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繭,對於有"絲綢之國"稱呼的中國來說並不陌生。幾千年來,人們用它來製作絲綢,名揚海外。絲膠作為蠶繭中被丟棄的部分,常常被忽視,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王琳,卻開創性地從中發現了"修補"生命的寶藏,用提取的絲膠用於受損神經、心肌、骨骼肌等多種創傷的修復治療,系列原創工作開創了絲膠在再生醫學中研究和應用的新領域。
王琳,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檢驗科主任、再生醫學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包括創傷修復的基礎與轉化研究,再生醫學生物材料的創新研發,腫瘤免疫治療新策略等。迄今已發表高水平SCI論文60餘篇(總影響因子>300),12篇被選為權威期刊封面文章,申請國家、國際發明專利20餘項,主編及副主編權威醫學教材2部。曾獲"霍英東青年教師獎","中國青年科技獎",被授予"中國青年女科學家";以第一完成人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名校深造,拒美歸國
1982年,王琳出生在武漢的一個醫學家庭。初中時期,因為父親到德國攻讀醫學博士,她也隨之出國念書。父親學成後,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祖國。治病救人、學成報國,父親的一舉一動都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於是,緩解病患傷痛,解決再生醫學難題,成為了王琳追求的目標。
2005年,王琳去往美國布朗大學攻讀生物醫學博士學位,之後又在哈佛大學擔任研究員,在密西根大學做訪問學者,這期間她在"骨骼肌的再生修復"等領域取得了突出成果。
2011年,在了解到國家急需再生醫學人才時,王琳立刻決定回國。她放棄了國外的優厚條件,謝絕了導師的挽留和許諾,來到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漂泊的人總要回家,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回來",王琳曾在朋友圈這樣引用。她始終銘記著一句話:"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是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敢為人先,"家國棟梁"
回國以後,王琳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創建起我國華中地區第一個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開創性地開展絲膠生物材料的研發及其在創傷修復中的應用研究。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發現,在蠶絲中曾經被當作廢料處理掉的絲膠,其實可以作為生物醫藥材料的原料,但國內外對絲膠的研究幾乎是空白。而追求原始創新,就是要從無到有,敢為天下先。在這一過程中,王琳和她的團隊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僅拿絲膠提取來說,實驗的變量就很多,一個條件變了,就需要上百次的重新實驗。但是大家沒有被挫折打倒,一次次重來,優化條件。
經過近3年的研究,終於成功提取了結構完整的純絲膠蛋白,在國際上首次成功研發出適用於外周神經修復的絲膠神經導管、適用於中樞神經修復的生物支架、修復心肌損傷的水凝膠及多種多功能新藥物載體,讓更多人獲得重開健康之門的希望。在美國召開的國際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學會年會上,該項研究被評價為"近年來在蠶絲醫學應用領域具有影響力的研究",使我國絲膠組織工程研發領域走在了國際前沿。
在老鼠斷裂的坐骨神經中間,植入一段絲膠神經導管,在8到12周內,就能完成斷裂神經的高效再生。王琳的這項研究成果,應用到臨床後將能解決神經創傷修復的外科難題。
2017年,王琳因在再生醫學領域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應用,獲得第13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同年4月,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系列欄目"家國棟梁"報導了"王琳:勇立潮頭 再生醫學解難題",介紹了王琳的事跡以及其團隊的科研成果。
針對我國創傷修復的重大需求,針對不同類型嚴重創傷,王琳團隊設計了新修復策略並闡明了機制,通過系統研究證明絲膠在神經、心肌、軟骨、骨骼肌、皮膚的修復及腫瘤治療中效果良好,初步實現了技術的應用及突破。相關成果的不僅有效轉化能實現我國特有生物資源的高效利用,能將繅絲廢料轉變成高科技含量的組織工程產品,還有望推動我國現代醫學科技的發展,實現傳統行業的升級與轉型。
這個80後科學家時常勉勵團隊:"要在自己還年輕,創造力最好的時候,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做一些既有創新又有應用價值的工作、對人民有用的工作,奮鬥的青春最美麗!"王琳說,"尋找有價值的再生醫學材料,解除患者的病痛,就是我們的夢想,我將帶領我的團隊沿著'新絲綢之路'不斷探索,繼續前行。"
素材來源:華中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