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珍:四度因年齡大落選中國院士,後成美國院士,原因值得深思

2020-11-03 執筆讀春秋

李愛珍是我國半導體研究領域的女專家,也是我國在這一領域中為數不多的,取得了國際性大獎的科學家。八十年代,李愛珍留學美國,師從國際半導體研究權威——米爾納斯教授學習。

歸國以後,一直奮鬥在半導體研究前沿。曾多次取得國內外獎項,成績顯著。李愛珍曾四次入選中科院院士候選名單,但最後全都落空。

2007年5月,網絡上突然傳出她當上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有人認為李愛珍在前幾次申報中科院士落選後,情急之下自己向美國申報參選院士。

不過,美國科學院的院士是不接受個人申報的。得獎後的李愛珍雲淡風輕,仍然一直奮鬥在我國半導體研究領域的前沿。

一、李愛珍為什麼成了美國的院士

李愛珍在復旦大學當博士生導師,她的學生說:我的導師從周一工作到周天,她比我們年輕人拼命得多。李愛珍工作兢兢業業,埋頭做實驗,有時候18至20個小時,累了就趴在實驗室休息。

可是到1999年,別人推薦她參選中科院士的時候,她已經63歲了。根據現在的中科院士的評選標準,年齡超過60歲的人,得找到6位超過60的中科院士來舉薦她,這談何容易啊!

中科院的郭景坤院士是李愛珍的前輩,他曾經在1999、2001和2005三度推薦李愛珍參選院士,但是始終都沒成功。到李愛珍當選美國院士的時候,郭景坤已做了喉部手術,躺在醫院說不出話來。

於是,他通過發聲器和紙筆告訴去採訪的記者說:「她不能當選我們的院士,非常可惜!」就這樣的話語,他重複了好幾次。

中國這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機制,是不是出了一點點問題呢?小於60歲的人,只要有2位院士推薦就可以了,而大於60歲的人就要找到6位院士,是不是有一點點不合理?

曾經有新聞報導說,最近些年來,中科院的院士人數一直在增加。可是在1998年的時候,中科院的世界競爭力排名為13,到了2003年卻降到了29名。

評選院士,只卡年齡,這樣對我們的科學事業發展,有什麼幫助嗎?年青人從事科學研究有年輕人的優勢,但現在60歲以上的人,智力體力也不見得比年青人差多少,更何況他們還有知識經驗。

中國科學院不給他們機會,結果讓美國弄去當了院士,這件事總讓人心裡感覺不太舒服。儘管這個院士並不是李愛珍自己去申請的。

二、李愛珍和她的事業

李愛珍出生於1936年,正是中國抗日戰爭爆發的前夕,她的家鄉在福建石獅。父母在她一歲的時候下南洋打工,後來成為了菲律賓華僑。從前的人不管走在哪裡國家,永遠忘不了自己的祖國。

因此,李愛珍的父母自己出門討生活時,並沒有帶李愛珍,而是將她留在中國的故鄉。李愛珍還記得,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時常對她說:沒有我們的祖國,就沒有了一切。

1954年,李愛珍長到18歲。她從泉州一中考進復旦化學系,後來到中科院研究所工作。不久後被公派留美學習,再回到祖國研究半導體。

按理說,因為父母的關係,李愛珍年輕的時候可以選擇下南洋,或者去新加坡。可是她一直記得父母的叮囑,沒有離開自己的國家。

因為華僑身份背景,李愛珍青少年時代也沒少吃過苦頭。但是她心中一直有兩個信念:一是努力登攀科學的高峰,一是勤奮踏實地做人。

後來,她從美國學成歸國,在半導體領域做出了成績。自1999年起,先後四次申報中科院院士評選,結果都是因為年齡偏大,條件太難達到而失敗。

2007年的時候,李愛珍已經68歲了。有些消息說,她因為感覺自己年紀太大,申請中科院院士沒有機會了,於是轉而向美國提出了申請。不過我查到的資料顯示:美國科學院的院士,並非由個人申請。

要想當美國科學院院士,只能在每年固定的時間,等待由美國科學院31個學科組,6個科學部全世界範圍內篩選,到了每一年4月再投票決定。所以,李愛珍並不是自己去美國申請科學院院士的。

按照美方的評選標準,有資格當他們的院士的人,必須是長期在同一個科學領域,源源不斷地做出貢獻的人,而李愛珍正是這樣一位科學家。

李愛珍當選之後,輿論說什麼的都有。一部分人冷嘲熱諷,說她當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只能當美國的院士,證明美國的科學院士含金量不高。但事實上中科院的影響力,直到目前為止,好像還是沒有超過美國。

面對這些,再看李愛珍的反應。當有人問到她「得到美國科學院士頭銜有什麼想法」時,她說:我沒有什麼想法。美國科學院一共三百八十多名院士,其中二百多人是諾獎獲得者。我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

事實上,國內得到美國科學院士頭銜的科學家不少,他們幾乎一開始就是中科院的院士,後來才當上美國科學院的院士,只有李愛珍等少數人不一樣。

李愛珍在談到不能當上中科院院士時說:當不上就當不上。一個認真做事的人,就不該為這些事操心,心裡只要有「祖國」二字就夠了,何必計較那些呢?

畢竟從一開始她學習,她搞研究的目的,就不是為了一個頭銜。李愛珍的這一番話,說出了他們這些科學家搞科研的本質,那就是為了祖國。她的這番話,真的是讓人無比動容。同時,她因為年齡原因四度落選中國院士,也值得人深思。

結語

李愛珍不能當選中科院的院士,是因為在初次參選時就超過了60歲,當選的條件比較嚴。而她最終當上了美國科學院的學士,是美方鑑於她過往對科學事業的貢獻,主動把她納入了名單。

李愛珍當上美國院士以後,還是一直在為中國的半導體研究事業做貢獻。1936年出生的她,今年84歲高齡了。她始終記得當年父母下南洋的時候對她叮囑的話:沒有祖國,就沒有了一切。

名利對一個兢兢業業的科研工作者來說,真的只是浮雲。不過,還是希望中科院的院士選撥制度可以優化一下畢竟對於為我們的國家作貢獻的科學工作者,我們不應該虧待了他們。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一樣都不應該缺。

相關焦點

  • 她申請國內院士4次被拒,卻當選美國院士,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她申請國內院士4次被拒,卻當選美國院士,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一心在搞科研的人已經是少之又少,多數人從事科研項目都是為了名和利。但我國就有這麼一位女科學家,不在乎名利的重要性,曾4次申請國內院士被拒,最終成為了美國院士後,但依舊在背後默默地支持祖國的發展,她就是李愛珍。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落選中科院士,後成美國院士,堅守中國
    而對於這些科學家們來說,最高的榮譽就是被封為院士,這也是對自己學術研究的一種認可。而其中有一位美女院士,李愛珍女士,在中國幾次推薦院士評選,都沒有成功。可是在2007年,李愛珍女士卻被評為了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但儘管如此,她的心裡還是裝著國家,並為之奮鬥一生。
  • 我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落選中科院士,後成美國院士,堅守中國
    有這樣一位女科學家,她的一生,都在為了國家的科研事業而奮鬥,即使她曾四次申請中科院士,最終都被落選,而後來又被美國評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縱使這般,她也是心向國家,從來沒有哪一刻是動搖的,報效祖國是他一生的志願,這人便是李愛珍女士。
  • 4次落選中國院士,卻入選「美國院士」,李愛珍:做學問先要做人
    4次落選中國院士,卻入選「美國院士」,李愛珍:做學問先要做人說到上世紀的中國,正是我國探索以及發展的重要階段,所以也出現了很多對中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偉人們,比如最著名的就是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在來到美國之後,李愛珍被美國的先進技術震撼到,領先了國內好幾個量級,這讓她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 4次落選中國院士,卻入選「美國院士」,李愛珍:做學問先要做人
    4次落選中國院士,卻入選「美國院士」,李愛珍:做學問先要做人 說到上世紀的中國,正是我國探索以及發展的重要階段,所以也出現了很多對中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偉人們,比如最著名的就是 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 等科學家,他們都是我國劃時代的偉人
  • 李愛珍:四次落選中科院士,資歷不夠年齡太大?卻成美國外籍院士
    否則當初科學家李愛珍就不會四次申請成為院士被拒絕,最後只能成為美國外籍院士。李愛珍這十幾年中一直在大洋兩頭往返,為中國的科研技術立下了汗馬功勞。除此之外, 李愛珍早在2003年就被評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
  • 李愛珍4次落選中國院士,評上美國院士後說了一句話,讓人動容
    2007年,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所的研究員李愛珍被評為美國院士,同時她也是中國第一位被評為美國院士的女科學家。據統計,中國有11人被評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但是除了李愛珍之外,其餘10位都是中國院士。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四次申請院士被拒,如今卻成美國外籍院士
    1936年5月,李愛珍出生在福建省石獅市。1958年,李愛珍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此後,她一直在做化學方面的研究,也曾前往美國訪問。這幾十年來,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卻四次申請院士被拒絕,引發了爭議。中國「科學家」李愛珍李愛珍研究期間,獲得了21個專利和1個國際發明展銀獎。2003年,李愛珍當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2005年11月,李愛珍又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學院工程科學獎。在她的履歷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李愛珍的成就的確很大。
  • 她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評上了美國院士,網友:經歷像顏寧!
    但兩院院士因其評選制度也錯失了很多人才,李愛珍便是其中之一。為何會如此說呢?因為早期的李愛珍憑藉著一腔熱血和出眾的個人才華先後四次申請中科院,卻沒能料想四次都慘遭失敗。最後一次因為年齡超過了院士評選標準而再次落選,這次她也算是與中科院徹底失之交臂了。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堅守中國
    而對於這些科學家們來說,最高的榮譽就是被封為院士,這也是對自己學術研究的一種認可。而其中有一位美女院士,李愛珍女士,在中國幾次推薦院士評選,都沒有成功。可是在2007年,李愛珍女士卻被評為了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但儘管如此,她的心裡還是裝著國家,並為之奮鬥一生。
  • 四次落選中國院士的女科學家,71歲時卻被選為美國院士
    因為李愛珍競選院士時,在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接連四次落選,最後卻在2007年被美國科學院選上了。,她1999年第一次參加評選時是63歲,當時中科院評選有限制條件,60歲以下的需要2個推薦人,60歲以上的需要6個,而李愛珍年齡已經超過了60歲,最後落選基本都是因為推薦人不夠。
  • 四次落選我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李愛珍心繫祖國,無怨無悔
    對於我國科學家而言,最大的榮譽就是獲得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頭銜。要想獲得兩院院士,就必須要在某一個科研領域有卓越的貢獻。李愛珍,一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科學家,畢業於復旦大學,本來是從事稀土金屬和金屬化學冶金方面的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 李愛珍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一次評上美國院士,她說的話讓人動容
    —— 培根 美國貝爾實驗室,在通信系統、產品、元件和網絡軟體方面一直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個實驗室先後獲得了8項諾貝爾獎,兩萬五千多項專利,在2007年,貝爾實驗室破天荒給上海半導體材料學家李愛珍發來的賀電,並恭喜她當選美國外籍院士。
  • 李愛珍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成為美國院士,卻一直為中國奉獻
    不過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不能成為中科院的院士並不能否認一個人的能力,相反袁隆平爺爺比很多院士們更加出色。我國的李愛珍博士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均被拒絕了,卻不料卻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84歲老人連續四次「意外」落選國內院士,卻被當選美國院士
    而「轟動」的時刻在於,她先後4次申請中科院的院士,先後慘遭落選。但是2007年5月,李愛珍卻被美國國家科學院評選為院士,這也相當的滑稽。李愛珍早期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尤其早在1989年就批准成為了博士生導師,而且2003年夜成功當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
  • 中國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為美國院士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李愛珍不把科研工作當成是一種職業,而是當成生命中絕大部分。正因如此,她才能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奮鬥,才能將科研放在首位,才能做出如此突出的成就。不過,和她科研上的孜孜不倦相比,她在「評職稱」的道路上走得卻不是那麼順利。第一次申請為中科院院士的時候,因年齡朝鋼的問題她被拒絕了。緊接著,她又先後三次申請成為中科院院士,但最後都落選了。
  • 我國半導體材料的大功臣,卻4次落選院士,如今成美國院士
    而我國半導體的發展,離不開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她就是李愛珍。李愛珍對中國的巨大貢獻李愛珍出生於福建石獅,父母都是華僑,因此從小就受到了極為良好的教育。1954年,李愛珍考入了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從此與材料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1958年,李愛珍從復旦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了上海冶金所,從事科學研究。
  • 李愛珍:申請中國院士四次都被拒絕,美國卻把她列入國家外籍院士
    李愛珍是中國的女科學家,她是真正將科研事業當成自己生命的人,其努力程度讓很多同事都覺得敬佩。 她的努力讓中國在高科技領域有了一定的成績,然而這樣一位敬業的科學家,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都沒有成功,最後成為了美國的院士,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她是國寶級科學家,四次申請院士落選卻被美國評上,依然無怨無悔
    2010年,中國首次舉辦了這一領域的世界級國際學術會議。為我國在這一領域奠定領先地位作出了傑出貢獻。四次申請院士被拒,中國心依舊李愛珍的研究領域屬於材料科學的高端研究領域。雖然公眾對她的名字知之甚少,但是在學術界尤其是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譽。她的成果舉世公認蜚聲國內外。
  • 命運的玩笑,四次落選中國院士的她,最後卻被美國評上了
    文/仗劍走天涯命運的玩笑,四次落選中國院士的她,最後卻被美國評上了!中國能有如今的發展,離不開國人們的不懈努力和那些為了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貢獻的高科技人才。不過很顯然,相比於那些在銀幕上大放光彩的明星們,其實那些為祖國默默付出打下堅實基礎的科學研究人員,才應該是最值得被追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