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次落選中科院,反倒成了美國外籍院士,她最後回國報效了嗎?

2021-01-21 網易

2021-01-16 16:27:39 來源: 青墨斷箋文史

舉報


  世界總是在困難之中向前發展,人也是如此。古今中外從來沒有哪個人是在一帆風順的情況下獲得成功,逆境造就英雄。前路漫漫,我們依舊勇往直前。古人就說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們的國家正是有許許多多的逆境英雄才造就了今天的輝煌,其中就有許多的科技人才憑藉這種堅毅的精神取得矚目的成就

  逆境造就不平凡的人物

  在這些眾多的科學家中有我們熟悉的兩彈元勳們,他們是錢學森先生,于敏先生;他們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他們有"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先生在這些璀璨的群星中大部分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在中國的莘莘學子的心目中有三個最想去的地方,一個是清華,一個是北大,最後一個是中科院


  中科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國現在最頂尖的科學技術,申請加入中科院是極其嚴格的。有這樣一位優秀的科學家,一生當中成就無數,四次申請成為中科院的院士都沒有成功,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成為了美國外籍院士,她就是——李愛珍女士

  李愛珍的人生經歷

  李愛珍女士出生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福建省,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畢業之後李愛珍被分配到了一個研究所當研究員。她從在大學讀書的時候就開始新型材料的研究,還是目前最熱門的半導體材料的研究。李愛珍女士從畢業開始一直在自己的崗位上研究了十幾年,在這十幾年間她發表了論文兩三百篇,申請通過的國家科學專利近三十項;在這十幾年間,李愛珍女士將自己的青春大半輩子奉獻給了她最心愛的祖國;在這幾十年間,李愛珍女士,對待工作向來是一絲不苟,不懼困難,堅毅不拔


  李愛珍女士舉世矚目的研究成果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的現代科學技術才處於一個剛剛興起的地步,我們都知道當時中國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很多方面還是明顯的落後不足,知識文化體系我們還有許多要去鑽研去探索的地方。李愛珍研究的半導體科學屬於前沿科技,在專業領域的技術實施上還是非常吃虧的

  特別是在專業技術設備的短缺比如當時舉全國之力進行的兩彈一星的項目,連一臺計算機都沒有,所有計算還是依靠原始的算盤來完成,研究設備的欠缺這讓很多科技研究項目無法繼續下去,束外延設備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分子束外延設備,這是一件科學重器,對我國科技,經濟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一直到今天,我們可以在網上搜索這項尖端的科學技術設備系統,它的主要技術依然是德國等發達國家獨佔技術的鰲頭。那麼在李愛珍女士那個科技國力弱小的年代,就更不要說當時中國面臨著怎樣的高端技術封鎖局面。

  偏偏就是在那個沒錢,沒技術,沒設備的艱難時代李愛珍女士和她的團隊研製出了分子束外延設備。要知道,別說在上世紀,就是今天這種半導體雷射器在全世界依舊是屬於稀缺的戰略設備,只有幾個科技實力強大的國家才擁有。這一次,李愛珍又用自己的實力換來了國家的世界影響力。這就等同於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壟斷。它不僅促進了國內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擺脫了我國在相關領域完全被發達國家壓制的被動狀態,更是有力的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


  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無果成為美國外籍院士

  成績如此優異,時局弄人啊。李愛珍前前後後四次遺憾落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年等到二零零五年,李愛珍女士都沒能等到"應得的"屬於她的榮譽。這件事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讓李愛珍女士心情鬱悶,被拒絕了四次中科院申請的李愛珍還是想要證明自己的科技實力和專業能力。

  在這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李愛珍她選擇來到了美國繼續申請院士資格。美國的國家科學院在收到李愛珍的申請後立馬展開研究判斷,一次辯答就通過了她的申請。就這樣,李愛珍心心念念的科學院士的夢想在她不放棄的情況下實現了,真是有點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只可惜的是她成為了一名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許多人好奇後來李愛珍女士是否在美國定居生活,請看下文。


  毅然選擇回國,報效祖國

  當時的李愛珍是派出去的交流學者,經過時間的沉澱她明白自己的初心為這個生她,養她的祖國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幾年的交流結束之後,李愛珍毅然放棄了在這裡的一切,義無反顧的選擇回到祖國。她說:"自己是祖國培養出來的,是祖國給了我留學深造的機會,我不能拋棄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她也明確表示已經不在乎那些虛無縹緲的光環了,只希望自己可以用餘生全部的精力為祖國的未來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相比之下,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有些人天真的以為外國的月亮比自己國家的月亮要大要圓,一個勁的往外跑。為了一張綠卡,不惜違背自己的良心。很多知道李愛珍女士的人都表示,對於這樣一位不忘初心,始終如一,異常優秀的科學家就應當予以相應的榮譽表彰,以此激勵後人更加奮鬥向前。也有不同的意見,他們說李愛珍教授走到今這一步,所謂的榮譽和院士的頭銜早就已經不重要了。


  確實,對於李愛珍女士本人而言,更加珍貴的或許是那些年奮鬥在科研第一線拼搏歲月的寶貴回憶;或許是那些研製出新的成果的喜悅之情,最珍貴的或許是她看見祖國不斷進步心中產生的由衷的自豪感。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利頭銜在這樣的胸懷與情操對比之下,真的顯得尤其微不足道了。若干年後人們不會記得她是否是院士,只會記得她優異的成績和高尚的精神。

  一顆赤子之心,一腔報國熱血。正是有許許多多和李愛珍一樣的科學家才有了今日的繁榮昌盛,他們的貢獻他們的精神會隨著時間的衝洗越加閃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美國外籍院士
    而今天所說的這位女科學家李愛珍,她就曾先後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為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她後來怎麼樣了呢?美國先進的科研成果讓李愛珍頗受震撼,她看到了中國與美國之間科研方面的差距,從而更加努力吸取經驗,獲取知識。當時李愛珍身邊不少人認為,她出國之後一定會被國外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所吸引,很有可能不回來了。在李愛珍老師的堅持下,最終成功推薦她去了美國,並堅信她一定會回來。
  • 李愛珍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一次評上美國院士,她說的話讓人動容
    —— 培根 美國貝爾實驗室,在通信系統、產品、元件和網絡軟體方面一直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個實驗室先後獲得了8項諾貝爾獎,兩萬五千多項專利,在2007年,貝爾實驗室破天荒給上海半導體材料學家李愛珍發來的賀電,並恭喜她當選美國外籍院士。
  • 她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評上了美國院士,網友:經歷像顏寧!
    但兩院院士因其評選制度也錯失了很多人才,李愛珍便是其中之一。為何會如此說呢?因為早期的李愛珍憑藉著一腔熱血和出眾的個人才華先後四次申請中科院,卻沒能料想四次都慘遭失敗。最後一次因為年齡超過了院士評選標準而再次落選,這次她也算是與中科院徹底失之交臂了。
  • 她4次落選中國院士,卻被美國選入外籍院士,她:做人不能忘本
    而讓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們頗為尷尬的是,在國內評不上科學院士的這兩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卻相繼被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增選為外籍院士。袁隆平先生在2006年(76歲)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李愛珍女士則在2007年(71歲)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我國半導體材料的大功臣,卻4次落選院士,如今成美國院士
    在工作的幾十年時間裡,她幾乎沒有給自己放過假,別人每天7/8點下班,而李愛珍則一直待在實驗室當中。她的努力,換來的是為國家在某些領域上,在國際佔據一席之地。比如曾經只有美國掌握的分子束外研究技術,這項技術,沒有幾個國家能夠做到。而她卻僅僅從國外學習了兩年,回國後利用國內實驗室極為有限的條件,成功創造了這項技術,打破了美國的壟斷。
  • 她4次落選中國院士,意外當選美國院士後,卻主動選擇留在中國
    按理來說,這樣一位女強人,入選中科院院士只是早晚的事。然而,李愛珍前後4次都落選了,其中到底有什麼緣由,讓這位科學家遭受如此冷遇呢?再加上其丈夫表態,妻子不回國自己願意承擔一切責任,最終李愛珍還是成功赴往美國。 這一去便是兩年,李愛珍也一直沒有忘記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得益於美國先進的科研設備,她學習了許多前沿技術並做出了不少成績。而後來回國時,由於美國進行技術封鎖,禁止設備外運,咽不下這口氣的李愛珍決心獨自研發一套設備。
  • 她是國寶級科學家,四次申請院士落選卻被美國評上,依然無怨無悔
    哪怕是她4次申請院士被拒,但是在她接到美國授予外籍院士消息時,她這麼說道:「我跟學生講,任何一個人都會在地球上消亡。你再有名,離開這個世界後很快就會被遺忘,但是『中國』這兩個字永遠在地球上存在。所以你的生命價值,就是要為我們國家爭取榮譽。」
  • 她是施一公得意弟子,落選中科院院士,出走美國當選美國院士
    憑藉著豐富的履歷以及突出的貢獻,當選中科院院士,後為了創建一流的新型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他選擇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專心擔任西湖大學校長,希望為中國高校建設以及人才培養做出一些改變。 2017年,顏寧獲得中科院院士增選的入圍資格,然而最終卻遺憾落選。
  • 她是中國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均落選,無奈成為美國院士
    但這些科研人員身上有著頑強的意志,堅韌的性格,無數次失敗後仍然站在實驗桌前,才有了一個又一個的發明。這種發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人類的面貌。而在中國卻有這樣一位的科學家,她為國家工作了幾十年,先後四次落選院士,最後卻得到了大洋彼岸美國院士的殊榮。這個科學家的名字叫李愛珍,今年84歲。李愛珍,她出生於福建。
  • 中國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為美國院士
    正因如此,她才能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奮鬥,才能將科研放在首位,才能做出如此突出的成就。不過,和她科研上的孜孜不倦相比,她在「評職稱」的道路上走得卻不是那麼順利。第一次申請為中科院院士的時候,因年齡朝鋼的問題她被拒絕了。緊接著,她又先後三次申請成為中科院院士,但最後都落選了。直到2007年的時候,一個驚喜落到了李愛珍的頭上。
  • 李愛珍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成為美國院士,卻一直為中國奉獻
    我國的李愛珍博士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均被拒絕了,卻不料卻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其實中科院院士的落選並不能代表什麼。正所謂是金子總會發光,雖然在中國碰壁了,但是美國卻向她拋出了橄欖枝。,就收到了美國科學院拋來的橄欖枝,成為了一名美國外籍院士,她選擇留在了美國生活。
  • 我國卓越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士均落選,反被美國「看好」
    ,就以優秀的成績被復旦大學給錄取了,畢業之後,她在上海冶金研究所開啟了科研之路,照舊很努力,總是在每一天裡聚精會神地反覆做實驗,在半導體領域上進行認真地鑽研,在她日以繼夜的努力下,於上世紀80年代獲得了非常豐富的科研成果。
  • 院士落選之痛:顏寧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饒毅成科學界魯迅
    但尷尬的是,顏寧隨後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擔任該校的終身教授,並成功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到底是因為落選中科院院士「負氣出走」,還是源自對科學的更高追求,我們不得而知。但不管如何,這樣的高端人才不應受到苛責,畢竟,她曾經帶著一顆熱血澎湃的心回來過。
  • 她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卻入選美國科學院,稱:這是中國驕傲
    她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卻入選美國科學院,稱:這是中國驕傲隨著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質大豐收的同時著名材料學家、現年84歲的李愛珍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一生致力於我國新型材料研發,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卻成為了中國第十一位入選美國科學院的外籍但是,當記者問她有何感想時?她依舊說:「這是中國驕傲!」
  • 李愛珍:四次落選中科院士,資歷不夠年齡太大?卻成美國外籍院士
    否則當初科學家李愛珍就不會四次申請成為院士被拒絕,最後只能成為美國外籍院士。02現任84歲高齡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李愛珍在1936年時出生於我國福建省石獅市的一個華僑家庭,在她18歲之時以優異的成績從泉州市第一中學畢業後,就被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錄取,由此開始了自己長達66年的科學研究之路。
  • 被傳「3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離棄祖國」,顏寧:扯淡!
    連日來,網上流傳著多則講述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早年經歷的故事,稱其身為「清華才女」,卻在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終離棄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對於這些說法,北京時間5月25日凌晨,顏寧在微博上回應了兩個字:「扯淡!」
  • 四次落選中國院士的女科學家,71歲時卻被選為美國院士
    因為李愛珍競選院士時,在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接連四次落選,最後卻在2007年被美國科學院選上了。,她1999年第一次參加評選時是63歲,當時中科院評選有限制條件,60歲以下的需要2個推薦人,60歲以上的需要6個,而李愛珍年齡已經超過了60歲,最後落選基本都是因為推薦人不夠。
  • 清華顏寧留學之後回國,落選中科院又出國,入選美國科學院
    顏寧在評選兩院院士的終審時沒有通過。同一年,顏寧選擇離開清華大學,離開祖國,前往美國自己攻讀博士學位的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受聘為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2019年,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稱其身為「清華才女」,卻在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終離棄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
  • 4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卻用實力捍衛祖國,申請美國院士一次通過
    李愛珍女士一生中成就無數,四次申請成為院士都沒有成功,但一次機會讓她成為了美國外籍院士。將青春奉獻給國家的李愛珍李愛珍女士出生於福建省,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畢業之後她被分配到一個研究所當研究員。4次申請院士未果竟意外成為美國外籍院士李愛珍前後四次遺憾落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件事情在很長一段時間讓她情鬱悶,被拒多次申請的她還是想要證明自己的科技實力。
  • 顏寧國內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主要是4點原因
    清華任教的十年2007年,顏寧選擇回國發展,她曾經的母校清華大學便是她的目的地。年僅30歲的她成了當時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讓人敬佩不已。顏寧在清華大學一共待了10年,這10年間她不僅培養了多名優秀的學生,同時自己也取得了矚目的科研學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