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奇女科學家王貞儀:只活了29歲,卻驚豔世界200多年

2020-12-05 思維歷史v

說起清朝女子,人們腦海中大多會反映出清宮戲裡的各種人物形象,比如瓊瑤筆下那一動一靜,一位活潑伶俐的還珠格格,另一位楚楚可憐的紫薇格格;又比如歷史上那一前一後,輔助一代帝王康熙帝,成就霸業的孝莊太后,以及叱吒風雲半個世紀,一力主宰晚清的慈禧太后;亦或者是近年來影視作品上不絕如縷的清宮戲裡的各式美女們,當我們為影視作品裡的女主人公與阿哥們的故事牽動著心的時候,卻不知有一位清朝的女科學家,她僅僅活不到三十歲,卻讓世界驚豔了兩百年,2016年,她入選美國暢銷書《勇往直前:50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

她便是一代才女——王貞儀。

才女一生:顛沛流離的書香世家

王貞儀,字德卿,祖籍安徽,關於她的生平,目前我們並沒有看到完整的傳記,我們只能從光緒年間重刊的《江寧府志》裡看到關於她的零星記載。除此之外,就只有從她自己的《德風亭初集》的序言中,以及從她的流傳後世的文章詩詞中看到才女的某些畫面。

王貞儀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王者輔曾任太守,好讀書,因為為官清廉正直,不肯阿諛奉承、同流合汙,數次頂撞上官,仕途一直起起落落,後來因罪被謫戍吉林,在流放地渡過了八年歲月後,因病去世。

王貞儀自幼讀書,八歲開始學詩,十一二歲的時候跟隨祖母董氏和父親前往吉林陪伴祖父,歷時數年,到十五歲時跟隨祖母與父親回到江南,後來又遊歷了山東、湖南、湖北、廣東、浙江和安徽等地,十八歲回到家鄉安徽,二十四歲和宣城詹枚結婚,二十九歲不幸溘然長逝。

兼資文武,六藝旁通

時人評價王貞儀:「兼資文武,六藝旁通,博而能精……」。六藝有兩種解釋,《周禮》說是禮、樂、射、御、書、數,旁通六藝也就是說這人是個全才,這是非常高的評價,許多儒生一輩子一藝都「通」不了。

在吉林陪伴祖父的這段歲月,她通過祖父認識了一位蒙古將軍的夫人,從她身上學習騎射,王貞儀的天賦很好,進步神速,很快地Get到了這個技能,後來已經可以「發必中的,跨馬如飛。」讓周圍一大群視騎射為立國之本的滿蒙漢子都對她嘆為觀止。

她的祖父王者輔,酷愛讀書又精通天文曆法,雖然謫戍吉林身無餘財,卻依舊保存著七十五櫃之多的藏書隨身攜帶。王貞儀對這些藏書愛不釋手,廢寢忘食地閱讀,或許是她的好學感動了祖父,王者輔在人生最後的歲月手把手地教會了孫女天文歷算,為她以後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十一二歲離開家鄉遠赴北國開始,王貞儀的足跡遍布天南地北,這從她的詞中便能看出:

踏莎行(松花江望雨)

黑水驚流,黃雲隱霧。曉峰新翠薶千樹。片帆剛渡半煙江,不知何處吹來雨。

雪濤飛,搏沙風駐。翻盆掛瀑橫空布。風波如此掉回船,星紅一線雷車舞。

黑水雪,這是才女筆下的北國雪景。

虞美人(粵東九日)

金風向晚颼颼起。時序如流水。蟹螫初滿月初黃。又是一年秋老、過重陽。

龍山誰是登高客。負了家園節。廣州九月似春中。梅放桃開千樹、映丹楓。

九月如春,這是才女筆下的南國風光。

在漫長的旅途中,王貞儀見識到了許多民間疾苦,經歷了家族跌宕的起伏,她的思想也開始掙脫出了「三從四德」的封建枷鎖,感同深度的她以滿含同情的筆墨,寫出了《蠶婦詞》《題搗練圖》等詩篇,描繪了婦女們的艱辛和她們的哀怨之情,王貞儀的詩詞不乏對地主階級和官府不顧黎民百姓死活,應對災荒時囤積居奇和橫徵暴斂的揭露,這在封建專制統治達到了頂峰,文字獄盛行的乾隆朝,王貞儀如此膽識實在是難能可貴。

獨一無二的「梅門女弟子」

作為宣城媳婦的王貞儀,她的第一偶像便是同為宣城出生的清代「國朝算學第一」的梅文鼎,梅文鼎一生致力於天文數學的研究,他眼界開闊,注重吸收西方算學,研究中西曆算,被康熙皇帝親賜「積學參微」。

王貞儀尤其喜愛梅文鼎的歷算著作,兩人雖一生從未謀面,但兩人在學術上的思維是同步的,王貞儀在繼承梅文鼎「中西結合」的思想上,繼續發展,她在孜孜不倦地閱讀前人基礎上,積極地進行實驗,深入地研究了日食、月食的原理,為此寫出了《月食解》,將研究的成果語言淺易地向世人述說。

在了解了哥白尼《日心說》的相關知識後,王貞儀通過自己的觀察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觀點,寫出了《地圓說》,在文章裡提出六點理由證明地球是圓的,這其中就有在各種穿越小說中被主角們瘋狂使用以至已經爛大街的「望船駛出港口,近處見船身,遠處見船桅,漸漸地船進入大海。」她是唯一一個結合宏觀與微觀來解釋「天圓地方」的天文學者。此外她還著有《歲差日至辯》一文,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批駁了當時學界上在曆書中存在的錯誤。

除了在天文領域,她在數學領域依舊著作豐盛,短短數年就寫出了《西洋籌算增刪》、《重訂策算證訛》、《像數窺餘》、《勾股三角解》等多本著作,對中國的籌算學和數學都有很大的貢獻。

在封建社會中,統治者為了推行愚民政策,把天文學視為科學的禁區,壟斷了天文學的研究,不許民間私習天文,在這樣的歷史環境裡,王貞儀還能突破禁區,將天文學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又是難能可貴。

天作之合的婚姻

王貞儀的特行獨立自然讓她不受主流社會的認可,時人對她多有譏諷,罵她是「失閨閣本來面目」、「一味好名的閨閣狂士」,她也做好了面對千夫所指的心理準備,終身不嫁。然而就在她25歲這一年,她遇到了青年書生,同是宣城人,而且熱愛數學與天文的詹枚,兩人經過一段時間相互了解的交往,最終兩情相悅成了親。

婚後兩人舉案齊眉,丈夫詹枚不但大力支持王貞儀的事業,甘願在學術上成為她的助手,還在當時高壓的文化專制之恐怖氣氛下,冒著生命危險幫王貞儀整理她的作品,最終王貞儀整理出來的著書足足有六十四卷之多,可惜流傳到如今的作品已經少之又少,她的《德風亭集》如今成為了哈佛大學圖書館藏,靜靜地躺在大洋彼岸。

然而廢寢忘食的研究讓王貞儀的身體日漸消瘦,最終很不幸地,僅僅在婚後四年,一代才女便香消玉殞,年僅二十九。

結語

王貞儀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她有遠大的志向,正如她的詩:「足行萬裡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那樣,她用她如流星般璀璨的一生告訴世人,當一個人無所畏懼地朝著心中的目標前進時,整個世界都會為她讓路。她品性如蓮花一樣高潔堅白。巴爾扎克說:「一個能思想的女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

王貞儀的事跡在當今知道的人非常的少,國際上甚至有不少人誤以為她是日本人,對此我們應該感到羞愧,王貞儀應該永遠被後人銘記,因為在一個女人還唯唯諾諾的年代,有一個奇女子,她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本文由思維歷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往期回顧:

南昌起義後團長投蔣,後作為國軍司令不救錦州,兩天的路走11天

老人借給八路軍1100萬,40年後拿借條去兌現,國家給了多少?

她貪汙國家100多億,光是珠寶就有100多斤重,國人卻為其建博物館

張獻忠逼迫和尚吃肉,不吃便屠城,和尚吃完說了這10個字

相關焦點

  • 神秘的清朝女科學家:她只活了29歲,卻驚豔世界200多年
    外國明信片上印刻著的這位中國女人,國人對其卻毫無印象,還是有心人尋覓才得知此女名為王貞儀,是清朝極少見的女科學家。她生前曾著書64卷,詩句上佳,且擅長騎馬射箭,破除禮教,終生致力於科研,為男女享受同等教育而奔走。她的一生,僅活了短短29年。
  • 只活了29歲,卻驚豔世界200年的清朝第一才女——王貞儀
    她的出生與死亡在兒童科普讀物《STEM界的女超人》中,成了重點標註的「大事件」; 她在美國暢銷書《勇往直前:50 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她就是我國清朝女科學家--王貞儀,這位在國際上聲名顯赫愛讀書的大家閨秀1768年,在清朝的鼎盛時期,王貞儀出生於安徽天長的書香門第,名門望族,家境殷實,父親是著名學者,祖父是朝廷大員。不同於其他閨門小姐,足不出戶,簡單學些《女誡》和《內訓》,十四五便相親嫁人,貞儀從小跟爺爺學習天文,跟奶奶學詩詞,跟爸爸學醫術,8歲就能作詩,11歲能寫一手好文章。
  • 神秘的清朝女科學家,她只活了29歲,卻聞名世界200多年
    王貞儀絲毫不留情面就拒絕了,她向方夫人直言,如果真心行善,不如將修書的銀錢捐給災民,總比做些表面工夫來得強。也是因著這樣的性格,以及聰明的頭腦,王貞儀總是顯得不那麼合群。可她並不在意,她在意的是探索真知。
  • 被人銘記的清代女科學家:雖只活了29歲,卻照耀世界200多年
    這個被外國人銘記的女人,則是一名來自於清朝的女科學家,儘管她只活了29歲,但是卻足足驚豔了世界200多年。這位清朝的女科學家叫做王貞儀,她的家鄉在江蘇省江寧市。王貞儀的家族,在當時也屬名門望族之列,她的祖父曾經擔任過知府,官名上佳,精通數學,她的父親儘管仕途不佳,醫術卻非常的精湛。如此家庭環境,對王貞儀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 王貞儀:神秘的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登上外國知名刊物
    曾經的吉林省狀元郎,深扎大山,在祖國西南的崇山峻岭間,打開了中國人追問宇宙的「天眼」,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說起天文學,很多人可能認為這是現代才有的學科,其實這門學問淵源深厚,在清朝就有一位跨時代的女天文學家。200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她的名字命名了金星上的一個隕石坑。
  • 她因晚婚被罵怪物,只活了29歲,死後卻被外國人愛了200年
    她因晚婚被罵怪物,只活了29歲…最近在國外網站意外看到了這樣一張畫像。後來得知,她叫王貞儀,是位清朝女科學家。問了身邊好幾個朋友,竟無一人聽說過她。2016年,美國暢銷書《勇往直前:50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中,王貞儀第三位出場。......
  • 王貞儀——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是國外媒體的「常客」
    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卻是一位來自清朝時期的女科學家,她的人生只有短短的29年,但是在這29年,她做出的成績卻驚豔了一個時代。家學淵源,天之嬌女1768年,王貞儀出生於清朝一個書香門第,醫學世家。王貞儀的祖父王者輔曾經擔任清朝的宣化太守,雖說官不是很大,但是家境也比平常人好太多了。
  • 29歲早逝清朝女科學家,被外國人印在明信片上,國內卻鮮為人知
    在央視最近出的"國家寶藏"第三季第一集的節目中,我們認識了一位我國偉大的清朝女科學家,她因為在世界天文學上傑出的貢獻,被外國人印在明信片和雜誌封面上,甚至以她的名字來命名金星上的隕石,但在中國卻鮮為人知。
  • 清朝第一才女:29歲早逝,被命名小行星,她是改變世界的科學家
    ,出生於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祖籍是安徽天長,在江寧(今南京)出生,祖父任官父親精通醫術,母親是位精通詩歌的大家閨秀。不過班昭學習天文學是因為幫事業未竟就撒手人寰的兄長班固完成著作,這些著作是班固多年的心血,班昭替兄長覺得可惜,於是自告奮勇完成了。而王貞儀確實全憑個人好奇心,也為了科普天文學。當時王貞儀在封建社會,她的行為是不被理解的,因為作為一個閨中少女,無論是她對世界的看法抑或是耗費心血的研究,別人都會無視她,因為她是女人。可是,王貞儀卻不在乎這些看法。
  • 她只活了29年,卻聞名世界200多年,有顆小行星都以她名字命名
    說到女科學家,大家都會想到誰呢?居裡夫人、海蒂拉瑪、珍妮·古道爾,還有顏寧、屠呦呦?實際上,我們中國在清朝時期已經誕生過一位聞名世界的女科學家,她叫王貞儀。雖然這位才女只活了短短29年,但她卻書寫了燦爛而傳奇的一生。01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江寧上元(今南京)的一戶人家裡,一個女嬰呱呱落地,那就是王貞儀。
  • 清朝女天文學家王貞儀,在國際上赫赫有名,國內卻鮮有人知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國際知名的《自然》(Nature)網站在關於2019年度「激勵科學與創新科學研究獎」提名的宣傳片中,登出了一位名為「王貞儀」的中國清朝女科學家,作為當前女性科學家的「前輩」代表。
  • 中國古代最傑出女科學家 僅活29歲 死後203年名字被一小行星命名
    不過在清朝,確實存在一位女科學家,而且是世界級的。儘管她在中國的史籍上記載很少,但卻被世界科學界推崇。她雖然只活了29歲,但卻因其突出的科學成就享譽世界,死後203年其姓名卻被一顆小行星命名,她還被印在外國的一張明信片上,堪稱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女科學家。那麼這位女子究竟是何方女神?有何杰出的科研成果?為何在中國不廣為人知?本期分解。
  • 人物| 大清第一女科學家:29歲的短暫人生,刷屏世界的驚人成就
    她因晚婚被罵怪物、只活了29歲,火遍全球的大清第一女科學家,為何在國內無人知曉?1786年,在地球的另一端,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伽利略證明了「日心說」,克卜勒總結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歐洲大陸上充滿顛覆性的科學革命,一切新思潮都在暗處蠢蠢欲動。
  • 通俗解釋地圓說和日月食 她是清朝安徽女科學家
    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備的日月食成因的解釋,那時她才20歲。現在我們說起她的地圓說和日月食解釋,很簡單,也就一兩句話的事情,但對於當時的王貞儀來說卻是比登天還難。2王貞儀可謂是清朝的一朵「奇葩」。而且有很多觀點只是她自己的個人見解,未曾與人探究,她又是一個對待學問極其認真的人,所以她的很多著作要麼被刪了,要麼燒了,要麼藏起來,只留了一部分刊印。她將準備私藏的文稿託付給自己的好友蒯夫人,一切打點妥當之後,年僅29歲的王貞儀離開了人世。後來,她託付於人的大量手稿幾經周轉也隨她而去,無不令人扼腕。
  • 清朝奇女子僅活了29年,卻科學解釋了日食月食,擁有自己的星星
    清朝從乾隆時期開始施行閉關鎖國,通商口岸也變成了只有廣州一個,因此清朝的老百姓和官員對外的交流變少,逐漸與世界脫節,而清朝皇帝則以天朝上國自居,除了朝貢以外,很少與其他國家的交流,以致於鴉片戰爭開打了,很多官員都不知道英吉利在什麼地方,即使是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對於世界的認識也是有偏差的
  • 她是清朝女科學家,國人幾乎不知道,外國人非常追捧
    科學家,女性,中國古代,三個詞語要是分開問我,我應該能講出很多,但是如果把這幾個詞關係在一起,似乎真的很難,畢竟在中國古代,能成為科學家的就不多,更何況是一位女性(華叔這裡並沒有看不起女性的意思)。在快速檢索我的所有歷史知識之後,我有了答案。她是一位清朝的女科學家、文學家、醫生、詩人。雖然頭銜很多,但是國人卻這個名字十分的陌生,在國外卻享有很高知名度。
  • 為什麼課本上出現的科學家幾乎都是外國人?
    弟弟在上初中,有一天問我怎麼書本上的科學家大多都是外國的。我們國家不是有5000多年的歷史嗎?怎麼書本上幾乎沒有我們國家的科學家。現在許多孩子很少知道我們&34;的科學家,大街上隨便問幾個孩子,回答的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外國科學家名字,其實我們國家5000多年的歷史,誕生了許多非凡的科學家。
  • 中國古代第一女科學家,是如何把一生過成傳奇
    王貞儀,200多年前的第一位中國女科學家! 默默無聞的一生裡她曾堅定地抬頭仰望星空,她的一生尤如流星般短暫,留下的卻是永恆的璀璨。 世界最權威的科學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中,王貞儀曾入選「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 2000年2月8號,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計劃發現了一顆小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這顆小行星命名為Wangzhenyi。
  • 這位乾隆時期的奇女子,令世間才子才女相形見絀
    備受矚目的《國家寶藏》近期回歸,開播首期由演員張子楓演繹了奇女子王貞儀的故事。王貞儀,字德卿,是一位生活在清朝的天文歷算學家。詩詞歌賦、琴棋書畫,誠然是寶貴的人生修養,然而筆者心中的大材之士,乃是陳薇院士、顏寧博士那樣的科學家——求真求實,探尋未知,思維敏捷,精神專注,在科學道路上勇往直前,勇探驪珠。陳薇、顏寧是當今中國女科學家群體中兩顆璀璨的星星。在今天科學界的各個領域,女性身影無所不在,宛若熠熠群星,閃耀於永恆夜空。
  • 從小偷研「禁術」,卻被全世界吹爆,這位中國女科學家太酷!
    只可惜,這確實是一場外國友人鬧出來的烏龍。對於無數仰慕王貞儀的外國人來說,她如此有名,還是一位主攻天文的科學家,又有一顆行星以Wangzhenyi為名——這是一個多浪漫的故事!只不過,43259號行星,實際上是以目前還在世的王振義院士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