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珍是中國的女科學家,她是真正將科研事業當成自己生命的人,其努力程度讓很多同事都覺得敬佩。
她的努力讓中國在高科技領域有了一定的成績,然而這樣一位敬業的科學家,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都沒有成功,最後成為了美國的院士,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01
李愛珍出生於1936年,老家在福建省石獅市的一個村子。她從小就非常聰明,學習成績很好,高中畢業後考入了復旦化學系,畢業後被分配到中科院上海冶金所。
李愛珍無論學習還是工作都非常認真,正式工作後便開始在半導體材料和器件領域方面進行深耕。在六年的時間裡,她研究出了光電耦合器件中的關鍵材料,產值高達七百三十多萬元。
她在四十四歲的時候得到了公派出國學習的機會,她在去之前就下定決心,要研究世界最尖端最前沿的技術,這正是當時的中國最需要的。
確定了這樣的目標之後,她將自己的具體研究方向確定為分子束外延設備和技術。在美國學習了很長一段時間後,李愛珍回到了祖國。回國後她連家都沒有回,就去了中科院瀋陽儀器廠,開始研究和改造我國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設備。
李愛珍的老家在南方,因此她一直不適應北方的天氣,但她為了科研工作,在瀋陽一待就是好幾年。所有努力都是有回報的,經過幾年的研究,她成功發表了相關論文,引起了學術界的震動。
該論文發表之後,中國便一躍成為握高難度雷射器研製技術的少數國家之一,國家實力再次得到了證明。
李愛珍在科研方面的成就毋庸置疑,她私下的品德也很高尚,完全做到了清白坦蕩這四個字。很多科學家雖然也為中國做出了貢獻,但他們對於各種職稱的追求顯然高於對科研成果的追求,李愛珍就完全不是這種人。她能為了一個科研項目研究二十幾年的時間,期間沒有一刻想過要放棄。
02
如果要說有目的的話,李愛珍唯一的目的就是通過科研工作,提升中國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這是她一生無悔的追求。為了實現自己的這個目標,她放棄了太多太多。在女人最美好的青春歲月裡,她埋頭於實驗室,不分晝夜地進行研究。
科研對她來說不止是事業,更像是生命。也正是因為她肯花時間花精力,最後才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
比起科研事業,李愛珍的評職稱經歷卻十分坎坷。她前後四次申請評職稱,但沒有一次成功。第一次的時候她因為年齡不符合規定,遺憾落選,後來的三次也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成功評上。
若是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心裡肯定會覺得非常不平衡,自己做出這麼多貢獻,卻連一個職稱都評不上。
不過李愛珍倒是沒有這種想法,她依舊無怨無悔地工作,絲毫沒有懈怠。2007年的時候,她收到一個好消息,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的增選外籍院士名單中,有她的名字,她也是首位獲得這一榮譽的中國女科學家。
03
得到這一消息之後,李愛珍的心情十分複雜。對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對於自己的認可,她自然是十分感激的。但同時她也覺得很愧疚,這個美國院士的頭銜,讓她覺得自己似乎背叛了祖國。
雖然自己在國內申請院士一直沒有成功,但若是沒有祖國的支持和培養,自己也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就。
古往今來成功的人太多了,但在成功之後依舊能夠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的人卻很少。李愛珍用自己的所作所為向我們展示了,何為真正的愛國。儘管成為了美國院士,但李愛珍卻一直心繫祖國。
她從不覺得自己為國家做了貢獻之後,院士頭銜就是自己應得的,從而對國家產生不滿,反而一直謹記著祖國對自己的支持和培養之恩,這一點是非常難得的。
一個人若是沒有祖國的支持,即便他有再多的才華也無法施展出來,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計較太多的個人得失,因為我們從祖國那裡得到的已經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