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才女:29歲早逝,被命名小行星,她是改變世界的科學家

2020-09-03 千飛鹿

今天可以觀測到「金環日食」,也是中國境內十年來最具觀賞性的天文盛宴,據說錯過的話要等到2030年來,正值夏至,就像天空給我們送來的浪漫金指環一樣,而且這場盛宴也讓很多「追日族」大飽眼福,這次的超級日環食,也可能是本世紀「最美」日環食。

很多喜歡看日食的人將來有可能會變成天文愛好者,這種罕見的天體現象壯觀到有震撼人心的作用。天文能讓人認識到人與宇宙的關係,體會到人的渺小,激發人的好奇心。真正能從事天文研究的人一定是受強烈好奇心驅使的人,如今對天文感興趣的青少年越來越多,但又一個古代美女,曾經也和天文愛好者一樣,對天空充滿興趣。

這個人叫王貞儀,國內很少人知曉她,一開始認識她的人是從一張歐洲老明信片開始:一襲清代衣裳,高高的髻發端坐草叢中,一手執書,一手高舉望遠鏡,抬頭仰望星空。

很多人好奇,這位奇女子能夠被印在明信片,看來絕非普通人,而國內卻很少人認識她。這張明信片被一位天文領域的博主張貼在平臺上,這也引發了很多網友的好奇。

勤讀書的天文鑽研者和數學研究者,她是德才兼備的逆流而上之人

王貞儀,出生於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祖籍是安徽天長,在江寧(今南京)出生,祖父任官父親精通醫術,母親是位精通詩歌的大家閨秀。

本就是名門貴族,全家又都是學識淵博之人,在這樣的薰陶下,王貞儀從小就聰明好學,興趣廣泛,她通天文星象、精數學歷算、工詩詞歌賦、通中醫理療、善騎馬射箭,是位學貫中西、德才兼備的著名女學人。

9歲和母親學詩文,11歲跟著祖母,此期間還學習了射騎技術,祖父去世後,16歲到19歲期間,遊歷了大半個中國,她曾說:「憶昔遊歷山海區,三山五嶽快攀途,足行萬裡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如此豪邁氣概,全無脂粉之氣。

18到24歲之間,她沉迷在祖父留給她的75櫥櫃的藏書中如饑似渴,將書全部通讀了一遍,偏偏又是位一點就通的學霸,於是去世後留給後人無數震撼的著作,領域涉及到天文、地理、數學,醫學。

王貞儀的著作有64卷之多,天文地理是文科學,多為自學,無所不精。


她的著作從來不是深不可測的,她懂得化繁為簡,將深奧的理論用最通俗易懂的話語講述出來。她在她的著作《象數窺餘》中有一句話可以看見她做數學科普的初心所在:務求其理眾曉,且簡直明晰。

她的父親精通醫學,所以她耳濡目染,對醫術也頗為感興趣。她研究醫學的目的在於為人治病,曾被稱為「女中華佗」。

曾有人著書,無一不崇拜她,書中盛讚她:兼資文武,六藝旁通,博而能精


劃時代的日月食解釋和地圓說論說,她是仰望星空的獨步青雲之人

她出生在一個男女不平等的古代,幸運的是她出生在一個開明全力支持她的家庭。那時的女性想要爭取教育權利都特別困難,更別說研究當時被禁止的天文學了。

而她卻獨闢蹊徑偏偏要鑽研天文學,而且她研究出的成就,可以說是相當於頂尖全球的科學家了,她提出的地圓說,和日月食的解釋比西方提出的解釋,更具有說服力。

在王貞儀之前,只有東漢才女班昭在學習天文學。不過班昭學習天文學是因為幫事業未竟就撒手人寰的兄長班固完成著作,這些著作是班固多年的心血,班昭替兄長覺得可惜,於是自告奮勇完成了。而王貞儀確實全憑個人好奇心,也為了科普天文學。

當時王貞儀在封建社會,她的行為是不被理解的,因為作為一個閨中少女,無論是她對世界的看法抑或是耗費心血的研究,別人都會無視她,因為她是女人。

可是,王貞儀卻不在乎這些看法。她的家族自始至終對天文學非常重視,她也慢慢也擁有了自己關於天空運動和事件的假說,當時她對「月食」尤為著迷。

同時她對探索宇宙星辰的奧秘興趣濃厚,這種興趣讓她求知若渴,她廣泛地涉獵閱讀中外的天文著作,而且她長年累月不間斷地夜觀天象,日算星辰,這樣的堅持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她掌握了豐富而確切的理論知識和第一手天文數據資料。

她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廢寢忘食地做實驗,當時沒有科學儀器,她就自己動手因地制宜的做一些簡陋設備。她在家先將鏡子放在圓桌的暗角處,又不斷地調整吊燈的高度,以此照進圓鏡,再不斷地調整角度,觀察這反應的原理。

她撰寫過《月食解》一文,鞭辟入裡地解釋了月食發生、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淺等天文知識。她對月亮的陰晴圓缺、日食進行說明,和現代的天文學闡述的日月食原理一致。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備的日月食成因的解釋,此時她才20歲,對比於現在的科學發展速度,當時她的天文發現和研究簡直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情。

同時她著有許多關於天文的科學著作,以用於科普天文知識,尤其是她在著作《地圓說》中,用多條理由證明地球是圓形的,在當時科學還未完全普及,到處充斥著天圓地方思想的年代裡,此舉可謂一腔孤勇。

她,一腔孤勇仰望星空又平步青雲,時代禁錮之下亦不墜青雲之志,如今的我們唯有不住的嘆服,為這樣的一位奇女子喝彩。


總結

王貞儀,一個只活了29歲,最權威的科學學術期刊《自然》她也被入選,在金星上還有一個隕石坑以它命名。

2000年2月8號,北京天文臺發現了一顆小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就用了Wang zhenyi(王貞儀)來命名這顆小行星,代號為43259

2016年,美國有一本暢銷書《勇往直前:50位改變世界的傑出女科學家》,她也被寫入故事中。

2018年,美國一位數學教授出版了《數學的力量:數學的反叛女性》一書,對王貞儀的數學貢獻做了特別的介紹。

雖然她在國內並不出名,但是她在國外卻名氣不小,像她這樣開天闢地的有著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我國應該大量宣傳,讓更多人了解她,學習她。


她短短的29年人生,卻一直追尋真理,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她的身體徜徉在書海中,她的思想亦穿梭在天際間,她成為了一個永不止步的仰望星空的人,她不屈不撓和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依然值得大家去敬仰。

她是一個思想超前的女人,卻生活在閉關鎖國的大清王朝,但沒有被時代的禁錮封印住探索的腳步,她在浩瀚無垠的天空中尋找精神樂園,也習得無窮盡的奇幻知識,這非凡的舉措使得她,一介弱女子,用四兩撥千斤之力,為世界天文史上塗抹下了璀璨燦爛的一筆。

你喜歡這樣獨具一格的女科學家嗎?


(我是。為你解讀情深緣淺,陪你講述經典人物。若文章能給你帶來價值,倍感榮幸。)

相關焦點

  • 只活了29歲,卻驚豔世界200年的清朝第一才女——王貞儀
    《STEM界的女超人》中,成了重點標註的「大事件」; 她在美國暢銷書《勇往直前:50 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中位列前三;她在數學上的貢獻被美國數學教授Talithia Williams盛讚,將她的事跡寫進《數學的力量:數學的反叛女性》一書中;她被全球最權威科學期刊《Nature(自然)》評為「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科學家」;以她名字「Wang
  • 29歲早逝清朝女科學家,被外國人印在明信片上,國內卻鮮為人知
    在央視最近出的"國家寶藏"第三季第一集的節目中,我們認識了一位我國偉大的清朝女科學家,她因為在世界天文學上傑出的貢獻,被外國人印在明信片和雜誌封面上,甚至以她的名字來命名金星上的隕石,但在中國卻鮮為人知。
  • 國際天文協會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顆行星,西方推崇至極的中國才女
    很難想像這位思想超前的中國才女,生活在閉關鎖國的大清王朝。在她短暫又耀眼的29年中,她走了別人一生都不會走的路,成為我國古代唯一的女天文學家。在她去世200餘年後,世界科學界仍然沒有遺忘她。2000年2月8號,北京天文臺發現了一顆小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就用了她的名字為之命名
  • 通俗解釋地圓說和日月食 她是清朝安徽女科學家
    所以她就特意撰寫了一篇《月食解》,不僅語言直白,還有配圖,一目了然。同時還對月亮的陰晴圓缺、日食進行說明,和現代的天文學闡述的日月食原理一致。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備的日月食成因的解釋,那時她才20歲。現在我們說起她的地圓說和日月食解釋,很簡單,也就一兩句話的事情,但對於當時的王貞儀來說卻是比登天還難。
  • 清朝時期的女科學家,有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在中國卻鮮為人知
    對於中國女性科學家,大家最熟識的多半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不過在國外許多介紹女性科學家的著作中,另一位中國女性的&34;與屠呦呦相比也並不算低。這位在國外存在感滿滿的女性科學家,便是清代才女王貞儀。單憑在天文和數學上的成就,王貞儀就已然能坐穩大清第一女科學家的寶座。可她會的還不僅如此。
  • 神秘的清朝女科學家:她只活了29歲,卻驚豔世界200多年
    外國明信片上印刻著的這位中國女人,國人對其卻毫無印象,還是有心人尋覓才得知此女名為王貞儀,是清朝極少見的女科學家。她生前曾著書64卷,詩句上佳,且擅長騎馬射箭,破除禮教,終生致力於科研,為男女享受同等教育而奔走。她的一生,僅活了短短29年。
  • 清朝時期的女科學家,有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在中國卻鮮為人知
    對於中國女性科學家,大家最熟識的多半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不過在國外許多介紹女性科學家的著作中,另一位中國女性的"出鏡率"與屠呦呦相比也並不算低。這位在國外存在感滿滿的女性科學家,便是清代才女王貞儀。王貞儀(1768-1797),字德卿,乾隆三十三年(1768)出生於江寧府上元縣(今江蘇省南京市境內)。
  • 中國古代最傑出女科學家 僅活29歲 死後203年名字被一小行星命名
    她雖然只活了29歲,但卻因其突出的科學成就享譽世界,死後203年其姓名卻被一顆小行星命名,她還被印在外國的一張明信片上,堪稱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女科學家。那麼這位女子究竟是何方女神?有何杰出的科研成果?為何在中國不廣為人知?本期分解。
  • 神秘的清朝女科學家,她只活了29歲,卻聞名世界200多年
    於是,王貞儀就將這些複雜深奧的數學原理,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所描述出來,讓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輕鬆看懂。她作了《速算簡存》、《籌算易知》等著作,將勾股定理、三角函數等理論都歸納其中,為老百姓們打開數學世界的大門。
  • 被人銘記的清代女科學家:雖只活了29歲,卻照耀世界200多年
    然而仍有琴棋書畫無所不精的才女,比如千古第一女詞人李清照,亦或者才貌雙絕的謝道韞等。出名的知識女性屬鳳毛麟角,大部分的女子能夠在歷史長河中留下姓名,大多與自身容貌有關,比如四大美女,小喬飛燕等。而在一張國外的明信片上,刻畫著一個女人拿著望遠鏡在遙望星空的畫面。
  • 清朝奇女科學家王貞儀:只活了29歲,卻驚豔世界200多年
    >卻不知有一位清朝的女科學家,她僅僅活不到三十歲,卻讓世界驚豔了兩百年,2016年,她入選美國暢銷書《勇往直前:50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她便是一代才女——王貞儀。才女一生:顛沛流離的書香世家王貞儀,字德卿,祖籍安徽,關於她的生平,目前我們並沒有看到完整的傳記,我們只能從光緒年間重刊的《江寧府志》裡看到關於她的零星記載。
  • 她只活了29年,卻聞名世界200多年,有顆小行星都以她名字命名
    說到女科學家,大家都會想到誰呢?居裡夫人、海蒂拉瑪、珍妮·古道爾,還有顏寧、屠呦呦?實際上,我們中國在清朝時期已經誕生過一位聞名世界的女科學家,她叫王貞儀。雖然這位才女只活了短短29年,但她卻書寫了燦爛而傳奇的一生。01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江寧上元(今南京)的一戶人家裡,一個女嬰呱呱落地,那就是王貞儀。
  • 王貞儀:神秘的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登上外國知名刊物
    曾經的吉林省狀元郎,深扎大山,在祖國西南的崇山峻岭間,打開了中國人追問宇宙的「天眼」,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說起天文學,很多人可能認為這是現代才有的學科,其實這門學問淵源深厚,在清朝就有一位跨時代的女天文學家。200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她的名字命名了金星上的一個隕石坑。
  • 人物| 大清第一女科學家:29歲的短暫人生,刷屏世界的驚人成就
    她因晚婚被罵怪物、只活了29歲,火遍全球的大清第一女科學家,為何在國內無人知曉?1786年,在地球的另一端,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伽利略證明了「日心說」,克卜勒總結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歐洲大陸上充滿顛覆性的科學革命,一切新思潮都在暗處蠢蠢欲動。
  • 中國古代第一女科學家,是如何把一生過成傳奇
    她出生的年代在乾隆和嘉慶年間,作為古代封建王朝裡的最後一個盛世,其實世家女兒們,並沒有普通女性那樣什麼都不懂,她們精通琴棋書畫,能吟詩作對。 但是王貞儀不一樣,她對琴棋書畫沒有興趣,對「才女文化」不屑一顧,她的世界裡只有星辰大海。
  • 清代女子英年早逝,而解釋出月食現象,後世用她的名字命名小行星
    作為"祖上闊綽"的古中國,到了清朝前期依然站在世界之巔,可自從乾隆一朝開始,就奉行起"閉關鎖國"的政策,一步步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繫;乾隆時期全國只剩下廣州一個通商口岸,在西方國家完成科技、工業革命之時,清朝依然沉迷在東方大國的自我滿足之中;因此清朝的科學技術與綜合國力,也正是在此時與西方國家拉開距離
  • 她是清朝女科學家,國人幾乎不知道,外國人非常追捧
    科學家,女性,中國古代,三個詞語要是分開問我,我應該能講出很多,但是如果把這幾個詞關係在一起,似乎真的很難,畢竟在中國古代,能成為科學家的就不多,更何況是一位女性(華叔這裡並沒有看不起女性的意思)。在快速檢索我的所有歷史知識之後,我有了答案。她是一位清朝的女科學家、文學家、醫生、詩人。雖然頭銜很多,但是國人卻這個名字十分的陌生,在國外卻享有很高知名度。
  • 清朝奇女子僅活了29年,卻科學解釋了日食月食,擁有自己的星星
    清朝從乾隆時期開始施行閉關鎖國,通商口岸也變成了只有廣州一個,因此清朝的老百姓和官員對外的交流變少,逐漸與世界脫節,而清朝皇帝則以天朝上國自居,除了朝貢以外,很少與其他國家的交流,以致於鴉片戰爭開打了,很多官員都不知道英吉利在什麼地方,即使是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對於世界的認識也是有偏差的
  • 王貞儀——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是國外媒體的「常客」
    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卻是一位來自清朝時期的女科學家,她的人生只有短短的29年,但是在這29年,她做出的成績卻驚豔了一個時代。在其父親王錫琛的影響下,王貞儀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被人稱為"女中華佗",在醫學方面,我們畢竟不是當時的人,無法說出到底她的醫術有多厲害,更何況,王貞儀在醫學方面並沒有留下太多的著作,但是她對於醫學的主張,直到今天都還是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 她因晚婚被罵怪物,只活了29歲,死後卻被外國人愛了200年
    她因晚婚被罵怪物,只活了29歲…最近在國外網站意外看到了這樣一張畫像。後來得知,她叫王貞儀,是位清朝女科學家。問了身邊好幾個朋友,竟無一人聽說過她。世界權威的科學學術期刊《自然》將她評為:「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 2000年,為紀念王貞儀對科學的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代號43259的小行星,命名為Wang Zhe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