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博大精深,從古至今熱愛武術的人比比皆是,在歷史上很多人練習武術一為強身健體,二為看家護院,三為除暴安良、行俠仗義,四為守衛疆土精忠報國,而在當時的社會,希望通過習武走上仕途報效國家的大有人在,封建朝廷為了能廣納武術人才為國家效力,推出了武舉制度。中國歷史上的武舉制度創始於唐代,武舉的興盛是明清兩代,特別是在清代,重視程度大大超過明代。加上國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嚴密,錄取相對公正。因此,民間習武者對武舉考試趨之若鶩。下邊給大家盤點一下晚清武舉制度廢除前的十一位武狀元。
一、1876年光緒二年丙子科武狀元: 宋鴻圖
宋鴻圖,字瑤軒,清道光二十九年出生於農民家庭,祖籍福建侯官。年少時在家務農,有時也進私塾讀點書,但從小志在練武。因身體魁梧,膂力過人,外號「金剛姆」。同治八年跟隨永泰縣的一位武師學習武藝。他勤學苦練,武功大進,揮動180斤重的大刀有如雪飄梨花。同治十二年鄉試,主考官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王凱泰錄取他為亞元(武舉第二名)。光緒二年鴻圖赴京應試,得中武進士,欽賜一甲第一名進士及第(武狀元),授御前侍衛。光緒四年,選任廣東參將,正準備赴任,突聞母親病逝,遂回閩奔喪。在家守制期間,鄉裡痢疾流行,鴻圖亦染病不治身亡。
二、1877年光緒三年丁丑科武狀元:佟在棠
佟在棠,祖籍直隸天津。光緒三年十月初五,光緒帝至太和殿傳臚,恩賜佟在棠為武狀元。該榜榜眼是馬尚德;探花是林培基。一甲佟在棠等三人武進士及第,二甲徐畏三等二十人武進士出身,三甲劉天章等一百一十九人同武進士出身。欽賜佟在棠等142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佟在棠授正三品官,頭等侍衛,累官四川副將。
三、1880年光緒六年庚辰科武狀元:黃培松
黃培松,字賢禮,號菊三,清鹹豐五年出生,祖籍福建南安市洪梅鎮山溪,少時習文,應泉州府試,屢試不中。因身體魁梧,臂力過人,便棄文習武,拜晉江羅溪武舉人黃紀堂為師。光緒二年丙子科武舉,培松獲鄉試第二名,武舉人;光緒六年庚辰科武科會試,獲第一名,武會元;殿試欽點武進士一甲第一名,武狀元及第。相傳黃培松殿試時,使用兵器是大刀,舞弄中突然失手,大刀幾乎著地時,他靈機一動,用腳踢起,繼續飛舞。事後,考試官召問此法,他回答「魁星踢鬥」。考試官認為其武藝有獨創,狀元便為他所得。
四、1883年光緒九年癸未科武狀元: 楊廷弼
楊廷弼,字子良,出生於清鹹豐五年,祖籍蘭陽縣三義寨薛庵村。後因河患,南遷今蘭考縣三義寨鄉梁圪壋村,鄉裡有薛姓老翁,資助其習武,廷弼日夜苦練,勤奮不懈,連中三元。光緒五年中武狀元,年僅二十五歲。光緒七年任陝西神木營參將,後調任西安,繼升甘肅蘭州副總兵,後調任河州協臺。新疆八裡昆總鎮,守衛邊疆有功,封新疆伊犁靠山候。辛亥起義,清帝退位時,廷弼辭職東返,定居開封,民國十一年病卒,享年六十七歲。
五、1886年光緒十二年丙戌科武狀元:宋佔魁
宋佔魁,字捷臣,又字冠傑,號梅村。祖籍山東省昌邑市王珂村。他出身貧寒,幼時全家以賣粉、劈柴為生。他身材魁梧,力大超群,為武術教師夏勝魁所賞識,遂訂下師徒之約。從此,他半日勞作,半日習武,寒暑不易,風雨無阻。幾年後,學成一身堅實的武功。同治十年,他初試武科,考中生員。光緒八年考中武舉。光緒十二年,他借錢赴京應試,獲進士一甲第一名,後被封為御前頭等侍衛,賜名「佔魁」,並為其母壽御賜「慶延雲」匾額。光緒十九年任山西平陽府參府正堂。光緒二十一年改任太原總兵。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入中國,他上奏朝廷,主張武力抵抗,反對妥協投降,更反對慈禧潰逃西安的行為,慈禧太后極為不滿,對他處處刁難。他抑鬱成疾病逝於太原。
六、1889年光緒十五年己丑科武狀元:李夢說
李夢說,祖籍山東陽穀。清光緒十五年己丑科武進士第一人。光緒十五年冬十月初五,光緒帝至太和殿傳臚,恩賜李夢說武狀元,授頭等侍衛。該榜榜眼是徐海波,四川資州人;探花是傅懋凱,山東福山人;均授二等侍衛。一甲李夢說等3人武進士及第,二甲紀堪榮等21人武進士出身,三甲張連皗等116人同武進士出身。欽賜李夢說等140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光緒二十三年,任兩廣督標前營參將、署督標中軍副將,兩廣督署副將;光緒三十二年,署廣東南韶連鎮總兵。
七、1890年光緒十六年庚寅科武狀元:張憲周
張憲周,字道東,祖籍山東曹州鄆城,因張憲周中狀元,其村後人更名狀元張樓,清末武狀元。他出身豪門,天資聰穎,15歲拜武癢生李鳳山為師習武練功。20歲考中武庠生。練就了一身刀馬純熟的武功,所用兩柄大刀,一柄重120斤,一柄重180斤。所用犀牛角弓,需300斤臂力方能拉開,人稱「神童」,弱冠即中秀才。清光緒十六年會試中武進士。是年殿試,張憲周打馬疾馳,身穩如山,在馬上揮舞120斤重的大刀輕鬆自如;舉重時,重360斤的志石,一聲「起!」 張憲周穩穩舉起,後又放180斤大刀於上,繞場一周,他面不改色,全場歡聲雷動。光緒帝遂點張憲周為武狀元。清光緒十七年封為陸部朝參鎮殿將軍。清光緒二十年赴任開州協鎮。他愛民如子,使農有餘粟,商有餘財,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百姓交口稱讚。後遷任崮關、娘子關從一品參將。重農治本,興修水利,使一方五穀豐登,歌舞昇平。庚子之變,八國聯軍進犯北京,京畿失陷,光緒皇帝和西太后倉惶西逃,聯軍聞訊分道追駕,張憲周勤王護駕,行至居庸關,利用山高谷隘,埋兵布陣,襲擊洋人,使光緒皇帝化險為夷。後因不滿清朝腐敗,辭官回鄉,於民國三年鬱郁離世,享年五十二歲。
八、1892年光緒十八年壬辰科武狀元:卞 賡
卞賡,字虞卿,祖籍東海郡,因排行第三,又稱卞三,清光緒十八年壬辰武科狀元。他出生在同治七年江蘇海州中正街的一個垣商家庭。其父卞敦典為人忠厚善良,人稱「大善人」,其母駱氏是一位大家閨秀,正因如此,他們的高貴品德使兒子卞賡在成長過程中,傳承了中華民族之優良美德。卞賡少年時期,就懷有報國之志,年輕時,受康梁變法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勢力不斷滲透到中國各地情況影響,他思想上確立了忠君報國的觀念,致力於習文練武,十五歲考取武弁、十八歲中武舉,並在光緒十八年壬辰武科考試中,經會試、複試、殿試,一舉奪魁,中頭名武狀元,敕封為御前帶刀侍衛官。金榜題名後,卞賡被留在清宮紫城看守神武門數年,後任兩廣秀將,負責鎮守廣州。孫中山發動廣州起義時,卞賡不忍「平亂」未行武事,恐朝廷怪罪,吞金而亡。廣東大都督胡漢民念其對革命之舉的仁義,特作厚葬。
九、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科武狀元:張鴻翥
張鴻翥,字長河,號高騰,祖籍江西饒州鄱陽東湖裡,張鴻翥出身農民,自幼隨父母在農田勞動,練得一副好身體,身材魁偉,臂力過人,又拜師學習武藝,參加鄉試中武舉人,參加會試時,因家庭貧困而無路費,老師贈他白銀一錠,銀元二百塊,以備途中使用。經過騎射、演刀、博虎、拋練共四場比武,鴻翥奪得一甲第一名,由皇帝親點為武狀元,初授頭等侍衛。張鴻翥聯名文武狀元上書支持康有為、梁啓超的變法維新,並在大刀上刻上「忠義」、「報國」四字。後任湖北、安德等地副將。他不僅練武,而且注意文化知識學習,文武兼備,一專多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鴻翥也回到家鄉鄱陽,以種田、捕撈謀生,與百姓一樣,保持了勤勞樸實的作風。民國二十三年病卒於家中,享年63歲。
十、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武狀元: 武國棟
武國棟,男,光緒二十一年武狀元,也是中國倒數第二個武狀元,直隸天津人,其他內容史料記載不詳。
十一、1899年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武狀元:張三甲
張三甲,字鼎臣,號魁軒,又名榮甲,清光緒丙子年十月五日出生,祖籍於開州戶部寨村。他出身一個清貧而又尚武世家。自幼因受父輩薰陶學到不少招數,及長武藝日精,不管是槍、刀、劍、戟,還是弓箭、軟鞭等各有獨至之處,尤以大刀起舞稱著鄉裡,其弟冠甲及武友們雖隨三甲同時苦學練習,但是不及三甲所學精熟。其父見三甲雖十五、十六歲已成彪形大漢,又兼膂力過人,是塊以習武成大器的料,就送他到楊什八郎村拜開州武林高手楊國昌為師,以期三甲報效國家、光宗耀祖。楊師傅精心教練、指點,三甲謹遵師訓,刻苦求學,武藝日臻上乘。百八十斤的練武刀耍起來如盤龍翻舞,套數多變,跑馬射箭又百發百中。後又拜師於清廷藍領侍衛杜回春門下,經這位大內高手點撥,三甲又有新的進步。清光緒二十四年張元甲參加殿試,舞動一百八十斤重的大刀,翻飛於考場上,刀舞風生,寒光奪目,一會兒蛟龍潛水,人刀伏地,如驚濤滾動;一會兒鯤鵬展翅,凌空於半空,似有直上雲霄之勢。光緒帝龍顏大悅,監考官喜出望外,於是三甲一舉奪魁,欽點狀元及第。這是開州有史以來第一名,也是封建社會科舉制度下最後一名武狀元。
公元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清政府以武科「所習原弓、刀、石及馬、步射,皆與兵事無涉,施之今日,亦無所用,」下詔「永遠停止」。武科舉歷唐、宋、金、明、清數朝,至此,壽終正寢。
(註:部分配圖與正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