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的女科學家,有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在中國卻鮮為人知

2021-01-10 文蹤旅跡

對於中國女性科學家,大家最熟識的多半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不過在國外許多介紹女性科學家的著作中,另一位中國女性的"出鏡率"與屠呦呦相比也並不算低。這位在國外存在感滿滿的女性科學家,便是清代才女王貞儀。

王貞儀(1768-1797),字德卿,乾隆三十三年(1768)出生於江寧府上元縣(今江蘇省南京市境內)。此時的王家,絕對算是書香門第:王貞儀的祖父官至知府,精通算數,學識淵博;她的父親精通醫術,是當時的知名學者;她的祖母和母親皆是書香名門之後,精通詩詞。這樣一大家子學霸,在對年幼的王貞儀的教育上,體現出那個時代少見的開明。

王貞儀天資聰慧,在書卷氣濃厚的家中養成了對於書卷和知識的強烈渴求。她從小最黏的,就是上知天文,下至地理的祖父。後來她會成長為一位優秀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就離不開自小祖父的"縱容"和教導。

有一年春節,還是小丫頭的王貞儀告訴祖父,她不想再要紅包了。祖父很疑惑,不要壓歲錢那要什麼?王貞儀說,她想要看祖父書房裡的書。

王老先生當時也覺得不可思議,便打趣孫女說:"你若是能數清書房裡有多少書櫥,我就同意"。結果王貞儀二話不說,邁著小短腿就拉著祖父去書房數:"七十五。"就這樣,小小的王貞儀,踩著不少尋常男子都沒有的前人的肩膀,踏上了她的求學之路。

王家作為書香名門,尤其是家中的女子也是才華橫溢,一家人對於王貞儀的教育便毫不封閉。王老先生時常帶著王貞儀前去探訪名山大川。雖然王貞儀的身子骨不算很好,但她卻並不寫悽悽婉婉之作,而是多作瀟灑不羈、氣勢靈動的詩詞。

在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途中,她渡過了長江和黃河,登過了泰山和嶽陽樓,去過山海關,看過錢塘潮。她一生留下了365首詩作,其中優秀的山水詩就多達115首。

不過於她求學之路而言,山水只是一種調劑和補充。她最痴迷的,還是天文和數學。

在四處行走時,"夜觀天象"一直都是她的必修課。通過大量觀察和記錄,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掌握了天象與農業的聯繫,時常將自己觀察和總結的信息告知當地的農民,幫助他們從事農業生產。

她還曾寫作《月食解》,不僅從更加科學的角度解釋了月食的發生,還提出"地球四周皆空間,人置身於任何地方都是頭頂著天,宇宙無上下正偏區分。"也就是說,在絕大多數中國人還相信"天圓地平,中國居中"的時候,王貞儀就已經通過較為科學的手段推定出了地圓說。

不僅如此,她還寫下了《歲差日至辨疑》、《地圓論》、《日月五星隨天左旋論一、二、三》等天文專著,將中國古代天文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而在數學方面,王貞儀的見解也超脫了當時的社會偏見。她寫下了總結中國古代數學家所提出和發展的"勾股定理"的《勾股三角解》,並在書中提出"知識無國界"的觀點。在她看來,西方有關勾股定理的知識,與中國的相比既不高貴也不低賤,西方的方法值得借鑑,但也不必當作"妖術"或"言必稱泰西"。

在國門未開時,王貞儀能如此冷靜地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中外的學術發展,並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實在是難得。況且她留下的還不止一本《勾股三角解》,還有《重訂策算證訛》與《西洋籌算增刪》等。

單憑在天文和數學上的成就,王貞儀就已然能坐穩大清第一女科學家的寶座。可她會的還不僅如此。因為父親精通中醫,王貞儀還學到了一手治病救人的本領。她不僅時常擔當父親的助手,隨父親外出看診,還把看診時搜集到的各地民間藥方做了匯總和整理,編纂出《中醫民間驗方集》。

只可惜醫者不自醫,王貞儀在二十九歲那年因病去世。她哪怕因為嫁為人妻都沒中斷的天文和數學研究就此按了永遠的暫停鍵。在她病情加重時期,她也曾擔心自己時日不多,所以與丈夫一道整理過自己幾大箱子的書稿。

雖然當時她的丈夫非常支持她將書稿勘定出版,但夫妻二人也清楚王貞儀一個女子,若出書,還是出一些天文、數學這些一般男子都搞不懂的東西,那勢必會引起軒然大波。所以王貞儀一面把一部分稿件整理出來準備刊載,一面把一些稿件刪改到可以刊載的地步。但更多的心血,她還是只能選擇將其付之一炬或隱存起來。

"於書無所不窺,於學無所不聞",這樣的王貞儀不幸地只擁有了二十九年的時光。她的很多著作,也沒能留存到今天。

《自然》雜誌將她稱為"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美國暢銷書《勇往直前:50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也把她作為書中的一位主角.

甚至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北京天文臺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王貞儀Wangzhenyi,代號43259,還把金星上的一個隕石坑以她的名字命名。但這些也許都還不足以肯定她做出的歷史貢獻。把王貞儀的研究繼續下去,或許才是對這位科學家最大的尊重。

相關焦點

  • 清朝時期的女科學家,有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在中國卻鮮為人知
    對於中國女性科學家,大家最熟識的多半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不過在國外許多介紹女性科學家的著作中,另一位中國女性的&34;與屠呦呦相比也並不算低。這位在國外存在感滿滿的女性科學家,便是清代才女王貞儀。有一年春節,還是小丫頭的王貞儀告訴祖父,她不想再要紅包了。祖父很疑惑,不要壓歲錢那要什麼?
  • 清代著名女科學家王貞儀,發現1顆行星,於百年後以她的名字命名
    很多人都知道,張衡是我國第一位名字被用來命名小行星的科學家。但是事實上,中國古代還有一位科學家,在國內鮮為人知,名字卻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上被用來命名小行星。她就是清代奇女子,著名女科學家王貞儀。今天就為大家講一講,清代著名女科學家王貞儀的傳奇人生。王貞儀,字德卿,生於江寧府上元縣,籍貫安徽天長。她總結了中國古代數學成就和西方籌算法,著作有《勾股三角解》《歷算簡存》《籌算易知》《象數窺餘》等等。她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從宇宙宏觀與微觀結合來理解「天圓地方」這個概念的。她還寫了《月食解》,裡面清楚地記載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
  • 清代女子英年早逝,而解釋出月食現象,後世用她的名字命名小行星
    作為"祖上闊綽"的古中國,到了清朝前期依然站在世界之巔,可自從乾隆一朝開始,就奉行起"閉關鎖國"的政策,一步步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繫;乾隆時期全國只剩下廣州一個通商口岸,在西方國家完成科技、工業革命之時,清朝依然沉迷在東方大國的自我滿足之中;因此清朝的科學技術與綜合國力,也正是在此時與西方國家拉開距離
  • 王貞儀——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是國外媒體的「常客」
    如果說在科學界有名望、有聲譽的科學家,我國是有很多的,但是如果說女科學家,不關注這些的朋友恐怕只能想起屠呦呦女士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卻是一位來自清朝時期的女科學家,她的人生只有短短的29年,但是在這29年,她做出的成績卻驚豔了一個時代。
  • 她只活了29年,卻聞名世界200多年,有顆小行星都以她名字命名
    實際上,我們中國在清朝時期已經誕生過一位聞名世界的女科學家,她叫王貞儀。雖然這位才女只活了短短29年,但她卻書寫了燦爛而傳奇的一生。01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江寧上元(今南京)的一戶人家裡,一個女嬰呱呱落地,那就是王貞儀。
  • 29歲早逝清朝女科學家,被外國人印在明信片上,國內卻鮮為人知
    在央視最近出的"國家寶藏"第三季第一集的節目中,我們認識了一位我國偉大的清朝女科學家,她因為在世界天文學上傑出的貢獻,被外國人印在明信片和雜誌封面上,甚至以她的名字來命名金星上的隕石,但在中國卻鮮為人知。
  • 國際天文協會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顆行星,西方推崇至極的中國才女
    很難想像這位思想超前的中國才女,生活在閉關鎖國的大清王朝。在她短暫又耀眼的29年中,她走了別人一生都不會走的路,成為我國古代唯一的女天文學家。在她去世200餘年後,世界科學界仍然沒有遺忘她。2000年2月8號,北京天文臺發現了一顆小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就用了她的名字為之命名
  • 清朝第一才女:29歲早逝,被命名小行星,她是改變世界的科學家
    王貞儀,出生於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祖籍是安徽天長,在江寧(今南京)出生,祖父任官父親精通醫術,母親是位精通詩歌的大家閨秀。她在她的著作《象數窺餘》中有一句話可以看見她做數學科普的初心所在:務求其理眾曉,且簡直明晰。她的父親精通醫學,所以她耳濡目染,對醫術也頗為感興趣。她研究醫學的目的在於為人治病,曾被稱為「女中華佗」。曾有人著書,無一不崇拜她,書中盛讚她:兼資文武,六藝旁通,博而能精。
  • 她是清朝女科學家,國人幾乎不知道,外國人非常追捧
    「中國古代的女科學家,你都知道誰?」朋友神秘兮兮的問我。科學家,女性,中國古代,三個詞語要是分開問我,我應該能講出很多,但是如果把這幾個詞關係在一起,似乎真的很難,畢竟在中國古代,能成為科學家的就不多,更何況是一位女性(華叔這裡並沒有看不起女性的意思)。在快速檢索我的所有歷史知識之後,我有了答案。她是一位清朝的女科學家、文學家、醫生、詩人。
  • 這4位明星的名字被被命名小行星,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點
    近日,新出版的《小行星通告》裡面新增了四十五顆中文小行星名稱,而中國有4四位香港著名藝人名字被用來作為小行星的名字。1、張國榮哥哥張國榮是一名著名歌手、演員,他雖然離我們而去了,但是他給大家留下了許多經典的影視作品和歌曲,直到現在還有許多人記著他。
  • 又有一顆小行星以四川人名字命名
    9月8日起,浩瀚太空中又有一顆小行星以四川人名字命名——「吳偉仁星」!「巴金星」,2004年命名「落下閎星」之後,又有一顆小行星以四川人名字命名!一位參與過小行星命名的工作人員透露,想用買,或者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自己發現的小行星,都是行不通的。早期小行星的命名多選取古代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後來成為對特定人物、地點、組織或事件的紀念。現在,太陽系中小行星可以由發現者提出命名。
  • 小行星命名:那些名字是咋上天的
    凡是記錄在案的天體,全都各有其名,讓天文學家能一一「認領」。在這些名字中,有很多是我們熟悉的中國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過程也有著許多有趣的故事。   「最絢麗多彩的天體命名」   小行星的命名總能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涉及到名人的時候。
  • 宇宙中,有一些以中國商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你知道嗎
    "小行星總表"數字順序號外,還可以擁有一個該小行星的發現者或天文臺站有權取的專名。小行星命名,須報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公布於世。小行星命名具有嚴肅性、唯一性和永久性,因而成為一項世界公認的崇高榮譽。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觀測發現小行星的成果斐然。
  • 為什麼小行星能以他們的名字命名?
    為表彰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一任主任、原吉林大學校長唐敖慶在教育和科學研究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於2007年5月19日發現、國際編號為218914號的小行星,近日正式被命名為「唐敖慶星」。
  • 通俗解釋地圓說和日月食 她是清朝安徽女科學家
    她很神秘,留下了很多傳說性的研究,卻都幾無可考;她是天生的學霸,能夠留存後世的著作涉及天文、地理、數學,而且都是在她18~24歲完成;她是一位可以頂尖全球的科學家,她提出的《地圓說》和「日月食」的解釋比西方更有說服力;……但就是這麼一個人物,在國內卻鮮為人知。
  • 小行星以他們的名字命名合適嗎,你怎麼看?
    微博截圖那麼,為什麼是他們獲得小行星命名呢?首先,來了解一下小行星命名規則。小行星命名一經命名,則由國際小行星協會公告各天文組織,成為國際性的永久命名。其命名規則有: 1、命名尊重小行星發現者的提議。2、一般命名僅授予在某領域有突出貢獻的個人或者團體。3、地名和事件也可申請命名,例如:北京奧運星和神州星。4、政治家、軍事人物或者政治、軍事事件必須在逝世後或發生100年以後才能命名。
  • 浩瀚太空中,又有一顆小行星以四川人名字命名!
    9月8日起,浩瀚太空中又有一顆小行星以四川人名字命名——「吳偉仁星」!浩瀚的太空中,不僅新添了一顆以中國航天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更是繼1999年命名「巴金星」,2004年命名「落下閎星」之後,又有一顆小行星以四川人名字命名!
  • 為何小行星能以他們的名字命名?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 題:為什麼小行星能以他們的名字命名?新華社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榮譽,是世界公認的一項殊榮。為表彰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一任主任、原吉林大學校長唐敖慶在教育和科學研究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於2007年5月19日發現、國際編號為218914號的小行星,近日正式被命名為「唐敖慶星」。
  • 古人類學家吳汝康獲小行星命名
    此外,在人猿分界的辯論中,他指出直立行走、製造工具、大的腦子、語言、意識、社會等人類的重要特徵並非同時出現,從古猿演變成人是一個大的質變過程,有一個漫長的過渡時期,這個過渡時期的生物屬於亦猿亦人的階段。他提出:兩足直立行走標誌著這個過渡時期的開始;開始製造工具標誌著過渡時期的結束;意識和語言萌發於製造工具之前。
  • 浩瀚太空中,多了一顆以四川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命名儀式9月8日在北京舉行浩瀚的太空上,不僅新添了一顆以中國航天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更是繼1999年命名「巴金星」,2004年命名「落下閎星」之後,又多了一顆以四川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2018年7月,由國家天文臺興隆站發現的第121001號小行星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命名為「涼山·西昌」星。怎樣才能獲得命名權?普通人能用自己名字命名一顆星嗎?事實上,在中國,獲得小行星命名的除了古代人物、傑出科學家和部分地名外,傳播度較高的還有很多明星、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