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大清第一女科學家:29歲的短暫人生,刷屏世界的驚人成就

2020-11-22 上遊新聞

她因晚婚被罵怪物、只活了29歲,火遍全球的大清第一女科學家,為何在國內無人知曉?

1786年,在地球的另一端,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伽利略證明了「日心說」,克卜勒總結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歐洲大陸上充滿顛覆性的科學革命,一切新思潮都在暗處蠢蠢欲動。而此時的中國,正處在康乾盛世,延續著幾千年的封建傳統,似乎離科技進步相差十萬八千裡。也是在這年深秋,安徽王家一個小小的女嬰呱呱墜地,家人為她取名為王貞儀。圖片來源於必應,英國宮廷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圖》 

在那個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乾隆盛世,王貞儀本應該像尋常女子一般,讀《女戒》、《內訓》等教化書籍,養在深閨,待到豆蔻年華覓得良人、相夫教子。 但沒有想到的是,她的人生軌跡,卻活出了穿越時代的傳奇。 

她精通詩詞、通曉天文、善長騎射、明理醫術,被世界最權威的科學學術期刊《自然》評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

就在國人對她毫無知曉的同時,西方世界卻被她的故事刷屏,並在科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美國插畫師筆下的中國女科學家王貞儀 

2000年2月8號,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計劃發現了一顆小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這顆小行星命名為Wangzhenyi。 2016年,她入選美國暢銷書《勇往直前:50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2018年,她再次被錄入美國數學教授出版的《數學的力量:數學的反叛女性》一書。

01

翻開塵封的歷史頁碼,我們看到了200多年前,大清第一女科學家王貞儀仰望星空的一生····· 出身書香世家,飽受知識滋養。圖片來源於必應 

王貞儀正是出身於科學世家,從小在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影響下,感受到科學帶來的洗禮。 

她的祖父是知府,精通算術,並愛好研究星象;父親仕途不暢,但在業餘通曉醫術,成為懸壺濟世的名醫,曾出版過四本醫學專著,傳授女兒王貞儀醫學、地理和數學。祖母與母親都出身名門,大家閨秀,受到過文學的薰陶。 圖片來源於必應 

與其他女孩從小接受女紅、胭脂首飾的興趣培養不同,她習慣了跟隨祖母和母親,在紙堆裡摸爬滾打,從小博覽群書,聰穎過人,8歲能賦詩,11歲能寫文章。但在11歲時,王貞儀本來幸福安穩的童年生活突遭變故。祖父因身涉官場風波,被貶至吉林,王貞儀只好隨著家人四海漂泊。 

從安徽長途跋涉至吉林不久,祖父病逝,這是她人生轉場的重要時間節點。 圖片來源於必應 

祖父去世後,她繼承了祖父留下的關於天文、地理、數學方面的近萬卷藏書,並開始不分晝夜,埋頭苦讀張衡、祖衝之等科學鼻祖的智慧結晶。 

在16歲時,她跟隨父親行醫,遊歷名山大川,學習射箭、馬術和武術,在草原上策馬加鞭的王貞儀是那麼的英姿颯爽,獨樹一幟,富有無窮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她說:「誰說女人只能待嫁閨中,我偏要馬上論英雄。」圖片來源於必應 

18歲時,王貞儀隨家人定居南京。眾所周知,清朝封建禮教格外嚴苛,南京的私塾不收女學童,導致王貞儀沒有老師傳道授業,只能閒賦在家。而王貞儀能夠衝出層層禮教,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有所建樹,其中歷經了艱難險阻。 只因在古代,天文被視為上知天命的玄學,行星的軌跡運動將代表人間的命運,因此崇尚「學而優則仕」的王家開明地支持王貞儀繼續學習天文學。  

她就地取材,靠著後花園的一畝三分地,開始進行科學「建模」,大膽設想,探索天文的奧秘。 

02

反駁「天圓地方」學說,用科學指導生活 學霸之路並非一日之功。 

在簡陋卻充實的後花園裡,王貞儀將圓桌視為地球,將圓鏡看作是月亮,並在房梁高懸圓燈,視之為太陽。 

她通過移動懸燈的高低,測試小圓桌和鏡子之間的距離,對照觀察敞亮天空中的太陽、月亮和地球的位置及相互之間的關係,成功模擬了月食的形成過程。「新月之時,月在日、地之間,地影蔽月,則生月食,故月食常在望(農曆十五)。雖每月必有朔望,但不一定見月蝕,只有在黃道與白道交點附近,才有蝕象發生。」 關於日月食成因的說明,她通過日日觀察天體運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日月食成因假說,《月食解》的奧秘與現代天文學所知的月食原因,同出一轍。    

而那時的王貞儀,才僅僅20歲。 

能摸索出月食成因,對當時的天文學來說,可以說是開天窗式的創新,在學者之間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於是,她決定揭開更多的宇宙奧秘,以此填空東方天文科學的空白。 

此外,她大膽沿用不被學者們歡迎的西方曆法,模擬行星運行的軌跡,證明自己的猜想。並正確推導出了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和土星的旋轉方向,花幾年的時間,將艱難晦澀的學術語言翻譯成通俗易懂的大眾語言,寫作了《經星辯》。 圖片來源於必應 

經此一譯,天文學不再是玄妙艱澀的苦學問,反而是一門能走進尋常私塾課堂的活學問。除此之外,她還通過實證研究,大膽反駁「天圓地方」學說。 

她通過觀察發現,地球上的人,看東西都是以自己為主,所以自己待的地方自然都是平的,反而是遠處的天,看起來是倒扣著的。對於宇宙而言,並無所謂上下側正的區別,跳脫出地球。於是她從六大方面反駁天圓地方理論,並形成了超越時代認知並不被接受的科學觀點:地球是圓的。 圖片來源於必應 

當時她的觀點備受質疑,既沒有科學實驗進行論證,也沒有官方的支持,甚至還飽受街坊鄰居的閒言碎語、學者們的排斥····· 但面對外界的猜測、質疑與內心的壓力,她還是埋頭潛心研究自己的理論,她說:「有好幾次我不得不放下筆嘆氣,但是我知道我熱愛它,我不能放棄。」 

帶著這樣的堅守和初心,為了讓更多普羅大眾接受天文學,她將天文學的精妙運用到了生活中。 

在宣城居住時,她發現農民對氣象把握不準,將會影響收成。在預測到有澇災時,她建議農民種高杆作物。如果到了旱災之年,她就會建議農家種早熟作物。

農家聽了她的建議,果然有了好收成,對來年的耕種也有了更多憧憬和盼頭,於是,越來越多的農家趕來詢問王貞儀其中的玄妙。她一一解釋道:看見螞蟻群從窪地紛紛挪向高阜,這一年將有澇災;觀察到天空中的雲常常呈現魚鱗狀,沒有出現圓錐形的雨雲,就推測將會有旱災。 

從自然中窺得氣候的奧秘,並將天文學「學以致用」,更好地指導農家從事生產生活,真正的造福於人民,農家們對此交口稱讚。 

03

不懼封建傳統,頑強反抗偏見。除了天文學的造詣,王貞儀同時還是一位優秀的數學知識傳播者。她將著名數學家梅文鼎的深奧著作分解成五卷本的《簡單計算原理》,為初學者提供簡單扼要學習乘除法和勾股定理的方法。 圖片來源於必應 

考慮到當時數學有著高深、艱澀的學科特點,難以讓眾人理解其中的奧秘,她還寫作了關於畢達哥拉斯定理和三角學的解釋性文章,以及關於重力的論文用來描述「萬有引力」定律。 

在學科面前,她虔誠研究探索,打破常規認知,為學術界帶來一股新風氣。在大眾面前,她做好紮實的傳播者、翻譯家,讓科學不再居「廟堂之高」,科學真正普及大眾,惠及大眾,她當之無愧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不僅如此,身處在封建社會的她,還勇於打破迷信思想,鄙視風水迷信,她在《葬經闢異序》公開表示:風水一類的事情,欺騙眾人。 當官宦流行煉丹延年,她無所顧忌指出,丹藥並無功效,煉丹是自欺欺人之舉。後來,她的離經叛道因觸怒了官場的常規,備受指摘:冒閨閣之大不韙。 

但在王貞儀看來,面對社會的種種不公與偏見,唯有女性勇敢站出來、振臂高呼,這個社會才能更多地看到女性力量和女性價值。 

於是,詩歌成為了她手中倡導女權思想的「利刃」:  「丈夫之志才子胸,誰言女兒不英雄!」,「足行萬裡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 15歲的王貞儀本就帶著虔誠的奉獻一生的心態來研究科學,於是著作一部接著一部。 

本已晚婚的她被打上「閨閣狂士」的烙印,周圍人看她多充滿不解,少不了在背後竊竊私語,但王貞儀不以為然。直到25歲時,她遇到了家境貧寒的青年秀才詹枚,遂墜入愛河,毅然嫁給愛情。婚後四年裡,她操持家務的同時,還潛心刻苦研究科學,留下了幾十卷在當時有著重大學科引領作用的著作,直至29歲因病去世。 

曾有清代著名學者錢儀吉盛讚她追求自我價值、不懼封建傳統、大膽實現科學飛躍的一生:「班昭之後,一人而已」;袁枚稱她的詩詞是「俱有奇傑之氣」;《女士德卿傳》評價王貞儀:「兼資文武,六藝旁通,博而能精……」

縱觀王貞儀短暫的一生,留給後世有太多寶貴的財富。但我想,最重要的是,是她打破偏見、不屈不饒的精神永恆流傳。 

她像燦爛的流星一樣,從天際划過,值得後人驚嘆、學習與效仿。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清朝第一才女:29歲早逝,被命名小行星,她是改變世界的科學家
    而她卻獨闢蹊徑偏偏要鑽研天文學,而且她研究出的成就,可以說是相當於頂尖全球的科學家了,她提出的地圓說,和日月食的解釋比西方提出的解釋,更具有說服力。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備的日月食成因的解釋,此時她才20歲,對比於現在的科學發展速度,當時她的天文發現和研究簡直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情。
  • 29歲早逝清朝女科學家,被外國人印在明信片上,國內卻鮮為人知
    在央視最近出的"國家寶藏"第三季第一集的節目中,我們認識了一位我國偉大的清朝女科學家,她因為在世界天文學上傑出的貢獻,被外國人印在明信片和雜誌封面上,甚至以她的名字來命名金星上的隕石,但在中國卻鮮為人知。
  • 中國古代第一女科學家,是如何把一生過成傳奇
    王貞儀,200多年前的第一位中國女科學家! 默默無聞的一生裡她曾堅定地抬頭仰望星空,她的一生尤如流星般短暫,留下的卻是永恆的璀璨。 世界最權威的科學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中,王貞儀曾入選「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 2000年2月8號,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計劃發現了一顆小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這顆小行星命名為Wangzhenyi。
  • 【新聞人物】「世界第一女記者」法拉奇的傳奇人生
    小記者們千呼萬喚的新聞人物來啦~ 今天小編姐姐給小記者們 帶來「世界第一女記者」—— 奧莉婭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 的傳奇人生 小腦袋!轉起來!
  • 神秘的清朝女科學家,她只活了29歲,卻聞名世界200多年
    康乾盛世,西學東漸之風甚盛,王貞儀除了學習不少中國的學術,對西方學術也兼容並包。例如天文學,王貞儀便有很深的造詣。王貞儀經常夜觀天象,畫下了行星軌跡圖,準確推導出五大行星的運行方向。她還寫了《地圓說》,指出前人「天圓地方」理論的錯誤,並證明了地球的確是個球體。
  • 只活了29歲,卻驚豔世界200年的清朝第一才女——王貞儀
    她的出生與死亡在兒童科普讀物《STEM界的女超人》中,成了重點標註的「大事件」; 她在美國暢銷書《勇往直前:50 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16歲起,隨著父親遊歷山河,足跡遍布大江南北;17歲,跟著蒙古人學騎馬射箭;18歲,發表文章,結交名士,寫了十三卷詩和散文。見識了世界和遠方的女孩子,再不願囿於一方,胸中有萬千抱負:「足行萬裡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
  • 關注|年輕的中國女科學家,正在影響世界
    近日,一個消息刷屏網絡:1991年出生的28歲女博士李琳,獲聘南方醫科大學教授,並擔任博士生導師。網友紛紛留言祝福,有的說:太牛了,28歲成教授,關鍵是頭髮那麼多,人又那麼甜美!也有人「酸溜溜」地說:比我美、比我年輕,還比我有才!以前每提起女科學家,大家腦中浮現的總是不苟言笑、表情嚴肅的女學霸。
  • 清朝奇女科學家王貞儀:只活了29歲,卻驚豔世界200多年
    說起清朝女子,人們腦海中大多會反映出清宮戲裡的各種人物形象,比如瓊瑤筆下那一動一靜,一位活潑伶俐的還珠格格,另一位楚楚可憐的紫薇格格;又比如歷史上那一前一後,輔助一代帝王康熙帝,成就霸業的孝莊太后,以及叱吒風雲半個世紀,一力主宰晚清的慈禧太后;亦或者是近年來影視作品上不絕如縷的清宮戲裡的各式美女們,當我們為影視作品裡的女主人公與阿哥們的故事牽動著心的時候,
  • 38歲中國女院士:大的成就一定是源于堅定的信念和堅持
    天才的成長之路任詠華是香港人,父親是一名土木工程師,母親則是一位家庭主婦,她在香港度過了人生最重要的時光,直到畢業工作也沒有離開過香港。任詠華之所以對化學產生興趣,說來還是一根溫度計的功勞。在38歲那年,因為成就突出,任詠華被選為中科院院士,至今保持著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年僅43歲,她便已經成為了第三世界科學院的院士,49歲,她當選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 中國女科學家棄美回國,研究成果讓億萬人受益,成「亞洲第一人」
    提起女科學家,大家想像中她們是什麼樣子?表情嚴肅?沉穩高冷?最近,就有這麼一位中國女科學家,摘獲國際大獎,連人民日報微信都發文稱讚她是:實力顏值雙爆表!這位女科學家,名叫胡海嵐。胡海嵐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第一位以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身份斬獲這項大獎的人!可以說當之無愧的亞洲第一人!IBRO評獎委員會這樣描述胡海嵐的貢獻:此獎為表彰胡海嵐教授在「情緒和情感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本機制」這一腦科學前沿領域,所取得的令人敬佩的成就。通俗地說,她的貢獻在於在抗抑鬱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一旦成果落地,將給全球3.5億深受抑鬱症折磨的患者帶來福音!
  • 復旦年輕女教授在醫院不治身亡,享年42歲
    走在時代教育頂端的人物是什麼樣子?17歲考入世界一流大學,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的司佳,是個地道的上海人,中學時期就作為唯一的中學生代表,參加全國學聯代表大會考上了復旦。生前短短42年的時間裡,她猶如天之嬌女,被學校師生賦予厚望,29歲就從美國學成歸來,受聘重回母校任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副教授。
  • 神秘的清朝女科學家:她只活了29歲,卻驚豔世界200多年
    她的一生,僅活了短短29年。或許,有些人生來便帶著自己的使命,要用絢爛短暫的一生為世界留下些微痕跡。不走尋常路的才女有人將才女分成兩類,要麼滿腹詩書,身在深閨不知憂愁滋味;要麼整日傷春悲秋,不去專注眼前實務。即使有相當才能,也局限於單一領域。
  • 低調中國女科學家獲世界科學成就大獎 國內鮮有人知
    說到國內科學家,估計大部分想起的是楊振寧,殊不知我們中國的一位女科學家默默的在背後為國家做了許多科研貢獻,直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3月8日的一份公報中公布了2018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名單才被眾人所知。
  • 15歲成科學家,和44位諾貝爾獎得主交流,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可怕
    「凡是較有成就的科學工作者,毫無例外地都是利用時間的能手。」這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名言。要成為科學家就得有被世人認可舉世矚目的成就,而然一個15歲的學生,怎麼就被稱為科學的呢?先看下她是怎麼出名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於10月29日在上海開幕,一群穿梭在會場的 「00後科學家」格外引人注目,他們與諸多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獎項的獲獎者們面對面,掀起了一場科學薈萃的「頭腦風暴」。
  • 中國古代最傑出女科學家 僅活29歲 死後203年名字被一小行星命名
    (說歷史的女人——第1128期) 一提到科學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偉人。不可否認,相對於西方,中國的科學家不夠突出,人數也較少。但我們畢竟有5000年文明,自古至今還是有不少彪炳史冊的科學奇才的,比如祖衝之、張衡、畢昇等,他們在所處的時代,也是名震世界的。
  • 天才第三季講的什麼人物 主人公瑪麗雪萊傳奇人生揭秘
    近日,國家地理頻道官方正式宣布續訂《天才》第三季,並確定第三季主人公,將是世界著名女文學家、哥特題材小說的開拓者、《弗蘭肯斯坦》作者瑪麗·雪萊。而第三季《天才》的內容,也將圍繞瑪麗·雪萊的傳奇故事展開。隨著該條消息的快速轉載,不少劇迷粉絲也對這個與《天才》第一季、第二季主人公愛因斯坦、畢卡索齊名的瑪麗·雪萊好奇不已。那瑪麗·雪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 4月26日,谷歌封面被田徑刷屏
    >谷歌是全球最大的網絡搜尋引擎,平日裡的谷歌封面是這樣的——而在一些重大事件,或是要紀念一些重要人物時4月26日,谷歌封面被田徑刷屏,就是這幅——相信熟悉田徑的朋友,一定會認出——這是被譽為「飛行主婦」的荷蘭女飛人科恩。
  • 82歲中國女科學家獲世界大獎,上臺領獎一張口,徵服全場……
    82歲的她,站上了世界最榮耀的領獎臺3月22日,法國巴黎。全世界最頂尖的5位女科學家,在此被頒發了一座頗具分量的大獎: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在這5位女科學家中,有一位面容慈祥、頭髮烏黑的中國女性。她微笑著上臺領獎並致辭。
  • 真醜小鴨變白天鵝,超模「呂燕」顛覆美的認知,30歲卻成就了傳奇
    的文章映入眼帘,提起「呂燕」大家往往會聯想到「醜小鴨」,或許有些人都沒聽到過「呂燕」這個名字;認識「呂燕」的人說她運氣好,長相不怎麼樣的她,甚至可以用「醜」來表述;但「呂燕」卻走向了世界,成為了一名從中國走向國際的超級名模,堪稱中國時裝界的一代傳奇人物。
  • 人生如戲——紅樓夢演員現狀竟然和劇中人物驚人相似
    現在回眸望去,31年過去了,不知是機緣巧合,還是入戲太深,那些紅樓一夢之後的演員命運,竟與戲中人物出現驚人相似。當年粉面生,如今鬢雙白劇作家吳祖光曾經說過;「想拍好紅樓夢很難,因為賈寶玉還沒有生出來」,直到遇到了歐陽奮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