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該對國內科學家再好一點

2020-09-15 納思網校

文:納言

你們熟悉的那個顏寧,在美國又獲科學大獎了。

今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共包括三個獎項)。


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a賓傑出研究獎,授予了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值得一說的是,顏寧辭去清華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到美國僅三年時間。


2017年,顏寧辭職赴美,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


僅僅兩年,就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接下來,可謂一路高歌到底。

一句話,中國科學界「給不了」的,似乎美國科學界「補足了」。

有兩個細節,挺讓人浮想聯翩:

第一,顏寧為何出走?原因眾說紛紜。

儘管顏寧本人否認了「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這個原因,但落選事實板上釘釘。

第二,最近,顏寧在微博提及「入職清華年薪10萬」的細節引發熱議。

儘管顏寧本人寫了一封長長的說明給清華留足了面子,順帶著明裡暗裡還懟了不少自媒體——但,白紙黑字的原文在,字裡行間的語意在,遺憾與不滿,雖淡然,也確鑿。

知乎上有個直白的提問,題目就是:

如何看到顏寧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而在國內卻評不上院士?

我們失去顏寧,真的「誰也不怪」嗎?

答案顯然是未必。

顏寧,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在國內上的學。

清華畢業後,寫了封自薦信:


我覺得自己各方面能力已達到貴校的要求,我希望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地方……


此後,她獲得到美國名校普林斯頓大學生物系學習的機會,碩博連讀。

博士畢業後,顏寧沒有選擇留在國外,而是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清華大學做了一名老師。

在清華數年,她取得了巨大成就,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領域內多年來沒有解決的問題,還被權威雜誌評選為「中國科學之星」。

39歲時,她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最受歡迎的候選人,不幸的是,結果敗北。

每個人的選擇都是帶有偶然性的,只是,偶然之外總有必然的道理。

在能檢索到的公開採訪中,顏寧是這樣解釋科研理念的問題:

問:你認為你的職業的最大好處是什麼?


顏寧:自由。我可以自由地安排工作、自由地選擇項目、自由地選擇合作者和工作團隊。


有兩點是肯定的:

第一,如果非要給科學家的個人選擇綁架上道德大義的話,顏寧起碼不是那種最初就死活不肯回國的人。當年,回清華,總是有情有義有憧憬的。

第二,此後的離開,雖然沒有當事人直白的佐證能看出什麼體制性的癥結,但我們沒有留住頂尖年輕科學家,總是不爭的事實。

這個事實之前,還要附加上一個事實:


顏寧曾義無反顧選擇了回國。

正因如此,我們不得不反思:


如果我們的科研環境再友好那麼一點點,顏寧還會選擇回到美國嗎?

更叫人不安的是另一個問題:

如果顏寧繼續留守在清華,她的學術科研還會有今日之「高光時刻」嗎?

2020年5月,顏寧在《自然》雜誌發表了2篇論文。


6月8日,顏寧在《PANS》發表一篇論文。


6月15日,顏寧團隊與楊洪武團隊合作在Cell《細胞》上發表論文。


……

多個或者少個人,泱泱人口大國,或許不是特別要緊。

只是中興事件之後,加上華為與字節在美國的各種糾葛,多個或者少個頂尖科學家,恐怕已然是十分、特別、尤其要緊的事情。

好吧。


就算「入職清華年薪10萬」是個不太美麗的誤會,但在普林斯頓做研究更自由或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那麼,這種「自由比較優勢」,難道不是靠具體的制度與政策營造出來的?


之前,有人根據網上流傳的 「中國人財務自由的九個階段」,將科研自由分為十個等級:

選題自由、方向自由、假期自由、招生自由、課題自由、


經費自由、發paper自由、平臺自由、頭銜自由、終極自由。


2011年,文匯報曾報導過這樣一則新聞:

49歲的華東理工大學校長錢旭紅教授得知自己被新增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時,正在會議室裡聽學生交流課題。

對於當選院士,他很感慨:


「其實我的學術水平不會因為評上院士而提高,只是我也許可以進入相對自由的階段。就像我剛剛接到一位英國院士發來的郵件,他的第一句話就是』祝賀你以後可以不受限制地從事你的研究工作了』,這也是我的心聲。」

局外人很難想像的是:


從博士到助教,再到副教授、教授,不僅是各種頭銜和待遇在改變,更重要的,其實是自由程度在增加。

科研自由、學術自由——這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不談朝聞夕死,也是致命誘惑。


道理不複雜:


一個醉心於學術研究的科學家,如果一天到晚在江湖規則中掙扎、如果春夏秋冬在表格會議中應付、如果長此以往在政策支持中奔走,那麼,這個科學家很可能異化為「表演藝術家」。


最後的最後,想轉述兩個關於顏寧的細節:

有一次,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學術報告上,一位男生站起來提問:


顏老師,請問您每天的作息時間是怎麼的?


顏寧當即回答:


關你毛事。


在一次的學院博士生面試上,有位男性老師問到一位女生:


你現在到了一定年齡,將來怎麼平衡家庭和科研?


顏寧老師在那個女生回答前,說到:


你可以不回答這個問題。這是一個有性別歧視的問題。你們為何從來不問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失去這樣一位有顏有趣的青年科學家,說真的,不僅是遺憾而已。

想問的是:


在顏寧又獲美國大獎之後,我們,能不能踏踏實實地對國內科學家再好一點?



原創:納思教育。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今年8月,又獲大獎。我說這麼多,就是想說,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非常偉大的科學家,也許未來的某一天,她就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第一:天才都是百年不遇的,也是改變世界的人。很多人常常說,中國人多,唯一不缺的就是人才,但顏寧這樣的科學家是普通的人才嗎?人家是天才,天才有幾個,放眼世界也沒有幾個人,說白了,天才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上)
    2020年5月,顏寧在《自然》雜誌發表了2篇論文。6月8日,顏寧在《PANS》發表一篇論文。6月15日,顏寧團隊與楊洪武團隊合作在Cell《細胞》上發表論文。無論是《細胞》還是《PANS》都是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代表的是學術上的成就和權威。今年8月,又獲大獎。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是否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今年8月,又獲大獎。 我說這麼多,就是想說,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非常偉大的科學家,也許未來的某一天,她就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也許未來某一天顏寧的成就會非常的高,獲得諾貝爾獎也不過分。我們真的不會感到可惜嗎? 通過華為被制裁,我們該清醒了,中國在很多領域遠遠沒有什麼高科技,我們距離發達國家還遠得很,像顏寧這樣的人才如果能為我國所用,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SA
    2020年5月,顏寧在《自然》雜誌發表了2篇論文。6月8日,顏寧在《PANS》發表一篇論文。6月15日,顏寧團隊與楊洪武團隊合作在Cell《細胞》上發表論文。無論是《細胞》還是《PANS》都是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代表的是學術上的成就和權威。今年8月,又獲大獎。
  • 科研女神: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2020年5月,顏寧在《自然》雜誌發表了2篇論文。6月8日,顏寧在《PANS》發表一篇論文。6月15日,顏寧團隊與楊洪武團隊合作在Cell《細胞》上發表論文。無論是《細胞》還是《PANS》都是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代表的是學術上的成就和權威。今年8月,又獲大獎。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國外什麼最吸引她,其實只有兩個字
    2020年5月,顏寧在《自然》雜誌發表了2篇論文。6月8日,顏寧在《PANS》發表一篇論文。6月15日,顏寧團隊與楊洪武團隊合作在Cell《細胞》上發表論文。無論是《細胞》還是《PANS》都是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代表的是學術上的成就和權威。今年8月,又獲大獎。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娛樂博主」
    告別了國內的爭議,她再次來到熟悉的普林斯頓,這次,是以教授和博導的身份。到了國外,不用背負社會的期望值,顏寧又重新體會到自由徜徉在科研之海的快樂。2019年她拿下「魏茲曼女性與科學獎」,才三天後,她又成了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還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聯名推薦入選的。
  • 顏寧教授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世界因你而美麗顏寧教授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清華新聞網4月2日電 3月31日晚,「世界因你而美麗  2016-2017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揭曉。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作為頒獎嘉賓為顏寧頒獎。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顏寧這十年
    日晚,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新入選的院士名單,共有25名外籍科學家當選為外籍院士,其中就包括42歲的中國科學家顏寧。如今,再談起當時的選擇,顏寧毫不猶豫:「回國是完全正確的選擇。」事實上,早在2012年,顏寧就曾告訴《光明日報》記者,在清華醫學院4年多的時間裡,她以獨立或共同通訊作者身份發表或被接受了9篇研究論文,其中包括4篇刊登在《細胞》《自然》《科學》這三種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還有一項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科學》雜誌評選的「2009年科學十大進展」。
  • 顏寧再獲大獎,我很慶幸她離開了中國
    中國美女科學家顏寧,一提到她,大家肯定都知道,一個傳奇的科學家。顏寧從清華畢業,通過自薦的方式進入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碩博,學業有成後毫不猶豫地回國任教。2017年,顏寧絲毫沒有預兆地出走美國,至今還沒有透露回國的意願。
  • 中國美女科學家再獲世界級大獎,兩個字可以解釋當年出走美國原因
    顏寧離開中國前往美國的原因,外界猜測是因為落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但是具體原因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不過當初顏寧離開時,曾說過:換一種環境,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突破。那麼在出走美國的這3年,顏寧在科學上取得新突破了嗎?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中)
    顏寧絕對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天才科學家,顏寧的出走絕對是我國的巨大損失。顏寧能否回來為我們所用,我想應該成為我們科研部門考慮的主要問題。顏寧照此發展下去,也許某一天,就會成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如果人家再加入外國籍,那就徹底與我們沒有任何關係了。希望網上少一些惡毒的攻擊,少一些道德綁架,多一些對科學家的尊重,只有如此,還可能吸引這些人才的回歸。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下)
    顏寧絕對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天才科學家,顏寧的出走絕對是我國的巨大損失。顏寧能否回來為我們所用,我想應該成為我們科研部門考慮的主要問題。顏寧照此發展下去,也許某一天,就會成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如果人家再加入外國籍,那就徹底與我們沒有任何關係了。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吸引人才我們還缺什麼?
    顏寧,相信大家比較熟悉了,是清華大學畢業的一位頂尖科學家。她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回到清華大學當教授。三年前,她又回到了她讀博士的普林斯頓大學。今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共包括三個獎項),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授予了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 顏寧,一個視自由為生命的女科學家
    今年8月,又獲大獎。天才的研究是可以改變這個世界,改變人類命運的。通過華為被制裁,我們該清醒了,中國在很多領域遠遠沒有什麼高科技,我們距離發達國家還遠得很,科技之爭實際上就是人才之爭,像顏寧這樣的人才如果能留在國內為我國所用,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 可惜:我們失去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2017年,顏寧辭去清華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到美國僅僅三年,今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共包括三個獎項),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授予了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顏寧,大家都熟悉,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在國內上的學,標準的我們中國培養人的人才。
  • 顏寧美國再度斬獲大獎,她會改換國籍嗎?
    不出預料,這條消息傳到國內,立即引起了一片譁然。說風涼話的,嘲諷顏寧徒有其名,拋棄了祖國,攀上了高枝;扼腕嘆息的,質問到底哪裡做得不夠,導致英才外流? 不過,我是不忍心批評顏寧的。 北美地區 「青年科學家獎,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國際青年科學家獎,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美國HHMI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獎,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自然》雜誌評選的「中國科學之星……
  • 北大黃芊芊:17歲進北大28歲博導,今獲300萬大獎不輸顏寧
    提到美女科學家,我們第一時間會想到清華的顏寧。她從美國歸來,以她跟院士不相稱的年齡參選中科院院士落選,後來復又出走美國,引發的議論狂潮至今未息。在這些議論中,不乏貶低甚至謾罵她的,但她面對海嘯一般的吐槽,依然笑靨如花,科研成果井噴。
  • 顏寧與五位女科學家分享自身經歷:博士該怎麼讀?
    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做科研該怎麼辦?博士該在國內還是國外讀…… 六位年齡跨度相差幾十歲、成長背景截然不同的嘉賓根據提問分享了她們的科研經歷和人生故事。儘管幾位科學家分享的是科研行業的經驗,但是價值觀和方法論是普適的,不僅僅能給予女性鼓勵,也能給每一位在事業發展中有困惑的讀者以啟迪。
  • 博士顏寧被美國挖走,少了顏寧我們發展依然快,所以顏寧不重要?
    提起顏寧,我們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她是當今世界最受矚目的女科學家,清華大學和普林斯頓的學術女神。這個自信美麗的山東女孩,清華博導,因為出走清華,遠赴美國,一直以來備受爭議。有人支持,覺得顏寧不欠任何人,但更多的聲音是批評,覺得顏寧沒有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