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十二位皇帝,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兩位皇帝,分別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因為這兩位皇帝開創了「康乾盛世」,而在「康乾盛世」之後,清朝整體卻是在由盛轉衰。
而這一過程,恰恰就發生在嘉慶時期,這一現象,也被後人稱為「嘉慶中衰」。
有著「清史研究第一人」稱呼的歷史學家蕭一山,曾這樣評價嘉慶:
「嘉慶以後,武力不競,紀綱敗壞,教徒紛起,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宣宗之節儉,均有可稱。」
儘管嘉慶在位二十多年,期間勤勤懇懇,從無懶政,縱容如此,依然還是阻攔不了清朝由盛轉衰的現象。
由此可見,嘉慶的執政能力確實平庸,那麼作為開創「康乾盛世」的締造者之一,乾隆皇帝,為何還要將皇位傳給能力如此平庸的嘉慶呢?
三立太子
縱觀乾隆一朝,其實乾隆皇帝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傳位給嘉慶,後來傳位給嘉慶,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乾隆生前曾三立太子。
第一次立太子: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這個時候的乾隆剛登基,立馬就將富察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永璉,立為太子。但好景不長,到了乾隆三年(1739年),嫡長子永璉因病去世,死時年僅9歲。
第二次立太子: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又將富察皇后所生的皇七子永琮,立為太子,然而僅隔了一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七子永琮因病去世。
先後兩任太子去世,對富察皇后的打擊極大,而富察皇后也因此事一病不起,僅隔一年,也就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一日,富察皇后去世。
兩任太子去世和富察皇后暴斃,這對乾隆造成了很大的打擊,誤以為是老天遷怒於他,不久後,乾隆下令,不許在議論有關太子和立儲之事。
此後的乾隆皇帝,再也沒有提起有關立太子之事,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這個時候的乾隆已經63歲了,這個歲數在古代也算是高齡了。
諸多朝廷大臣看著乾隆日漸衰老,為了防止年老的乾隆皇帝突然暴斃,導致朝政出現問題,同時為了天下的穩定。
諸多朝廷大臣再次上奏,請求乾隆皇帝再立太子,而乾隆這次明白,立太子之事不能再拖下去,所以乾隆也就沒拒絕朝廷大臣的提議。而這一次也是乾隆第三次立太子,同時也是乾隆生前最後一次立太子。
乾隆皇帝生前雖然有17個兒子,但到了第三次立太子時,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這個時期已經是乾隆中後期,能健康長大和存活的皇子,僅僅只有七個。
分別是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在這七位皇子中,其中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如沒遇到什麼突發情況,想要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乾隆繼位後,為了樹立仁君的形象,同時念及親情和為了消除康熙一朝九子奪嫡帶來的影響。
在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乾隆就將皇六子愛新覺羅·永瑢,過繼給慎靖郡王愛新覺羅·允禧。
期間相隔四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乾隆又將皇四子愛新覺羅·永珹,過繼和碩履懿親王愛新覺羅·允祹。
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畢竟都被乾隆過繼給自己的皇叔,以繼承他們的香火傳宗接代,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如果乾隆其他兒子,倘若都沒出現任何意外,那麼這兩位皇子,這輩子想要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皇八子永璇由於天生殘缺,身體上的缺陷註定了永璇跟皇位無緣,再則永璇明知自己繼承不了皇位,便自暴自棄,不苦詩書,反而沉迷酒色,這樣一位不學無術的皇子,自然沒資格繼承皇位。
皇十一子永瑆是乾隆一朝著名的書法家,其著作《聽雨屋集》《詒晉齋集》《倉龍集》,更是被後世無數學者當作隗寶,論才華,永瑆是所有皇子中當之無愧的第一。
但永瑆這個人卻有一個毛病,那就是愛財如命,據史料記載,永瑆為了省錢,王府頓頓都是稀飯配素菜,包括永瑆自己吃的,也都是稀飯配素菜,連肉都沒有。
乾隆為此曾多次怒斥永瑆,讓其大方一些,可惜永瑆都是左耳進右耳出,這樣一個愛財如命的皇子,讓其成為皇帝,搞不好就是清朝的災難。
皇十二子永璂頗有能力,卻因生母廢后輝發那拉氏以「斷髮」威脅乾隆,導致父子之間的關係極其惡劣,乾隆對永璂厭惡到什麼程度,直到永璂死時,都沒有爵位,父子之間關係如此惡劣,永璂註定不可能有機會繼承皇位。
皇十七子永璘是嘉慶同父同母的親弟弟,不過永璘此人胸無大志,曾當眾自言:「自己並不想當皇帝」,永璘自己都說了不想當皇帝,那乾隆又怎麼可能選他當太子。
皇十五子永琰(日後的嘉慶帝),永琰雖然能力平庸,但為人忠厚老實,而乾隆這個人掌控欲極強,向來制定的政策,最不喜他人反對。
而永琰一向比較聽話,乾隆說啥就是啥,幾乎不提出反對意見,這樣一來,自然讓乾隆更加看重他,再加上其他皇子要麼品行有缺,要麼能力不行,相比之下,永琰毫無疑問就是最佳繼承人。
而事實也證明,乾隆並沒有看錯人,永琰除了能力平庸,其他方面也都中規中矩,在乾隆成為太上皇三年裡,成為傀儡皇帝的永琰既沒有奪權,也任勞任怨聽從乾隆吩咐,永琰這樣的舉動,更加讓乾隆確定,自己並沒有選錯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