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曾親作一幅古畫,名為《多祿圖》,不過有趣的是,有些人認為,乾隆皇帝所畫的內容存在錯誤,屬於虛妄之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相反,說出這些話的人,其實是沒有仔細觀察生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乾隆皇帝是清王朝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是康熙皇帝的親孫子、雍正皇帝的親兒子。乾隆皇帝繼位之後,既沒有康熙王朝時的國內叛亂,同時也不存在雍正時期的皇子爭位,似乎一切都顯得名正言順。
乾隆在位時期,正處於清王朝的鼎盛階段,史稱「康乾盛世」,人民生活水平富足,居民生產力也大幅度提高,呈現出一片歌舞昇平之態。
既然是盛世君王,乾隆皇帝自然不用過於操心政事,反倒是可以悠然自得的搞起了屬於自己的創作。
據說乾隆皇帝一生擅長吟詩作畫,更寄情於山水之間,著力將自己打造成為一個「文藝青年」。相關專家稱,乾隆皇帝一生曾作詩四萬餘首,是我國歷史上最「高產」的詩人,但是其作品流傳度極低,保存下來的詩歌作品也相當有限。有趣的是,乾隆皇帝作畫也同樣如此,其一生中的1400餘幅作品中,只有幾幅可以勉強算作精品,其餘皆是一些平庸之作。
乾隆6年,此時正值乾隆皇帝母親50大壽,舉國上下為之共同慶祝。乾隆皇帝是著名的孝子,對於母親的壽誕頗為重視,於是準備籌辦壽禮。可是思來想去,認為母親自來為大富大貴之人,珍奇寶貝見過無數,自己即使送上「連城璧」也難以表達孝順之心。直至後來,乾隆皇帝才決定,由自己親手畫一幅作品,交給母親大人,而這一幅作品正是著名的《多祿圖》。
在漢語之中,「鹿」通「祿」,意味著「福祿」,正是因為如此,鹿才會成為古代畫作中常見的元素。《多祿圖》中,所表現的內容正是五隻鹿,五隻鹿形態各異,其中三隻有臥有立,還有一隻正在奔跑,與遠處的群山形成了動靜結合的態勢。不過有趣的是,其他兩隻鹿的形態卻迥然怪異,兩隻鹿各自以後腿作為支撐直立而起,並相對以前蹄互蹬,整體看起來既滑稽又怪異。
此時一個問題接踵而至,在乾隆皇帝所畫的《多祿圖》中,兩隻鹿的行為為何如此詭異?它們究竟是在幹什麼?
眾多網友對此進行了猜測,甚至他們還將此事解釋的有理有據。有不少網友認為,《多祿圖》中兩隻怪異動作的鹿,其實並非是雄鹿,而是兩隻雌鹿,因為只有雌鹿才不會長角。雌鹿本身具有陰柔之美,乾隆皇帝母親為女性,展現的是一國之母的柔情與寬懷。正是因為如此,乾隆才會以雌鹿為引,將其擬人化形成跳舞的狀態,以優美醉人的舞蹈向乾隆皇帝母親祝壽,表現了「神鹿」恭祝聖安的情景。
不過這一觀點,卻遭到了另一些網友的反對,反對者認為,《多祿圖》中的兩隻鹿其實並非是在跳舞,所謂的「跳舞」,只不過是後人憑空臆想的願望而已。乾隆皇帝真正要表達的情懷,是兩隻雌鹿起身欲拜的景象,著力繪製出一幅聖靈恭拜母親的神奇景象。
雙方網友各執一詞,真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然而想要解答這個問題,還需要專業的動物專家進行鑑定,從而為我們尋找到最終的答案。據專家稱,《多祿圖》中兩隻呈站立姿態的雌鹿,其實並非是在跳舞亦或是跪拜,相反,它們正在爭吵打架。
眾所周知,同類動物在爭奪食物或求偶時,往往會發生矛盾繼而大打出手。獅子老虎可以用尖牙利爪,蜥蜴毒蛇可以用尖利的毒牙,而偶蹄類動物,大多數會使用頭上的角進行角逐。但遺憾的是,雌鹿與雄鹿不同,雌鹿本身並未長角,因此在相互攻擊時,只能以直立的姿態用前腿猛踢對方,直至一方戰敗方才作罷。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史書中記載乾隆皇帝「善騎射」的確所言非虛,畢竟如果沒有太多的生活經歷,是不可能將此等有趣的動物現象描繪出來的。基於以上觀點來看,乾隆皇帝所作《多祿圖》完全是實景寫生,而非刻意虛構,真應了一句話,叫作「古人誠不欺我也」。
不過話說回來,作為一幅祝壽圖,《多祿圖》中大肆描繪以相互爭鬥雌鹿為主題的方式,的確也與本身的初衷背道而馳,應系乾隆皇帝本人構圖上的失誤。即便如此,拋開這一層而言,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此畫作也確實是清代諸多畫作之中的上品,畢竟無論從內容還是名氣上來說,它都在我國國畫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