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峰 十點人物誌
領讀 | 辛峰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關河五十州的作品《乾隆王朝》。
在昨天的閱讀中,我們讀到乾隆晚期預立皇儲、鎮壓白蓮教起義,以及朝廷官場腐敗的事件。尤其是和珅的出現,更是乾隆統治下的帝國穩定繁榮的絆腳石。那麼,在此之後,乾隆帶領之下的大清帝國將走向何處呢?
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十全老人
在針對入侵西藏的廓爾喀王室的兩次戰爭也即清廓戰爭之前,乾隆還發動了安南之役。安南即今天的越南。安南自秦漢至唐末,均為中國郡縣之地,隸屬中國達千餘年之久。安南之名就得自唐時在此地所設置的安南都護府。
五代時期,安南借中原內亂而獨立,其後宋元明三朝都曾欲圖收復,明朝甚至還統治了二十多年。但多數情況下,中原王朝與安南諸朝建立的都是宗藩關係。清朝也是如此。至乾隆時,清朝國力達到極盛,周邊國家幾乎盡為中國的藩屬國。
身為宗主國,中國對藩屬國的內政一般都採取不幹涉政策。安南自後黎政權建立後,內亂不已。其間阮文惠兄弟以土豪崛起於西山,稱西山軍,欲取後黎而代之,乾隆起初也沒有管過。
直至阮文惠攻破安南首都黎城,安南國王黎維祁出逃,後黎政權將亡,乾隆基於後黎政權一直以來對清廷恭順,才不得不承擔起宗主國的義務,宣布出兵扶黎。
1788年年底,兩廣總督孫士毅奉命統兵出關。在清軍的強大攻勢下,阮文惠放棄黎城南遁,孫士毅率部入城,並按照旨意,重新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
不料黎維祁是個扶不起的阿鬥,清軍替其收復黎城前他昏庸無能,膽小如鼠。在靠清軍恢復王位後,他又殘忍報復,搞得國內人心盡失。
在這種情況下,阮文惠先後遣使謝罪,並將所俘虜的清軍送回內地。在黎滅阮興已成事實的情況下,黎維祁又不值得扶持。乾隆冷靜面對現實,決定轉而開始扶持阮文惠政權。
1790年,被乾隆冊封為安南國王的阮文惠親赴熱河避暑山莊,祝賀乾隆八旬壽辰。如此,乾隆不僅妥善解決了安南問題,同時也挽回了戰鬥中乾隆曾兵敗的顏面。
在安南戰役的當年,緬甸也稱臣納貢,緬甸戰爭後一直讓乾隆為之耿耿於懷的心事終於有了著落。1792年11月16日,乾隆製作《御製十全記》,將他親自策劃和指揮的重大戰爭歸類在一起,正式稱為「十全武功」。
這其中包括:兩次平定準葛爾,一次平定回部,兩次平定金川,一次平定臺灣,攻打緬甸、安南各一次,兩次攻打廓爾喀。
乾隆從此自稱「十全老人」,還特意將《御製十全記》刻碑立於布達拉宮前,以昭示後人。
補子胡同
和珅倚乾隆為靠山,得勢之後,竭力培植親信,結黨營私。與此同時,他開始毫無顧忌地攬權索賄,官員想要升遷,就必須先對他進行行賄,否則再有能力和政績也於事無補。
自1786年後,和珅幾乎成了官場上黑市交易的硬通貨,見其手眼通天,大小官吏皆趨之若鶩。據聞當時想要奔走和珅門下的官員能排出好幾條街,大家爭先恐後,每天都早早地站在和府門前道旁等候,就怕被人搶了先。
明清官員皆著補服,於是和府所在的胡同便被時人戲稱為「補子胡同」。有人作詩嘲諷道:「繡衣成巷接公衙,曲曲彎彎路不差。莫笑此間街道窄,有門能達相公家。」
人人都想走和珅的關係,但若銀錢不夠,別說辦事,連見面都難如登天。山東歷城有一個知縣來京,欲見和珅,以便能夠誇耀於同僚,結果到了和府,光是打點看門人,就花了兩千兩銀子。
看到和珅回府,他連忙在門前長跪相迎,並呈上自己的名片,誰料和珅坐在轎中一動不動,還譏諷說:「知縣是個什麼東西,也配跑來叩見?」
按照乾隆朝的大清律法,貪汙一千兩銀子以上者,就要問斬,但對於和珅而言,千兩銀子連毛毛雨都算不上,也就只能夠打發一下他的看門人或者是下等僕從。
寧羌人張某被罷革守備之職,陝西巡撫建議他以二十萬兩銀子行賄和珅,張某聽從其言,到和府投書求見,但介紹信遞上去後,等了幾天都沒有消息。他又用了五千兩銀子,這才得以見到一個衣著華美的僕從。
僕從問張某:「你送的是白的還是黃的?」得知是「白的」也就是銀子之後,僕從露出不屑之色,命左右把張某帶來的二十萬兩銀子收入外庫。原來在這個「見多識廣」的僕從看來,白銀不如黃金。二十萬兩也不是什麼大數字。
過了段時間,張某果然官復原職。他以為跟他見面的僕從既然排場那麼大,定是和珅的心腹無疑,但知情者卻告訴他,此僕從不僅不是和珅的心腹,而且都不算和珅府上的僕從,只不過是一個其他僕從所驅使的下僕罷了。
和珅弄權,使得社會上賣官鬻爵、政以賄成的習氣蔚然成風,國家機器的運轉也因此受到了影響。以河工為例,掌握水利的官員都是走和珅的門路,他們通過重金向和珅行賄才得到了官職。
因此,他們上任之後不是思考如何搞好水利,而是整天盤算著如何收回成本,再大賺一筆。為此他們甚至希望水災發生,以便從中撈錢。在這種情況下,河工能做到什麼樣子,就只有天知道了。
歸整仍訓政
1795年10月15日,乾隆將皇子皇孫、王公大臣召至勤政殿,當眾取出存放於「光明正大」匾額後面的建儲密旨,至此太子是誰的重大秘密終於得以大白天下。
按照密旨,乾隆宣布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移居毓慶宮,次年改元嘉慶。此時永琰已經三十五歲。他的生母魏佳氏在去世二十年後,被追贈為孝儀皇后。
按照籌備時的規定,乾隆歸政後稱太上皇,新皇帝稱嗣皇帝。1796年2月9日,歸政的日子到了,乾隆在太和殿親手將玉璽授予嘉慶,使其身份由皇太子變為嗣皇帝。
幾天後,為慶祝授受大典,乾隆、嘉慶舉行千叟宴。儘管盛世景象早已被全面衰敗取代,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乾隆將江山交到嘉慶手中之時,至少國庫仍然充盈,戶部存銀達七千萬兩,接近乾隆自己繼位之初的兩倍。
這使乾隆父子仍然有條件將千叟宴辦的風風光光,在和珅的主持下,文武官員六十歲以上者皆被允許參加,赴宴者一共達到了三千多人。
和其他時代的太上皇不同。乾隆在宣布歸政之日時便以「歸政仍訓政」為由,決定繼續獨攬朝中大權,只將那些他已經無力去奔走的祭祀和禮儀活動交由嘉慶去辦理,他對自己的稱呼也依然是「朕」。
嘉慶只能像個見習生一樣,在一旁隨同學習,其存在感甚至低到可以被一些人忽略。此時的乾隆雖然把持朝政不放,但已經陷入老邁昏庸,每日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在室外獨自沉思。童年往事、以及與富察氏相處的溫暖時光便不由迴光返照,歷歷如在眼前。
1796年,乾隆帶著嘉慶來到孝賢陵前祭奠。望著陵前高大蔥鬱的松林,他觸景生情,用極其感傷的筆觸寫道:「暮春中浣憶,四十八年分。」
樹倒猢猻散
嘉慶儀表出眾,性情溫順。還有人認為嘉慶兼有他父親的學識和謹慎。但嘉慶並不能算是一個出類拔萃的皇帝,才能上也與康雍乾相去甚遠。清朝從嘉慶開始,整體就走向了平庸。
只是和珅萬萬沒有想到,乾隆去世,自己的末日就來了。僅僅半個月之後,他便死在了嘉慶手中。嘉慶給和珅定的二十條大罪,據說都出自御史錢灃生前所擬奏稿之中。
和珅生前費盡心機聚斂的那些贓款,連同家產一起遭到了抄沒,這倒真應了他所喜愛的《紅樓夢》中的兩句話,一句是「樹倒猢猻散」,一句是「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在乾隆病危的前一年年底,嗣皇帝嘉慶率諸王、貝勒、貝子及文武大臣奏請於庚申年舉行太上皇九旬萬萬壽大典。乾隆非常高興,答應按照八旬壽典進行操辦,但不久便偶感風寒,之後健康狀況迅速下降。
1799年2月8日,乾隆與世長辭。乾隆終究沒有等到他的萬萬壽慶典,但對於他個人而言,或許這是件幸事,因為即將到來的19世紀其實是個悲劇性的漫漫長夜。
中華帝國這條船,一旦失去乾隆這個船長,終將沉沒。
這個生前雄心勃勃、文治武功難以勝數的東方帝王,帶走了一個時代,留下的則是一幕幕精彩絕倫的人間活劇。
同為雄主,拿破崙的一句名言或許能作為其墓志銘最好的註腳:「盛名無非是盛大的喧囂而已,囂聲越大,傳得越遠,什麼都會消失,只有喧囂聲繼續存在,並在後輩兒孫中傳揚。」
結語
今天我們讀到了乾隆對自己一生「十全武功」的總結,還有和珅的貪婪,以及在乾隆去世後他被嘉慶的懲處。
到這裡《乾隆王朝》就讀完了,明天我們將開啟一本新書,讓我們期待明天的閱讀吧!
圖片源於《乾隆王朝》劇照及網絡。
原標題:《《乾隆王朝》⑩ | 乾隆與世長辭,一個時代的落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