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珍是我國半導體研究領域的女專家,也是我國在這一領域中為數不多的,取得了國際性大獎的科學家。八十年代,李愛珍留學美國,師從國際半導體研究權威——米爾納斯教授學習。
歸國以後,一直奮鬥在半導體研究前沿。曾多次取得國內外獎項,成績顯著。李愛珍曾四次入選中科院院士候選名單,但最後全都落空。
2007年5月,網絡上突然傳出她當上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有人認為李愛珍在前幾次申報中科院士落選後,情急之下自己向美國申報參選院士。
不過,美國科學院的院士是不接受個人申報的。得獎後的李愛珍雲淡風輕,仍然一直奮鬥在我國半導體研究領域的前沿。
李愛珍在復旦大學當博士生導師,她的學生說:我的導師從周一工作到周天,她比我們年輕人拼命得多。李愛珍工作兢兢業業,埋頭做實驗,有時候18至20個小時,累了就趴在實驗室休息。
可是到1999年,別人推薦她參選中科院士的時候,她已經63歲了。根據現在的中科院士的評選標準,年齡超過60歲的人,得找到6位超過60的中科院士來舉薦她,這談何容易啊!
中科院的郭景坤院士是李愛珍的前輩,他曾經在1999、2001和2005三度推薦李愛珍參選院士,但是始終都沒成功。到李愛珍當選美國院士的時候,郭景坤已做了喉部手術,躺在醫院說不出話來。
於是,他通過發聲器和紙筆告訴去採訪的記者說:「她不能當選我們的院士,非常可惜!」就這樣的話語,他重複了好幾次。
中國這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機制,是不是出了一點點問題呢?小於60歲的人,只要有2位院士推薦就可以了,而大於60歲的人就要找到6位院士,是不是有一點點不合理?
曾經有新聞報導說,最近些年來,中科院的院士人數一直在增加。可是在1998年的時候,中科院的世界競爭力排名為13,到了2003年卻降到了29名。
評選院士,只卡年齡,這樣對我們的科學事業發展,有什麼幫助嗎?年青人從事科學研究有年輕人的優勢,但現在60歲以上的人,智力體力也不見得比年青人差多少,更何況他們還有知識經驗。
中國科學院不給他們機會,結果讓美國弄去當了院士,這件事總讓人心裡感覺不太舒服。儘管這個院士並不是李愛珍自己去申請的。
李愛珍出生於1936年,正是中國抗日戰爭爆發的前夕,她的家鄉在福建石獅。父母在她一歲的時候下南洋打工,後來成為了菲律賓華僑。從前的人不管走在哪裡國家,永遠忘不了自己的祖國。
因此,李愛珍的父母自己出門討生活時,並沒有帶李愛珍,而是將她留在中國的故鄉。李愛珍還記得,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時常對她說:沒有我們的祖國,就沒有了一切。
1954年,李愛珍長到18歲。她從泉州一中考進復旦化學系,後來到中科院研究所工作。不久後被公派留美學習,再回到祖國研究半導體。
按理說,因為父母的關係,李愛珍年輕的時候可以選擇下南洋,或者去新加坡。可是她一直記得父母的叮囑,沒有離開自己的國家。
因為華僑身份背景,李愛珍青少年時代也沒少吃過苦頭。但是她心中一直有兩個信念:一是努力登攀科學的高峰,一是勤奮踏實地做人。
後來,她從美國學成歸國,在半導體領域做出了成績。自1999年起,先後四次申報中科院院士評選,結果都是因為年齡偏大,條件太難達到而失敗。
2007年的時候,李愛珍已經68歲了。有些消息說,她因為感覺自己年紀太大,申請中科院院士沒有機會了,於是轉而向美國提出了申請。不過我查到的資料顯示:美國科學院的院士,並非由個人申請。
要想當美國科學院院士,只能在每年固定的時間,等待由美國科學院31個學科組,6個科學部全世界範圍內篩選,到了每一年4月再投票決定。所以,李愛珍並不是自己去美國申請科學院院士的。
按照美方的評選標準,有資格當他們的院士的人,必須是長期在同一個科學領域,源源不斷地做出貢獻的人,而李愛珍正是這樣一位科學家。
李愛珍當選之後,輿論說什麼的都有。一部分人冷嘲熱諷,說她當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只能當美國的院士,證明美國的科學院士含金量不高。但事實上中科院的影響力,直到目前為止,好像還是沒有超過美國。
面對這些,再看李愛珍的反應。當有人問到她「得到美國科學院士頭銜有什麼想法」時,她說:我沒有什麼想法。美國科學院一共三百八十多名院士,其中二百多人是諾獎獲得者。我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
事實上,國內得到美國科學院士頭銜的科學家不少,他們幾乎一開始就是中科院的院士,後來才當上美國科學院的院士,只有李愛珍等少數人不一樣。
李愛珍在談到不能當上中科院院士時說:當不上就當不上。一個認真做事的人,就不該為這些事操心,心裡只要有「祖國」二字就夠了,何必計較那些呢?
畢竟從一開始她學習,她搞研究的目的,就不是為了一個頭銜。李愛珍的這一番話,說出了他們這些科學家搞科研的本質,那就是為了祖國。她的這番話,真的是讓人無比動容。同時,她因為年齡原因四度落選中國院士,也值得人深思。
李愛珍不能當選中科院的院士,是因為在初次參選時就超過了60歲,當選的條件比較嚴。而她最終當上了美國科學院的學士,是美方鑑於她過往對科學事業的貢獻,主動把她納入了名單。
李愛珍當上美國院士以後,還是一直在為中國的半導體研究事業做貢獻。1936年出生的她,今年84歲高齡了。她始終記得當年父母下南洋的時候對她叮囑的話:沒有祖國,就沒有了一切。
名利對一個兢兢業業的科研工作者來說,真的只是浮雲。不過,還是希望中科院的院士選撥制度可以優化一下。畢竟對於為我們的國家作貢獻的科學工作者,我們不應該虧待了他們。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一樣都不應該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