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美國再度斬獲大獎,她會改換國籍嗎?

2020-09-09 劉子還


2020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GWIS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專家們決定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授予普林斯頓大學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生物學家顏寧,以表彰她在科研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

不出預料,這條消息傳到國內,立即引起了一片譁然。說風涼話的,嘲諷顏寧徒有其名,拋棄了祖國,攀上了高枝;扼腕嘆息的,質問到底哪裡做得不夠,導致英才外流?

不過,我是不忍心批評顏寧的。

當年顏寧研究的「葡萄糖轉運體三維結構」意義重大,完全可以留在美國工作,然而她放棄了高薪,將最美好的十年留給了祖國,留給了清華,這已經做出了不小的犧牲。

1977年出生的顏寧,在科學界仍舊算是新生力量,稱得上正是出成績的時候,然而從普通人的角度看,也已經人近中年,當然可以有自己的選擇。

顏寧對待婚姻是灑脫的,曾說過:「我不結婚,我不欠誰個解釋。」

實際上,她選擇在那裡工作,也不欠誰一個解釋。她已經用實質行動回報過養育過自己的祖國了。很多人甚至連這一點都沒有做到。


01

在很多人眼裡,顏寧是個天才。


19歲,考上清華生物系,在常春藤名校普林斯頓大學拿下高校博士學位,不到三十歲成為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導,37歲時帶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團隊,只用了6個月的時間就攻克了生物界50年未解難題,顏寧還是中科院院士最年輕的候選人。

北美地區 「青年科學家獎,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國際青年科學家獎,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美國HHMI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獎,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自然》雜誌評選的「中國科學之星……

這些顏寧四十歲前取得的成就,很多科學工作者奮鬥一生都難以獲得一項。而在顏寧這裡,猶如探囊取物一般。

不過,這些也許只不過是旁觀者的印象,「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果有機會了解顏寧的時間安排,或是跟她有過較為密切的接觸,就會知道情況完全不是如此。

魯迅說過:「哪有什麼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工作上。」

愛迪生說過:「天才,就是是百分之一的天賦,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別看顏寧成天嘻嘻哈哈地在微博上談美食,講笑話,說金庸,扒八卦……實際上,她平均每天要有14個小時「宅」在實驗室裡;在科研攻堅階段,甚至曾經工作到凌晨五六點。

吃瓜觀眾看到的都是她放鬆的時刻,微博上安靜的時候,她在實驗室裡忙成了狗。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顏寧儘管常年埋頭苦幹,但是卻樂在其中

就像村上春樹說的:「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的怎麼也長久不了。」

真心喜歡,永遠是投身一項事業的第一要件。若是不喜歡,即使再有毅力,可以堅持一天、一個月,堅持一年、兩年,卻無法永遠堅持下去,即使能夠堅持下去,也難以做出真正的成績。

快樂,實在是太重要了。沒有快樂,整個身心就是僵硬的,只能靠理智硬拖著向前走。只有讓快樂本身做牽引力,才能夠輕裝上陣,讓創造力迸發出最大的能量。

顏寧為了事業連婚都沒有結,如果沒有從中得到快樂,應該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然而,科研工作畢竟是艱苦,需要做出重大的犧牲才行,有時想要取得一點點的進步,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因而,要想得到成功,就必須拼命苦幹。所以,更多的時候,那些有抱負的科學工作者——包括其他領域的從業者——其實是苦樂參半的。

02


2014年7月,顏寧曾在給清華大學學生做的畢業演講中,提到了自己剛從清華大學畢業時對未來的迷茫和困惑,以及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頓悟的過程:

「在普林斯頓,穿著不修邊幅給你上課的可能是諾獎得主、資深院士,你在咖啡廳小憩坐在對面的也可能是美國總統的科學顧問。在那裡,不論是本科生還是諾獎得主,你完全感受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高低貴賤,每個人都是一派怡然自得,卻又有一份這個大學特有的我行我素、桀驁不馴。在這種環境下,你會很安心地做自己、很專注地做自己的事情;浮躁很容易就被擋在物理上並不存在的學校圍牆之外。

在普林斯頓第一年,我突然發現,教科書裡那些高貴冷豔的知識原來就是身邊的這些貌似隨和的老先生老太太們創造的;研究生課程都沒有教科書,而一律是用經典或前沿的原創論文做教材,所以我們上課就是在回顧著科學史的創造。當我們進了實驗室,自己竟然也已變成了人類知識的創造者、科學史的締造者。

有了這種認知,我的追求目標也逐漸演化為:發現某些自然奧秘,在科學史上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跡。當我定義了這樣一種人生意義,也同時意味著選擇了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一種自找麻煩的思維方式,和一種自得其樂的存在方式。我完完全全痴迷於這個小天地:會為能夠與大自然直接對話而心滿意足,會為透過論文跨越時空與先賢討論而興高採烈,會為一點點的進展和發現帶來的成就感而壯懷激烈。

當然,這個過程裡也少不了挫折和麻煩。然而正如一部好的戲劇一定要有因為反派帶來的衝突才精彩,科研中的這些挫折和磨練也會在若干年後回憶起來更加生動,讓這個過程因為五味俱全而豐滿。」

接下來,她舉了自己在科研工作中遇到過的無數困難中的一個:2007年,顏寧剛回清華的時候,給自己確立了幾個明確的攻堅課題,葡萄糖轉運蛋白是其中之一,還有一個叫做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它對於神經信號的傳遞至關重要。

一轉眼到了2011年,顏寧團隊經過幾年的探索,終於獲得了一個細菌同源蛋白的晶體,結構解析近在咫尺,就差最後一次收集重金屬衍生數據了。眼看勝利在望,顏寧團隊準備了大量晶體,保存在液氮預冷罐中,寄到日本同步輻射,準備收集數據。

然而,到了7月11日,顏寧卻發現有人提前發布了一篇名為《一個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的晶體結構》的論文,也就是說,他們被超越了。這代表他們之前三個多月的努力全白做了。

但是,他們還是強忍住難過,飛赴了日本。到了晚上7點左右,趕到實驗線站的時候,日方的工作人員一臉凝重地對她說:「顏教授,你們寄過來的低溫罐似乎出了問題」。

顏寧檢查了下,果然,寄送過來的晶體全部陣亡了。幸虧團隊隨身帶了晶體。前一天晚上剛剛處理好的一顆晶體給了他們需要的數據,而且質量非常好,收完數據一個小時之內就解出了結構。

儘管遭受到了打擊,但是顏寧並沒有放棄,而是決定將試驗繼續做下去。這時,情況突然峰迴路轉,她發現自己的研究成果跟那篇論文很不一樣,經過分析闡釋,她在10個月後將新成果發表在了《自然》雜誌上,頓時引起了轟動。

這在顏寧的科研經歷中只是無數驚心動魄事件中的一個,以管窺豹,可以看出科研工作能給她帶來多麼大的快樂,或許跟詹姆斯邦德的探險歷程相比也不遑多讓。這也是顏寧堅持奮鬥的重要動力之一。


03

「你的名字不應該叫顏寧,應該叫顏值。」2017年,撒貝寧在《開講啦》中調侃道。

「寧送給你了。」顏寧開玩笑地懟了回去。

「好吧,那以後我就叫寧寧。」撒貝寧大笑著說。

很多人都覺得顏寧是個美女。實際上,除了家人、朋友之外,如果陌生人喊她美女,顏寧都會覺得不適應,甚至感到不被尊重。同樣讓她不適應的還有「女科學家」這個稱謂。

「科學家就是科學家,為什麼前面一定要加個『女』字呢?」顏寧半開玩笑地問撒貝寧,『女科學家』這個稱呼,如果細想想,也有性別差異帶來的隱性歧視。」

顏寧顯然有點女權主義者的意味。她甚至連可能降低女性地位的婚姻都是拒絕的。

「我不結婚,我不欠誰個解釋。」她曾說。

應該說,顏寧決心嫁給自己鍾愛的科學事業。


顏寧是幸運的,儘管出生在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普集鎮博平村,但是在六歲大時,父母就將她帶到了北京。北京和農村的教育資源自然是天差地別,如果顏寧的父母沒做這個決定,顏寧很可能就不是今天的顏寧。

更難得的是父母的開明態度。他們並不對顏寧做過高的要求,只要她健康快樂就好。即使是在婚姻問題上,父母也不強求她。「我女兒是最優秀的,沒人能配得上她。」顏爸爸曾經自豪地說。

在這樣寬鬆的氛圍中,顏寧一路高歌猛進考進了清華。

而一路順風順水的她遇到的人生中第一次挑戰。第一次考試中,她的高數竟然只拿到了67分。

面對那次的高數成績,顏寧說了這麼一句話:「以為自己是棵蔥,才發現只是個小蔥花」。


為了把高數成績搞上去,顏寧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終於掌握了學習高數的方法。這件事上,好友李一諾功不可沒。

「職場女神」李一諾如今名氣不亞於顏寧。顏寧更是在採訪中,自稱在清華讀書時曾是李一諾的「小跟班」。

李一諾後來考取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分子生物學博士,先是在麥肯錫公司做到了全球董事合伙人。2015年,開始擔任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專門負責為首富四處撒錢。跟顏寧不同,李一諾早已成家,是三個孩子的母親。那自然是另一段傳奇了。


04

大四臨近畢業的時候,顏寧拒絕了一家大型生物製藥公司的邀請。因為她更喜歡做實驗時的專注。受不了公司裡的朝九晚五。

正趕上那一年,大名鼎鼎的施一公來清華大學演講。當時,施一公正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擔任教職,學術成就斐然,前途無量。方向幾乎跟顏寧的方向完全一致。

演講結束後,有同學對顏寧說:「普林斯頓和施一公都很牛噠!你為什麼不試試啊?」

「我能行嗎?」

「不試試怎麼知道不行,你很優秀呀,再說普林斯頓也希望培養真正的人才。」

於是,顏寧真的寫了一封自薦信給施一公:

「我覺得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已達到貴校的要求,我希望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地方。但申請出國太浪費時間和金錢了,如果普林斯頓大學錄取我,我就不用再花精力申請別的學校了……」

顏寧美國式的自信和直率打動了施一公,經過程序性的了解之後,施一公幫助顏寧走進了普林斯頓的大學,自此,顏寧朝著自己的學術夢邁進了一大步。

不過,顏寧在普林斯頓進修期間也曾遇到過嚴峻挑戰。

顏寧曾經回憶說。有將近一年多的時間,她在實驗室裡毫無建樹,反而是一名來自復旦的同學頻繁在頂尖雜誌上發表論文。

施一公對學生要求甚嚴,經常當著她的面誇獎那名同學工作細緻,也給了她很大的壓力。經過一番艱苦奮鬥之後,顏寧在科研上終於取得了進展。也得到了施一公的讚賞。

如今顏寧早已苦盡甘來,事業也進入了正軌。儼然成了炙手可熱的科技新星。自從來到美國之後,顏寧又連續獲獎,其中包括2019年獲得魏茲曼女性與科學獎,2020年入圍入圍美國布拉瓦尼克國家青年科學家獎,以及新近獲得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


對於顏寧出走美國的原因,一致眾說紛紜。

有的說她在單位受了氣,有的說她兩次在中國的院士評選中落選,難以接受打擊。

顏寧自己的回應近似外交辭令。大意是清華的研究環境太舒服了,想要尋求更大的挑戰。

然而,最近,她話鋒突然一變,說來美國發展是因為能自由地安排工作、自由地選擇項目、自由地選擇合作者和工作團隊。還自爆在清華時的年薪只有十萬元。

顏寧到了普林斯頓大學之後,不但得到了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的職位,在薪酬上也是跟以前不可同日而語,而且順利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孰厚孰薄,一目了然。

有人批評顏寧辜負了清華的培養,但是不要忘了,普林斯頓大學也是顏寧的母校。如果沒有在普林斯頓大學的進修,或許顏寧就沒有後來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網上資料顯示,顏寧現在仍是清華大學的兼職教授。

無論在哪發展,顏寧身上都流淌著中國人的血液,這一點是永遠改變不了的。至於國籍問題,那就是人家自己的事了。「天要下雨,娘要改嫁」,誰又能管得了呢?(END)

相關焦點

  • 顏寧再獲大獎,我很慶幸她離開了中國
    中國美女科學家顏寧,一提到她,大家肯定都知道,一個傳奇的科學家。顏寧從清華畢業,通過自薦的方式進入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碩博,學業有成後毫不猶豫地回國任教。2017年,顏寧絲毫沒有預兆地出走美國,至今還沒有透露回國的意願。
  • 出國僅3年,顏寧又斬獲世界級大獎!最大成就是培養一批年輕學者
    今年不過40出頭的顏寧,就已經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雪莉蒂爾曼的終身教授。顏寧是全球科研領域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2017年,她辭去清華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出國僅3年,如今又斬獲世界級大獎。女科學家組織公布了2020年度三大榮譽會員獎,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授予了顏寧,以表彰她在科研領域的傑出成就。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國外什麼最吸引她,其實只有兩個字
    2017年,顏寧辭去清華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到美國僅僅三年,今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共包括三個獎項),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授予了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 中國美女科學家再獲世界級大獎,兩個字可以解釋當年出走美國原因
    顏寧離開中國前往美國的原因,外界猜測是因為落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但是具體原因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不過當初顏寧離開時,曾說過:換一種環境,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突破。那麼在出走美國的這3年,顏寧在科學上取得新突破了嗎?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2017年,顏寧辭去清華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到美國僅僅三年,今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共包括三個獎項),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授予了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上)
    、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顏寧,大家都熟悉,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在國內上的學,標準的我們中國培養人的人才。清華畢業後,她寫了一封自薦信:我覺得自己各方面能力已達到貴校的要求,我希望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地方.........,僅憑這一封信,她就獲得到美國名校普林斯頓大學生物系學習的機會,碩博連讀。
  • 離開中國的顏寧,再次斬獲世界大獎!她的成就值得我們反思
    今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GWIS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授予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研領域的傑出貢獻。,在國內的知名度非常高,曾經在清華任教10餘年,最後離開中國,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 如果顏寧沒有遠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她最終能成為中國院士嗎?
    然而,擠在殿門外的學者就沒有才學斐然,有資格進入殿堂的嗎?未見的。其中不乏因年紀、閱歷、關係等諸多因素漏下的精英。被人津津樂道的一個便是清華美女教授——顏寧。顏寧被阻攔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門檻之外時,轉身去了普林斯頓大學,做了美國外籍院士,這使得她夾在讚譽與蜚聲之間。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該對國內科學家再好一點
    ,在美國又獲科學大獎了。「誰也不怪」嗎? 正因如此,我們不得不反思:如果我們的科研環境再友好那麼一點點,顏寧還會選擇回到美國嗎?,她的學術科研還會有今日之「高光時刻」嗎? 想問的是:在顏寧又獲美國大獎之後,我們,能不能踏踏實實地對國內科學家再好一點?
  • 女神童15歲進中科大少年班,國家重點培養,卻31歲加入美國國籍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籍頻頻斬獲大獎的莊小威,雖然收穫了很多的掌聲和鮮花,但卻因為31歲加入了美國國籍,受到了人們的詬病。即使作為培養她多年的母校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也只能是一位外籍院士。當然,並不是說莊小威加入了美國國籍,就從此與祖國再無瓜葛,她在為祖國培養人才上依然在盡一己之力,頻繁地與包括她的母校在內的很多知名院校進行交流和訪問,也舉辦了很多講座,但每當提起她被中科院重點培養了多年,最終卻依然成了美國人,還是會難免讓人唏噓。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是否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今年8月,又獲大獎。 我說這麼多,就是想說,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非常偉大的科學家,也許未來的某一天,她就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比如顏寧在國內沒評上院士,為什麼到美國就評上了呢?是因為我們對院士的要求更高嗎?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SA
    很多人一說起顏寧,就是不愛國,或者拿錢學森舉例,以證明顏寧更沒有家國情懷。實際說這些都沒什麼用?人家就不回來你能怎麼樣?我們需要反思的是,我們與美國比,到底哪裡出問題了,為什麼人才都往美國跑呢?1、論待遇,我們國家現在這麼強大,難道還養不起幾個科學家嗎?我們給最好的待遇了嗎?
  • 顏寧教授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世界因你而美麗顏寧教授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清華新聞網4月2日電 3月31日晚,「世界因你而美麗  2016-2017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揭曉。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作為頒獎嘉賓為顏寧頒獎。
  • 科研女神: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2017年,顏寧辭去清華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到美國僅僅三年,今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共包括三個獎項),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授予了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 顏寧等留美學者的願望能實現嗎?美國人願意嗎?
    比如大家熟知的天才少年尹希,也有回國任教十年後重返美國的顏寧,他們都希望能在科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為全人類做出貢獻,成為楊振寧第二。但是在現今這種中美競爭的形勢下,他們的願望能實現嗎?,做好自己的科學研究,尹希放棄了中國國籍,加入了美國國籍,並且還娶了一位美國女孩,成了一個美籍華人。
  • 她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評上了美國院士,網友:經歷像顏寧!
    為何會如此說呢?因為早期的李愛珍憑藉著一腔熱血和出眾的個人才華先後四次申請中科院,卻沒能料想四次都慘遭失敗。最後一次因為年齡超過了院士評選標準而再次落選,這次她也算是與中科院徹底失之交臂了。於是,四次落選中科院院士的李愛珍就這樣意想不到的成為了美國的院士。但最令人詫異的是成為美國院士的李愛珍直到如今也一直保留著中國國籍,這一行為讓我們見證了李愛珍深厚的愛國情懷,同時也讓更多人感到了惋惜。
  • 她本是中科大天才,如今成美國院士,是「認賊作父」還是為了學術
    即便如此,每年仍舊有很多畢業生選擇出國留學,並且更改國籍,定居他國。曾經,中科大傾力培養的一位天才,距離諾貝爾獎僅僅一步之遙,畢業後加入美國就再沒回來過,如今已成為美國院士,在美國拿下30多項科研大獎。
  • 清華女教授顏寧,遠走美國成為「院士」又曝新突破!
    尤其是上升到國家的高度,許多科研學者,富豪等知名人士加入外國國籍都會受到一些人們的口誅筆伐,抨擊別人崇洋媚外。這樣一個在中國家長眼中堪稱完美無缺的美女科學家竟然在網絡上出現了負面言論,聲稱清華&34;的天才女教授顏寧,連續申請3次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後選擇了美國。而這些言論根本是子虛烏有的。顏寧前往美國並不是因為在中國的發展受挫而前往美國發展,其中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不同的科研環境會帶來不一樣的驚喜,顏寧選擇了去美國,是為了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更好的發展和充實自己。
  • 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2017年8月,顏寧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二輪候選人 ,不過可惜的是隨後落選了。同年的12月15日,顏寧榮獲「影響中國」2017年度科技人物。在顏寧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兩年,於2019年4月30日,她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