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每到新春佳節到來時,都有個習俗,就是貼春聯。這項習俗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最早的時候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時候,此後歷經發展,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古時候,文人們喜歡在一起切磋學問,除了吟詩作畫、談論古今以外,還有就是對對子。比如說明清的時候,不光文人愛對,就連統治者也非常喜歡。乾隆就時常拉著紀曉嵐在身邊,時不時給他出上一個難題考考他。而筆者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也挺有意思,就是關於對聯。
古時候可不像現在,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那時候畢竟奉行的是小農經濟,一個村裡也出不了幾個讀書人。一來是因為家裡條件差,畢竟都是看天吃飯,遇上收成不好的時候,別說讀書,吃飯都成問題。再者是當時國家可沒現在的實力,在教育上有任何補貼,光靠老百姓,顯然是不夠的。
當時的讀書人一生飽讀詩書,特別是年輕時非常刻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要考取功名。比如說科舉考試,很多人窮極一生,都在為其奮鬥。能夠入朝為官,靠著朝廷俸祿生活,這是讀書帶來的最直觀好處。而就算再不濟,也能在村子裡的私塾當個教書先生。所以相比普通農民,讀書人的社會地位要高很多。
在清朝乾隆年間,正逢太平盛世,老百姓生活安危,當官的也過得舒服。當時江南有一個書生終於熬出了頭,在科舉考試時成功中得舉人,這意味著他可以進入仕途了。這不他很快就被安排到一個地方當縣令。儘管是個九品小官,但每月能有俸祿可領,終究是脫離了自己原來的階層,社會地位和收入肯定比之前要強很多。
而這縣令剛到地方上任的時候,恰好趕上了新年,城裡一片喜慶,老百姓都在為節日忙碌著。作為縣太爺,他也尋思著做點兒什麼。見鄰裡都在貼對聯,他也想到自己作為讀書人,何不寫一篇對聯呢?於是回到書房大筆一揮,寫下了這麼一副對聯,上聯:一不要錢,二不要命。下聯:三不要官,四不要名。身旁的師爺看了連忙拍手稱快,這縣令自己也甚為得意,遂叫人貼在門口。
縣衙門口貼出新對聯以後,城裡百姓紛紛來看,他們到想瞧瞧這新上任的縣太爺有多大能耐,順便還可以八卦一下,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但是一時間眾人也看不出個究竟,直到一位老農的出現。
幾天後,一位老農幹活剛好好經過縣衙,他看到對聯以後心生一計,於是將其改掉,加了幾個字。也就成了這樣:一不要錢,嫌少;二不要命,嫌老。三不要官,嫌小;四不要名,嫌臭。加了幾個字以後,對聯的意思就全變了,很快衙門裡的人看到了「新」對聯,於是將此事告訴了縣令。
這縣令得知對聯被改,非常生氣,馬上到門口看看,究竟是誰有那麼大膽子。結果一瞧,卻看到一位其貌不揚的老農。而他再看到對聯後,明白了這老農其實是在諷刺他,於是臉都綠了,但又不好當場發作,有苦也說不出。
老農所改的對聯也合情合理,縣令根本沒理由治罪,還得在其身旁不斷賠笑。經過這件事以後,縣令也懂得了什麼叫年輕氣盛,此後便安心當一個父母官,沒想到他還成了一名的好官,清正廉潔,深受老百姓愛戴,而這一切都因為那個老農。關於老農的身份,有人覺得他就是讀過幾天私塾,有的則認為是隱居的高人,大家覺得他到底是何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