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世界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30歲時帶領一群本科生用6個月的時間,攻克了世界生物學界50年都沒有攻克的超級難題;
她在前途璀璨的時候,突然離開中國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併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有人說她是因為落選中科院院士負氣出走,可她說「想換個環境,取得科學上的最新突破」。
顏寧,山東章丘人
她是顏寧,一位優秀的中國科學家。圍繞著她,有讚揚,有質疑,也曾陷入輿論的旋渦。如今喧囂過去,我們回首,她到底為什麼選擇離開中國去美國呢?
顏寧今年43歲,是圈內少有的美貌與智慧並存的科學家,除了她的學術成就,很多人關心一個話題:她為何不結婚?
顏寧回應,我不結婚,不欠誰一個解釋。
2000年,清華大學學霸顏寧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讀博士,導師是著名科學家施一公。施一公發現顏寧很聰明,但做實驗有點投機取巧,嚴謹度不夠。
顏寧與導師施一公
那段時間,儘管顏寧很努力,但道路沒有她想像的那麼順利。很多實驗都沒有結果,加上身邊的同事高歌猛進,使顏寧的挫敗感非常強烈。
熬過了一年半以後,她終於完整地將一個複雜實驗獨立完成,並得出一個不錯的結果。導師欣慰地說,你終於會做實驗了。
也是從那刻起,顏寧頓悟了,實驗幾乎從未失手。對於科研來講,什麼最重要?細節。投機取巧或者急於求成,往往會忽視細節,而細節決定了成敗。
越早跌跟頭,對自己的未來越好。
博士後出站後,身邊形影不離的閨蜜去了世界五百強公司工作,可她只喜歡待在實驗室。
一天24個小時,顏寧有14個小時泡在實驗室裡,她不覺得累,因為喜歡。
2007年,顏寧回國,受聘於清華大學醫學院,成為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導,年僅30歲。
清華大學為顏寧提供了優質的教學和科研環境,顏寧不負眾望,開啟自己的開掛之路。
2014年,她帶領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用6個月的時間,攻克了困擾生物界50年的世界性難題,成功解析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
2015年,由於以上的突破性成就,顏寧獲得塞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和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兩項蛋白質領域頂級榮譽,在國際生物學界聲名鵲起。
回國以後,她在《自然》《科學》《細胞》等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幾十篇重磅論文,成為近年來中國青年科學家中翹楚,《自然》將其列入「十大中國科學之星」,前途一片璀璨。
假如顏寧當初沒有回國,她可能在按部就班的搞科研,不會有這樣「爆炸性成就」出現,正是在祖國有了「彎道超車」的可能。
榮譽像潮水般向顏寧湧來。正當人們以為她能繼續潛心研究,為祖國做出更大貢獻時,她卻突然去美國了。
2017年5月,顏寧離開中國,回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終身講席教授,將主要的科研環境放到美國,在清華任兼職教授。
這件事雖然發生在學術圈,卻在網上炸開了鍋。有人猜測顏寧「棄國歸美」是負氣出走,因為落選2017年度中國科學院院士,而2019年,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兩相對比,以上說法流傳更廣了。
那麼,當事人怎麼看呢?
顏寧直言「無稽之談,純屬造謠。」氣得想投訴相關人員。
她坦承選擇」跳槽」的原因並不複雜,主要是擔心自己在一個環境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
「過去10年,我在清華大學獲得了極好的支持,我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過了自己回清華之初的預期。人們常說居安思危,我希望能夠給自己一些新的壓力,在新的環境中激發新的靈感,在科學上取得新的突破。」
楊振寧也對這件事發表了看法,他雖然不認識顏寧,但聽說過顏寧做出的成績,做出「跳槽」的決定,可能有她自己的原因,希望公眾多了解背後,不希望在網上亂講。
到美國後,顏寧繼續著自己開掛的科研之路,在《自然》《細胞》等多個權威雜誌上連續發表最新學術論文,取得了進一步的成就。
顏寧成功以後,很多人向她討教,可是她很少給出建議。她對自己未來的路,也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說白了就是沒有什麼計劃。
為什麼呢?
她認為「選擇並不重要,關鍵在於你怎麼走」。她極為理性,你看她這十幾年走過的路,出國深造回國科研到再次出國科研,每一步都是遵從自己的內心,這是屬於她的學術生涯選擇自由,其他人不好評價。
顏寧一直是個特別獨立自主的人,一部分得益於她父母對她的培養。雖然出生於農村,但父母並沒有給她「望女成鳳」的壓力,而是充分尊重她的天性,反而讓她一路做學霸輕鬆地考進了清華大學。
她時常考慮,人活一世能夠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成年以後,如何評判自己的選擇?她唯一的標準是,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擔由此帶來的後果。
她很要強,討厭別人給她貼標籤,尤其是「女科學家」,認為科學的世界,沒有性別差異。女科學家是對女性的歧視,在一起公開演講中,她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女為悅己者容」,改為「女為己容」,博得女性觀眾的陣陣掌聲。
雖然科學無性別差異,但事實是女性科學家遠遠少於男性科學家,因為女性在獨立做科研時,會面臨很多阻力,比如婚姻和社會。
顏寧的一個女學生,非常優秀,但突然有一天對她說不想讀博士了,原因是有一個工作機會,如果錯過,很擔心以後找不到工作。顏寧覺得非常可惜,眼看科研即將出成果了,為何半途而廢?經過四次的反反覆覆的勸說之後,這位女學生還是選擇了去工作。
顏寧今年43歲,是圈裡少有的美女科學家,但她還沒有結婚成家。有人問他原因,她霸氣回懟「我不結婚,不欠誰一個解釋」。
但不是每個女博士都會選擇走她這條路,女大當婚,在父母眼裡,女兒的婚姻大事比科研重要的多。
帶的學生多了,顏寧也逐漸理解了,每當有學生向她提出這樣的要求,她都會最終尊重學生的想法。
「去做什麼,不是屈服於家庭、社會等外部的壓力,而是自己獨立的思考。女孩子要勇敢,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勇敢做自己」。
無論是選擇繼續做科研,還是成家,並不矛盾,關鍵在於內心的選擇,去追尋」自己的自由」。
對於顏寧的「出走」,我想我們不必過於激動。
我們特別尊重和鼓勵那些學成歸國報國的科學家,也樂於見到更多的優秀中國科學家能夠回來,但時代的發展和中國的強大,也讓我們足夠有自信尊重和鼓勵那些走自己的路,完善自己的人。
他們心中除了有祖國,還有全人類,中國年輕一代科學家,越來越深入地參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中,這是進步。
我想,顏寧也正是遵從了自己的選擇,想在有限的生命裡嘗試更多的可能,我們也應該有更大的自信,顏寧取得的成就會反哺中國。她也說,如果清華有offer,她也會義無反顧的回來,清華是母校,中國是祖國。
在初中時,顏寧接觸了一個概念叫「細胞」,於是她開始好奇細胞是什麼樣子,很想知道細胞內部到了一個分子世界的尺度,會看到什麼樣子。
這是她的成長之路,並用一生去踐行自己這個「好奇心」。王爾德說,自私不是一個人按照他自己的意願生活,而是要求被人按照他的意願生活。
在一個寬容的社會裡,顏寧的個人選擇,值得尊重。
眼光夠遠,心才夠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