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頂尖的生物醫學領域學者,很多都已經出走美國,顏寧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顏寧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關於她出走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不過從任何方面來說,顏寧出走美國,對於中國來說都是種很大的損失。
顏寧1977年出生在山東,6歲的時候和家人來到北京,成績一直第一的她本來想讀文科,但卻被老師弄到了理科班,但是顏寧非常自律,無論學什麼都非常優秀,典型的優秀學霸。
顏寧從小就對生物學非常感興趣,在老師的建議下,選擇了清華大學生物科技與技術這個專業就讀。在大學學習期間,她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大三那年,她被結構學家饒子選入實驗室,在那裡,顏寧開始感受到了做實驗帶來的快樂。
在清華畢業後,她並沒有停下腳步,她又繼續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習,攻讀分子生物學博士,一直到完成博士後的研究工作。到普林頓大學後,顏寧的自薦信引起了施一公的注意,之後她成功加入了施一公的實驗室。但她卻曾經有1年半的時間,做什麼什麼也做不出來,而當時有一個來自復旦比她早實驗室
幾個月的同學,一年後,他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這件事情了她很大的挫敗感,但是她並沒有放棄,終於在不懈努力下,她得到了導師的認可,從那之後,她沒有在失敗過任何實驗。
就在人們認為顏寧要留在美國這裡繼續發展的時候,她卻做了一個震驚眾人的舉動—回國,她想要為養育的地方做一些什麼。
回國後,30歲的顏寧成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但伴隨光環而來的還有眾多的質疑,當時有很多人懷疑年輕的她是否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顏寧對此也沒有解釋,而是用實際行動進行回擊。
醫學院的獨立實驗室建立後,作為實驗室的建設者和領導者,顏寧帶領著幾名本科畢業的大學生,在沒有任何有關經驗的實驗室進行研究,為了打破別人的質疑,顏寧向世界結構物理學最難領域發起挑戰,進行研究。
所有的成績背後一定都有著不為人所知的困難和努力,顏寧帶領的研究團隊每天廢寢忘食的工作,放棄了自己的私人時間,數十個小時都呆在實驗室裡。
之後,研究院為了能夠更好的研究項目,引進了全球領先的冷凍電鏡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相應的回報。顏寧帶領的小組每年都會在世界學術最厲害的雜誌上發表論文。
之後顏寧團隊有一項研究成果甚至入選了美國《科學》雜誌評選的&34;這樣優秀的成績在國內外是非常稀少的,顏寧也曾表示:&34;
速度之快,水平之高,顏寧的團隊取得的成績令國內外同行刮目相看。但這一切並不是終點,之前所有的研究都是為後來更重要的研究做鋪墊,很快,她又登上了生物醫學領域的高峰,為生物醫學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人體14種葡萄糖蛋白質轉運蛋白質中,GLUT1是科學家最早發現的,解析這個結構是膜蛋白領域最受矚目的,世界上也是最困難的課題之一,全世界的結構科學家都在為此努力,但是很多年以來,在這方面取得的成果寥寥無幾,有的科研小組甚至已經放棄了。
但是顏寧帶領著這個平均年齡不大30歲的團隊,用了僅僅6個月的時間,成功解析了葡萄糖轉運蛋白GLU1的結構,初步揭示了它的工作原理和疾病機理。那一年顏寧只有37歲。這一成果在《自然》雜誌上得到發表,立刻引起了世界科學界廣泛的關注,困擾世界50年的難題終於解開了。
也正因為她在蛋白質結構方面的突出成就,2016年顏寧被《自然》雜誌評選為中國的&34;。同時她還獲得了世界蛋白質領域最高的兩項大獎,而這兩項成就也使她成為世界上最傑出的女科學家之一。
此外,她在離子通道學領域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成功的解析了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的晶體結構。
但是,國內有些專業人士,並沒有因此停止對她的質疑,其中一些人認為她的科研成果有很大部分是要歸功於清華大學斥巨資引進的全球領先的&34;上。
不過質疑也僅僅是質疑,這並不能成為評判一個科學家成果與否的標誌,之後顏寧有陸續獲得了很多稱號,如:&34;等。
儘管獲得了這麼多的稱號,但是在2017年院士評選中她落選了。
2017年,在清華10年的工作後,40歲的顏寧離開了清華。之後她選擇回到母校普林斯頓,成為分子生物學系的一位終身教授。
對此人們說顏寧是&34;,清華對她不好,迫於輿論,顏寧多次解釋:&34;
而現今對於顏寧的質疑也塵埃落定下來,冷凍電鏡依然在清華的校園中發揮著生輝,但那個實驗室卻少了一個忙碌的身影,之後也再沒有人取得顏寧一樣的成績,那本科研雜誌上如今也越來越少的看見中國科研學家的名字,那些質疑她的人估計也會懷念起來吧。
而在現今,我們也意識到了,培養生物醫學領域的頂尖是非常重要和緊迫的,正是因為這些人才在生物領域的研究,才會產生巨大的作用,無論什麼原因,顏寧出走美國,都是一種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