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納言
你們熟悉的那個顏寧,在美國又獲科學大獎了。
今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共包括三個獎項)。
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a賓傑出研究獎,授予了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值得一說的是,顏寧辭去清華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到美國僅三年時間。
2017年,顏寧辭職赴美,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
僅僅兩年,就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接下來,可謂一路高歌到底。
一句話,中國科學界「給不了」的,似乎美國科學界「補足了」。
有兩個細節,挺讓人浮想聯翩:
第一,顏寧為何出走?原因眾說紛紜。
儘管顏寧本人否認了「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這個原因,但落選事實板上釘釘。
第二,最近,顏寧在微博提及「入職清華年薪10萬」的細節引發熱議。
儘管顏寧本人寫了一封長長的說明給清華留足了面子,順帶著明裡暗裡還懟了不少自媒體——但,白紙黑字的原文在,字裡行間的語意在,遺憾與不滿,雖淡然,也確鑿。
知乎上有個直白的提問,題目就是:
如何看到顏寧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而在國內卻評不上院士?
我們失去顏寧,真的「誰也不怪」嗎?
答案顯然是未必。
顏寧,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在國內上的學。
清華畢業後,寫了封自薦信:
我覺得自己各方面能力已達到貴校的要求,我希望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地方……
此後,她獲得到美國名校普林斯頓大學生物系學習的機會,碩博連讀。
博士畢業後,顏寧沒有選擇留在國外,而是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清華大學做了一名老師。
在清華數年,她取得了巨大成就,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領域內多年來沒有解決的問題,還被權威雜誌評選為「中國科學之星」。
39歲時,她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最受歡迎的候選人,不幸的是,結果敗北。
每個人的選擇都是帶有偶然性的,只是,偶然之外總有必然的道理。
在能檢索到的公開採訪中,顏寧是這樣解釋科研理念的問題:
問:你認為你的職業的最大好處是什麼?
顏寧:自由。我可以自由地安排工作、自由地選擇項目、自由地選擇合作者和工作團隊。
有兩點是肯定的:
第一,如果非要給科學家的個人選擇綁架上道德大義的話,顏寧起碼不是那種最初就死活不肯回國的人。當年,回清華,總是有情有義有憧憬的。
第二,此後的離開,雖然沒有當事人直白的佐證能看出什麼體制性的癥結,但我們沒有留住頂尖年輕科學家,總是不爭的事實。
這個事實之前,還要附加上一個事實:
顏寧曾義無反顧選擇了回國。
正因如此,我們不得不反思:
如果我們的科研環境再友好那麼一點點,顏寧還會選擇回到美國嗎?
更叫人不安的是另一個問題:
如果顏寧繼續留守在清華,她的學術科研還會有今日之「高光時刻」嗎?
2020年5月,顏寧在《自然》雜誌發表了2篇論文。
6月8日,顏寧在《PANS》發表一篇論文。
6月15日,顏寧團隊與楊洪武團隊合作在Cell《細胞》上發表論文。
……
多個或者少個人,泱泱人口大國,或許不是特別要緊。
只是中興事件之後,加上華為與字節在美國的各種糾葛,多個或者少個頂尖科學家,恐怕已然是十分、特別、尤其要緊的事情。
好吧。
就算「入職清華年薪10萬」是個不太美麗的誤會,但在普林斯頓做研究更自由或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那麼,這種「自由比較優勢」,難道不是靠具體的制度與政策營造出來的?
之前,有人根據網上流傳的 「中國人財務自由的九個階段」,將科研自由分為十個等級:
選題自由、方向自由、假期自由、招生自由、課題自由、
經費自由、發paper自由、平臺自由、頭銜自由、終極自由。
2011年,文匯報曾報導過這樣一則新聞:
49歲的華東理工大學校長錢旭紅教授得知自己被新增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時,正在會議室裡聽學生交流課題。
對於當選院士,他很感慨:
「其實我的學術水平不會因為評上院士而提高,只是我也許可以進入相對自由的階段。就像我剛剛接到一位英國院士發來的郵件,他的第一句話就是』祝賀你以後可以不受限制地從事你的研究工作了』,這也是我的心聲。」
局外人很難想像的是:
從博士到助教,再到副教授、教授,不僅是各種頭銜和待遇在改變,更重要的,其實是自由程度在增加。
科研自由、學術自由——這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不談朝聞夕死,也是致命誘惑。
道理不複雜:
一個醉心於學術研究的科學家,如果一天到晚在江湖規則中掙扎、如果春夏秋冬在表格會議中應付、如果長此以往在政策支持中奔走,那麼,這個科學家很可能異化為「表演藝術家」。
最後的最後,想轉述兩個關於顏寧的細節:
有一次,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學術報告上,一位男生站起來提問:
顏老師,請問您每天的作息時間是怎麼的?
顏寧當即回答:
關你毛事。
在一次的學院博士生面試上,有位男性老師問到一位女生:
你現在到了一定年齡,將來怎麼平衡家庭和科研?
顏寧老師在那個女生回答前,說到:
你可以不回答這個問題。這是一個有性別歧視的問題。你們為何從來不問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失去這樣一位有顏有趣的青年科學家,說真的,不僅是遺憾而已。
想問的是:
在顏寧又獲美國大獎之後,我們,能不能踏踏實實地對國內科學家再好一點?
原創:納思教育。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