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都吃了什麼呢

2021-01-11 騰訊網

以前有段時間,很多地方的飯店都推出來一些菜,冠名「乾隆御膳」,號稱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所食御膳。從商家的角度來說,這事其實無可厚非。只不過有的商家所推出的「乾隆御膳」,和真正的乾隆御膳相去甚遠,這就讓人有些啼笑皆非了。

乾隆下江南,究竟都吃了些什麼呢?

(註:本文配圖為 乾隆帝南巡圖)

我們怎麼知道乾隆下江南吃了什麼?

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掛名乾隆御膳的美食,已經高達四位數。簡單思慮一下,這裡面肯定有很多菜都是在強行蹭乾隆的熱度。

哪些菜是乾隆吃過的?哪些是乾隆沒吃過的呢?

肯定有人會問,你怎麼知道乾隆都吃了什麼沒吃什麼,難不成書裡還寫了乾隆每頓飯吃啥嗎?

您可真說對了,乾隆時期的內務府招募了一批筆帖式(抄寫文書的官吏),專門記載乾隆每日的飲食,寫完之後封存立檔,在這些檔案裡,事無巨細的記載了乾隆爺吃了什麼、飯菜是哪位大廚的手筆、在哪裡用膳、和誰一起吃等等問題。

這些檔案包括《乾隆三十年江南節次膳底檔》、《乾隆四十五年節次膳底檔》、《乾隆四十九年節次膳底檔》等等。

它們原本都藏在深宮內苑,不見天日。1924年,也就是辛亥革命十年二年之後,溥儀被逐出清宮,大量明清宮廷檔案被公開。如今,這些檔案被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早已影印出版,這也是本文的主要史料來源。

那麼,乾隆爺南下江南,都吃了什麼呢?

乾隆曾經六下江南,這可不是《還珠格格》瞎編的,分別是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和乾隆四十九年(1784)。

我們來重點說一說乾隆三十年的御膳,因為這一年的資料比較豐富。

這一年乾隆爺從正月十六啟程,二月十五抵達揚州,住在蹕天寧寺行宮。

十五日的卯時一刻,也就是早上5:15,乾隆爺起床,一旁的奴才趕忙端來一碗冰糖燉燕窩給乾隆爺開開胃。隨後正式吃早膳,菜譜如下:

「炒雞家常菜雜燴熱鍋一份、燕窩鴨絲一份、羊肉片一份、清蒸鴨子糊豬肉攢盤一份、匙子餑餑紅糕、竹節卷小饅首、春筍炒肉一份——《乾隆三十年江南節次膳底檔》」

此外蘇州織造普福送了如下美食:

鴨子一份、萬年青燉肉一份、燕窩雞絲一份、青筍糟雞一份、鴨子燻餡煎粘團一份、銀葵花盒小菜一份、 銀碟小菜四份。——《乾隆三十年江南節次膳底檔》

乾隆吃完龍心大悅,賞織造普服家廚張元、宋元、張東官,每人一兩重銀裸二個。

顯然,這是一頓「樸實無華」的早餐,只有區區十四道美食。

再順便一提,此時的乾隆爺還沒到江南,此次早膳的地點是——船上。

在船上的飲食就已經如此「樸實無華」了,等乾隆爺正式開始遊江南,又能享受到何種美食呢?

這無疑讓人頗感好奇。

乾隆爺一路舟車勞頓,在二月十五下午抵達揚州,於崇家灣大營碼頭用晚膳,晚上住在蹕天寧寺行宮。

二月十七號,可以算是乾隆爺在揚州生活的正式開始,這一天早上,乾隆爺在四點四十五起床(寅時三刻),其實倒也不是乾隆不想睡個懶覺,實在是老祖宗有規矩。

旁邊的奴才一看皇帝爺起床,又送上一碗冰糖燉燕窩開胃。乾隆對這一道冰糖燉燕窩情有獨鍾,幾乎每天都要吃。

隨後,七點(辰時初),乾隆移駕九峰園用早膳。食譜如下:

「鴨子火燻汆豆腐熱鍋一份、燕窩火燻肥雞絲一份、羊烏叉燒羊肝攢盤一份、竹節卷小饅首一份.——《乾隆三十年江南節次膳底檔》」

此外有高恆送來美食如下

「酥雞一品燕窩掖豆腐一品、水晶肘子一品、糟鴨子一隻、雞蛋糕一品,卷澄沙包子一品、銀葵花盒小菜一品、銀碟小菜四品。——《乾隆三十年江南節次膳底檔》」

這麼一看,乾隆爺一頓飯加甜品也就12個菜,雖然有一道烤全羊,但其實也沒那麼誇張。

另外還有五種小菜,只是小菜是被單獨記在《進小菜底檔》之中。

乾隆爺用完早膳,賞了皇后一份汆豆腐,令貴妃一隻肥雞,慶妃一隻糟鴨子,容嬪一盤攢盤肉。

乾隆每次用完膳,都會賞賜廚子或者身邊人,這一點也被記錄在底檔中。

有意思的是,乾隆三十年閏二月十八日這一日的底檔原件上,賞令貴妃三字有明顯的塗改痕跡。這一處塗改痕跡被廣大網友發現後,開始了瘋狂的頭腦風暴,後宮風雲。

但實際情況是,這一天皇后給乾隆惹生氣了,於是乾隆大手一揮把皇后給送回去了。但是負責記錄的抄書人寫順手了,於是先寫了一個皇后,又塗改成令貴妃。

眾多電視劇裡對這一天都大書特書,比如說《還珠》裡這一天皇后就被乾隆打入了冷宮。

說回乾隆的飲食,未正一刻(下午兩點十五),乾隆到天寧寺行宮花園用晚膳,先是福隆安(駙馬兼兵部、工部尚書)進獻奶茶,之後到花園開晚膳,當晚菜單如下:

鴨羹一品、燕筍燉棋盤肉一品、蒲菜炒肉絲一品、春筍爆炒雞一品、蘇造雞肘子肉攢盤一品、白面絲糕糜子米麵糕一品、象眼棋餅小饅首一品、鴨子火燻煎粘團一品、高恆進雞肉丸子一品、蓮子英(櫻)桃肉一品、鴨腰蘇膾一品、燕窩膾肥鴨子一品、銀葵花盒小菜一品、銀碟小菜四品、隨送粳米膳進一品、燕窩攢湯一品

乾隆:又是忙碌而吃撐的一天

從這份御膳底檔,我們能看出來什麼呢?

首先,由於乾隆爺每天吃過的菜品很多,因此今天有那麼多菜都打著乾隆御膳的名頭並非空穴來風。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其一,乾隆並沒有吃過街邊小吃。其二,乾隆作為北方人似乎並不喜歡海鮮水產。

因此,這兩種美食打著乾隆御膳的名頭多半是來蹭熱度的。

另外,我們還能了解一些清宮知識,比如說乾隆一天其實是只吃兩頓飯的,早膳在卯時(六七點),晚膳在未時(下午兩點),晚上腹中飢餓則隨意吃些吃食,並不會專門開席。

而且,清宮是分餐制,乾隆吃乾隆的,皇后吃皇后的,等乾隆吃完了會把剩下的賞賜給皇后等人。

總的來說,本文最大的收穫還是當有人和你灌「乞丐不知道皇帝的生活,覺得皇帝是捧金碗乞討」的雞湯的時候,你就可以擲地有聲的回答 。

「我知道皇帝吃啥!」

作者:未定君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清宮御膳》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2】《乾隆下江南御膳單簡析》 邱龐同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隋煬帝一次下江南丟江山,清朝乾隆六下江南沒丟掉江山,這是為何
    伴隨著京杭大運河的修建,隋煬帝下江南巡視,結果身死國滅。而清代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國家卻安然無恙,這都是楊廣激起民怨不修德政而乾隆愛護民力珍視百姓的結果。 國家財政狀況不同 乾隆六下江南時,國家穩定,百姓富庶。
  • 乾隆路邊吃西瓜,吃的時候對瓜農讚不絕口,吃完後卻派人暗殺瓜農
    「吃瓜」一詞,如今已經成為了圍觀的代名詞,人們常常用這個詞語,來表示自己是一個看戲之人。而在中國古代,吃瓜自然不會有如此特別的意思,而是指正常的吃西瓜的舉動,但是清朝時期卻發生了一件趣事,堂堂的乾隆皇帝,最後卻因為一件小小的吃瓜事件,與一個普通農民起了衝突,這是為啥呢?
  • 一個千年古鎮,乾隆六次下江南五次住在這裡,一起去這裡看一看吧
    在中國這片廣闊的國土上誕生過許多王朝,清朝以前改變王朝似乎是很平常的事,當時老百姓已經習慣了,但世代交替會爆發戰爭,普通老百姓也會跟著受苦,這種情況延續到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清末才爆發了許多戰爭,但這個王朝在此之前也沒有那麼太平,皇帝永遠是封建帝國的掌權者,每當皇帝旅行的時候,無論去哪裡,老百姓都必須歡迎
  • 《乾隆迷路圖》標出「迷路」遇美食處引熱議
    近日,有微博網友搜集了幾十個乾隆故事,在地圖上標了一張《乾隆迷路圖》,稱「乾隆是中國民間美食故事之王,各地有許多民間美食,故事模板都是:『乾隆下江南走到XX迷路,飢腸轆轆,無意中走進一戶人家,吃了XXX
  • 乾隆媽寶男是什麼梗? 乾隆媽寶男了解下下!
    乾隆媽寶男是什麼梗? 乾隆媽寶男了解下下!時間:2018-05-16 09:59   來源:皮皮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乾隆媽寶男是什麼梗? 乾隆媽寶男了解下下! 乾隆媽寶男是什麼意思,媽寶男是對乾隆皇帝是褒義還是貶義,這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歷史上的這位媽寶男乾隆皇帝吧,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 乾隆和金魚的故事,我驚了!
    生活美學| 禮儀文化 | 優選好禮歷代帝王喜素雅的單色釉器,乾隆獨愛花裡胡哨的粉彩、琺瑯器,不僅被後人群嘲「審美災難」「蓋章狂魔」,甚至還被吐槽「農家樂審美」,真是太沒面子了!又聽聞乾隆超級喜愛金魚,不知糟糕審美遇上金魚,會碰撞出什麼火花呢?一起來看看吧!
  • 乾隆嘲笑劉墉長相,劉墉吟出一首詩後,乾隆的耳朵都羞紅了!
    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講乾隆為難劉墉的故事。乾隆年間,京城開科取士。一時間應考的舉子云集北京。開科之後,住在店房的舉子們,一個個像是熱鍋上螞蟻, 心急火燎地盼著發榜,有的還天天做著中狀元的美夢呢!好不容易盼到了發榜,皇榜下,成千上萬雙眼睛瞪得溜圓,伸長著脖子,擁擁擠擠好不熱鬧。
  • 倦勤齋:乾隆暗自隱藏的小秘密,世人恐無幾人知曉
    不管是我們看的電視劇還是看一些資料都知道在乾隆時期,乾隆是非常喜歡下江南的,曾經的《還珠格格》裡的夏雨荷就是乾隆去江南的時候遇見的,不管史書上面有沒有夏雨荷這個人,但至少證明了乾隆去過江南,而且史書上面記載過乾隆曾經下過六次江南,而且每一次去都是好幾個月,這足以證明乾隆喜愛江南,除此之外,在乾隆三十七年的時候乾隆建造了倦勤齋,它也是乾隆最後一次建造的亭閣了。
  • 乾隆的三個皇后告訴你,什麼叫自古套路得人心
    風流痴情的皇帝,那就不得不提清朝的乾隆。江南的美女多,那裡風水好養人。乾隆就看上了這一點。經常下江南去尋覓他的「夏雨荷」,在江南搜羅來了不少美佳人。不僅他自己身體力行,經常微服出訪,他還讓大臣在民間為他留意,有合適的人選便送進宮去。
  • 乾隆作詩4萬首,一首被郭德綱帶紅,一首入選小學課本還是抄襲?
    乾隆創造了很多個世界第一,「詩歌創作」上,這位自我感覺絕對良好的帝王也是當仁不讓,一生作詩41863首,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詩人。乾隆4萬1千多的作詩數量是個什麼概念呢?《全唐詩》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餘首。乾隆帝在位63年(60+年太上皇),63*365=22995,差不多一天要接近兩首詩,這貨寫詩跟鬧著玩似的啊!
  • 故宮倦勤齋的秘密:乾隆砸重金建成,竟然一天也沒住過!
    想必大家已迫不及待想跟著小編一起觸摸歷史、看看當時乾隆造夢的地方了~①乾隆的江南夢乾隆曾六下江南,在江南民間醉心於蘇杭的秀麗風光,倦勤閣就像是乾隆"江南夢的縮影",從竹黃工藝、竹絲鑲嵌、雙面繡、髹漆工藝,都滲透著江南草木泥土的芳香,融入了乾隆對江南深深的喜愛。
  • 乾隆為什麼成了清代最長壽的帝王?從其日常生活習慣便能得出答案
    其中關於乾隆的飲食,非常有意思。乾隆每天只吃兩頓飯,分別叫「早膳」和「晚膳」。乾隆的早膳時間較早,基本都在6點之前就吃完了,晚膳則在中午的一點到兩點左右。大餐之外,每天又有酒膳、晚點小吃之類的,都是在晚間的多。皇家不說「吃飯」、「用飯」,因為「飯」字與「反」諧音,一般叫 「傳膳」,或「用膳」等語。
  • 有關於乾隆皇帝的一副對聯,上聯:一塔峨峨,七層四面八方
    小編最近喜歡上了對聯,尤其是在看到一些地方的徵聯啟示之後,今天小編呢,給大家帶來的還是一上聯,這幅上聯可不同於一般,這幅上聯是當年乾隆皇帝所出的一上聯。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揚州的時候,曾遊歷到寶塔灣,當地的一位官員阮雲陪同乾隆皇帝遊歷,這阮雲宣傳當地是歷史文化名城,說他們這裡的人,上到八十老翁,下到七歲小童,皆能夠吟詩作對。乾隆皇帝有些不信指了指一位老船公問阮云:「這位老翁也可以作對嗎?」
  • 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傳聞乾隆皇帝都去遊玩過,是十五大名勝之一
    天津盤山風景區位於天津市薊縣西北15公裡處,面積106平方公裡,因為地處北京東部,所以有「京東第一山」的美譽,還有一個關於盤山名字由來的故事,相傳東漢末年,過早成名的田疇沒有被狄鹹養大,而是選擇隱居,所以叫田盤山,簡稱盤山,清朝乾隆皇帝32次來此遊覽,留下了「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
  • 乾隆長什麼樣子?真實容貌被郎世寧畫下,網友:太像這位明星
    導語:乾隆長什麼樣子?真實容貌被郎世寧畫下,網友:太像這位明星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康乾盛世」這個詞語,而康乾盛世的形成,並不是只有乾隆一個人的功勞哦,其中還包括有康熙和雍正的功勞。因為有康熙雍正這兩位皇帝之前的努力,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所以到乾隆年間才得以更好的發展,不可否認的是,乾隆也是一個好的統治者,在他有效的統治下,清朝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才方可達到有史以來的頂峰。那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古代流傳下來的照片,這樣一個厲害的歷史人物到底長相如何?
  • 蘇州「最低調」的古鎮,江南流水人家,勝似烏鎮!
    自古以來,江浙古城就吸引了許多文學藝術家和水墨作家,尤其是,該地區最著名的古代城市,尤其是當地名氣最大的古鎮如周莊和烏鎮,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許多遊客和節日來訪,看著粉牆黛瓦的建築和小橋流水的江南美景,心中不禁油然而生一副中國水墨的畫卷。
  • 南京,賞紅葉好去處,那裡不僅層林盡染而且乾隆皇帝對它喜愛有加
    俗話說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對於江南之美,其實還遠遠不止蘇杭地區。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原因是因為,在江南地區,除了蘇杭,還有很多風景優美,並且具有江南山水風情和韻味的城市。而位於我國華東地區的南京,也是煙雨江南裡面的一座城市之一。
  • 乾隆皇帝與「紅嘴綠鸚哥」和「松鼠鱖魚」的故事
    乾隆與紅嘴綠鸚哥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訪。一日,他在一家小酒館用餐,店家給端來一道菜,五隻碩大的粗瓷盤裡,撂著兩長條油炸得焦黃的豆腐塊,豆腐兩邊,豎著放兩根綠油油的空心菜,空心菜上端,各斜插著一隻殷紅的尖辣椒。看上去,顯得色澤鮮明,熠熠生輝。再一品嘗更是爽甜可口。
  • 《乾隆王朝》⑩ | 乾隆與世長辭,一個時代的落幕
    尤其是和珅的出現,更是乾隆統治下的帝國穩定繁榮的絆腳石。那麼,在此之後,乾隆帶領之下的大清帝國將走向何處呢?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十全老人在針對入侵西藏的廓爾喀王室的兩次戰爭也即清廓戰爭之前,乾隆還發動了安南之役。安南即今天的越南。安南自秦漢至唐末,均為中國郡縣之地,隸屬中國達千餘年之久。
  • 乾隆問武將要什麼賞賜?一個要官,一個要美人,二者結局大不相同
    乾隆年間,有兩位武將都立下了戰功,當乾隆問他們要什麼賞賜時,這兩個人一個要官,一個要美人,最後是誰呢?讀過《延禧攻略》的讀者一定記得海蘭察,劇中的海蘭察和傅恆是好兄弟,但歷史上的海蘭察和傅恆並沒有那麼親近,因為傅恆是皇后娘家人,而海蘭察是索倫部的普通家庭出身,純粹靠戰功得乾隆寵愛;再如史書上記載的傅恒生於何年,而海蘭察生於何年,很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