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獲世界名校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不滿30歲回國任教,破格提拔為清華大學正教授、博士生導師,成為當時清華校園內最年輕的教授,40歲又離開祖國,回到普林斯頓大學任教,42歲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期間在《自然》、《科學》、《細胞》等世界頂級期刊發表了多篇論文,有著多項全球領先的科研成果,也因此獲得了很多世界級的科學家大獎。
這份履歷,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來自我國的天才科學家顏寧,可以說是年輕一代科學家的代表人物,美貌與才華並重,碩果纍纍卻飽受爭議,這一切,都源於2017年的出走美國。
正是因為顏寧卓越的成就和特殊的經歷,所以只要有關她的新聞,基本都會成為熱點,說顏寧是「話題女王」也毫不為過,寫到這裡,我還是比較欣慰的,至少大家都還是比較關注科學家的,不僅僅只是關注小鮮肉。
近日,顏寧在微博上自曝自己當年在清華大學當教授時的年薪,又一次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當然,也引來不少爭議。
顏寧入職清華大學時,尚不滿30歲,就被破格提拔為正教授,可謂是風華正茂,當時是2007年,顏寧自曝年薪10萬,承蒙導師的教導有方,一心鑽研科學,從來沒考慮過柴米油鹽的問題,也沒被困擾過。
當時的顏寧,租住的2000元1月的房子,每天吃著大學食堂,其實生活很簡單。
然而就是因為這個10萬年薪,引發了人們的大討論。
有人說10萬很低,也有人說2007年的10萬很多了;有人說待遇低是顏寧出走的真正原因,也有人說科學家不應該被物質束縛,總之,爭論不休。
2007年的年薪10萬,到底是高還是低?
顏寧當時工作地點在北京,07年北京的平均年薪大概在4萬左右,這樣算起來,顏寧的工資算高了,但是我們要知道,顏寧是頂級的海歸人才,還是頂尖學府的正教授,年薪10萬,對比北京的房價,確實算不上什麼高收入,按網上公布的數據,目前985高校的教授們,年薪也不過20萬。
對比一下,2018年普林斯頓大學的正教授平均年薪就高達20萬美元,而顏寧身為外籍院士,再加上一些頂尖的科研成果,收入應該會遠遠高於這個數字。
待遇低是顏寧出走的真正原因嗎?
對於當年顏寧的出走,有說法是因為沒評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當然這種說法得到了顏寧的否認,按照顏寧自己的說法,是為了換一種環境,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突破。
那麼顏寧在科學上取得新突破了嗎?很多的事實證明,顏寧做到了,顯然不僅僅是待遇的問題,也許是因為更好的科研環境。
科學家應該更注重精神,不注重物質?
有說法認為,科學家應該具有高尚的情操,應該只追求科研成就和精神層面的東西,而不應該去計較物質方面的收穫,換一種說法就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科學家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也要養家,也要考慮柴米油鹽,物質層面不提升,如何讓他們安心的投入科研,畢竟時代變了,用那些假大空的說法來道德綁架科學家,很顯然是不合適的。
再換句難聽的說法,美國為什麼吸引人才?高薪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這些科學家為什麼不去扎堆非洲?
華為為什麼願意花費百萬千萬年薪來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對待顏寧這種難得一遇的天才科學家,我們不應該只是把她當作一名普通的教授,而是應該當作頂級的人才來對待,我們時常指責那些留學不歸的學子,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為什麼他們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