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4次落選中國院士,意外當選美國院士後,卻主動選擇留在中國

2020-12-06 騰訊網

毫無疑問,新中國成立後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離不開每一位中國人民的辛勤建設。特別是當年那些奮鬥在科研一線的科學家,對中國國力的貢獻著實功不可沒。

譬如當時的「兩彈一星」元勳,有些甚至不遠千裡,歷經千辛萬苦回國,只為支援祖國建設。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為我國研發出了核武器和世界頂尖的航天力量,讓中國迅速躋身於世界強國。

也是因為第一批科學家定下了基調,我國後來的科研工作者一直不忘初心,默默在崗位上燃燒自己,始終將愛國奉獻放在第一位。

今天筆者要說的李愛珍便是如此,她是目前我國材料學領域的翹楚。其早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之後便一直從事材料學研究工作,專攻「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和器件」方向。在該領域取得了傑出成就,將青春和熱血全都奉獻給了祖國。

按理來說,這樣一位女強人,入選中科院院士只是早晚的事。然而,李愛珍前後4次都落選了,其中到底有什麼緣由,讓這位科學家遭受如此冷遇呢?

還得從1958年說起,這一年,李愛珍剛從復旦畢業。她被分配到了當時的上海冶金所,一直從事半導體材料這一前沿領域。由於其能力相當突出,做出了不少科研成果,其受到領導青睞。1980年,她還被公派到美國卡基尼梅隆大學做訪問學者。

對於一個科研工作者而言,這樣的經歷再正常不過。然而,李愛珍出生於華僑家庭,背景比較敏感,並且在那個特殊年代還挨過批鬥。得知其要被公派到美國後,自然引起了競爭對手的流言蜚語。

好在其恩師鄒元爔院士排除萬難,力薦李愛珍。再加上其丈夫表態,妻子不回國自己願意承擔一切責任,最終李愛珍還是成功赴往美國。

這一去便是兩年,李愛珍也一直沒有忘記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得益於美國先進的科研設備,她學習了許多前沿技術並做出了不少成績。而後來回國時,由於美國進行技術封鎖,禁止設備外運,咽不下這口氣的李愛珍決心獨自研發一套設備。

於是,回國後的李愛珍花了足足23年時間,建立起了國內第一家信息功能材料實驗室,讓我國在量子級聯雷射器這一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而這個實驗室的水準,甚至得到了美國專家的好評。

既然李愛珍貢獻如此巨大,為何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失敗呢?原來在於她的年齡問題。1999年李愛珍第一次參選,當時卻已經63歲了。根據規定,如果候選人年齡超過60歲,必須要6位其他院士的推薦信,但60歲以下的科學家競選,只需要2位即可。

雖然李愛珍的科研水平早就達到了院士水準,但由於制度的年齡歧視,她在院士的道路上屢屢受阻。也是在這會,她卻意外收到了美國科學院的邀請函,2007年5月1日,她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早就深知李愛珍的水平,得知她屢次申請我國院士無緣,便向其拋出了橄欖枝。

順帶一提的是,李愛珍也是我國唯一一位獲得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女科學家。當然,美國給她這個稱號後,也委婉表示,希望李愛珍能赴美長期發展。

然而,李愛珍並沒有心動。她始終秉持自己是中國科學家,必須為祖國奉獻的理念,依然選擇繼續留在中國。美國也沒有辦法,不過仍保留了她外籍院士的稱謂。

一直到2011年李愛珍退休時,她仍然是我國科學院的一名研究員。雖然還是沒有當選中科院院士,但對她而言已不再重要。只要還奮鬥在科研一線,默默為國家做貢獻,就已經足夠了。

如今已84歲高齡的李愛珍依然活躍在實驗室,雖然她僅是一名研究員,但卻得到了同領域每一位院士最大的敬重。能有如此優秀的科研工作者,我國又如何不強大呢?

相關焦點

  • 4次落選院士,卻意外當選美國院士,她的一句話讓人淚目
    ,均落選。然而,在2007年的時候,她卻意外當選了美國科學院的院士,而且是第一位獲得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榮譽的中國女科學家。李愛珍2001年就退休了,當選美國院士,也是13年前的事了,怎麼網絡上還把這個事拿出來說呢?筆者(超人爸爸說教育)想,應該跟最近的大環境有關。
  • 中科院退休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留在中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目前科研領域多為男性,並稱女性科學家所佔比例還比較少,可見女科學家是一個特殊而又極其罕見的存在,以至於當顏寧教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消息傳出後,網友們紛紛為這位傑出的女科學家點讚。事實上,顏寧的成就並非前無古人,早在2007年,中科院研究員、材料科學家李愛珍就曾獲此殊榮。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堅守中國
    而對於這些科學家們來說,最高的榮譽就是被封為院士,這也是對自己學術研究的一種認可。而其中有一位美女院士,李愛珍女士,在中國幾次推薦院士評選,都沒有成功。可是在2007年,李愛珍女士卻被評為了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但儘管如此,她的心裡還是裝著國家,並為之奮鬥一生。
  • 李愛珍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成為美國院士,卻一直為中國奉獻
    其實中科院院士的落選並不能代表什麼。正所謂是金子總會發光,雖然在中國碰壁了,但是美國卻向她拋出了橄欖枝。她將自己的心血全都投入到了科學研究中,同時也獲得了很多院士的認可,只是沒能成為中國院士,也許她有少許遺憾吧。
  • 4次院士落選,申請美國院士一次成功,依然留在中國投身AR技術
    4次申請院士落選,申請美國院士一次成功,依然留在中國不改初心四次落選中科院,卻被美國評上!但她依然選擇留在中國投身AR技術科技一直都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步,這是定律,也是大家看在眼裡的事實。但是遺憾的是,她四次申請中國院士都未能入選,隨後反而卻被美國評為院士。這樣「戲劇性」的結果,實際上並不是因為她成就不夠,更不是因為她資歷不足,而是因為當時國內院士評選的規定。
  • 她為中國貢獻巨大,申請中科院院士四次被拒,最後卻當選美國院士
    引言我國著名的材料研究專家李愛珍,在國內參加了1999年、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的院士選舉,然而這四次的院士選舉卻與李愛珍擦肩而過。隨後,李愛珍就被選入了美國科學院院士。在美國的這段日子,她遇上了人生的第一個岔路口——是選擇藉助美國先進的科技水平和研究平臺繼續留美深造,還是回國發展,李愛珍選擇了回國,這是她的第一次選擇。當時我國的科技水平還不是很高,西方很多國家對我國還有很多限制,對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的研究技術就是其中一項,由於國內對這方面的技術研究有限,因此受這方面技術所影響的國防、環保等領域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和限制。
  • 李愛珍4次落選中國院士,評上美國院士後說了一句話,讓人動容
    2007年,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所的研究員李愛珍被評為美國院士,同時她也是中國第一位被評為美國院士的女科學家。據統計,中國有11人被評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但是除了李愛珍之外,其餘10位都是中國院士。
  • 她是中國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均落選,無奈成為美國院士
    他們不屈不撓地選擇回到祖國的懷抱,不屈不撓地奉獻自己,為了中華的崛起而奮鬥,為了中國的未來而奮鬥,這是他們一生中最榮耀的時刻。但這些科研人員身上有著頑強的意志,堅韌的性格,無數次失敗後仍然站在實驗桌前,才有了一個又一個的發明。這種發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人類的面貌。而在中國卻有這樣一位的科學家,她為國家工作了幾十年,先後四次落選院士,最後卻得到了大洋彼岸美國院士的殊榮。這個科學家的名字叫李愛珍,今年84歲。李愛珍,她出生於福建。
  • 她4次落選中國院士,卻被美國選入外籍院士,她:做人不能忘本
    袁隆平先生在2006年(76歲)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李愛珍女士則在2007年(71歲)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在國內屢次落選的李愛珍女士,卻在2007年陰差陽錯地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此事在國內學術界曾一度引起軒然大波,許多院士都感覺自己的頭銜,在國內立即遭到了空前的質疑。
  • 落選中國院士的顏寧兩年後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是實力還是運氣?
    她1977年時出生在山東濟南市章丘區,6歲時和父母搬到了北京,19歲考入了清華大學生物系,2000年畢業後她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繼續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入職清華,成為全中國最年輕的女性教授之一。二、2019年遺憾落選中國院士關於顏寧教授的落選,產生的爭議似乎要遠遠大於屠呦呦先生。
  • 84歲老人連續四次「意外」落選國內院士,卻被當選美國院士
    而「轟動」的時刻在於,她先後4次申請中科院的院士,先後慘遭落選。但是2007年5月,李愛珍卻被美國國家科學院評選為院士,這也相當的滑稽。李愛珍早期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尤其早在1989年就批准成為了博士生導師,而且2003年夜成功當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落選中科院士,後成美國院士,堅守中國
    而對於這些科學家們來說,最高的榮譽就是被封為院士,這也是對自己學術研究的一種認可。而其中有一位美女院士,李愛珍女士,在中國幾次推薦院士評選,都沒有成功。可是在2007年,李愛珍女士卻被評為了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但儘管如此,她的心裡還是裝著國家,並為之奮鬥一生。
  • 她申請國內院士4次被拒,卻當選美國院士,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她申請國內院士4次被拒,卻當選美國院士,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一心在搞科研的人已經是少之又少,多數人從事科研項目都是為了名和利。但我國就有這麼一位女科學家,不在乎名利的重要性,曾4次申請國內院士被拒,最終成為了美國院士後,但依舊在背後默默地支持祖國的發展,她就是李愛珍。
  • 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同時,2017年也有一位才華與顏值並存的中國籍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她就是顏寧。說起顏寧大家或許並不陌生,顏寧曾是土生土長的清華人。從清華大學本科畢業後,他便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已經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後的她選擇回國,在清華大學擔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這一當,就是10年。
  • 李愛珍:中國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當選美國院士
    美國科學院有著140多年的歷史,每年會在世界各國評選出某個領域最傑出的代表、為人類科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為科學院外籍院士。評選一般是在五月初,因為四月底美國科學院會在華盛頓舉行年會,會議的最後一天便是公布本年度當選的院士以及外籍院士的名單。
  • 四次落選中國院士的女科學家,71歲時卻被選為美國院士
    另一方面,她是華僑出身,是否會學成後留在美國不回國了?……這些爭議對李愛珍造成了一些困擾,還是她的導師力排眾議,讓李愛珍成功留學美國的。事實是,外界對李愛珍的擔憂實屬多餘。她不僅學成歸國,而且在回國一年後,就研製成功了屬於中國自己的分子束外延設備,徹底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讓中國成為第一個掌握此技術的亞洲國家!
  • 她是施一公得意弟子,落選中科院院士,出走美國當選美國院士
    憑藉著豐富的履歷以及突出的貢獻,當選中科院院士,後為了創建一流的新型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他選擇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專心擔任西湖大學校長,希望為中國高校建設以及人才培養做出一些改變。 不過對於一個潛心於學術的人而言,博士學位也並非是她求學的終點,於是博士畢業後她又繼續選擇在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
  • 李愛珍:四度因年齡大落選中國院士,後成美國院士,原因值得深思
    2007年5月,網絡上突然傳出她當上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有人認為李愛珍在前幾次申報中科院士落選後,情急之下自己向美國申報參選院士。到李愛珍當選美國院士的時候,郭景坤已做了喉部手術,躺在醫院說不出話來。
  • 她是中國女天才,4次申請院士都失敗,當選美國院士後仍留在中國
    普通大眾在做好自己的工作後的閒暇生活有多種多樣的愛好選擇,不一定非得跨行業地去關注某個特定的圈子。如果人人都去關注科學圈,分工的意義在哪裡?就像「術業有專攻」。雖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越發達代表著物質生活質量越高,但精神生活也需要得到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也不只有吃穿住行。
  • 李愛珍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一次評上美國院士,她說的話讓人動容
    —— 培根 美國貝爾實驗室,在通信系統、產品、元件和網絡軟體方面一直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個實驗室先後獲得了8項諾貝爾獎,兩萬五千多項專利,在2007年,貝爾實驗室破天荒給上海半導體材料學家李愛珍發來的賀電,並恭喜她當選美國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