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 禮儀文化 | 優選好禮
歷代帝王喜素雅的單色釉器,乾隆獨愛花裡胡哨的粉彩、琺瑯器,不僅被後人群嘲「審美災難」「蓋章狂魔」,甚至還被吐槽「農家樂審美」,真是太沒面子了!又聽聞乾隆超級喜愛金魚,不知糟糕審美遇上金魚,會碰撞出什麼火花呢?一起來看看吧!
愛金魚,愛得坦坦蕩蕩
為它寫詩,為它蓋房
有人說:最「嬌養」金魚的朝代,非清代莫屬,而清朝還得看乾隆!
乾隆時期,金魚品種多、顏色豐富,成為宮廷市井最主要的觀賞物,因此還出現了專門賞魚的物件——魚淺。
從此金魚便開始了「上班路」,早上被撈到魚淺裡供主人觀賞,晚上便回到原來的住所中。
可以說是史上最昂貴、最費人力、也最講究的賞魚方式。
除了魚淺,乾隆的另一賞魚聖地也不得了,圓明園內最大的觀魚池——坦坦蕩蕩,仿照浙江杭州府「玉泉魚躍」而建。
康熙末年建成,初名「金魚池」,後乾隆四年改為「坦坦蕩蕩」,魚池中央的敞榭,乾隆御筆親題「光風霽月」,魚池北漢白玉石拱橋,乾隆御筆「碧瀾橋」。
乾隆九年,更是大筆一揮寫下御詩《坦坦蕩蕩》:鑿池為魚樂園,池周舍下,錦鏻數千頭,喁唼拔刺於荇風藻雨間,迴環泳遊,悠悠自得。
清《起居注》記載:「逢春夏之際,乾隆每日清晨都會來此投食,以觀魚樂」。乾隆二十年,住圓明園157天,餵金魚次數多達72次。
事業繁重的乾隆愛金魚,真是愛得坦坦蕩蕩!
愛屋及烏,御賜金魚世家
10餘代人細心守護300年
6次下江南,乾隆從不掩飾對江南的偏愛,南巡迴宮後,依舊對江南美景美物念念不忘,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小故事!
南巡迴宮後,乾隆在御花園散步,踱到金魚池邊,看著水中的幾條紅魚,忍不住皺起眉頭,便問身邊的梁太監:「朕南巡之時,曾於濟南見到過紅魚,體美色豔,惹人喜歡,何不前來?」梁太監立馬跪地啟奏:「回萬歲爺,奴才有一姨親,是濟南府養魚的第一好手,萬歲爺若喜歡,奴才去把他傳來,專為萬歲爺養宮魚。」就這樣,濟南府養金魚的徐家帶著全部家當進了北京城。
徐家精於養魚,不僅條條金魚被養得膘肥體大,豔麗多姿;還掌握著一手培育金魚的絕活,幾代人悉心培育出鵝頭紅、鶴頂紅、王字虎頭、硃砂眼水泡等宮廷金魚。
乾隆龍心大悅,連稱:「國之寶也」,並賜徐家「金魚徐」稱號,傳至今日已有11代,第十代傳人徐立才老先生和第十一代傳人徐鴻立志承先人之績,創個人之奇,將宮廷金魚重新發揚光大。
愛魚器,全部都是魚
猜猜哪件是乾隆時期的!
魚諧音「餘」、「玉」,集雅俗一體,載古今一脈,自古便有吉慶有餘、金玉滿堂的美好寓意。
古人絕不會忽略這美麗又吉祥的文化符號,在浩如煙海的藝術作品中,金魚題材藝術品獨樹一幟,接下來請欣賞:
▲ 你能猜出哪個是乾隆時期的藝術品嗎?快來評論區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