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中國女科學家獲世界科學成就大獎 國內鮮有人知

2020-11-22 遨遊世界科學

說到國內科學家,估計大部分想起的是楊振寧,殊不知我們中國的一位女科學家默默的在背後為國家做了許多科研貢獻,直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3月8日的一份公報中公布了2018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名單才被眾人所知。

她就是張彌曼,1936年4月出生於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脊椎動物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1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1982年獲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85年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

1986年獲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

1987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6年10月獲古脊椎動物學會的最高榮譽獎項: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

2017年11月13日,張彌曼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這樣一位獲獎無數的科學家為人處事卻極其低調,以至於國內鮮有人知。

劉少奇的一番話改變了她的人生道路

由於小時候父親在醫學院工作,耳濡目染之下,從小就樹立了當醫生的理想。等她到了高中,上實驗課,解剖很細的小蚯蚓也沒有碰破血管,這讓她樹立了報考醫學院的信心。可沒想到劉少奇同志的一句話,卻讓她選了另一條人生道路。

當時的中國正在朝工業化邁進,劉少奇同志提出:「地質是工業的尖兵。」言下之意,工業需要地質,號召青年學生積極投身這一國內幾乎是一片空白的學科。立志報效祖國的張彌曼很快改變了理想,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但父母並不支持她的決定。可一聽說北京地質學院的新生部設在河北宣化,心疼女兒的母親馬上趕製了一件厚厚的大棉襖。南方人未必能抵禦北方的寒冷,而母親的這件大棉襖可以罩在小棉襖外面,小棉襖裡面還能塞上一兩件毛衣,但是這件棉襖張彌曼一直沒捨得穿,她一直在等待更寒冷的天氣。

「歡迎你,戈壁灘上的開拓者!」這樣的標語,能激起不少年輕學生的雄心壯志。但當時被分配到古生物系的張彌曼有些惴惴不安,在此之前,她對這門學問一無所知。但此後的幾十年內,張彌曼卻是全身心地撲在這個學科上,再苦再累也沒有回頭。

年輕時,張彌曼每年有好幾個月的時間在全國各地尋找化石,常常是帶著行李和一些工具就出發,就用一根扁擔挑著,跋涉在荒山野嶺間,身上的行囊達到二三十公斤是常有的事,有時還要走一二十公裡的山路,才能到下一個目的地。「現在的野外考察條件好得多,累了可以睡帳篷,去野外還能開車,當時我們出去,都是挑著擔子,憑著雙腳走出來的。」張彌曼說。

那一塊塊普通人眼中顯得生硬的石頭,卻一直給張彌曼帶來無窮的樂趣,她常常一擺弄就是一上午。沉迷在化石堆中多年,她一直堅持自己動手採集化石、修理化石、給化石拍照、研究化石。「自己弄的東西自己知道,哪怕不小心把化石弄壞了,也不會妨礙我的研究。」張彌曼謙虛地說,她研究化石的目的是做學問,在勘探幾大油田時,各界學者都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出了觀點,她也只是其中之一,做了分內的事。

年逾八旬,張彌曼依然堅持工作,她最近在雲南有一個科研項目,儘管身體條件已經不允許她像以前那樣長時間在野外進行科考,但她還是習慣到現場進行實地踏勘,希望能為科研事業做更多的貢獻。

就在前幾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3月8日的一份公報中公布了2018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名單:希瑟·扎爾(南非)、卡洛琳·迪恩(英國)、艾米·奧斯汀(阿根廷)、珍妮特·羅森特(加拿大)和張彌曼(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成就獎聲明中稱:「她(張彌曼)創舉性的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只是,中國女科學家拿了這麼大一個獎項,國內似乎知道的人並不多。創立於1998年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法國歐萊雅集團聯合設立,每年從全球各大洲遴選出5位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旨在公開表彰女科學家的傑出成就,並為其科研事業提供支持。該獎在基礎科學和生命科學兩個領域隔年交替評選。張老師是本次獲獎者中唯一的中國女科學家,是第五位獲得該榮譽的中國女科學家。前四位分別是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李方華(2003)、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葉玉如(2004)、香港大學教授任詠華(201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2015)。

過幾天,也就是3月22日,82歲的張彌曼準備啟程前往法國,參加3月22日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頒獎禮。

祝願張老師身體健康,謝謝張老師為祖國做的貢獻!

相關焦點

  • 82歲中國女科學家獲世界大獎,上臺領獎一張口,徵服全場……
    全世界最頂尖的5位女科學家,在此被頒發了一座頗具分量的大獎: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在這5位女科學家中,有一位面容慈祥、頭髮烏黑的中國女性。她微笑著上臺領獎並致辭。▼ 簡短的發言贏得數次掌聲▼央視新聞報導在國內,說起中國當代女科學家,許多人都只講得出屠呦呦女士
  • 清朝女天文學家王貞儀,在國際上赫赫有名,國內卻鮮有人知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國際知名的《自然》(Nature)網站在關於2019年度「激勵科學與創新科學研究獎」提名的宣傳片中,登出了一位名為「王貞儀」的中國清朝女科學家,作為當前女性科學家的「前輩」代表。
  • 中國「三無」科學家85歲獲諾獎,拯救數百萬人卻鮮有人知
    2015年10月5日,中國科學家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了研製抗瘧疾藥物的任務,屠呦呦以她豐富的經驗,成為了該任務科技組的組長,1972年,她和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種無色晶體並將之命名為青蒿素,
  • 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獲未來科學大獎 有人稱之「中國的諾貝爾獎」
    記者:蔡文清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共設置了「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每個單項獎獎金為100萬美元,大獎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等國際著名獎項,因此也有人將它比作「中國的諾貝爾獎」。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該對國內科學家再好一點
    你們熟悉的那個顏寧,在美國又獲科學大獎了 今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共包括三個獎項)。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a賓傑出研究獎,授予了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2017年,顏寧辭去清華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到美國僅僅三年,今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共包括三個獎項),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授予了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 【轉載】中國女科學家張彌曼,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
    當地時間3月22日晚,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與另外4位女科學家獲頒這一獎項。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上)
    、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清華大學的幾年,她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領域內多年來沒有解決的問題,還被權威雜誌評選為「中國科學之星」。誰知道,2017年,顏寧從清華辭職,又回到了普林斯頓大學,成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至於顏寧為何出走,一直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但都被顏寧否認了。
  • "中國諾貝爾"揭曉, 盧煜明獲生命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共設立「生命科學大獎」和「物質科學大獎」兩個獎項,獎金各為100萬美元,以表彰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被稱為中國的諾貝爾獎。另外,要求其獲獎工作主要在中國大陸或港澳臺地區完成,但不限國籍。獲獎者可以是個人或者團隊,原則上每個獎項不超過5名獲獎者。知社學術圈通過大數據分析,昨天預測最有希望榮獲大獎的七位科學家,有生命科學大獎的袁隆平、屠呦呦、和施一公,以及物質科學大獎的薛其坤、趙忠賢、潘建偉、和王貽芳。今天,薛其坤教授果然獲獎!
  • 錢永健獲大獎接受專訪:望中國成科學強國
    2008年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由中國內地、香港、東南亞、美加等地區最富影響力的十餘家華文媒體共同舉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已進入第三年,前兩屆影響世界華人獎科學研究類獲獎者包括:破解H5N1病毒的陶一之、發明環保電池的張霞昌、獲諾貝爾和平獎的郝慰民。
  • 中國美女科學家再獲世界級大獎,兩個字可以解釋當年出走美國原因
    顏值與才華並存,特立獨行,碩果纍纍卻飽受爭議,沒錯,這就是中國的美女科學家顏寧。顏寧離開中國前往美國的原因,外界猜測是因為落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但是具體原因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不過當初顏寧離開時,曾說過:換一種環境,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突破。那麼在出走美國的這3年,顏寧在科學上取得新突破了嗎?
  • 顏寧再獲大獎,我很慶幸她離開了中國
    ——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彰顯了顏寧在科研領域的成就。隨後,在清華任教期間,顏寧連續斬獲國際大獎。顏寧剛回國的時候,就帶領年輕團隊,僅用6個月就解決了困擾生物界五十年的難題,讓中國的年輕團隊震驚世界。
  • 科學之光,溫暖世界|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正式開幕
    時至今日,大獎的影響力已從華人科學界逐漸擴展到國際科學界,獲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和科學界的深度參與,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五周年不僅是一個值得慶祝和紀念的時間節點,我們更希望借科學界雲端年度盛會這樣一個機會,禮讚科學成就,弘揚科學精神,喚起科學熱情,以科學精神影響中國、影響世界、影響下一代。在過去五年中,未來科學大獎在民間科學獎項設立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實現了階段性目標。
  • 中國古生物學家張彌曼獲頒聯合國「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北京時間2018年3月23日凌晨,「世界傑出女科學家」頒獎典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位於巴黎的總部舉行。現年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古生物學家張彌曼與其他四位出色的女科學家共同獲此殊榮。
  • 山東這一「巨觀」火了,各方神仙匯聚一堂,門票免費卻鮮有人知
    所以,中國從古時候開始,就有著非常多的寺廟,來讓人們寄託心中的信仰。直到現在,很多的寺廟都成為了中國著名的旅遊景區,比如少林寺,南華寺等等。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個特別的寺廟,這個寺廟被當地人成為「巨觀」,而且還有各方神仙匯聚一堂,更重要的是,這裡不但有地位,而且門票還是免費,但是卻鮮有人知。這個地方就是位於山東濟南的一座道教官觀。先解釋一下什麼是道教官觀。
  • 北大黃芊芊:17歲進北大28歲博導,今獲300萬大獎不輸顏寧
    就這樣,黃芊芊開始了在北大的科研事業,可見,她是一個純粹本土培養的科學家,但是,她在科研上,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2017年,黃芊芊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入選這項計劃的一共只有4人,當時她只有28歲。
  • 四名科學家獲2020未來科學大獎
    張亭棟、王振義獲「生命科學獎」 盧柯、彭實戈分獲「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本報訊(記者 李佳)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盧柯,開創性地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提高金屬材料的強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領域中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通常材料的強化均通過引入各種缺陷以阻礙位錯運動來實現,但材料強度提高的同時會喪失塑性和導電性,這導致了材料領域著名的長期未能解決的材料強度與塑性(或導電性)的倒置關係。
  • 4名科學家獲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
    本報訊 (記者 於大勇) 近日,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獲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柯獲物質科學獎,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國外什麼最吸引她,其實只有兩個字
    2017年,顏寧辭去清華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到美國僅僅三年,今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共包括三個獎項),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授予了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 安徽有一座低調大學:發現罕見天文現象,卻少有人知
    環顧安徽,你會發現,省內的大學,幾乎都很低調,不是嗎?你看哈,從中科大到安大,再到合工大,這三個安徽頂級院校,幾乎都是清一色的「低調大學」。在各種名目繁多的評比中,幾乎看不到它們的身影,只是偶爾,作為一種象徵,中科大要作為代表,出場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