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營以古喻今 扁蘇關係與乾隆嘉慶之間相去不遠

2021-01-09 搜狐網

  中國臺灣網6月4日消息 據臺媒報導,陳水扁宣示「權力下放」後,民進黨內多以靜觀其變的態度視之。幾位民進黨「謀士」近日在私下聚會場合推敲陳水扁此一大動作時,在清朝乾隆、嘉慶兩朝皇帝身上找到了以古喻今的線索。

他們解讀說,「相信陳水扁還是『太上皇』,蘇貞昌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穩了」。

  據報導,在家庭成員與親信頻暴弊案的壓力下,陳水扁在5月31日晚宣示下放除「憲法」賦予的領導人職權以外的一切黨政權力,「人事權」和「決策權」都交給臺當局「行政院長」蘇貞昌負責。此舉形同宣示蘇貞昌成為他的實質接棒人,甚至有民進黨內人士認為,民進黨從現在開始只有一大「天王」了。

  但民進黨內「謀士」們卻不這麼認為,他們形容說,陳水扁還沒有退位,雖然其「權力下放」的聲明讓蘇貞昌似乎一下躍升為黨內第一人,但這跟乾隆對嘉慶講凡事自己作主、「不必跟我報告」,但心態上卻是「看你敢不敢真的這樣幹」的情況,恐怕也是五十步跟百步的差別而已。

  民進黨內人士將臺當局現在的情況與歷史做了比較:嘉慶接手的清朝已是吏治腐敗,陳水扁任內則是「一妻、二秘、三師」;嘉慶當時的軍隊十分腐化,陳水扁任內亦有將領買官傳聞。

  這些「謀士」還指出,嘉慶一直到嘉慶四年才拿回實權,主政後第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就是下詔誅殺滿清大貪官、同時也是乾隆任內的重臣和珅。但儘管嘉慶極欲革除積弊,振興大清王朝,無奈他的朝臣們卻大都是文官要錢、武官怕死,一切的政治環境,讓嘉慶無力挽救,於是許多變亂便相繼發生了。

  民進黨內人士研判,對照史料記載有關乾隆、嘉慶間互動的狀況,依照陳水扁的政治性格,扁蘇之間接下來可能也相去不遠。(趙靜)

相關焦點

  • 乾隆死後不久,和珅被嘉慶處死,那嘉慶是怎麼對待紀曉嵐的呢?
    和珅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乾隆在位時期,和珅就仗著乾隆的寵愛而不把新任天子嘉慶放在眼裡,為了扳倒嘉慶帝,和珅甚至不遺餘力得拉攏成親王永瑆。因為和珅沒有為自己留下該有的後路,嘉慶帝一上臺遂將其處死。
  • 乾隆有17個兒子,為何卻選擇了能力平庸的嘉慶繼承皇位
    清朝有十二位皇帝,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兩位皇帝,分別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因為這兩位皇帝開創了「康乾盛世」,而在「康乾盛世」之後,清朝整體卻是在由盛轉衰。而這一過程,恰恰就發生在嘉慶時期,這一現象,也被後人稱為「嘉慶中衰」。
  • 為何貪腐的和珅死在庸碌無為的嘉慶手上,而不是文治武功的的乾隆
    和珅不是死於乾隆之手,卻是被默默無聞的嘉慶賜了一條白綾自我了斷,最後貪得那些錢都進了嘉慶的腰包。這就讓人奇怪了,怎麼和珅那麼貪,乾隆不殺他,反倒讓嘉慶一個小孩子給殺了。要說乾隆想要保他,那嘉慶肯定殺不了和珅的,要說乾隆想殺和珅,那肯定等不到嘉慶來動手。在我看來,就是乾隆自己不想殺和珅,但是想留給自己的兒子來動手。
  • 乾隆去世後大清還沒有爛透,但到了嘉慶手裡國家已無可救藥了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在位六十年幾乎耗盡了大清國力,留給嘉慶一個爛攤子。嘉慶親政以後,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川楚白蓮教起義風起雲湧,國庫收入不足,人口過度膨脹,官員貪腐嚴重,河患頻繁出現。面對如此局面,嘉慶帝十分憂慮但頭腦也很清醒。為此,他一度打出了「鹹與維新」的旗號,試圖在內政上作出一些改革和補救。
  • 《乾隆王朝》⑩ | 乾隆與世長辭,一個時代的落幕
    但多數情況下,中原王朝與安南諸朝建立的都是宗藩關係。清朝也是如此。至乾隆時,清朝國力達到極盛,周邊國家幾乎盡為中國的藩屬國。身為宗主國,中國對藩屬國的內政一般都採取不幹涉政策。安南自後黎政權建立後,內亂不已。其間阮文惠兄弟以土豪崛起於西山,稱西山軍,欲取後黎而代之,乾隆起初也沒有管過。
  • 和珅的兒子,乾隆的女婿:佛系少年豐紳殷德的起浮人生
    大家有沒有發現,怎麼沒見乾隆年間的大紅人和珅的人影吶?《延禧攻略》開始於納蘭淳雪(舒妃)選秀入宮,止於傅恆徵緬甸病卒,時間斷限在乾隆六年(1741)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如懿傳》起於青櫻選為寶親王側福晉,截止時間估計會在如懿斷髮去世左右。時間斷限在雍正十二年(1734)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左右。
  • 嘉慶皇帝怎麼去世的?
    在民間很多人都在傳言,清代皇帝嘉慶的死和天雷有著很大的關係,甚至在後來被人們傳為:「嘉慶皇帝是被雷劈死的。」對於這樣的傳言,很多人信以為真,認為在歷史上真的有皇帝死於天雷,其實這樣的說法是民間的以訛傳訛,是一則徹頭徹尾的野史。
  • 嘉慶是怎麼死的?
    大家常說的嘉慶皇帝,歷史上命名為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生猝年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關於死因,那更是眾說紛紜,喧囂塵上,死法得有3-5種,下面分析解釋:這位皇帝老哥,按生物年齡計算,不滿60周歲就涼涼,錯過了60歲大壽,比他老爹乾隆差遠了。這位老兄還有一些奇怪,生於乾隆二十五年,死於嘉慶二十五年,專門和25過不去。
  • 嘉慶賜死和珅後,他兒子是怎麼報復嘉慶妹妹的?現代人都難以接受
    歷史上豐紳殷德和十公主固倫和孝公主的確成婚了,但是我們都知道乾隆死後,和珅被嘉慶幹倒了,那麼面對有著「殺父之仇」的妻子,他又採取了怎樣的舉動呢?豐紳殷德的前半生是幸運的,他的父親是乾隆最受寵愛的大臣和珅,也避免不了被愛屋及烏。據《清史稿》記載,原本和珅是一個清官,有人行賄都不願意接受。
  • 令妃屍身百年不腐,果真是被乾隆毒殺?3大證據,替乾隆洗脫嫌疑
    寶熙在其所作日記中,如此描述:午後於石床西邊兩棺之間發現后妃玉體一,幸未損傷脫失。敬審其貌,頦多皺紋,齒未全脫,似五六十歲人,而皮骨俱存,絲毫未腐,笑容圓相,有如古佛,誠異事也。後經證實,此舉屍骨就是《如懿傳》、《延禧攻略》等影視作品中「令妃」的歷史原型,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 蔡蘇之間的傷口沒有癒合
    全天下都知道,彭淮南是小英子的第一首選,吃了閉門羹後,退而求其次,方才來找綠營的第一戰將,民意支持度最高的蘇先生,這裡面有太多的不尊重,蘇某再怎麼樣不濟,也不堪被人家當成二流貨色來對待吧!   還有更令人起疑的地方。蘇貞昌做出決定之後,請吳乃仁向蔡英文報告,「副總統」候選人另作考慮。
  • 清朝嘉慶皇帝是怎麼死的,難道真的是被雷劈死麼?
    嘉慶是清高宗弘曆(乾隆)的第15子,出生於1760年(乾隆25年),在乾隆五十四年的時候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1820年9月2日嘉慶在承德避暑山莊突然病死,終年61歲,廟號仁宗。
  • 嘉慶皇帝死亡之謎,心腦血管病突發還是被雷劈死?
    一、嘉慶皇帝的所處的歷史環境和身體狀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第十五子被正式宣布立為皇太子,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796年,乾隆禪位,顒琰登基,是為嘉慶皇帝。別以為登基了就萬事大吉,對嘉慶來說,其實不然。
  • 趙秉衝楷書《嘉慶友風子雨詩》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欽賜舉人,官戶部右侍郎。其博雅好古,書精各體,真、草、隸、篆,為一時之冠。擅畫梅、蘭、竹、菊四君子。精研金石之學。乾隆皇帝在熱河避暑時,秉衝曾畫四君子圖及各體書法呈乾隆帝,乾隆悅,適懋勤殿人員出缺,欽賜舉人。《清史稿》有載。
  • 嘉慶皇帝犯了老百姓什麼眾怒,明明犯病而亡,卻被編排成給雷劈死
    嘉慶是乾隆的第十五子,1796年經乾隆禪讓繼位為帝。1820年,嘉慶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終年61歲。清朝共傳十二帝,嘉慶為第七任,恰好在中間。 25年的執政生涯中,嘉慶除去扳倒和珅這個天下第一大貪官之外,其它方面基本乏善可陳。
  • 嘉慶皇帝:一上臺就處死大貪官和珅,自己卻被雷劈死了?
    說到嘉慶皇帝,大多數人都會說起他在乾隆駕崩後15天,就下旨將乾隆時期的寵臣和珅革職下獄,然後給他定下二十大罪狀,下令他自盡。嘉慶皇帝查抄和珅家產,得到了大量的財產,因為和珅當時所匿藏的財產相等於當時清政府十五年收入,和珅的家產可以說是巨額財產了。 嘉慶皇帝原名永琰,是乾隆帝的第十五子,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 嘉慶皇帝死於雷劈,還是有其他原因?看完後明白了!
    永琰原本不是儲君人選,只因乾隆帝之前所選的兩個嫡子(永璉、永琮)相繼去世,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也不敢再隨意放上傳位詔書,諸皇子對於繼承皇位之事不僅不感興趣,甚至還有些畏懼,乾隆最終只能選擇庶出但忠厚老實的第十五子永琰作為繼承人,是為嘉慶帝。
  • 嘉慶皇帝是怎麼死的?民間有三種傳說,那正史又是怎麼說的呢?
    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是清朝的第七任皇帝。對於嘉慶帝,我們最熟知的一句話就是「和珅跌倒,嘉慶吃飽」。說的是他在太上皇乾隆駕崩之後,立即查辦大貪官和珅的事跡。嘉慶帝執政時期不算短,從他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通過內禪登上帝位算起,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9月2日)他突然駕崩,足足有25年時間。至於嘉慶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的突然駕崩,確實是出乎人們的意料。但由於帝王生活的神秘性,造成在民間中產生出嘉慶帝駕崩事件的多個版本傳說。那麼,民間有哪三種傳說呢?
  • 嘉慶皇帝到底是怎麼死的?疑雲重重,連史書都不敢如實記載!
    嘉慶皇帝一輩子過的非常憋屈,錯過了大清王朝最好的盛世,接手的卻是一個千瘡百孔、內憂外患的爛攤子,顒琰生於1760年,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個兒子,乾隆三十八年的時候,他被秘密立儲,公元1796年,乾隆禪位,嘉慶皇帝登基,然而在此後三四年中,嘉慶皇帝仍然受乾隆的控制,乾隆雖然禪位,但是對權力的欲望沒有絲毫的削減
  • 乾隆屍骨未寒,隱忍多年的兒子迫不及待報仇,結局大快人心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在康雍兩朝的基礎上,對內寬嚴相濟發展國力,對外開疆拓土,在文化領域也是集大成者,創造了封建社會最後的盛世。 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主動禪讓皇帝,自稱太上皇,嘉慶皇帝登基。歷史上曾有禪讓皇位的皇帝,絕大部分都是迫不得已,比如唐高祖李淵,作為盛世皇帝的乾隆就有些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