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可以觀測到「金環日食」,也是中國境內十年來最具觀賞性的天文盛宴,據說錯過的話要等到2030年來,正值夏至,就像天空給我們送來的浪漫金指環一樣,而且這場盛宴也讓很多「追日族」大飽眼福,這次的超級日環食,也可能是本世紀「最美」日環食。
很多喜歡看日食的人將來有可能會變成天文愛好者,這種罕見的天體現象壯觀到有震撼人心的作用。天文能讓人認識到人與宇宙的關係,體會到人的渺小,激發人的好奇心。真正能從事天文研究的人一定是受強烈好奇心驅使的人,如今對天文感興趣的青少年越來越多,但又一個古代美女,曾經也和天文愛好者一樣,對天空充滿興趣。
這個人叫王貞儀,國內很少人知曉她,一開始認識她的人是從一張歐洲老明信片開始:一襲清代衣裳,高高的髻發端坐草叢中,一手執書,一手高舉望遠鏡,抬頭仰望星空。
很多人好奇,這位奇女子能夠被印在明信片,看來絕非普通人,而國內卻很少人認識她。這張明信片被一位天文領域的博主張貼在平臺上,這也引發了很多網友的好奇。
王貞儀,出生於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祖籍是安徽天長,在江寧(今南京)出生,祖父任官父親精通醫術,母親是位精通詩歌的大家閨秀。
本就是名門貴族,全家又都是學識淵博之人,在這樣的薰陶下,王貞儀從小就聰明好學,興趣廣泛,她通天文星象、精數學歷算、工詩詞歌賦、通中醫理療、善騎馬射箭,是位學貫中西、德才兼備的著名女學人。
9歲和母親學詩文,11歲跟著祖母,此期間還學習了射騎技術,祖父去世後,16歲到19歲期間,遊歷了大半個中國,她曾說:「憶昔遊歷山海區,三山五嶽快攀途,足行萬裡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如此豪邁氣概,全無脂粉之氣。
18到24歲之間,她沉迷在祖父留給她的75櫥櫃的藏書中如饑似渴,將書全部通讀了一遍,偏偏又是位一點就通的學霸,於是去世後留給後人無數震撼的著作,領域涉及到天文、地理、數學,醫學。
王貞儀的著作有64卷之多,天文地理是文科學,多為自學,無所不精。
她的著作從來不是深不可測的,她懂得化繁為簡,將深奧的理論用最通俗易懂的話語講述出來。她在她的著作《象數窺餘》中有一句話可以看見她做數學科普的初心所在:務求其理眾曉,且簡直明晰。
她的父親精通醫學,所以她耳濡目染,對醫術也頗為感興趣。她研究醫學的目的在於為人治病,曾被稱為「女中華佗」。
曾有人著書,無一不崇拜她,書中盛讚她:兼資文武,六藝旁通,博而能精。
她出生在一個男女不平等的古代,幸運的是她出生在一個開明全力支持她的家庭。那時的女性想要爭取教育權利都特別困難,更別說研究當時被禁止的天文學了。
而她卻獨闢蹊徑偏偏要鑽研天文學,而且她研究出的成就,可以說是相當於頂尖全球的科學家了,她提出的地圓說,和日月食的解釋比西方提出的解釋,更具有說服力。
在王貞儀之前,只有東漢才女班昭在學習天文學。不過班昭學習天文學是因為幫事業未竟就撒手人寰的兄長班固完成著作,這些著作是班固多年的心血,班昭替兄長覺得可惜,於是自告奮勇完成了。而王貞儀確實全憑個人好奇心,也為了科普天文學。
當時王貞儀在封建社會,她的行為是不被理解的,因為作為一個閨中少女,無論是她對世界的看法抑或是耗費心血的研究,別人都會無視她,因為她是女人。
可是,王貞儀卻不在乎這些看法。她的家族自始至終對天文學非常重視,她也慢慢也擁有了自己關於天空運動和事件的假說,當時她對「月食」尤為著迷。
同時她對探索宇宙星辰的奧秘興趣濃厚,這種興趣讓她求知若渴,她廣泛地涉獵閱讀中外的天文著作,而且她長年累月不間斷地夜觀天象,日算星辰,這樣的堅持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她掌握了豐富而確切的理論知識和第一手天文數據資料。
她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廢寢忘食地做實驗,當時沒有科學儀器,她就自己動手因地制宜的做一些簡陋設備。她在家先將鏡子放在圓桌的暗角處,又不斷地調整吊燈的高度,以此照進圓鏡,再不斷地調整角度,觀察這反應的原理。
她撰寫過《月食解》一文,鞭辟入裡地解釋了月食發生、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淺等天文知識。她對月亮的陰晴圓缺、日食進行說明,和現代的天文學闡述的日月食原理一致。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備的日月食成因的解釋,此時她才20歲,對比於現在的科學發展速度,當時她的天文發現和研究簡直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情。
同時她著有許多關於天文的科學著作,以用於科普天文知識,尤其是她在著作《地圓說》中,用多條理由證明地球是圓形的,在當時科學還未完全普及,到處充斥著天圓地方思想的年代裡,此舉可謂一腔孤勇。
她,一腔孤勇仰望星空又平步青雲,時代禁錮之下亦不墜青雲之志,如今的我們唯有不住的嘆服,為這樣的一位奇女子喝彩。
王貞儀,一個只活了29歲,最權威的科學學術期刊《自然》她也被入選,在金星上還有一個隕石坑以它命名。
2000年2月8號,北京天文臺發現了一顆小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就用了Wang zhenyi(王貞儀)來命名這顆小行星,代號為43259。
2016年,美國有一本暢銷書《勇往直前:50位改變世界的傑出女科學家》,她也被寫入故事中。
2018年,美國一位數學教授出版了《數學的力量:數學的反叛女性》一書,對王貞儀的數學貢獻做了特別的介紹。
雖然她在國內並不出名,但是她在國外卻名氣不小,像她這樣開天闢地的有著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我國應該大量宣傳,讓更多人了解她,學習她。
她短短的29年人生,卻一直追尋真理,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她的身體徜徉在書海中,她的思想亦穿梭在天際間,她成為了一個永不止步的仰望星空的人,她不屈不撓和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依然值得大家去敬仰。
她是一個思想超前的女人,卻生活在閉關鎖國的大清王朝,但沒有被時代的禁錮封印住探索的腳步,她在浩瀚無垠的天空中尋找精神樂園,也習得無窮盡的奇幻知識,這非凡的舉措使得她,一介弱女子,用四兩撥千斤之力,為世界天文史上塗抹下了璀璨燦爛的一筆。
你喜歡這樣獨具一格的女科學家嗎?
(我是。為你解讀情深緣淺,陪你講述經典人物。若文章能給你帶來價值,倍感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