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今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GWIS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授予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研領域的傑出貢獻。
顏寧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在國內的知名度非常高,曾經在清華任教10餘年,最後離開中國,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顏寧的出走,在當時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可以說是我國科學界的一次地震,網絡上都在猜測出走的原因。
最後,顏寧自己解釋是因為想跳出「舒適圈」,更好的提升自己。
雖然顏寧解釋了,但很少有人相信,覺得她只是不想說的太絕。直到和顏寧同樣優秀的北大數學天才許晨陽出走時,我們才開始正視我國的科研環境真的適合培養科學家嗎?
學術造假頻出,懲罰力度不夠。
就拿我們現在關注的晶片產業,當年最著名的就是漢芯造假事件。晶片專家陳進利用摩託羅拉的晶片,稍微改造一下,就搖身一變成為了國產晶片,陳進因此先後獲得了11億的科研經費,還得到了很多院士,巨擘的支持。
當造假被發現後,卻沒有得到嚴厲的懲罰,陳進現在在上海擁有兩家公司,依然在賺錢。
按資排輩嚴重,年輕學者經費申請難
顏寧當初回國的時候,可謂是明星科學家。就連這樣的明星科學家,因為太年輕,在經費申請上,也時常碰壁。
她於2014年所寫的一篇講述其基金申請失敗的博文。文章詳述了她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申請「葡萄糖轉運蛋白的結構與機理」項目失敗的過程。
她本以為可以申請到這一可能做出世界前沿成果的項目,但基金委連面試答辯的機會都沒給她,並且連續申請失敗兩次。
科學看的不是年齡,是項目,是成果。
顏寧在獲獎接受採訪的時候說,自己最大的成就就是培養年輕的科研學者,可惜,現在她在美培養科研學者。
好在,我國科研環境也正在得到改善,不再看重論文,不再看重輩分,很多年輕的科學家也開始展露頭角,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