絕了幾乎所有媒體採訪和活動的邀請,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 張彌曼:尋找魚化石之美
    張彌曼:尋找魚化石之美  3月22日,張彌曼接過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這位82歲的優雅老人迅速被稱為「網紅女科學家」「中國科研玫瑰」「真正的國民女神」。一位搞物理學的老朋友發來簡訊祝賀她獲獎,她不好意思地說:「如果你是女的,早就拿到這個獎了。」
  • 成就堪比居裡夫人 刷爆朋友圈的科學家張彌曼竟然還有點萌萌的
    同學們,敲黑板,新的知識點又來了,關鍵詞是「張彌曼」!她是誰?幹什麼的?憑什麼走紅?今天,我們就通過朋友圈的爆款文章來推理一下。她是一位女科學家。她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成就堪比「居裡夫人」!這麼牛的一個人,為什麼名字聽著卻很陌生呢?
  • 張瀰漫:摘得「女性諾貝爾科學獎」的古魚類學家
    2018年3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今年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獲獎名單。在這份名單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張彌曼女士赫然在列,成為第六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女科學家。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設立於1998年,是全世界唯一一項只針對女科學家的獎項,每年只有5個名額,被譽為「女性的諾貝爾科學獎」。
  • 南大「70後」校友鮑哲南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消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微博10月4日發布消息,第十九屆(2017)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揭曉,出生並成長於南京的「70後」美籍華人鮑哲南當選。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設立於1998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法國歐萊雅集團聯合設立。
  • 中國科大謝毅院士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人民網北京3月20日電 (趙永新、曾皓)北京時間3月19日凌晨,第十七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頒獎典禮在法國巴黎舉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謝毅憑藉利用納米固體化學原理尋找新型能源材料,發現二維超薄半導體在提升光電、熱電轉換效率方面的工作,榮獲本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 82歲中國女科學家閃耀!全世界都尊重她
    3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2018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名單,其中,有一位82歲的中國老人,打敗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競爭對手,名列其中!她,就是張彌曼。「時代風雲改變了她的觀念,也改變了她的命運。」
  • 華人教授鮑哲南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巴黎3月23日電(記者張曼)2017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23日晚在巴黎舉行,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和另外4位女科學家獲得這一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