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解決醫學難題!面對美國挽留,80後美女教授:科學家有祖國

2021-01-15 中國教育那些事

蠶繭,對於有"絲綢之國"稱呼的中國來說並不陌生。幾千年來,人們用它來製作絲綢,名揚海外。絲膠作為蠶繭中被丟棄的部分,常常被忽視,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王琳,卻開創性地從中發現了"修補"生命的寶藏,用提取的絲膠用於受損神經、心肌、骨骼肌等多種創傷的修復治療,系列原創工作開創了絲膠在再生醫學中研究和應用的新領域。

王琳,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檢驗科主任、再生醫學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包括創傷修復的基礎與轉化研究,再生醫學生物材料的創新研發,腫瘤免疫治療新策略等。迄今已發表高水平SCI論文60餘篇(總影響因子>300),12篇被選為權威期刊封面文章,申請國家、國際發明專利20餘項,主編及副主編權威醫學教材2部。曾獲"霍英東青年教師獎","中國青年科技獎",被授予"中國青年女科學家";以第一完成人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名校深造,拒美歸國

1982年,王琳出生在武漢的一個醫學家庭。初中時期,因為父親到德國攻讀醫學博士,她也隨之出國念書。父親學成後,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祖國。治病救人、學成報國,父親的一舉一動都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於是,緩解病患傷痛,解決再生醫學難題,成為了王琳追求的目標。

2005年,王琳去往美國布朗大學攻讀生物醫學博士學位,之後又在哈佛大學擔任研究員,在密西根大學做訪問學者,這期間她在"骨骼肌的再生修復"等領域取得了突出成果。

2011年,在了解到國家急需再生醫學人才時,王琳立刻決定回國。她放棄了國外的優厚條件,謝絕了導師的挽留和許諾,來到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漂泊的人總要回家,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回來",王琳曾在朋友圈這樣引用。她始終銘記著一句話:"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是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敢為人先,"家國棟梁"

回國以後,王琳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創建起我國華中地區第一個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開創性地開展絲膠生物材料的研發及其在創傷修復中的應用研究。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發現,在蠶絲中曾經被當作廢料處理掉的絲膠,其實可以作為生物醫藥材料的原料,但國內外對絲膠的研究幾乎是空白。而追求原始創新,就是要從無到有,敢為天下先。在這一過程中,王琳和她的團隊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僅拿絲膠提取來說,實驗的變量就很多,一個條件變了,就需要上百次的重新實驗。但是大家沒有被挫折打倒,一次次重來,優化條件。

經過近3年的研究,終於成功提取了結構完整的純絲膠蛋白,在國際上首次成功研發出適用於外周神經修復的絲膠神經導管、適用於中樞神經修復的生物支架、修復心肌損傷的水凝膠及多種多功能新藥物載體,讓更多人獲得重開健康之門的希望。在美國召開的國際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學會年會上,該項研究被評價為"近年來在蠶絲醫學應用領域具有影響力的研究",使我國絲膠組織工程研發領域走在了國際前沿。

在老鼠斷裂的坐骨神經中間,植入一段絲膠神經導管,在8到12周內,就能完成斷裂神經的高效再生。王琳的這項研究成果,應用到臨床後將能解決神經創傷修復的外科難題。

2017年,王琳因在再生醫學領域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應用,獲得第13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同年4月,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系列欄目"家國棟梁"報導了"王琳:勇立潮頭 再生醫學解難題",介紹了王琳的事跡以及其團隊的科研成果。

針對我國創傷修復的重大需求,針對不同類型嚴重創傷,王琳團隊設計了新修復策略並闡明了機制,通過系統研究證明絲膠在神經、心肌、軟骨、骨骼肌、皮膚的修復及腫瘤治療中效果良好,初步實現了技術的應用及突破。相關成果的不僅有效轉化能實現我國特有生物資源的高效利用,能將繅絲廢料轉變成高科技含量的組織工程產品,還有望推動我國現代醫學科技的發展,實現傳統行業的升級與轉型。

這個80後科學家時常勉勵團隊:"要在自己還年輕,創造力最好的時候,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做一些既有創新又有應用價值的工作、對人民有用的工作,奮鬥的青春最美麗!"王琳說,"尋找有價值的再生醫學材料,解除患者的病痛,就是我們的夢想,我將帶領我的團隊沿著'新絲綢之路'不斷探索,繼續前行。"

素材來源:華中科技大學

相關焦點

  • 美女科學家毅然拒絕美國國籍,攻克世界難題,首創AR技術報效祖國
    又一美女科學家回到國內,攻克世界難題,首創「AR技術」報效祖國我國如今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是從一無所有,一步一個腳印獲得了如今的地位,我國如今的成就,離不開那些在國外學有所成,隨後回國效力的科學家們。
  • 未能甄選上院士職務,中國美女教授奔赴美國,為美國立功,引爭議
    ,為祖國做出貢獻,即使祖國的條件不太行,但還是毅然決然的歸國,錢學森等老一輩的人為我國國防事業建設作出了貢獻,如今,時代不一樣了,我國一名美女清華教授,選擇棄國歸美,引發了爭議,但畢竟倡導科學無國界。,應該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認識的,這個科學家的名字就是顏寧,畢竟顏寧曾經是以超越常人的天賦和智商出名,加上自身的顏值,顏寧可以說被很多人記住,而且顏寧19歲就考上了清華大學,即使是畢業了,更是繼續學習,來到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更是取得好成績!
  • 中國美女教授「棄國歸美」,攻克難題為美立下大功,引發全球熱議
    我們都知道,科學發展是第一生產力,而人才就是創造研發科學的主體,我國之所以能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就發展到如此地步,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當初能夠毅然決然的歸國,為我國國防事業建設付出了巨大貢獻,可見,人才有多重要。今天我們要談的主人公也曾是我國一名清華教授,不過後來她選擇棄國歸美,為美國立下大功。
  • 她手握15項專利,美國高薪挽留仍執意回國,用AR技術報效祖國
    她手握15項專利,美國高薪挽留仍執意回國,用AR技術報效祖國中國之所以能有如今的發展,和科學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國人的血液裡流淌著一種叫做「凝聚力」的基因,每當國家有需要,不管身在何地的中國人都想著為祖國出一份力。幾十年前,錢學森等一大批頂級科學家從美歸國,將中國飛彈事業向前推進至少20年。
  • 金字塔頂尖的美女教授,離開祖國為美立下大功,引起全球熱議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進步與完善,眾多傑出科學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各自的領域大展拳腳,攻克著一個又一個的科學難題。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科學家大都穿著一身白大褂,兢兢業業、夜以繼日的在實驗室中做著複雜的實驗,測算著大量的數據。儘管他們當中有些人的功績足以彪炳史冊,但仍舊將自己隱藏在聚光燈之後,只是將自己的實驗成果留給世人。
  • 80後女科學家獲德國科學大獎,拒絕各國豐厚的條件,選擇回國效力
    就在2015年,中國的一位80後女科學家成功獲得了索菲亞·科瓦雷夫斯亞獎,獎金總額多達1300萬人民幣。一時間,各國都開始關注這個年輕的女科學家。索菲亞獎的頒發國——德國更是極力挽留:實驗室、高工資、高福利,開出各種條件想要留住這樣的人才。然後這位中國科學家卻拒絕了德國給出的優厚條件,毅然選擇回國。這個人就是80後美女科學家莊曉瑩。1.
  • 中國美女教授「棄國歸美」,攻克難題為美立下大功,引發網友熱議
    當年錢學森所帶領的老一輩科學家回國,為我國的邊防事業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我們今天所要介紹的這位,曾經是清華的一名教授,但是後來她卻是選擇了棄國歸美,為美國立下汗馬功勞!19歲考上清華,畢業後前往美國留學深造,還取得了博士學位。
  • 清華女教授攻克世界性難題,落選院士後放棄工作,選擇去美國任教
    我們國家一切能有現在的發展,與我國眾多的科學工作者,特別是老一代科學家,有著必然的聯繫。她選擇回國是在13年前,年僅30歲的她成了清華大學最年輕的女教授,解決了許多難題。可惜,3年前,顏寧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並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1977年11月,顏寧生於山東萊蕪,章丘。顏寧是生活中被稱為別人家的孩子。
  • 清華美女科學家棄國歸美,為美立下大功,引發輿論熱議
    今年美國一篇名為《細胞在線》的刊物,攻克了困擾整個生物界長達50年的難題,而這篇論文的創作者有一個名為顏寧的中國人,引發輿論熱議,俗話說的好「科學無國界」,但事實證明,當大家真正面對科學成果時,其實都會在意這些科學家的國籍,顏寧不僅是我國公民,還畢業於清華大學。
  • 施一公:培養了三個美女學霸,一個美國院士,還有兩個90後科學家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世界上最牛的不是當了將軍的士兵,而是當了將軍後還能開軍校、成批地把士兵培養成將軍的人,施一公就是這樣的牛人。施一公本人就是清華大學的學霸,名頭非常響——著名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經的清華大學副校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
  • 中國美女科學家半年突破存在50年的難題,卻決定回到美國,為什麼
    假如顏寧當初沒有回國,她可能在按部就班的搞科研,不會有這樣「爆炸性成就」出現,正是在祖國有了「彎道超車」的可能。 榮譽像潮水般向顏寧湧來。正當人們以為她能繼續潛心研究,為祖國做出更大貢獻時,她卻突然去美國了。
  • 「只因祖國需要」,哈佛8位博士後拒絕重金挽留,集體回國效力
    這八位科學家都是早年就出國留學,畢業後又被校方聘用。回國之前,他們是同事,也都在美國有了穩定富足的生活。讓八位科學家集體回國的是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2008年,王俊峰偶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匡光力院士,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
  • 清華女教授再次取得突破,攻克困擾國際50年難題
    2017年,清華女教授顏寧出走美國,在當時引起不小的轟動,這位才華橫溢的美女科學家離開時曾說:換一種環境,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突破。那麼這3年來,她突破了嗎?顏寧,從小就表現出聰明的才智和過人的天賦,先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本科畢業後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學習
  • 中科大80後教授、潘建偉高徒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
    後教授在量子領域的研究成果再次獲得了國際上的認可。陸朝陽教授也成為了國內首位獲此獎項的科學家。80 後教授陸朝陽:致力於量子研究、屢獲國際殊榮陸朝陽 1982 年出生於浙江東陽,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 清華女教授放棄中國投奔美國,攻克世界難題,能否得到國人祝福?
    但是,她放棄了自己的祖國,去了美國,為美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功地徵服了世界上50年來沒有人攻克的難題。「知識改變命運」和「為中國的崛起而讀書」是我們自小就知道的原則。在這個非常現代的時代,人才在國家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也有許多才華橫溢的人才為其他國家做出了貢獻。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顏寧。以前,這位生物學家拋棄他的祖國去美國的消息在全球學術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 離開清華後,她拿到美國院士頭銜,一舉攻克困擾國際50年難題
    如今中國的發展勁頭很猛,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和世界其他強國較量,很多在外留學的人才爭先恐後希望回歸祖國,但其中也不乏例外,2017年,全球學術界一度因為清華美女教授顏寧「棄國歸美」的消息引發轟動。顏寧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19歲那年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清華大學,就讀於生物學專業,她在生物學研究領域有極高的天賦,在清華畢業後,她又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繼續深造,獲得了生物學博士學位。
  • 美女科學家顏寧,13年前跟隨恩師施一公回國,如今為何負氣歸美?
    美國方面非常想留住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高薪,榮譽,儘可能給予其一些生活上和科研上的滿足。但是她卻在施一公先生的鼓勵之下,跟隨恩師回國。三、回國任教,成就斐然。2007年,回國後的顏寧,受任於清華大學的教授,那時她才30歲,成為當時清華園裡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 清華美女教授功成名就時歸美,為美立下奇功,助其攻克50年難題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作為清華最年輕的美女博士生導師,在國內功成名就之後,因為一次科學院院士的甄選未能選上,選擇了遠走他鄉,為美國立下奇功,攻克了困擾全球50年的難題,她這樣做真的對嗎?但目前國外僅存的優勢也逐漸被淡化了,很多人才也選擇了回國,但卻在2017年的時候,在國內已經功成名就的清華美女教授顏寧,卻做出了讓人難以理解的選擇,放棄了在國內的事業,選擇去美國從事科研工作,引起了全球學術界的不解。
  • 中科大80後教授、潘建偉高徒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曾獲...
    機器之心報導作者:杜偉、陳萍自 2017 年榮獲歐洲物理學會頒發的菲涅爾獎和 2020 年初美國光學學會頒發的阿道夫隆獎章,這位 80 後教授在量子領域的研究成果再次獲得了國際上的認可。
  • 三秦楷模——西安交大網絡化系統工程團隊 把科研成果論文寫在祖國...
    他們是紮根祖國西部胸懷愛國之心的一群科技教育工作者,22年來,始終秉承「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西遷精神,瞄準國際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堅持團結合作、自主創新、攻堅克難,用豐碩的科研成果,解決了網絡化系統工程諸多「卡脖子」技術難題,為推動我國能源電力系統的安全優化以及網絡信息安全領域關鍵技術的自主化、獨立化、國產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是我們身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