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選院士「遠走他鄉」,又有新突破,50年世界難題被她攻破

2020-09-14 彩蛋更精彩

隨著中國經濟的地位提升,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對我們的國家越重要,特別是當我們的華為企業遭受美國的技術制裁後我們會發現「科技無國界」這句話變得多虛偽。然而今天科技的競爭其實就是人才的競爭,為此我們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回國做研究,天才女博士顏寧就是其中的一位。然而她卻又因為在國內落選院士評定,結果又毅然地選擇了「遠走他鄉」,如今在美又有新的突破,50年的世界難題被她攻破了。

顏寧是一位集漂亮與智慧一身的天才,19歲就進入清華大學,本科畢業馬上選擇了到美國深造,並取得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由於在生物技術上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突破,她先後被授予CCTV2012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入選《自然》評選的10位「中國科技之星」、「影響中國」2017年度科技人物,2019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等稱號。

在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她放棄了優厚的留校待遇選擇回國,成為了清華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之後又組建起了自己的研究團隊,經過了自己團隊的努力10年的時間裡先後為我國科技做出很大的奉獻,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的三維晶體結構,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轉運這一基本細胞過程的分子基礎。截止2018年的時候她還先後擔任和一起參與我們國家重要的科學項目和計劃,然而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她在國內擁有那麼重要角色的時候悲傷地選擇了「遠走他鄉」呢?

很多人猜測的原因是與她的院士評選有關,本來對於她這樣有才華甚至可以用100年一遇的天才來形容的人,怎麼可能會評選不上呢?可結果就是很意外,最終她沒有被評上,要知道在我國院士職稱很重要,不僅可以享受更好的待遇還可以更方便地去做自己想做的研究。沒有被選上所以她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遠走他鄉」,很多人說她應該是出於報復,也有人說她是對這種環境的厭惡,還有人說科學無國界去留可自由選擇不必惋惜。

當很多人選擇遺忘她的時候她卻悄悄地宣布在美國的科學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她重新讓我們覺得惋惜為什麼不是在我們國家做出來的成果呢?據她最近發表了一篇《低PH依賴的溶酶體膽固醇外向運輸的結構基礎》的論文,展示了她的最新研究理論,一道困惑了世界50年的科研難題終於有了答案。

如今她已經成為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並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也許這就是我們給不了的,別人卻能給,就像袁隆平開始因為英文不好所以評不上院士,可美國卻授予了他外籍院士。

對於我們的不解和怨恨她不在國內發展,顏寧後來也親自回應過這些問題。她說:「自己的選擇只是出於研究的考慮,與落選院士評定沒有多大的關係」。因為在這裡有很好的科研基礎和科研人才,在這裡遇到問題隨時可以找到解決答案,也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討一起做研究。我做的研究成果雖然是我在他鄉做出來的,但是結果是屬於世界的,同樣是屬於中國的。

我沒有在國內發展,但是我始終是一名中國人,我熱愛祖國,我因為中國而驕傲。聽了她的話我們倍感欣慰,也許她是身不由己,只是為了更好的發展更好的生活而已,我們有什麼理由埋怨她呢,我們但願當我們真正需要她的時候她能回來。

相關焦點

  • 評院士落選,去美國卻當上終身教授,攻克世界難題,她在報復?
    評院士落選,去美國卻當上終身教授,攻克世界難題,她在報復?都說「科教興國」,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誰的綜合實力強誰就有話語權。當初日本之所以敢堂而皇之地入侵東山省,還不是那會的中國貧弱,實力落後。新中國成立初期,美國又越過三八線,也是仗著自己手裡的武器裝備,有原子彈這樣的威懾,而我們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
  • 女科學家胡海嵐,科研成果拯救3.5億抑鬱患者,評選院士卻落選
    在中國,兩院院士是對科研工作者最高程度的認可,每年的院士評選,都有上百位科研工作者參與,2019年,我國有181位科研工作者參與可軒轅院士評選,最終卻只有64位科研工作者成為院士,入選人數只有三分之一,可見成為院士有多難。在這些落選的科研工作者當中,有一位美女科學家,叫做胡海嵐,她的落選,讓無數人感到惋惜。
  • 清華女教授再次取得突破,攻克困擾國際50年難題
    2017年,清華女教授顏寧出走美國,在當時引起不小的轟動,這位才華橫溢的美女科學家離開時曾說:換一種環境,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突破。那麼這3年來,她突破了嗎?顏寧離開祖國,也是飽受爭議,有人認為她是落選院士之後做出的舉動,當然,也有很多人認同她的做法,不過,不管去留,畢竟是她自己的選擇。回到前面的問題,這3年來,顏寧取得突破了嗎?
  • 清華女神級教授,落選中科院赴美擔任教授,如今成美國院士
    因為兩院院士的評選非常嚴格,所以我國兩院院士的平均年齡都在50歲以上,對於很多年輕的科研人員來說,在兩院院士中落選是很正常的事情。7歲就解決了世界生物學上的一大難題,在國際生物學界打響了自己的名氣。她帶領一群20多歲的學生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就攻破了世界生物學50年無解的大難題,令清華大學的眾多教授們非常震驚。在大家的眼中,顏寧已經是即將升起的一顆科研新星,對於顏寧的光明未來沒有人會懷疑。
  • 清華美女教授院士落選,卻為美國立大功!論土壤的重要性
    前言:一說到顏寧,相信學術界的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因為她身上貼著幾個標籤,第一是頂級學府清華大學的教授,第二是高顏值,貨真價實的美女教授,第三是最終去了大洋對岸工作。在很多人感到惋惜之時,大洋對岸卻傳來了一個爆炸性消息,顏寧在《細胞在線》的刊物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低pH依賴的溶酶體膽固醇外向運輸的結構基礎》的研究論文,一道困擾了國際50年的難題終於被攻破,為美國立下大功。
  • 中國美女科學家半年突破存在50年的難題,卻決定回到美國,為什麼
    她是世界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30歲時帶領一群本科生用6個月的時間,攻克了世界生物學界50年都沒有攻克的超級難題; 她在前途璀璨的時候,突然離開中國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併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有人說她是因為落選中科院院士負氣出走,可她說「想換個環境,取得科學上的最新突破」。
  • 清華美女教授功成名就時歸美,為美立下奇功,助其攻克50年難題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作為清華最年輕的美女博士生導師,在國內功成名就之後,因為一次科學院院士的甄選未能選上,選擇了遠走他鄉,為美國立下奇功,攻克了困擾全球50年的難題,她這樣做真的對嗎?當時對於生物學的研究正是我們薄弱的環節,有了她的回歸也為祖國的生物學科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 離開清華後,她拿到美國院士頭銜,一舉攻克困擾國際50年難題
    如今中國的發展勁頭很猛,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和世界其他強國較量,很多在外留學的人才爭先恐後希望回歸祖國,但其中也不乏例外,2017年,全球學術界一度因為清華美女教授顏寧「棄國歸美」的消息引發轟動。顏寧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19歲那年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清華大學,就讀於生物學專業,她在生物學研究領域有極高的天賦,在清華畢業後,她又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繼續深造,獲得了生物學博士學位。
  • 默默無聞50年,攻克半導體領域多項難題,她讓西方無法「卡脖子」
    她是中國半導體材料領域專家,默默無聞工作五十年,研發出了分子束外延設備和量子級聯雷射器,迫使西方解除了相關產品的出口限制; 她4次落選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卻意外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她毫無怨言,依舊在國內兢兢業業,備受尊敬; 她就是著名的半導體材料學專家李愛珍
  • 她是施一公得意弟子,落選中科院院士,出走美國當選美國院士
    曾經他是清華大學副校長,他所取得的成就可謂是年少有為。憑藉著豐富的履歷以及突出的貢獻,當選中科院院士,後為了創建一流的新型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他選擇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專心擔任西湖大學校長,希望為中國高校建設以及人才培養做出一些改變。
  • 院士落選之痛:顏寧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饒毅成科學界魯迅
    ;帶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團隊,破解了困擾生物學領域50年的世界未解難題,成果造福全人類。然而,偏偏這樣的精英學霸,就是無法將「院士」頭銜收入囊中。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先前備受關注的顏寧卻名落孫山。
  • 亞洲第一人:她挽救3億患者,卻和曾經袁老一般,落選院士頭銜
    在2019年7月,胡海嵐又榮獲IBRO—Kemali國際獎項,同時獲得了2.5萬歐元的獎金。IBRO—Kemali國際獎項是於1998年設立的獎項,旨表揚全世界範圍內在基礎與臨床神經科學領域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在胡海嵐之前,從來沒有亞洲人獲得如此殊榮。所以,胡海嵐在這一獎項上可謂是亞洲第一人。由於她卓越的研究成果,為當今世界上3億抑鬱症患者帶來了令人激動的希望,稱得上是造福整體人類的技術。
  • 反思一下,李愛珍、顏寧為什麼選不上院士
    )李愛珍,1936年5月出生於福建石獅,材料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顏寧(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女,1977年11月出生於山東濟南萊蕪區,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2017年8月,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二輪候選人。2017年12月15日,榮獲「影響中國」2017年度科技人物。2019年4月30日,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6個月解開世界50年難題的顏寧,三次落選中國院士,在美過得如何
    中國的發展會在這幾十年的時間內那麼快,完全就是有一批出色的人才為國家做出很大貢獻。特別是那一些頂尖的技術人才,在外國留學回到了中國以後,給中國做出的影響就非常巨大。不過呢,也有一些人在國外學習了先進的科學知識後,並沒有選擇回到中國。
  • 如果顏寧沒有遠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她最終能成為中國院士嗎?
    院士評選需要考量學者的科研成就、資歷、年紀等因素。事實上,除此之外,推薦人也很重要,這也就意味著參選者需要在人際關係上有一定背景。顏寧參選時就有人開解她名額會留給年紀快到參選上限的學者,她年紀尚小,之後還有機會云云。這種傳統、官僚的競選方式註定年紀輕、資歷淺、人脈窄的學者很難僅憑研究成果在競選中一蹴而就。
  • 她4次落選中國院士,卻被美國選入外籍院士,她:做人不能忘本
    可是,李愛珍女士不甘被人甩在身後,偏偏在那個沒錢、沒技術、沒設備的年代,帶領著自己的團隊不畏艱巨、堅韌不拔,對這一世界前沿領域進行了深刻的研究與革命性開拓,最終成功將分子束外延設備研製出來,打破了美國和歐洲極少數國家幾十年來在這一領域技術上的壟斷局面,讓世界各國對中國刮目相看。
  • 她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評上了美國院士,網友:經歷像顏寧!
    但兩院院士因其評選制度也錯失了很多人才,李愛珍便是其中之一。為何會如此說呢?因為早期的李愛珍憑藉著一腔熱血和出眾的個人才華先後四次申請中科院,卻沒能料想四次都慘遭失敗。最後一次因為年齡超過了院士評選標準而再次落選,這次她也算是與中科院徹底失之交臂了。
  • 她是中國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均落選,無奈成為美國院士
    但這些科研人員身上有著頑強的意志,堅韌的性格,無數次失敗後仍然站在實驗桌前,才有了一個又一個的發明。這種發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人類的面貌。而在中國卻有這樣一位的科學家,她為國家工作了幾十年,先後四次落選院士,最後卻得到了大洋彼岸美國院士的殊榮。這個科學家的名字叫李愛珍,今年84歲。李愛珍,她出生於福建。
  • 落選中國院士的顏寧兩年後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是實力還是運氣?
    此後,她的科研成果更令人矚目——2009年以來,她以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最有影響力的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細胞》上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其中兩篇被《科學》「年度十大進展」引用。之後她又帶著團隊致力解析鑲嵌在細胞質膜上的蛋白質的結構,這個膜蛋白研究領域最受矚目、國際競爭也最激烈的課題,困擾了全球生物學家半個世紀之久的難題,她們只用6個月時間就攻克了,一時引發了轟動。
  • 她4次落選中國院士,意外當選美國院士後,卻主動選擇留在中國
    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為我國研發出了核武器和世界頂尖的航天力量,讓中國迅速躋身於世界強國。 也是因為第一批科學家定下了基調,我國後來的科研工作者一直不忘初心,默默在崗位上燃燒自己,始終將愛國奉獻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