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新中國成立後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離不開每一位中國人民的辛勤建設。特別是當年那些奮鬥在科研一線的科學家,對中國國力的貢獻著實功不可沒。
譬如當時的「兩彈一星」元勳,有些甚至不遠千裡,歷經千辛萬苦回國,只為支援祖國建設。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為我國研發出了核武器和世界頂尖的航天力量,讓中國迅速躋身於世界強國。
也是因為第一批科學家定下了基調,我國後來的科研工作者一直不忘初心,默默在崗位上燃燒自己,始終將愛國奉獻放在第一位。
今天筆者要說的李愛珍便是如此,她是目前我國材料學領域的翹楚。其早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之後便一直從事材料學研究工作,專攻「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和器件」方向。在該領域取得了傑出成就,將青春和熱血全都奉獻給了祖國。
按理來說,這樣一位女強人,入選中科院院士只是早晚的事。然而,李愛珍前後4次都落選了,其中到底有什麼緣由,讓這位科學家遭受如此冷遇呢?
還得從1958年說起,這一年,李愛珍剛從復旦畢業。她被分配到了當時的上海冶金所,一直從事半導體材料這一前沿領域。由於其能力相當突出,做出了不少科研成果,其受到領導青睞。1980年,她還被公派到美國卡基尼梅隆大學做訪問學者。
對於一個科研工作者而言,這樣的經歷再正常不過。然而,李愛珍出生於華僑家庭,背景比較敏感,並且在那個特殊年代還挨過批鬥。得知其要被公派到美國後,自然引起了競爭對手的流言蜚語。
好在其恩師鄒元爔院士排除萬難,力薦李愛珍。再加上其丈夫表態,妻子不回國自己願意承擔一切責任,最終李愛珍還是成功赴往美國。
這一去便是兩年,李愛珍也一直沒有忘記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得益於美國先進的科研設備,她學習了許多前沿技術並做出了不少成績。而後來回國時,由於美國進行技術封鎖,禁止設備外運,咽不下這口氣的李愛珍決心獨自研發一套設備。
於是,回國後的李愛珍花了足足23年時間,建立起了國內第一家信息功能材料實驗室,讓我國在量子級聯雷射器這一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而這個實驗室的水準,甚至得到了美國專家的好評。
既然李愛珍貢獻如此巨大,為何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失敗呢?原來在於她的年齡問題。1999年李愛珍第一次參選,當時卻已經63歲了。根據規定,如果候選人年齡超過60歲,必須要6位其他院士的推薦信,但60歲以下的科學家競選,只需要2位即可。
雖然李愛珍的科研水平早就達到了院士水準,但由於制度的年齡歧視,她在院士的道路上屢屢受阻。也是在這會,她卻意外收到了美國科學院的邀請函,2007年5月1日,她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早就深知李愛珍的水平,得知她屢次申請我國院士無緣,便向其拋出了橄欖枝。
順帶一提的是,李愛珍也是我國唯一一位獲得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女科學家。當然,美國給她這個稱號後,也委婉表示,希望李愛珍能赴美長期發展。
然而,李愛珍並沒有心動。她始終秉持自己是中國科學家,必須為祖國奉獻的理念,依然選擇繼續留在中國。美國也沒有辦法,不過仍保留了她外籍院士的稱謂。
一直到2011年李愛珍退休時,她仍然是我國科學院的一名研究員。雖然還是沒有當選中科院院士,但對她而言已不再重要。只要還奮鬥在科研一線,默默為國家做貢獻,就已經足夠了。
如今已84歲高齡的李愛珍依然活躍在實驗室,雖然她僅是一名研究員,但卻得到了同領域每一位院士最大的敬重。能有如此優秀的科研工作者,我國又如何不強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