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成為清華大學教授(2007年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導),40歲成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42歲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從這份履歷來看,絕對是天才級的。
顏值與才華並存,特立獨行,碩果纍纍卻飽受爭議,沒錯,這就是中國的美女科學家顏寧。
顏寧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從事2年博士後研究後,回到國內,在清華大學任教長達10年之久,於2017年離開國內,回到母校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和從事研究。
顏寧離開中國前往美國的原因,外界猜測是因為落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但是具體原因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不過當初顏寧離開時,曾說過:換一種環境,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突破。
那麼在出走美國的這3年,顏寧在科學上取得新突破了嗎?
別的不說,僅2019年顏寧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一事實,恐怕就是對她成就最好的認可和證明,要知道,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評選標準,比國內更加嚴格。
而據公開資料,僅今年5月和6月,顏寧和她的科研團隊就以個人或者團隊名義在《Nature》、《PANS》、《Cell》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了4篇論文,而能登上這些學術期刊的文章,幾乎代表著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科研成果。
今年8月,顏寧再度斬獲由女科學家組織GWIS頒發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以表彰她在科研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這個獎項絕對是含金量極高的世界級大獎。
為什麼要說再,因為在此之前,顏寧曾獲得過不少世界級大獎,比如2005年獲得北美地區 「青年科學家獎」,2012年獲得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國際青年科學家獎、美國HHMI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獎,2015年獲得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2019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魏茲曼女性與科學獎、「貝時璋」生物物理青年科學家獎等等,可謂是光彩奪目。
其實在今年的6月,顏寧就曾入圍美國布拉瓦尼克國家青年科學家獎,如今,再添大獎,錦上添花,也是世界學術界對顏寧的一次又一次的認可。
看了這麼多,很多人可能會感嘆,如此才華橫溢的天才科學家,為何我們留不住而出走他國,也許兩個字就能解釋顏寧當年出走美國原因。
在今年獲獎後,《GWIS LEAD》雜誌對顏寧進行了採訪,也許我們能從顏寧的回答中找到答案。
問:你認為你的職業最大好處是什麼?顏寧:自由。我可以自由地安排工作、自由地選擇項目、自由地選擇合作者和工作團隊。
從上述回答中,我們至少可以判斷,普林斯頓大學的科研環境是自由的,顏寧可以自由地工作,自由地選擇工作團隊,「自由」兩個字似乎是顏寧最看重的,國內的科研環境到底如何?筆者不是科研工作者,不敢在這裡胡言亂語,但是從顏寧的回答中也許能找到對比。
問:是什麼激發了你對科研的興趣?顏寧:我享受靈活的工作時間,喜歡自由的選擇課題,更何況還有「全世界第一個發現的巨大誘惑」。
這個回答裡面,顏寧再度強調了自由兩個字,而且還強調了「全世界第一個發現的巨大誘惑」,這也充分說明了美國科研的先進性和前瞻性。
問:你職業生涯最有價值的成就是什麼?顏寧:提升了我的批判性思維,我最大成就是迄今為止培養了一批才華橫溢的年輕學者,不少人已經能夠獨挑大梁,開始自己的獨立研究項目了。
顏寧坦言,最大的成就不是科研帶給她的名利,而是培養了一大批的年輕學者,以及鼓舞了更多的女性參與科學研究,這也是一個傑出科學家應有的胸襟。
很顯然,對於特立獨行,性格「叛逆」的顏寧來說,「自由」是她最崇尚的,有人說,國內學術腐敗,講究論資排輩,科研人員待遇不高,科研經費申請困難,這些因素也許才是促使顏寧出走的最重要原因。
有人一味的指責那些留學不歸的學子,當然,其中部分人可能單純是為了追求名利,但是我相信更多的人還是有像錢老一樣的愛國情懷,在我們指責他們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要反思,為什麼留不住?
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的社會一直在進步,制度也一直在完善,如今我們也經常看到破格提拔的例子,國家也一直在引導我們崇尚科學、尊重科學家,畢竟,科技興國,科技也許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是有國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