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科舉制度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制度,它打破了貴族世襲當官的先例,為普通百姓出人頭地創造了機會,因此,縱觀整個歷史,科舉制在歷史上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國家的科舉制是從隋朝開始的,到清朝結束,整個歷史長達1300多年。
那麼你可知道,在這1300多年中,各個王朝一共誕生了多少位狀元嗎?答案是504位,其中唐朝139人,位列第一,五代十五期間有11人,宋朝時期有118人,元朝只有32人,明朝也未能突破百人,只有90人,反而是清朝有114人。
當然,這裡面還有一些數據並沒有寫進去,比如另外,遼、金兩朝也有狀元誕生,遼有18人,金有15人,還有太平天國4個狀元之類。如將這些狀元同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狀元算在一起,那麼中國歷史上一共有552名。
有意思的是,雖然中國歷史上的狀元多達500多人,但是能在歷史上產生一定影響力的狀元沒幾個,也不知道是不是做了官之後,這些狀元們就逐漸淪為了路人了呢?今天和大家講幾個有趣的狀元。
名氣最大的狀元
在中國誕生的眾多狀元中,如果選出一位名氣最大的,那無疑必定是宋朝狀元文天祥,文天祥是中國歷史上極為有名的丞相,實際上他也是一位狀元,他21歲高中,後來一直官至宰相,可以說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人。只是生不逢時,在宋朝滅亡後,他依然組織官民進行反抗。即使被捕後,他斷然決絕元朝給出的高官厚祿,堅貞不屈,一首《過零丁洋》充分表達了他的民族氣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成為千古名曲,流傳至今,而他本人也一直被後世所敬仰。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除了文天祥,清朝的翁同穌也算是狀元中比較有名氣的一位,他26歲中狀元,曾先後任同治和光緒皇帝的老師,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他是力主戊戌變法的。甚至為了變法,他還當眾頂撞過慈谿,因此也有了 「變法狀元」的稱號。後來,中日中法之間先後爆發戰爭,翁同穌也是主戰派,認為對於列強的侵略應該給予回擊,而不是妥協投降,直到後來《馬關條約》籤定,翁同穌氣憤至極,直接當面斥責李鴻章是「中國頭號賣國賊」。
因名字而得狀元
大家都知道,狀元是非常難考的,在每年應試的幾十萬考生中想要拔得頭籌,除了實力,還需要勇氣。那麼狀元有多難考呢?以宋朝為例,宋朝每年約有40萬考生應試,40萬人中出一個狀元,這個狀元可渭難得、狀元中,還有「連中三元」的,那就更難了、所謂「連中三元」,是指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得第一名,據統計,在我們國家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中,只出了17名「連中三元」的狀元。
狀元雖然難考,但幸運之神有時候也會垂青一些人,名如因為起了個好名字,而得到狀元的。在歷史上,先後有兩位狀元是因為名字得到了皇上的喜愛,從而獲得狀元。當然,前提是你得取得非常好的名詞,怎麼說呢?至少要進前10把,否則皇帝連你叫啥都不知道,如何點你做狀元呢。那麼歷史上到底是誰如此幸運,我們來了解下。
第一位來自明朝永樂二十二年,殿試選定孫日恭為狀元,邢寬為榜眼,但張榜時,狀元卻換成了邢寬。是何原因呢?原來負責給皇上抄寫小金榜的官員把孫日恭的「口恭」兩字寫得太靠近了。過去書寫是豎寫,「日恭」兩字寫得靠近;廠,便像個「暴」字。永樂皇帝最忌「暴」字,因他的皇位是從他侄兒那兒用暴力搶來的,為此還打了幾年仗,侄兒也被他逼死了,所以他看到這個像「孫暴」的名字十分反感,對榜眼邢寬的名字卻很喜歡,認為它含有刑政寬和的意思,於是邢寬便因名字而做了欽定的狀元。
另一位因名字而做了狀元的是清朝的劉春霖。本來,殿試時,劉春霖並非排在首位,排在首位的是朱汝珍,但慈禧很討厭「汝珍」這個名字。慈禧害過珍妃,因此最忌「珍」字,又因朱汝珍是廣東人,慈禧最恨的洪秀全,康有為也是廣東人.所以她將來汝珍從第一名上劃掉了。而慈禧認為劉春霖的名字很吉祥, 「春霖」有「霖雨蒼生」之意,當年正值大旱,她硃筆一揮,劉春霖便成了這一科的狀元了。
狀元趣事
宋朝時,有位狀元的頭銜足摔跤得來的宋太祖趙匡胤曾規定殿試第一個交卷的可做狀元。有一年殿試,考生王嗣宗和陳識同時最先完卷,而且試卷都很有水平,一時難以區分高低,取誰為狀元呢?趙234匡胤腦子一轉,說丫句:「你們倆摔一跤我看看,」機敏的王嗣宗沒等陳識反映過來,就一下將他摔倒在地,趙匡胤看了很高興,隨即指定王嗣宗為本科狀元。
唐朝有位叫陸扆的進京應考進士,正趕上唐僖宗因黃巢起義而逃難,陸扆為表現他對朝廷的忠誠,跟隨一起逃亡、後黃巢失敗,唐僖宗回長安,但走到興元,義聞朱玖在長安附近叛亂,隊伍又被困在興元,陸扆眼看自己想借保駕有功撈個進士的希望落空,非常懊喪。
後來,他突生一計。找到當時的宰相韋昭度,建議他開科取仕,說這樣做既可顯示權威仍在,又可穩定人心。韋昭度認為這樣做有利保住朝廷和他本人的地位,於是匆匆從逃難的隊伍和周圍各縣找來一批考生,舉行了我國歷史上罕見的一次科舉考試:考試結束後,由陸扆負責寫榜,陸扆藉機將自己的名字寫在榜首-就這樣,一個逃難路上的狀元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