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衡量人才的標準,「才貌雙全」固然受人歡喜,而若有才無貌,且志堅,甚至身殘志堅,能夠出人頭地的機會其實也不難。在乾隆年間,曾經就有一位才高而貌醜的讀書人,他的才學本來乾隆是要點他狀元的,可因貌的問題,乾隆皇帝還是覺得自己「看走了眼」不打算錄用他,然而,可更因「才確實高」的優勢,最後,乾隆皇帝不得不欣然把「探花郎」的名第御賜給了他。
那這位在相貌問題上,起先令乾隆皇帝覺得自己「看走眼」的讀書人是誰呢?
他叫劉鳳誥(1761年-1830年),字丞牧,號金門,江西省萍鄉市上慄縣赤山鎮觀泉村人。屬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進士胡長齡榜文探花。且一生頗富成就,著有《五代史記注》七十四卷、《存悔齋集》三十二卷、《江西經籍志補》四卷、《杜工部詩話》,參與纂修《高宗實錄》等。
其人因文思敏捷,才學過人,人稱「江西才子」,就連乾隆皇帝也曾誇讚他「江西大器」。
劉鳳誥的少年,他是一位名滿鄉裡的「神童」,3歲會認字,5歲會背詩,7歲便可以成文。其聰慧程度,人人都很看好他,覺得這位少年長大後必定是個大器般不同尋常的人物!
可惜命運似乎總是在跟他開玩,劉鳳誥3歲喪母,而且在少年時期,在一次和夥伴們的射箭比賽中,劉鳳誥的眼睛不幸被射傷,此後那隻眼睛,幾近失明。也正是從這時候起,劉鳳誥的命運跌入低谷,從此,人們不再看好他,夥伴們見了,不少人也會躲著他不和他玩。
然而,人們的「鄙視」態度並沒有因此打消劉鳳誥求上進的心,他始終相信「相貌不能決定人的命運」,也正是從那時候起,雖然,劉鳳誥在眾人面前拋頭露面的機會少了,但他奮發圖強刻苦攻讀的時間卻多了不少。
功夫不負苦心人,乾隆十四年(1779年),劉鳳誥在十七八歲的年齡便考中舉人,時間又過了十年,乾隆五十年(1789年),劉鳳誥參加了貢士殿試。
然而,在乾隆五十年的這場貢士殿試的考試過程中,劉鳳誥儘管滿腹才華,但是因為此前一隻眼睛受過傷,因此視力不太好,他答卷的速度比其他考生要慢許多,時間已近黃昏,殿試結束的時間也基本到了,其他考生都已陸陸續續交卷,可劉鳳誥還在繼續認真地答著卷子……
此時,監考官走過來,準備將劉鳳誥的卷子搶收過去,這時候,一位貴人出現了,在場監考的禮部尚書常青(佟佳氏,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五十一年,署閩浙總督。)看他書法秀勁,且身殘志堅,不僅內心暗暗驚嘆,於是,特許他遲延交卷,並命人給他點起燈繼續答卷。在交卷後,劉鳳誥對著主考官深深地鞠了一躬,才退出考場,然後就在外面安靜地等候著成績的頒布。
再說大殿內,主考官將答得比較滿意的十份卷子呈給了乾隆皇帝,劉鳳誥因過人才學,他的答卷也在這批被選中的十份之內。當乾隆皇帝閱畢這些卷子,對劉鳳誥的答卷大為讚賞,他迫不及待地命人將劉鳳誥傳喚了進來。
見到乾隆皇帝,當劉鳳誥抬頭的一瞬,因為一隻眼睛的問題,他的相貌,為乾隆皇帝大失所望。乾隆皇帝心想,這天下,哪裡見過有「獨眼」被點為狀元的呢?不僅有點後悔,想反悔。
於是,乾隆皇帝發話了,直接對劉鳳誥說:「朕要當面考考你,你若果真才學超群,朕定然點中你;若才學平平,你就休怪朕無情了。」
劉鳳誥答道:「臣遵旨!請陛下命題。」
接著,乾隆皇帝出了一個上聯:「獨眼不能登金榜」,劉鳳誥聽後,立刻明白,乾隆皇帝是在以貌取人了,於是,他不假思索立刻答出下聯:「半月依舊照乾坤」。
聽罷,乾隆皇帝暗暗嘆服,直誇:「好!對的貼切,口氣不小,我再出一聯你對。
接下來,乾隆皇帝思索片刻,又出了一個上聯:「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鬥,誰是摘星漢?」當然,這樣的對聯對原本有著真才實學,才華過人的劉鳳誥,要對上,顯然是不成問題,他略微思考了下,劉鳳誥便對出下聯:「春牡丹,夏芍藥, 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
這一對,不僅把對聯給對上了,也把乾隆皇帝給逗樂了。
劉鳳誥的這一對,簡直一語雙關,不但對上了乾隆皇帝出的上聯,而且還解決了令乾隆皇帝心中久久困惑不已的問題,那就:如果依據劉鳳誥之才,確實可以點狀元,但狀元代表著大清朝廷的臉面,這個面子還是要留。不過對劉鳳誥不予錄用,又無法服眾,而且也確實浪費了一個曠世之才。這不,根據劉鳳誥在對出的下聯中,最佳解決方案說得很明白:退而求其次,封個「探花郎」不就可以了!
於是,乾隆皇帝龍顏大悅,哈哈大笑,當即拍板,對劉鳳誥說:「好!朕成全你。」
於是,這場殿試的結果,乾隆皇帝御筆一揮,大大方方,愉愉快快地送了劉鳳誥一個第三名的「探花」!
此後的在劉鳳誥,在為乾隆皇帝重用之後,也證明他確實很有才華,曾經,在嘉慶時期,劉鳳誥在為太上皇祝壽時所作的一幅插嵌格對聯,堪稱天衣無縫,傳世佳話。這副對聯內容如下:
「順天康民,雍然乾健嘉千古;治國熙物,正是隆恩慶萬年。」
劉鳳誥將「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朝年號綴聯,運筆如此工整有序,而又構思巧妙不落俗套,直叫人拍案叫絕,真是無愧乾隆曾經給他「江西大器」的聖贊了!
結語:
人們做事,往往喜歡以貌取人,但古人也說過「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是金子總會發光」,也就是說,如果你有真才實學,被以貌取人的「劇情」總會反轉。清朝乾隆年間的劉鳳誥莫不如此,當然,歷史上,因貌醜志堅,或身殘志堅,最終而成大器者,絕對不止是劉鳳誥一人。由此可見,相貌固然重要,它可以為我們的人生加分,但絕對不是決定或者主宰一個人真正是否能夠勵志成才的關鍵!大家一起,且行且勵志吧!
『文/淳幀通安,筆名宏羅,本文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留言、探討,感恩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