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儀——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是國外媒體的「常客」

2020-10-21 桃染墨痕

如果說在科學界有名望、有聲譽的科學家,我國是有很多的,但是如果說女科學家,不關注這些的朋友恐怕只能想起屠呦呦女士。

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卻是一位來自清朝時期的女科學家,她的人生只有短短的29年,但是在這29年,她做出的成績卻驚豔了一個時代。

可是幾百年後,她的姓名卻在國內鮮為人知,如今的我們,甚至還要通過國外媒體來了解她——王貞儀

家學淵源,天之嬌女

1768年,王貞儀出生於清朝一個書香門第,醫學世家。王貞儀的祖父王者輔曾經擔任清朝的宣化太守,雖說官不是很大,但是家境也比平常人好太多了。王貞儀的父親則是清朝著名的學者王錫琛其母親自然也是個大家閨秀,聰明伶俐

王貞儀繼承了其父母的聰明才智,在跟隨祖父的時間裡,祖父王者輔的指導,讓她對於世間萬物都充滿了好奇心,不僅如此,祖父王者輔的愛好書籍的習慣、精通曆法的才能,也在不斷影響著王貞儀,使得年幼的她早就是博覽群書、還學得曆法之術

祖父王者輔的離世後,王貞儀便跟隨著自己的父母遊歷大江南北,見識人生百態。聰明好學的她,在行至塞北時,還從當地的蒙古將軍夫人處學到了精湛的馬術

不僅如此,史書中的王貞儀,馬術已經精湛到了"跨馬橫戟,往來如飛"的程度,雖說史書可能有一定的誇張,但是能夠給出這麼高的評價,也可見其馬術之精湛

在那個時代,大多數的女子都被封建禮教所束縛,只能夠"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如果說,那個時代的女子生活是一張非黑即白的黑白照片,那麼王貞儀就是那個時代的一抹亮眼的彩色。

一個不同於時代的人

通過以上的了解,王貞儀的初步印象已經印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一個對世界充滿著好奇,能文能武,聰明伶俐,就像一個小太陽一樣陽光、充滿活力的女孩子。

但是,清朝與今天的時代,卻是存在著大大的不同的,尤其對於女性來說。在那個時代,女性只有相夫教子,整天就在家裡,做做女紅,做做飯菜,出去拋頭露面,甚至擁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確的,甚至說出"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的封建教條。

可見,那個時代的女性受到的壓迫是極大的,在這樣的環境下,甚至有的人更是覺得自古如來就應當如此。但是在王貞儀看來事情卻不是這樣

王貞儀認為,知識不是單單為男性設計的,不是只有男性才有求知的欲望,才能又有求知的權利,作為女性,同樣也有可以有這樣的欲望與權利。

在她看來,女子並不比男子差、低一等,女子也可以和男子一樣,可以很有智慧,甚至勇敢地開拓自己的事業。為此,王貞儀還特地寫下了"足行萬裡書萬卷,常擬雄心似丈夫"的詩句,來表達她的志向。

這樣的思想,在今天的人看來是很正確的,但是在那個時代,她是一個反叛者,一個徹頭徹尾、不為世人所接受的反叛者。正是在那樣先進的思想的支持下,王貞儀開始了自己的事業、去開始了勇敢地追求。

天縱英才,卻又天妒英才

聰明的王貞儀在數學、天文、醫學方面存在著超乎常人的天賦,更是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努力。

在數學方面,17到18世紀,當時清朝最為著名的以梅文鼎、戴震等為代表的數學家的安徽數學學派正在研究一種由西方傳入的算籌學,而王貞儀正是其中一位研究主力

通過她的研究,她一共寫下了三卷書,為當時的國民解釋了這種算籌方式,並詳細的講解了如何去掌握這種算籌方式,而她寫成的這三卷書,並不晦澀難懂,相反的,這些書的用詞通俗易懂,讓人看著簡單,學起來也輕鬆。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局限,這些書籍並沒有被廣為流傳。

在天文方面,王貞儀更是夜以繼日拿著天文望遠鏡觀測,並對當時一些天文現象做出了詳細的解釋。比如說如今我們小學就明白原理的"月食"。

古時候,由於對於天文觀測的局限,人們往往認為"月食"是一種不祥之兆,更是將月食稱為"天狗食月"。

而因為從小就對世間事物充滿著好奇心,王貞儀注意到了"月食"這樣一個奇特的現象,為了了解清楚月食到底是怎麼回事,王貞儀便開始拿著自己那些簡簡單單的天文觀測儀器開始了對月食的觀測。

後來,皇天不負苦心人,王貞儀終於明白了月食是怎樣形成的,並將月食的原理在《月食解》一文中,以精闢簡練、又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了月食發生、月食、月望以及食分深淺等知識。不僅如此,在許多的天文現象,和天文知識上,王貞儀一直都擁有著自己的獨特的看法與見解。

18世紀的中國,人們一直還相信"天圓地方"的說法,而西方雖然科學技術較為發達,但是也沒有人能夠解釋為什麼天看著是倒扣的,而地面看著卻是平鋪的。

而這個小姑娘做到了,在她的著作《地圓論》中,她詳細的解釋道:我們看地面是近距離地看,是以我們自己參照物,所以眼前所見都是平的,但是我們看天空卻是遠距離地看,以遠方的事物為參照物,所以可以看到天是倒扣著的。

在醫學方面。在其父親王錫琛的影響下,王貞儀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被人稱為"女中華佗",在醫學方面,我們畢竟不是當時的人,無法說出到底她的醫術有多厲害,更何況,王貞儀在醫學方面並沒有留下太多的著作,但是她對於醫學的主張,直到今天都還是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當時,西方醫學剛剛傳入清朝,對於西方醫學,大部分人不是極端的"西醫吹"就是極端的"中醫吹",但是當時王貞儀卻提出了,對於西方醫學與中方醫學,我們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應當以真理為先,而不是只知道門戶之爭。

時至今日,中醫西醫門戶之爭仍然存在,但是對於這類事情的態度,其實早在幾百年前的人們早已為我們提出了意見。

以上,就是對於王貞儀短短的一生中,所做出的成績的一個簡單概述。雖然她逝世已經兩百多年了,但是為了紀念她為人類做出的貢獻,她被評為了"改變世界的五十位女科學家之一",並且,國際天文組織還將一顆小行星以王貞儀的名字命名。除此之外,王貞儀對於愛情的態度也是值得我們去了解的

在清朝時期,女子結婚大多在16歲左右,但是王貞儀結婚卻已經25歲了。在我們今天看來25歲似乎剛剛合適,但是在那個時代,25歲已經是超級大齡剩女了,但是,面對外界的壓力與指責,王貞儀並沒有因此被打垮。

在王貞儀25歲的時候,她終於遇見了一位知己,並與這位知己結為夫妻,婚後,王貞儀的丈夫依舊支持自己的妻子發展自己的事業,只可惜天公不作美,在王貞儀成婚四年後,也就是她29歲的時候,因為疾病,王貞儀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今天的我們,提起王貞儀可能已經不清楚她到底是誰了,但是在國外卻她的形象卻常常出在國外的明信片上、雜誌上、甚至學術網站上,以此紀念著她對於人類發展做出的貢獻。

有的人說,她的一生太短了,所以我們就記不住她。是的,她的一生太短暫了,但是她的一生卻如流星一般,短暫卻燦爛,讓人此生難忘。

相關焦點

  • 王貞儀:神秘的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登上外國知名刊物
    說起天文學,很多人可能認為這是現代才有的學科,其實這門學問淵源深厚,在清朝就有一位跨時代的女天文學家。200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她的名字命名了金星上的一個隕石坑。在知名科研刊物《Nature》(《自然》)中,她入選了「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
  • 29歲早逝清朝女科學家,被外國人印在明信片上,國內卻鮮為人知
    在央視最近出的"國家寶藏"第三季第一集的節目中,我們認識了一位我國偉大的清朝女科學家,她因為在世界天文學上傑出的貢獻,被外國人印在明信片和雜誌封面上,甚至以她的名字來命名金星上的隕石,但在中國卻鮮為人知。
  • 清朝女天文學家王貞儀,在國際上赫赫有名,國內卻鮮有人知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國際知名的《自然》(Nature)網站在關於2019年度「激勵科學與創新科學研究獎」提名的宣傳片中,登出了一位名為「王貞儀」的中國清朝女科學家,作為當前女性科學家的「前輩」代表。
  • 通俗解釋地圓說和日月食 她是清朝安徽女科學家
    她很神秘,留下了很多傳說性的研究,卻都幾無可考;她是天生的學霸,能夠留存後世的著作涉及天文、地理、數學,而且都是在她18~24歲完成;她是一位可以頂尖全球的科學家,她提出的《地圓說》和「日月食」的解釋比西方更有說服力;……但就是這麼一個人物,在國內卻鮮為人知。
  • 只活了29歲,卻驚豔世界200年的清朝第一才女——王貞儀
    》中位列前三;她在數學上的貢獻被美國數學教授Talithia Williams盛讚,將她的事跡寫進《數學的力量:數學的反叛女性》一書中;她被全球最權威科學期刊《Nature(自然)》評為「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科學家」;以她名字「Wang zhenyi」命名的金星上的隕石坑,紀念著她在艱難環境下追尋真理的堅強又孤獨的身影……
  • 神秘的清朝女科學家,她只活了29歲,卻聞名世界200多年
    而丈夫則在心理和行動上,都支持著王貞儀,在王貞儀做研究時,為她打打下手,噹噹助理。社會風氣提倡男女大防,但王貞儀卻從不遮掩,大方地和其他男性來往,甚至收了一位男學生。儘管街坊四鄰都有閒言碎語,可是王貞儀和詹枚都充耳不聞,因為王貞儀光明磊落、坦坦蕩蕩。夫妻恩愛,本應攜手白頭,沒想到卻好景不長,成親四年後,王貞儀就不幸身染重疾,開始纏綿病榻。
  • 清朝奇女科學家王貞儀:只活了29歲,卻驚豔世界200多年
    說起清朝女子,人們腦海中大多會反映出清宮戲裡的各種人物形象,比如瓊瑤筆下那一動一靜,一位活潑伶俐的還珠格格,另一位楚楚可憐的紫薇格格;又比如歷史上那一前一後,輔助一代帝王康熙帝,成就霸業的孝莊太后,以及叱吒風雲半個世紀,一力主宰晚清的慈禧太后;亦或者是近年來影視作品上不絕如縷的清宮戲裡的各式美女們,當我們為影視作品裡的女主人公與阿哥們的故事牽動著心的時候,
  • 她是清朝女科學家,國人幾乎不知道,外國人非常追捧
    科學家,女性,中國古代,三個詞語要是分開問我,我應該能講出很多,但是如果把這幾個詞關係在一起,似乎真的很難,畢竟在中國古代,能成為科學家的就不多,更何況是一位女性(華叔這裡並沒有看不起女性的意思)。在快速檢索我的所有歷史知識之後,我有了答案。她是一位清朝的女科學家、文學家、醫生、詩人。雖然頭銜很多,但是國人卻這個名字十分的陌生,在國外卻享有很高知名度。
  • 神秘的清朝女科學家:她只活了29歲,卻驚豔世界200多年
    前段時間,有張國外的明信片傳出,照片中的女人舉著望遠鏡仰望天空。外國明信片上印刻著的這位中國女人,國人對其卻毫無印象,還是有心人尋覓才得知此女名為王貞儀,是清朝極少見的女科學家。她生前曾著書64卷,詩句上佳,且擅長騎馬射箭,破除禮教,終生致力於科研,為男女享受同等教育而奔走。
  • 清朝時期的女科學家,有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在中國卻鮮為人知
    對於中國女性科學家,大家最熟識的多半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不過在國外許多介紹女性科學家的著作中,另一位中國女性的&34;與屠呦呦相比也並不算低。這位在國外存在感滿滿的女性科學家,便是清代才女王貞儀。王貞儀說,她想要看祖父書房裡的書。王老先生當時也覺得不可思議,便打趣孫女說:&34;。結果王貞儀二話不說,邁著小短腿就拉著祖父去書房數:&34;就這樣,小小的王貞儀,踩著不少尋常男子都沒有的前人的肩膀,踏上了她的求學之路。王家作為書香名門,尤其是家中的女子也是才華橫溢,一家人對於王貞儀的教育便毫不封閉。王老先生時常帶著王貞儀前去探訪名山大川。
  • 清朝時期的女科學家,有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在中國卻鮮為人知
    對於中國女性科學家,大家最熟識的多半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不過在國外許多介紹女性科學家的著作中,另一位中國女性的"出鏡率"與屠呦呦相比也並不算低。這位在國外存在感滿滿的女性科學家,便是清代才女王貞儀。王貞儀(1768-1797),字德卿,乾隆三十三年(1768)出生於江寧府上元縣(今江蘇省南京市境內)。
  • 清朝第一才女:29歲早逝,被命名小行星,她是改變世界的科學家
    >,國內很少人知曉她,一開始認識她的人是從一張歐洲老明信片開始:一襲清代衣裳,高高的髻發端坐草叢中,一手執書,一手高舉望遠鏡,抬頭仰望星空。,出生於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祖籍是安徽天長,在江寧(今南京)出生,祖父任官父親精通醫術,母親是位精通詩歌的大家閨秀。
  • 清代著名女科學家王貞儀,發現1顆行星,於百年後以她的名字命名
    很多人都知道,張衡是我國第一位名字被用來命名小行星的科學家。但是事實上,中國古代還有一位科學家,在國內鮮為人知,名字卻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上被用來命名小行星。她就是清代奇女子,著名女科學家王貞儀。王貞儀這裡就有人會問了:那王貞儀是誰呢?今天就為大家講一講,清代著名女科學家王貞儀的傳奇人生。王貞儀,字德卿,生於江寧府上元縣,籍貫安徽天長。
  • 從小偷研「禁術」,卻被全世界吹爆,這位中國女科學家太酷!
    王貞儀,這個一直以來鮮為人知的清代女科學家,最近卻因為一個烏龍,走進了人們的視線。在《Nature》中,她曾入選「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在兒童科普讀物《STEM界的女超人》,將她的出生和過世都列為了時間線中的大事件。
  • 從小偷研「禁術」,卻被全世界吹爆,這位中國女科學家太酷
    王貞儀,這個一直以來鮮為人知的清代女科學家,最近卻因為一個烏龍,走進了人們的視線。在暢銷書《勇往直前:50 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中,王貞儀也身處其中。在維基百科上,「王貞儀」的詞條被創建成了14種語言,被多次編輯,十分詳細。
  • 中國古代最傑出女科學家 僅活29歲 死後203年名字被一小行星命名
    然而有一個現象不能不承認,就是在古代,儘管中國有不少世界級科學家,但基本都是男性,女性科學家極為罕見。 據中國現存古籍記載,中國古代數千年間與科技有關的女性不過數十人。由杜石然主編的《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中,提到的女科學家僅有一位。專門研究中國科技史的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也極少提及中國女科技人員。
  • 人物| 大清第一女科學家:29歲的短暫人生,刷屏世界的驚人成就
    她因晚婚被罵怪物、只活了29歲,火遍全球的大清第一女科學家,為何在國內無人知曉?1786年,在地球的另一端,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伽利略證明了「日心說」,克卜勒總結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歐洲大陸上充滿顛覆性的科學革命,一切新思潮都在暗處蠢蠢欲動。
  • 清朝奇女子僅活了29年,卻科學解釋了日食月食,擁有自己的星星
    清朝從乾隆時期開始施行閉關鎖國,通商口岸也變成了只有廣州一個,因此清朝的老百姓和官員對外的交流變少,逐漸與世界脫節,而清朝皇帝則以天朝上國自居,除了朝貢以外,很少與其他國家的交流,以致於鴉片戰爭開打了,很多官員都不知道英吉利在什麼地方,即使是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對於世界的認識也是有偏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