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矚目的《國家寶藏》近期回歸,開播首期由演員張子楓演繹了奇女子王貞儀的故事。王貞儀,字德卿,是一位生活在清朝的天文歷算學家。
王貞儀唯一流傳至今的著作《德風亭初集》近期由中華書局出版,讀者們可以藉此真正走入這位傑出女性的世界。
01
初識貞儀
生活在2020年的你,對於「才子」「才女」有什麼樣的想像?詩詞大賽吟風弄月;百家講壇出口成章?抑或是揮毫潑墨,能書能畫;撫琴拈韻,藝海徜徉?
詩詞歌賦、琴棋書畫,誠然是寶貴的人生修養,然而筆者心中的大材之士,乃是陳薇院士、顏寧博士那樣的科學家——求真求實,探尋未知,思維敏捷,精神專注,在科學道路上勇往直前,勇探驪珠。
陳薇、顏寧是當今中國女科學家群體中兩顆璀璨的星星。在今天科學界的各個領域,女性身影無所不在,宛若熠熠群星,閃耀於永恆夜空。
說起女科學家,又言及夜空中的星星,筆者想介紹給大家的人物快要藏不住了——她叫王貞儀,字德卿,兩百多年前曾在中國大地上生活過的天文歷算學家。
西方以王貞儀為原型創作的形象
不同於今日,那時的女性,普遍不能享有與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機會。識文斷字尚不容易,遑論學習天文歷算知識?
但是王貞儀不僅學了,還思了——踐行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並將學思結合的成果付諸紙墨,留下不少天文歷算學文章:《歲差日至辨疑》《盈縮高卑辨》《黃赤二道辨》《經星辨》《地圓論》《地球比九重天論》《歲輪定於地心論》《日月五星隨天左轉論》《月食解》《星象圖釋》《象數窺餘》。單念誦這些題目,筆者已經覺得有點眩暈……
《國家寶藏》第三季,演員張子楓演繹王貞儀的故事
站在兩百多年後的學術經緯度上,我們看到王貞儀如橫空出世,異軍突起,演繹了一個絢麗傳奇。有學者稱其為「18世紀中國婦女中的異人」(李則綱《安徽歷史述要》第631頁),大概代表了今人初識王貞儀時驚為天人之感(相信有些腦洞常開的小夥伴已在懷疑她是外星人或從二十一世紀穿越回去的哈哈哈)。其實,不獨今人會詫異於她的存在,與王貞儀同時代或稍晚的學者,也曾被她驚著:
竊謂班惠姬之後,一人而已。
這是清代著名史學家錢儀吉(1783—1850)對王貞儀的評價。
餘謂書史所載女子,聰慧代不乏人,然未有如德卿之能兼資文武,六藝旁通者也。觀其年僅三十,所著述如是之多,博而能精,是其天資英敏過人,本不可以常理論之。
這是晚清著名學者蕭穆(1835—1904)對王貞儀的評價。
02
驚人著述
正如蕭穆所言,王貞儀「博而能精」,她不僅對天文歷算有專門研究,實際所涉研究領域非常廣泛。用當今的學科畛界言之,至少還包括數學、歷史學、文學、醫學、氣象學、地理學、美術學等。在每個領域,她都曾留下不凡的作品。
史學家錢儀吉記錄的王貞儀著述目錄,包含《德風亭初集》十四卷、《二集》六卷、《繡紩餘箋》十卷、《星象圖釋》二卷、《籌算易知重訂》一卷、《策算證訛》一卷、《西洋籌算增刪》一卷、《女蒙拾誦》一卷、《沈痾囈語》一卷,《術算簡存》五卷、《象數窺餘》四卷、《文選詩賦參評》十卷。共計十二種五十六卷。
以上所列,均為獨立成書的著作。前面提到的《歲差日至辨疑》《盈縮高卑辨》等天文歷算之文,則出自其中的《德風亭初集》——王貞儀唯一流傳至今的著作。只不過,今人所見的《德風亭初集》是十三卷,而非錢儀吉記載的十四卷了。這十三卷大約十萬字(加標點後),以此推測其全部五十六卷著述,則大概在四十二萬字。
《德風亭初集》
有人說,四十餘萬字,也沒多了不起吧。要知道,寫這些文章可不是熬雞湯喲,兌不了水的!況且文言文精悍簡練,篇幅自然比白話文小(您可以翻一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整理出版的清代詩文集,數一數篇幅超過四十萬字的能佔幾成)。
再說,王貞儀只活了短短28年。
03
壽命問題
且慢,今年不是有篇挺火的、曾被多家轉載的文章,介紹王貞儀,標題即點名她「29歲過世」嗎?是的,筆者也看到了那篇文章,驚喜於學界之外有人專門替王貞儀發聲,為女科學家張目。
遺憾的是,該文有一些不實之處,比如說王貞儀是「全世界最早的準確月食成因解釋」者,又說她是「全世界唯一一個結合宏觀和微觀來闡釋為什麼人眼所見『天圓地方』的科學家」,還稱她是「安徽數學學派的骨幹」,還說王貞儀在當今西方社交網上刷屏……這這這,倘若王貞儀地下有知,以她亢直耿介的個性、求真務實的精神,恐怕躺不住了……
不過,說王貞儀29歲過世,倒不是那篇文章的原創。陳垣弟子劉乃和先生也說王貞儀「生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死於嘉慶二年(1797),年30歲,實足年齡29歲。」(劉乃和:《王貞儀和她的德風亭集〈德風亭集〉》,《歷史文獻學研究論叢》第386頁)。後來一些研究者也採取這種說法。他們所據材料都是錢儀吉所撰《術算簡存序》(錢儀吉《衎石齋記事稿》卷三,清刻本)。
王貞儀生前與錢儀吉的七姑錢與齡是好友。貞儀臨終之前,囑咐丈夫詹枚把自己平生手稿全部交給錢與齡。幾年後,錢儀吉探望姑姑,看到那些手稿,專門抄錄其中的《術算簡存》一書,並為之作序。序中說:「夫如其言,則盡以致我姑,時嘉慶二年也……貞儀沒時年止三十。」學者們以嘉慶二年虛歲三十推算,得其生於乾隆三十三年之論。
錢儀吉
可是,《德風亭初集》卷一《歷算簡存自序》落款曰:「乾隆五十七年歲次壬子躔宮室,金陵女子王貞儀德卿氏撰,時年二十四。」從這份材料,可推算其生年為乾隆三十四年(1769)。另外,《德風亭初集》卷十二《題女中丈夫圖》自注曰:「二十五適外。」適外即出嫁。卷八《敬書先大父惺齋公讀書記事後》作於出嫁次年,則當時虛歲二十六,該文落款題「甲寅」,即乾隆五十九年(1794)。將這兩份材料結合起來推算,她的生年也是1769年。
錢儀吉的相關敘述,部分來自詹枚為貞儀撰寫的小傳(已佚),部分來自他姑母錢與齡的口述。而《德風亭初集》文本中的相關歲月、年齡乃是貞儀自述,更堪信據。
28歲過世而有如此成就,絕對堪稱天才。
04
內外驅動
幾乎所有天才,生來都帶異聞。據詹枚撰寫的小傳,王貞儀在母親洪氏肚子裡呆了十三個月才降世。十三個月,比常人多了好多天吶,不過和哪吒相比就不值一提了(偷笑)。
貞儀降世之所,是一個正在沒落的官宦之家。祖父王者輔,字覲顏(一作近顏),號惺齋,安徽天長人,寄籍南京(金陵)。受知於名臣孫嘉淦,由廩生保舉入仕途。從廣東海豐縣知縣做起,最高做到京畿宣化府知府,因而王貞儀在《德風亭初集》有「先大父宣化公」之說。王者輔仕宦經歷曲折,時上時下,曾幾次被皇帝接見,也曾幾次遭遇牢獄之災。據筆者考證,王貞儀出生的時候,王者輔已經七十多歲,早已離開官場,隱居金陵家中。大概由於貞儀幼時即展現出超人的聰慧,祖父將她視為可造之材,令她呆在身邊,教她歷算知識。祖父是貞儀成才最重要的外因。
可惜沒過幾年,祖父因故被流放吉林,後來死於當地,貞儀失去了她唯一的天文歷算學老師。
好在家中藏書甚多。她廣泛閱讀前人在天文歷算、數學等方面的著述,自稱「復讀家藏諸歷算書善本十餘種,潛心稽究十餘年不稍倦」。從《德風亭初集》中的相關文章,筆者估計王貞儀接觸過的科學著述比她所說的更多,達到二三十種。以書籍為舟,以思考為槳,冥思苦想,並善用實驗工具,使得貞儀在很多問題上獲得真知灼見。對月食原理的領悟,就是在熟讀前人著作並反覆思量之後,通過親手實驗而徹底弄清的。
貞儀有一首《自箴》詩:「人生學何窮,當知寸陰寶。所難在實踐,所尚在聞道……」唉,勤奮也是一種天分哪!所謂天才,大概不僅智商過人,而且具有超強的內驅力吧?
05
足行萬裡
由於祖父遷居金陵,王貞儀生於斯長於斯。她28年的生命,大半交付了金陵。無論身在何處,金陵是她最深的繫念——她去世那年留存的詩作很少,其中就有一首《嘉慶丁巳春季懷金陵諸女伴》。其《德風亭初集》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也是受了金陵的護佑——民國初年,有個叫蔣國榜的金陵人,編了套《金陵叢書》,將《德風亭初集》收了進去。(蔣國榜寫個篇跋文,簡敘《德風亭初集》是遞經哪些人傳下來的。)
不過,貞儀一生可不曾囿於金陵,而是「足行萬裡」。這一點,恐與今人對古代婦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刻板印象也相差萬裡!根據《德風亭初集》詩文內容,王貞儀至少到過江蘇、山東、京畿、遼寧、吉林、河北、山西、陝西、四川、湖北、湖南、廣東、江西、浙江這些省份,翻越過泰山、華山等名嶽,橫渡過黃河、長江、珠江等大川。她一生約有三次跨越多省的長途旅行。第一次是十一歲時隨祖母董氏赴吉林探望流放中的祖父。第二次是十四歲時祖父去世,隨家人奔喪吉林。一家人扶櫬回到金陵時,她已十六歲。第三次遠行,是回到金陵不久,又侍祖母董氏北上,至京師逗留,西折關中,南過荊楚,至粵地居留數月。此次旅行之目的應是走親訪友,尋求資助,以厚葬祖父。
儘管歷次遠遊不以遊學為目的,但天南地北,跋山涉水,親歷險阻叢生、舉步維艱的磨礪,眼見奇奇怪怪、聞所未聞的風俗,大大拓展了王貞儀的視野,增長了她的見識,提升了她的格局,淬鍊和豐富了她的生命。《德風亭初集》中很多詩作都是遠遊的產物,觀山品水,登臨古蹟,採摘風俗,記錄異聞。如《粵南竹枝三十首》即是她對廣東南部地區方方面面的觀察與記錄。透過這些詩作,我們感受到貞儀是一個非常留心細節、充滿生活情趣的人。
尤其令驚訝的是,居留吉林期間,貞儀曾跟隨某蒙古將軍夫人練習騎射,「發必中的,每角射,跨馬橫戟,往來若飛。」想像那畫面,真真令人心潮澎湃!
在《題女中丈夫圖》一詩中,貞儀自抒胸懷:「足行萬裡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足涉山川、胸羅萬象的王貞儀,當然是有底氣不讓鬚眉的。
《國家寶藏》劇照
06
真的勇士
《題女中丈夫圖》是貞儀去世前一年所作,其中抒發的巾幗不讓鬚眉之意,早在她十幾歲就曾在書信中直接表露:
唯今世迂疏之士,動謂婦人女子不當以誦讀吟詠為事。夫同是人也,則同是心性。六經諸書,皆教人以正性明善、修身齊家之學,而豈徒為男子輩設哉!(《上卜太夫人書》)
這些話擲地有聲,堪稱男女平權宣言!《德風亭初集》中類似言論還有一些,儘管不成體系,無法與同時代法國女性奧蘭普·德·古熱(別名瑪麗·戈茲)於1791年發表《女權與女公民權宣言》相提並論,但在18世紀中國男權秩序固若金湯的社會環境下(當時的法國則處於大革命時期,一切秩序均可被推翻),這樣的言論已經是出位的、考驗勇氣的。
貞儀的勇敢,部分來自天性的亢直耿介:「唯儀秉性堅白……凡目前之意,所牴牾者,輒必攻辯。執玉碎之見而暗瓦全之情,抱獨醒之痴而悖啜醨之沉。」部分來自後天的教養。這教養既有家庭的薰陶,也有書籍的陶冶。貞儀的祖父王者輔,即以耿介聞名。著名史學家藍鼎元曾為他撰寫《怪尹記》,稱頌他的正直不屈。而貞儀自幼嗜好讀書,長期博覽儒家經典,這為她追求理想人格、抗爭不平現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營養。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貞儀變得柔和了一些,不像十幾歲那麼易怒好懟。當她和丈夫詹枚一起編輯《德風亭初集》成稿後,有文士嘲諷她,說:「婦人女子,唯酒食縫紉是務,不當操管握牘,吟弄文史翰墨為事。況婦女不以名尚,今之裒然成集也,其意何哉?」貞儀聽聞此言,並未正面跟人辯論,只是借著為《德風亭初集》撰序的機會,平靜地解釋自己並非好名。
然而,柔和不等於怯懦,不等於隨波逐流。貞儀始終走在堅決捍衛儒家傳統、追求君子人格的道路上。
君子以自強不息,她筆耕不輟。儘管婚後承擔起家庭主婦的繁重職責,也不曾停止閱讀寫作,《象數窺餘》一書即於婚後第三年完成。
君子重義,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她守之謹嚴。由於聲名在外,地方官吏請她潤筆,親戚朋友請她撰寫壽序、書序,而貞儀絕非來者不拒。她胸中秩序井然,立場堅定,以捍衛儒家倫理、史官精神、詩教傳統為己責。對佞佛之言,阿曲之文,或者空洞無物的作品,她直言不諱,拒之甚堅。這樣的處世態度,需要極強的道德力量。
君子坦蕩蕩,她襟懷朗朗。公然收年輕男子夏樂山為徒,還指導過另一位弱冠男子任蘇庵寫詩,與其他一些文人男士如李石泉、餘秋農等保持文學交往。
君子固窮,她安貧樂道。詹氏家境貧寒,婚後的貞儀會為米價發愁,偶爾訴之於詩,但通讀其詩詞,整體格調是相當勁健的,折射出自強不息的君子人格。
《自然》(Nature)一期以「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為專題的宣傳策劃中,王貞儀入選其中
……
王貞儀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才與德的相得益彰。
想全面深入了解王貞儀的傳奇人生,了解王貞儀作品的流傳真相,請關注中華書局推出的《德風亭初集》整理本。
《德風亭初集》
[清]王貞儀撰 肖亞男點校
繁體豎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4875-6
38.00元
《德風亭初集》十三卷,清王貞儀撰。王貞儀(1769—1797),字德卿,號江寧女史,原籍安徽天長縣,後遷居江寧,乾隆間算學家、天文學家,工詩善畫。清末諸可寶《疇人傳三編》,僅有三女子,其一即王貞儀。王貞儀撰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餘》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德風亭初集》十四卷、《二集》六卷。《德風亭初集》外,其餘撰著均亡佚。《德風亭初集》有十四篇涉及數學、天文學,貫穿中西,論述周詳嚴謹,洋洋灑灑,動輒數千字。另有大量詩文作品,可見其思想情感。民國三年《金陵叢書》本為今傳世的《德風亭初集》唯一版本,今肖亞男據以點校,並附錄相關的傳記資料。
掃碼進入中華書局官方旗艦店購買本書
原標題:《這位乾隆時期的奇女子,令世間才子才女相形見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