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離世刷屏,中國女科學家拿這麼大一個獎,卻無人知曉...

2021-01-15 環球網

張彌曼獲2018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


今天,所有人都在熱議霍金的突然離開,但是前兩天,一個中國女科學家獲獎的消息卻無人知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3月8日的一份公報中公布了2018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名單:希瑟·扎爾(南非)、卡洛琳·迪恩(英國)、艾米·奧斯汀(阿根廷)、珍妮特·羅森特(加拿大)和張彌曼(中國)。



張彌曼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林奈學會外籍會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提名聲明中稱:「她創舉性的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張彌曼,女,原籍浙江嵊縣,1936年4月出生於南京,後隨父母輾轉江西。


由於小時候父親在醫學院工作,張彌曼常常要穿過解剖室到父親的辦公室去喊他回家吃飯,耳濡目染之下,從小就樹立了當醫生的理想。


由於當時的中國正在朝工業化邁進,國家號召青年學生積極投身地質這一國內幾乎是一片空白的學科。立志報效祖國的張彌曼於是選了另一條人生道路,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以期為祖國尋找礦產資源。


帶著母親趕製的厚棉襖從南方來到北方,被分配到古生物系的張彌曼有些惴惴不安,在此之前,她對這門學問一無所知。但此後的幾十年內,張彌曼卻全身心地撲在這個對平常人而言神秘而枯燥的學科上,數十年如一日。


每塊化石都見證著一段歷史,而張彌曼的工作則是揭開這些化石背後的謎團。


年輕時,張彌曼每年有好幾個月的時間在全國各地尋找化石,常常是一個人一根扁擔挑著被子、錘子、化石紙、膠水,跋涉在荒山野嶺間,身上的行囊最重時達到35公斤,還要走20公裡的山路。


有次在橫店考察,只能睡在農家的閣樓上,墊的是稻草,蓋的是發黴的爛棉絮,40天無法洗澡,回家時身上已經長了不少蝨子。她說,當時自己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衣服和棉被都扔到大鍋中煮沸。


在縉雲附近的磨石山上,山頂的小山村只有祠堂可以睡,晚上剛剛睡著,張彌曼突然發現幾隻老鼠從自己的臉上爬過。


在這樣的環境中,張彌曼說自己鍛鍊出了超人的飯量,有時就著幾塊黴豆腐,一頓飯她就能吃下一公斤。


雖然如此艱苦,但張彌曼從未退縮。「我一直堅持自己採集化石,自己修理化石,自己給化石拍照,自己研究。」化石對她而言,仿佛蘊藏著巨大的吸引力。




上世紀初,由於勘探技術的落後,中國的石油大部分依靠進口,石油資源很少被發掘,中國還被西方地質學者稱為「貧油國」。中國要開採自己的石油,並且迫在眉睫。


在大慶油田開發之初,剛參加工作的張彌曼根據地層中的化石樣本,準確提出石油的成油地質時代,為地質專家在尋找油層時提供了科學依據。此後,隨著大慶油田裡第一股石油從地下汩汩而出,張彌曼的觀點也被隨之證明並引起轟動。


勝利油田開發時,張彌曼發現海洋曾經覆蓋那一區域兩次,因而成油地質時代也會與普通油田有所不同,這一觀點又為勝利油田的順利開發提供了條件。



張彌曼對古魚類化石的研究,不僅為國內石油開採與古生物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獲得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可。


2005年秋天,世界各國的古脊椎動物學家雲集美國,出席古脊椎動物學會第65屆年會,同時表彰一位科學家對該學科所作的傑出貢獻。這位科學家就是張彌曼,迄今世界上只有極少數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在這類國際學術會議上獲此殊榮。


「她的工作,幫助澄清了生存在四億年前的海洋裡的魚類和由其演化而來的呼吸空氣的陸生動物之間的聯繫。多年來的工作,她在把鮮為人知的中國魚化石引起科學界的關注方面,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國外專家對她的評價。



2016年,古脊椎動物學會在美國鹽湖城授予張彌曼古脊椎動物學會的最高榮譽獎項: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Romer—Simpson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當張彌曼登上領獎臺時,全場起立,掌聲雷動經久不息。張彌曼用字正腔圓的牛津英語做了簡短風趣的答謝致辭,頻頻引起臺下的掌聲與笑聲。


張彌曼院士榮獲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


而這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L』Oréal-UNESCO For Women In Science Awards),也是對張彌曼院士極高的肯定。


張彌曼是繼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李方華(2003)、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葉玉如(2004)、香港大學教授任詠華(201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2015)後,第五位獲得該榮譽的中國女性科學家。她將於明年3月22日在巴黎獲頒此獎,並慶祝該獎項設立20周年。




在科學領域,女性的「玻璃天花板」仍未打破。但看了張院士的故事,誰說女性不適合搞科研?


必須為中國女性打call!為張彌曼院士打call!


來源:這裡是美國

霍金生前最後的微博發給了王俊凱…

「放心!你不會死的,因為我會死在前面!」

別瞎猜了!國務院機構這樣改!

恐怖!俄西伯利亞發現54隻被切斷的人手!真相迫近中!

反了你們!香港大學生為抵制普通話,衝進辦公室恐嚇老師!


相關焦點

  • 霍金這麼厲害,為什麼一次諾貝爾獎都沒拿過?
    雷雷有話說     1969年霍金病情惡化後,拐杖也沒法撐起雙腿,輪椅就成了他餘生的夥伴,他也跟輪椅產生了各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因為霍金的雙手無力,他的輪椅是電動的而不是用手轉的,不能奔跑的霍金就在輪椅上找到了追風的樂趣。他經常把輪椅跳到全速前進檔,在馬路中間飆椅,嚇壞了他的助理。    每次跟名流們聚會,霍金都愛開輪椅壓他們的腳趾,連英國的查爾斯王子都被軋過,霍金看著王子疼得齜牙咧嘴,還高興地開輪椅原地轉了一圈。
  • 霍金的離世讓他錯過了2020年諾獎?其實他離諾獎還差一點
    ·彭羅斯這次斬獲諾獎,那麼霍金如果活著,他也應該會獲得這次諾獎,讓其人生更加完美,畢竟霍金生前還沒有獲諾獎的經歷,所以很多人為霍金感到惋惜。(當然提出這個理論的人還要健在,我們現在想給愛因斯坦再頒一次諾獎已經不可能了)了解了以上的所有,我們就能知道為何霍金就算健在他也無緣這次諾獎。
  • 低調中國女科學家獲世界科學成就大獎 國內鮮有人知
    說到國內科學家,估計大部分想起的是楊振寧,殊不知我們中國的一位女科學家默默的在背後為國家做了許多科研貢獻,直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3月8日的一份公報中公布了2018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名單才被眾人所知。
  • 是枝裕和《無人知曉》:媽媽自私拋棄4個同母異父的"黑戶"孩子
    《無人知曉》《無人知曉》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家庭現實題材代表作品之一,該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是導演潛心15年的傾心之作。影片講述了一位單身媽媽拋棄4個同母異父的"黑戶"孩子獨自尋找幸福,孩子們相依為命並釀成悲劇的故事。
  • 牛頓、愛因斯坦、霍金都已離世,那如今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是誰
    牛頓、愛因斯坦、霍金應該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三位科學家,這三位科學巨匠都處於不同的時代,但是都是那個時代的最具代表人物,牛頓是近代最偉大的科學家,而愛因斯坦是20世紀代表人物,霍金則是21世紀人類的驕傲,牛頓、愛因斯坦、霍金三位科學家之所以被人類尊崇為最偉大的三位科學家,是因為他們都做出了巨大的科學成就,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牛頓建立的「三大定律」理論是物理學最為經典的理論之一,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至今是科學家指導理論,霍金的奇點理論和黑洞理論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宇宙觀,為人類研究宇宙真相少走很多彎路。
  • 霍金心目中的宇宙——紀念霍金離世兩周年
    2018年3月14日,史蒂芬·霍金離世。他被學界公認為當代最偉大的引力物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長馬丁·裡斯和因發現引力波而獲得諾獎的基普·索恩分別在為霍金進行的劍橋追悼和倫敦西敏寺的葬儀上一致指出,當代沒有任何人比霍金對時間和空間理解得更深刻。我在這兩個場合都非常仔細地聆聽了他們的悼詞。
  • 英國科學家史蒂芬 霍金離世,享年76歲
    「霍金是一位偉大科學家,一位傑出的男士,他的遺作今後仍有深遠影響。」   生於1942年1月8日--現代科學之父伽利略逝世後的300周年紀念日,史蒂芬 威廉 霍金成為世界上最傑出的科學家,並進入科學巨人的萬神殿。   His death was announced on the 139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Albert Einstein.
  • 網易刷屏 H5又來了!八一八《她掙扎48小時後死去,無人知曉》刷屏始末
    從昨晚開始,一支名為《她掙扎48小時後死去,無人知曉》公益H5在朋友圈刷屏—— H5視頻全程體驗 梅小花也參與了H5的互動, 最直觀的感受是——震撼、悲痛、憤怒。
  • 15歲女高中生,破解世界級數學難題,外國科學家稱讚:中國霍金
    在中國人文教育普及和創新的成果下,很多後起之秀茁壯成長,在很多領域中,人們都可以看到越來越小的天才綻放著自己的光芒。只有15歲的談方琳就是其中一個,在第二屆世界頂尖專家科學家論壇圓桌議論上,小小的她看起來並不顯眼,然而說起她的成就,在場的頂尖科學家都豎起了大拇指。
  • 北師大趙崢教授:未得諾獎掩蓋不了霍金對人類的貢獻
    1985年的時候,霍金第一次來到中國,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劉遼教授邀請霍金來北京進行學術交流的,但劉教授已於
  • 科學家張首晟驟然離世:曾包攬物理界多個重量級獎項
    12月6日上午消息,當地時間12月1日,美國華裔物理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2017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獲得者張首晟教授驟然離世,終年55歲。
  • 中國古生物學家張彌曼獲頒聯合國「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北京時間2018年3月23日凌晨,「世界傑出女科學家」頒獎典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位於巴黎的總部舉行。現年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古生物學家張彌曼與其他四位出色的女科學家共同獲此殊榮。
  • 「無人知曉的田馥甄」,是什麼樣的?
    聽見一個『無人知曉』的田馥甄 找到一個『無人知曉』的你自己 ▲戳圖收聽田馥甄五專《無人知曉》 今天上午11點,Hebe田馥甄的第五張個人錄音室專輯《無人知曉》正式在QQ
  • 愛因斯坦、霍金都相繼離世,那如今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誰呢?
    文/行走天涯愛因斯坦、霍金都相繼離世,那如今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誰呢?若要說到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牛頓,愛因斯坦這些非常偉大的科學家,因為他們的存在幾乎是奠定了人類科技的發展史以及未來的走向。比如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愛因斯坦等人皆是如此。而21世紀最偉大科學家霍金在去年的時候也是,但他們都已經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 諾貝爾物理獎獎頒布,華人獲諾獎最多的領域:霍金「戰友」獲獎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這三位科學家正是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據諾貝爾官網介紹,羅傑·彭羅斯於1931年出生於英國科爾切斯特,他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可靠預測而獲獎。
  • 諾貝爾物理獎獎頒布,華人獲諾獎最多的領域:霍金「戰友」獲獎
    這三位科學家正是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據諾貝爾官網介紹,羅傑·彭羅斯於1931年出生於英國科爾切斯特,他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可靠預測而獲獎。  萊因哈德·根澤爾於1952年出生於德國巴特洪堡,安德裡亞·格茲於196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這兩位科學家發現了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天體。
  •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未來女科學家等擬獲獎名單公布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公示「第十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19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獲獎名單」。 第十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
  • 9位女科學家獲2015年「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今年,中國女科學家的表現異常閃耀。既有屠呦呦科學家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也有更多默默無聞的女科學家在科技領域內取得越來越突出的成就。她們中既有碩果纍纍的知名科學家,也有異軍突起的「80後」新銳。 從宇宙空間的物理探索,到神經細胞的基礎研究,從量子計算、利用流星餘跡通訊,到情緒解碼以及癌症的攻克與治療——她們滿懷對科學的執著與信仰,依靠科學的力量讓世界更美。 據悉,本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評審委員會共由38位院士組成,中國科協榮譽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院士擔任主任。
  • 人物| 大清第一女科學家:29歲的短暫人生,刷屏世界的驚人成就
    她因晚婚被罵怪物、只活了29歲,火遍全球的大清第一女科學家,為何在國內無人知曉?1786年,在地球的另一端,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伽利略證明了「日心說」,克卜勒總結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歐洲大陸上充滿顛覆性的科學革命,一切新思潮都在暗處蠢蠢欲動。
  • 8位專家談諾獎:物理學獎給黑洞,或許是因為錯過了霍金
    為什麼今年的諾獎再次頒給了天文宇宙學方向?黑洞的研究居然時至今日才拿獎?針對今天的諾獎結果,我們聯繫了與幾位科學家,聽一聽他們對諾獎的看法。張雙南老師在「我是科學家」活動上的演講 | 我是科學家另外,近年來黑洞和天體物理成為諾獎熱門,可能很大程度上也反應了社會的關注度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