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伶小姐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就已經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科技兩個字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更是在散發著無與倫比的魅力。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進步與完善,眾多傑出科學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各自的領域大展拳腳,攻克著一個又一個的科學難題。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科學家大都穿著一身白大褂,兢兢業業、夜以繼日的在實驗室中做著複雜的實驗,測算著大量的數據。儘管他們當中有些人的功績足以彪炳史冊,但仍舊將自己隱藏在聚光燈之後,只是將自己的實驗成果留給世人。
但是,在我國以在生物科學領域取得了傑出成就的一位女科學家,卻顛覆了我們對於科學家的傳統認知,她的名字叫顏寧。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尤其在我國生物學界,這個名字更是鼎鼎大名。
而現如今,顏寧早已遠渡重洋,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講臺上,為他國的學生們講授著複雜的分子生物學知識,而就在今年,顏寧又在生物學上做出了一項令全球為之震驚的科學成果——攻克了困擾整個生物界長達50年的難題。
顏寧此項研究主要是與疾病有關的重要膜轉運蛋白,以及膜蛋白調控膽固醇代謝通路的分子機制研究。這一研究成果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全球學術界引發了熱議。可能國內很多人會對顏寧的行為表示不解,甚至有人覺得她這是在「為他國作出貢獻」。也有人認為科學無國界,無論身在何處,只要能為人類帶來福祉的科學家,都值得為其感到敬佩和驕傲。
那麼,顏寧到底是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何會引起全球性的關注和討論呢?
1977年,顏寧出生於山東章丘,相對來說,顏寧的出生環境要比很多普通人要好一些,可她從小依舊勤奮好學,對知識充滿了渴求,打小就被看作是「別人家的孩子」。得益於優越的家境以及自身的天賦和努力,顏寧在19歲那年,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進入了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
大四時,顏寧拿到了諾和諾德中國製藥公司的獎學金,也順理成章的進入了這家公司完成自己的畢業設計。顏寧出色的業務能力使得諾和諾德不等她畢業就向她拋出了橄欖枝。但出人意料的是,顏寧拒絕了這份常人夢寐以求卻求之不得的「香餑餑」。
她也給出了一個肆意灑脫的解釋,相比起大企業中朝九晚五、枯燥無味的生活,她更享受呆在實驗室裡專注於某一領域並通過不斷研究,直到找到的答案的過程。
當初那個文藝少女經過在清華實驗室的那幾年,已經將所學到的生物科學知識融進了自己的血肉當中,她有自信、有信心、有決心在生物學領域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清華給予了她從事科研工作的第一片土壤,在國內完成了本科學業之後,顏寧又順利進入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並拿到了博士學位,在從事完博士後的相關研究工作後,和許多科學家一樣,顏寧首先想到是回到祖國的懷抱,為祖國作出貢獻。
在2007到2017年的整整十年時間裡,顏寧一直都在清華,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又進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並取得了很多令人驚嘆的學術成就,讓她在國內的科研界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漫長而又緊張的各類實驗工作中,顏寧並沒有將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一板一眼,在她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甚至可以窺見許多當今90後00後的影子,她會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日常,會追劇、會追星,會做一些俏皮的直播訪談,甚至還拉上自己的好姐妹一起。
這些看似與「科學家」三個字格格不入的一點一滴,與她謹慎嚴謹的治學風格一起,向我們描摹出一位新時代科學家的另類形象。
社會上大多數人作為生物科學領域的門外漢,或許對顏寧在生物科學界所取得的那些成就有些陌生,隨便一個拗口的專業名詞就能把我們繞的暈頭又轉向。但是顏寧還是憑藉其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將自己火出了圈。
當我們在雜誌上看到在跨膜轉運蛋白的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顏寧的照片時,不由得會感嘆,這位女科學家真的是當得起後生可畏這四個字。出生於山東的顏寧,五官大氣而精緻,而在書本當中浸染了多年的她更是多了幾分書卷氣。當她在科研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時,就連外國人都不禁讚譽她是「最美科研工作者」。
都說人到中年萬事休,轉眼之間顏寧已經在清華工作了十個年頭。與此同時,顏寧也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盯」上了,因為顏寧在自己的領域太過耀眼。
在她32歲之後,她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先後在《自然》、《科學》、《細胞》這三大期刊上發表了19篇科研論文。並且還擁有自己的研究團隊進行學術研究,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美女博士導師。
照此情況發展下去,顏寧的後半生的顯貴榮耀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但就在我們以為事情會按照大多數人設想的那樣進行的時候,結果她卻在2016年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甄選名單中,意外落榜。對此,很多人會提出質疑,以顏寧近些年在學術上的成就以及「海歸」的身份,理所當然是熱門的競選者,但結果令人失望。
結果第二年,也就是2017年,顏寧突然做出了一個決定——放棄清華大學的工作,毅然選擇出走美國,擔任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
一時間,或許是無法接受祖國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一位大有作為的科學家跑到大洋彼岸,在另一個陌生的國度奉獻自己的年華與熱血,網際網路上的輿論浪潮將顏寧推上了風口浪尖。
但面對人們的猜忌誹謗,往日裡在各類社交媒體上活躍的顏寧此時卻是三緘其口,並沒有透露太多自己的想法,而是默默地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異國的徵途。從她此前的隻言片語當中,我們或許能大致拼湊出顏寧的心理歷程。她說在國內的生活工作太過安逸,對她來說已經不具有那麼強的挑戰性了,所以她選擇去到一個陌生的國度開展一段全新的旅程。
在很多人眼裡,科學本無國界,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一時間顏寧的出走仿佛變成了對祖國的「背叛」,辜負了祖國對她的信任與培養。雖然她在美國取得的學術成就足以令人驚嘆,但對於我們國家來說,畢竟沒有實質性的貢獻,所以難以服眾,一時間謠言四起,紛紛擾擾。
但不管怎麼說,顏寧的這一重大科研成果,其福祉必然是萬千人類。雖然她選擇離開的因素我們不得而知,但相信在越來越多的這樣專注於科學研究的科研工作們的共同努力之下,人類必將邁向更高更遠的臺階,迎來更加光明的和嶄新的未來。
如今身在美國的顏寧,雖然身為中國人,但目前作出的成績都會被冠以「美國學術」的標籤。雖然赴美擔任教授一事備受爭議,但如今的顏寧早已能夠獨當一面,只專注於自己的學術領域,相信當初她選擇科學研究也是能為整個人類作出自己自己的貢獻。
所以,不如讓我們將各自的視野拔高一個臺階,科學家們的跨國運動也讓整個科學界運動起來,不再只是死水一潭,各自為戰。我們期待著,顏寧教授帶領著她的團隊做出更多造福人類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