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學問要先把人做好,人做歪了再大的學問也不可能得到人家的尊重。」——李愛珍
我們常說,德才兼備大有作為,一個人真正優秀的人才,不僅要具備優秀的才幹,同時也要兼有優秀的品德,兩者兼備,缺一不可,而且是德在前,才在後。一個優秀的科學家更是如此,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科學、理論知識,更要有強烈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以及團結合作的作風與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而今天要說的李愛珍女士就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又紅又專的科研工作者。
李愛珍這個名字不為公眾所熟知,可能跟她所研究的領域有關。她研究的主要領域是信息領域的「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和器件」方向,屬於目前最熱門的半導體材料的研究。李愛珍從1958年畢業後從事科研工作到現在,先後發表有價值的學術論文256篇,申請通過國家科學專利近30項。
其中,最讓中國人驕傲的應該就是她研製出來的分子束外延設備這一科學重器了,它對我國的科技、國防、醫療、經濟等領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有了它,才讓我們國家的科技、經濟發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要知道,這種半導體雷射器時至今日在全世界依舊屬於稀缺的戰略設備,只有少數發達國家擁有,更別說在那個剛從戰爭泥潭中走出來的中國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現代的科學技術水平還處於一個剛剛起步的時期,很多方面明顯落後於西方其他國家。
可是,李愛珍女士不甘被人甩在身後,偏偏在那個沒錢、沒技術、沒設備的年代,帶領著自己的團隊不畏艱巨、堅韌不拔,對這一世界前沿領域進行了深刻的研究與革命性開拓,最終成功將分子束外延設備研製出來,打破了美國和歐洲極少數國家幾十年來在這一領域技術上的壟斷局面,讓世界各國對中國刮目相看。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科學研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李愛珍女士功不可沒。
然而,這樣一位德才兼備、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科學家,在國內競選院士的歷程竟是如此坎坷。李愛珍先後參加了1999年、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的科學院院士競選,但每一次都沒有等到她「應得」的榮譽,均在第一階段慘遭淘汰。
被拒絕了四次的李愛珍女士,非但沒有挖苦埋怨,反而倍感愧疚,因為她每一次參選院士都是被單位人推薦去競選的,她本人並不在意能否被選上。雖然科研人員不一定看重「院士」這一稱號,但從客觀上來講,導師帶學生申請課題經費、分房津貼等等都與「院士」緊密聯繫在一起,如果沒有院士點頭,這些是根本沒有辦法實行。
根據中科院的有關規定,65歲以上的人沒有資格作為單位的推薦人,65歲以上只能由老院士來推薦,而且需要6個院士以上。可最終能不能當選仍摻雜著太多的未知因素,像李珍愛女士每次競選都有6位以上的院士舉薦,但最終都沒有被選上,箇中緣由不言而喻。
儘管李愛珍多年來仍未增選上院士,但她依舊在科研的道路上勤勤懇懇、刻苦鑽研,一直在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科技實力和專業能力,身邊從不乏優秀的科研工作者願意跟著她幹。一絲不苟,埋頭苦幹,是李愛珍女士對科研工作的一貫作風。
當然,跟李愛珍女士一樣多次當不上工程院士的還有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他至今也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而讓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們頗為尷尬的是,在國內評不上科學院士的這兩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卻相繼被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增選為外籍院士。
眾所周知,美國國家科學院在學術界是一個響亮的名字,它擁有2025個本土院士,外籍院士387個,而在這些院士當中,有200多人是諾貝爾獎得主,中國內地一共有11位外籍院士,在世的僅有7位,李愛珍和袁隆平就是其中的兩位。袁隆平先生在2006年(76歲)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李愛珍女士則在2007年(71歲)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對院士沒有年齡上的限制,只要「在其學術領域裡終生做出卓越的、持續性貢獻」的皆可評選。在國內屢次落選的李愛珍女士,卻在2007年陰差陽錯地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此事在國內學術界曾一度引起軒然大波,許多院士都感覺自己的頭銜,在國內立即遭到了空前的質疑。
因為他們都知道,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篩選程序其實要比中國院士嚴格得多,要求也高得多,並且不接受任何人申請。而李愛珍當時對自己當選外籍院士的過程卻毫不知情,是誰推薦她?是誰給她投票?這些她都不知道,她是通過電子郵件才得知的這個消息。
可能很多人認為,李愛珍當選外籍院士後會得到很多特殊的待遇,要比國內院士好很多,可事實上並沒有,任何待遇、津貼都是「零」,只是拿到一個榮譽稱號而已。而這一榮譽稱號對於李愛珍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僅只是一個榮譽稱號,更是對她在學術領域上作出卓越貢獻的一種認可與鼓勵,也是對那些曾經支持過她,積極舉薦她的人的一個交代。
儘管在國內多次「落榜」,但李愛珍從不抱怨,也不為自己當不上院士而負氣,止步不前,更不會把自己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來作為引證自己應該當選中科院院士的理由。
她認為,作為一位科研工作者,關注的應該是科研能否取得進展,而不是所謂的榮譽和院士的頭銜,如果自己是有能力的,那就用科研成果來說話,有沒有院士頭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事業心、社會責任感以及為祖國人民服務的意識。
作為中國早期公費出國留學的學生之一,李愛珍珍惜每一次與國外學習交流的機會,她一心想要吸取更多的新知識、新理論以及新技術,並把自己所學到的帶回祖國,為祖國的發展與建設盡到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毫不例外地,在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後,雖然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但她非常珍惜這次機會,同時她也知道這是國家給她的機會,如果沒有國家給她這麼多平臺、項目研究經費、科研環境等支持,她就不會擁有這一切,她不會忘記祖國對恩情,更不會忘本。
因此,在美國學習了幾年之後她毅然放棄了這裡的一切,選擇回到中國。她說:「我是祖國培養出來的,無論如何都不會忘記祖國對我的恩情,更不會拋棄祖國。」
回國後,她又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科研教育事業上,為祖國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並時常教導學生學有所成後,要為祖國做出自己的奉獻,共同努力把國家建設得更強大更美好。她經常對學生說,任何人都會從地球上消亡,也很快被人們忘記,但是「中國」這兩字會永遠在地球上存在下去,與國家相比,自己的得失實在微不足道,國家給我們的,我們永遠不能忘。
如今李愛珍女士已經84歲高齡,在她5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幾乎沒有「假期」這兩個字,雖然早早就退休了,但她依然堅持在科研的第一線工作,和自己沒退休前一樣,每天都去實驗室,而且往往都是最後一個走出實驗室的人。有一次,大年初一同事來家裡拜年,找不到人,最後到實驗裡才找到她。
李愛珍女士將自己的青春和大半輩子都獻給了她熱愛的祖國和人民,她如同梅花般傲立雪中,不畏嚴寒、不畏霜刀、堅毅不屈地在默默奉獻著自己,讓人敬佩不已,祝她身體健康,一切如意。
文/伶小姐的金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