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國內科學家,估計大部分想起的是楊振寧,殊不知我們中國的一位女科學家默默的在背後為國家做了許多科研貢獻,直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3月8日的一份公報中公布了2018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名單才被眾人所知。
她就是張彌曼,1936年4月出生於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脊椎動物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1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1982年獲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85年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
1986年獲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
1987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6年10月獲古脊椎動物學會的最高榮譽獎項: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
2017年11月13日,張彌曼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這樣一位獲獎無數的科學家為人處事卻極其低調,以至於國內鮮有人知。
劉少奇的一番話改變了她的人生道路
由於小時候父親在醫學院工作,耳濡目染之下,從小就樹立了當醫生的理想。等她到了高中,上實驗課,解剖很細的小蚯蚓也沒有碰破血管,這讓她樹立了報考醫學院的信心。可沒想到劉少奇同志的一句話,卻讓她選了另一條人生道路。
當時的中國正在朝工業化邁進,劉少奇同志提出:「地質是工業的尖兵。」言下之意,工業需要地質,號召青年學生積極投身這一國內幾乎是一片空白的學科。立志報效祖國的張彌曼很快改變了理想,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但父母並不支持她的決定。可一聽說北京地質學院的新生部設在河北宣化,心疼女兒的母親馬上趕製了一件厚厚的大棉襖。南方人未必能抵禦北方的寒冷,而母親的這件大棉襖可以罩在小棉襖外面,小棉襖裡面還能塞上一兩件毛衣,但是這件棉襖張彌曼一直沒捨得穿,她一直在等待更寒冷的天氣。
「歡迎你,戈壁灘上的開拓者!」這樣的標語,能激起不少年輕學生的雄心壯志。但當時被分配到古生物系的張彌曼有些惴惴不安,在此之前,她對這門學問一無所知。但此後的幾十年內,張彌曼卻是全身心地撲在這個學科上,再苦再累也沒有回頭。
年輕時,張彌曼每年有好幾個月的時間在全國各地尋找化石,常常是帶著行李和一些工具就出發,就用一根扁擔挑著,跋涉在荒山野嶺間,身上的行囊達到二三十公斤是常有的事,有時還要走一二十公裡的山路,才能到下一個目的地。「現在的野外考察條件好得多,累了可以睡帳篷,去野外還能開車,當時我們出去,都是挑著擔子,憑著雙腳走出來的。」張彌曼說。
那一塊塊普通人眼中顯得生硬的石頭,卻一直給張彌曼帶來無窮的樂趣,她常常一擺弄就是一上午。沉迷在化石堆中多年,她一直堅持自己動手採集化石、修理化石、給化石拍照、研究化石。「自己弄的東西自己知道,哪怕不小心把化石弄壞了,也不會妨礙我的研究。」張彌曼謙虛地說,她研究化石的目的是做學問,在勘探幾大油田時,各界學者都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出了觀點,她也只是其中之一,做了分內的事。
年逾八旬,張彌曼依然堅持工作,她最近在雲南有一個科研項目,儘管身體條件已經不允許她像以前那樣長時間在野外進行科考,但她還是習慣到現場進行實地踏勘,希望能為科研事業做更多的貢獻。
就在前幾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3月8日的一份公報中公布了2018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名單:希瑟·扎爾(南非)、卡洛琳·迪恩(英國)、艾米·奧斯汀(阿根廷)、珍妮特·羅森特(加拿大)和張彌曼(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成就獎聲明中稱:「她(張彌曼)創舉性的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只是,中國女科學家拿了這麼大一個獎項,國內似乎知道的人並不多。創立於1998年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法國歐萊雅集團聯合設立,每年從全球各大洲遴選出5位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旨在公開表彰女科學家的傑出成就,並為其科研事業提供支持。該獎在基礎科學和生命科學兩個領域隔年交替評選。張老師是本次獲獎者中唯一的中國女科學家,是第五位獲得該榮譽的中國女科學家。前四位分別是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李方華(2003)、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葉玉如(2004)、香港大學教授任詠華(201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2015)。
過幾天,也就是3月22日,82歲的張彌曼準備啟程前往法國,參加3月22日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頒獎禮。
祝願張老師身體健康,謝謝張老師為祖國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