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去世後大清還沒有爛透,但到了嘉慶手裡國家已無可救藥了

2020-11-28 左都御史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在位六十年幾乎耗盡了大清國力,留給嘉慶一個爛攤子。嘉慶親政以後,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川楚白蓮教起義風起雲湧,國庫收入不足,人口過度膨脹,官員貪腐嚴重,河患頻繁出現。

面對如此局面,嘉慶帝十分憂慮但頭腦也很清醒。為此,他一度打出了「鹹與維新」的旗號,試圖在內政上作出一些改革和補救。

客觀地說,嘉慶帝是個勤奮的帝王,他提倡「崇儉黜奢」、「勤政務實」,並且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從相關史料的記載可以看出,嘉慶帝在做皇子時就十分節儉,逢年過節,送給師傅們的禮物也不過是荷包食物一類的簡單物件。或許,早在嘉慶即位初年,他就已經對乾隆晚期的奢靡有所警惕。

因此,嘉慶親政後,馬上收拾了和珅,並下令取消各地官員進貢各類文玩古董之類的物件,殺一殺全國自上而下的奢靡之風。在嘉慶看來,各省進貢的貢品皆是民脂民膏,借著進貢之名,官員大肆盤剝。此後嘉慶又頒布了諭旨,嚴禁奢侈之風蔓延。

嘉慶帝和他的父親、祖父一樣,也以勤政著稱。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蠟燭下批閱奏章。早膳之後,照例還要引見大臣十餘人。嘉慶四年的夏天,京師天氣格外炎熱,睿親王淳穎一心為皇帝著想,怕龍體過於操勞。於是他將本該及時遞上的奏摺撤下。嘉慶得知後,下令將淳穎交宗人府圈禁,並指示:「今後凡有奏摺,均必須直達朕前,聽朕批示,不得擅自撤下。」

乾隆晚期,朝野內外大刮歌功頌德、粉飾太平之風。對此,嘉慶帝也大力整頓,毫不容情。嘉慶四年,浙江旱災,偶爾下了幾滴雨,浙江巡撫玉德便趕緊上奏,說天降甘露災情減緩,全省的糧價也下來了。嘉慶帝予以斥責:「此等奏報,不可粉飾。」嘉慶五年,雲南發生水災,雲南巡撫江蘭奏報當年收穫頗豐。嘉慶立刻將他革職,並指令今後再有粉飾太平者予以嚴懲。

官員媚上粉飾太平是封建時代的固疾,要想完全根治顯然是不可能的。儘管嘉慶帝對此極為痛恨,但此類情況還是時有發生,只不過比乾隆時期稍微好一些。最離譜的還是嘉慶九年直隸總督顏檢的一道奏摺,搞得嘉慶帝和滿朝大臣哭笑不得。

這一年,北方蝗蟲肆虐,皇宮之中,漫天飛舞的都是蝗蟲,皇帝和大臣上朝時隨手一抓,就能抓到十幾個。可直隸總督顏檢竟然上奏稱,蝗蟲災害不足為慮,蝗蟲是來吃青草的,不吃百姓的莊稼,原文為:「飛蝗不吃禾嘉,惟食青草」。嘉慶看完奏摺後,將其公布朝臣,搞得滿堂大笑。

不過話又說回來,大清病入膏肓,治總比不治好,只是嘉慶帝用的不是猛藥。經過嘉慶帝的一番整頓,情況略有好轉,暫時剎住了乾隆晚期官吏腐敗的風氣。同時,嘉慶又發布諭旨,清朝各省虧空,治河賑災、減免賦稅、裁汰冗員。一時間,「鹹與維新」的改革春風吹向各地。

可結果我們都知道,這次「鹹與維新」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尤其在官吏選拔任用、官職設置、國庫管理、農商政策等事關國計民生的國策上並未有任何的改革。換句話說,鹹與維新只不過是讓大清表面看起來不像個病人,實際上病情卻在進一步惡化。

那麼,嘉慶帝為何就沒有他祖父雍正那樣的手段和能力呢?

這與嘉慶帝本人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在做皇子時,嘉慶就表現出了他守成的傾向,他在一首詩中如此寫道:「守成繼聖王,功德盡巍峨。」嘉慶四年,在扳倒和珅之後,就如何選拔人才作出了重要指示:「自當率循舊章舉行。」嘉慶六年二月,在諭旨中他也宣稱:「列聖舊章,自當恪守。」

嘉慶十六年(1811年),嘉慶所作的《守成論》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守成思想。他認為,「守成二字,所系至重」。之所以要守成,原因很多,他認為:

1,開國君主神武過人,大清國尤甚,祖宗所定之制度後世只需好好守著就行;

2,如果妄行改革,則福禍難測,守成關係到國家的興亡,不守成者,天必亡之。

我們可以將《守成論》看作是嘉慶帝的執政宣言。但守成帶來的後果也是嚴重的,官員們照樣貪腐,國庫照樣入不敷出,階級矛盾照樣突出。當歐洲爆發工業革命並改變世界格局時,大清依然沉睡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

以治國平天下的能力而言,嘉慶和乾隆不可同日而語,他沒有那份天資,唯一的優點就是勤奮。本來,嘉慶帝執政的二十五年間,是大清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走對了就可以和西方同步。但不幸的是,掌舵人嘉慶走錯了,留下了一個更爛的攤子給了道光。

相關焦點

  • 她是乾隆九公主,母親是乾隆親封的皇后,弟弟還成了大清皇帝
    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和恪公主在圓明園出生,母親為令妃。令妃原先只是大清皇宮的一名宮女,得幸被乾隆納入後宮,寵愛有加,在短短的幾年內便升到了妃位。這個兆惠可不是一般人,他是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的族孫,年紀輕輕便躍馬於疆場,後來更是在乾隆二十三年一舉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獲封一等武毅謀勇公,能達到這個成就的,乾隆朝根本就沒幾個。 兆惠去世時,他的兒子札蘭泰只有八歲,不能為父親料理喪事,因此乾隆便派工部侍郎官保代為辦理,並賞賜五千兩葬銀,達到了親王的標準。
  • 綠營以古喻今 扁蘇關係與乾隆嘉慶之間相去不遠
    中國臺灣網6月4日消息 據臺媒報導,陳水扁宣示「權力下放」後,民進黨內多以靜觀其變的態度視之。幾位民進黨「謀士」近日在私下聚會場合推敲陳水扁此一大動作時,在清朝乾隆、嘉慶兩朝皇帝身上找到了以古喻今的線索。他們解讀說,「相信陳水扁還是『太上皇』,蘇貞昌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穩了」。
  • 嘉慶皇帝怎麼去世的?
    嘉慶皇帝清仁宗出生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初,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初的時候去世,一共活了六十歲的時光。他是清朝的第七位皇帝,乾隆皇帝的十五子,一共在位了二十五年。因為乾隆皇帝活得比較久,所以嘉慶皇帝做了很久的太子,即使是在後來乾隆將大位傳給嘉慶,自己去當太上皇時,他還牢牢地控制著權柄,就這樣嘉慶做了四年的無權皇帝,直到後來乾隆駕崩,嘉慶皇帝才在真正意義上掌握了權力。
  • 《乾隆王朝》⑩ | 乾隆與世長辭,一個時代的落幕
    五代時期,安南借中原內亂而獨立,其後宋元明三朝都曾欲圖收復,明朝甚至還統治了二十多年。但多數情況下,中原王朝與安南諸朝建立的都是宗藩關係。清朝也是如此。至乾隆時,清朝國力達到極盛,周邊國家幾乎盡為中國的藩屬國。身為宗主國,中國對藩屬國的內政一般都採取不幹涉政策。安南自後黎政權建立後,內亂不已。
  • 嘉慶皇帝到底是怎麼死的?疑雲重重,連史書都不敢如實記載!
    嘉慶皇帝一輩子過的非常憋屈,錯過了大清王朝最好的盛世,接手的卻是一個千瘡百孔、內憂外患的爛攤子,顒琰生於1760年,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個兒子,乾隆三十八年的時候,他被秘密立儲,公元1796年,乾隆禪位,嘉慶皇帝登基,然而在此後三四年中,嘉慶皇帝仍然受乾隆的控制,乾隆雖然禪位,但是對權力的欲望沒有絲毫的削減
  • 乾隆死後不久,和珅被嘉慶處死,那嘉慶是怎麼對待紀曉嵐的呢?
    和珅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乾隆在位時期,和珅就仗著乾隆的寵愛而不把新任天子嘉慶放在眼裡,為了扳倒嘉慶帝,和珅甚至不遺餘力得拉攏成親王永瑆。因為和珅沒有為自己留下該有的後路,嘉慶帝一上臺遂將其處死。
  • 乾隆有17個兒子,為何卻選擇了能力平庸的嘉慶繼承皇位
    第一次立太子: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這個時候的乾隆剛登基,立馬就將富察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永璉,立為太子。但好景不長,到了乾隆三年(1739年),嫡長子永璉因病去世,死時年僅9歲。第二次立太子: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又將富察皇后所生的皇七子永琮,立為太子,然而僅隔了一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七子永琮因病去世。先後兩任太子去世,對富察皇后的打擊極大,而富察皇后也因此事一病不起,僅隔一年,也就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一日,富察皇后去世。
  • 得乾隆盛寵20年的令妃,卻慘遭毒殺?153年後出土屍骨揭開其死因
    歷史上的令妃,乃係嘉慶皇帝的生母,自乾隆十年被封為貴人,歷經嬪、妃、貴妃、皇貴妃並在乾隆六十年被追封為后。令妃的死因一直成謎, 有人說是毒殺,有人說是皇室的「殘酷」,可令妃到底的死因是是什麼,在她死後153年,她的屍骨上我們找到了答案!
  • 和珅死前,在獄中寫下一首絕命詩,嘉慶看後只說一句話
    歷史上,乾隆是自我感覺最良好的皇帝,幾乎沒有之一。 比如,他是中歷史上詩歌寫得最多的皇帝,一生寫了4萬首詩,雖然沒有一首流傳下來,但能夠寫這麼多,足夠證明他那份自視有多麼的甚高了。
  • 乾隆的詩為什麼爛|大象公會
    乾隆的詩有多爛?為什麼會爛成這樣?怎樣以正確的姿勢把他批判一番?文|吳餘中國歷代國家領袖中,最熱愛舞文弄墨的,莫過於清代乾隆皇帝。乾隆不僅是小吃題名專業戶,還是中國歷史上寫詩數量最多的人。據統計,現存乾隆詩作共計 43584 首,幾乎抵得上一部《全唐詩》。
  • 乾隆對她的寵愛可見一斑,為何她能受寵
    乾隆16年,他們家族奉旨出包衣,正式步入滿洲正黃旗,在嘉慶年間改為金佳氏。在選秀時,由於她長得眉清目秀,所以一眼就被弘曆看中,由此她就成為了一名格格。雍正十三年,弘曆登基後。由於金氏有著外國血統,因此她的美麗和與眾不同,都讓她一下就俘獲了皇上的心。但是金氏出身很低,所以剛開始只是被冊封為了金貴人,雖然只是貴人,但是乾隆還是極其寵愛她。
  • 乾隆屍骨未寒,隱忍多年的兒子迫不及待報仇,結局大快人心
    大概意思是表達了自己對大清江山的責任感,雖然要調離皇帝崗位,但是出於對大清江山的感情,自己不能放任不管,在必要時候還是要親自上陣。 從嘉慶動手到和珅自盡,共歷時15天。嘉慶皇帝抓準時機快速出手,讓和珅絲毫沒有反抗的機會,這是嘉慶順利制裁和珅成功的重要原因。
  • 嘉慶皇帝死於雷劈,還是有其他原因?看完後明白了!
    永琰原本不是儲君人選,只因乾隆帝之前所選的兩個嫡子(永璉、永琮)相繼去世,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也不敢再隨意放上傳位詔書,諸皇子對於繼承皇位之事不僅不感興趣,甚至還有些畏懼,乾隆最終只能選擇庶出但忠厚老實的第十五子永琰作為繼承人,是為嘉慶帝。
  • 乾隆參加大臣的葬禮後,急著把7歲女兒許配出去,令人匪夷所思
    兆惠出生於正黃旗烏雅氏,與雍正的生母德妃同屬一族,與乾隆同屬一代。兆惠起先是從家裡的書信起家,在下層幹了十年,後來進了軍機處,機緣巧合,被乾隆賞識,從而開啟了輝煌的一生。首次大金川戰役中,兆惠掌管軍糧,雖然沒有上前線,但也立功受獎。
  • 為何貪腐的和珅死在庸碌無為的嘉慶手上,而不是文治武功的的乾隆
    和珅比紀曉嵐、乾隆都小,他們兩個稱為油膩大叔的時候,和珅還是翩翩公子呢,絕對不是電視劇裡那種形象。而且和珅也不是那麼傻,每次都被紀曉嵐給弄得出洋相。歷史上真正的和珅的確是個大貪官,而且還是個極其聰明的大貪官,要不然他怎麼能夠貪那麼多錢,而且還不被乾隆誅殺呢。但是說起和珅的結局,倒是讓人挺唏噓的。
  • 嘉慶皇帝死亡之謎,心腦血管病突發還是被雷劈死?
    一、嘉慶皇帝的所處的歷史環境和身體狀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第十五子被正式宣布立為皇太子,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796年,乾隆禪位,顒琰登基,是為嘉慶皇帝。別以為登基了就萬事大吉,對嘉慶來說,其實不然。
  • 乾隆墓裡「靈異」的女屍:去世153年,不僅沒有腐爛,還面帶微笑
    而我們都知道,孫殿英首先盜取的是慈禧的菩陀峪定東陵,其次盜取的是乾隆皇帝的裕陵。 因為這具女屍雖然去世153年之久,但是被發現時仍舊皮肉俱存,絲毫沒有腐爛,面目清晰可見,輪廓清晰。
  • 嘉慶賜死和珅後,他兒子是怎麼報復嘉慶妹妹的?現代人都難以接受
    然而到了1780年後,一切都改變了,他私吞了貪汙大臣李侍堯的財產,又接受了乾隆的賞賜,正是春風得意,掌握權錢的滋味讓他欲罷不能,因而走上了一條攬權奪財的道路,而豐紳殷德受父親庇佑,自然也享受了權勢與追捧的滋味。同年,豐紳殷德被乾隆指派給了十公主,又被乾隆賞賜了一大筆金錢,令百官眼紅,相繼巴結於他。
  • 乾隆的皇后位空缺,令妃又是嘉慶帝生母,為何乾隆還不肯立她為後
    令妃的形象在許多清宮劇裡面都會出現,她不僅是乾隆身邊的紅人,還因為她的兒子是下一任皇帝,所以只要以乾隆時期為背景的清宮劇都不能少了令妃。而乾隆又是什麼原因,在決定讓令妃的兒子做太子後,還不肯給她皇后的殊榮呢?圖片:屏幕上的令妃劇照一、從包衣到皇貴妃的逆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