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這句愛國名言,數百年來,不知振奮了多少中華兒女,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在很多人心目中,文天祥是一個完美英雄。因為他一身正氣、偉大無私、殺身成仁、視死如歸……可是有時候,當我們為英雄貼上這些完美標籤時,便在無形中將英雄與我們的距離拉遠了。殊不知,英雄背後,也有凡人的一面。而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不是因為他們生來高尚,而是因為他們在那些關鍵的歷史瞬間,選擇了逆流而上。
風流才子,奢侈貪玩
文天祥出生於1236年。在他出生前兩年,南宋聯手蒙古滅金,隨後陷入「唇亡齒寒」的境地,與蒙古之間交火不斷。
不過這一切對於生長在江西富庶之家的文天祥似乎影響並不大。他從小接受私塾教育,博覽群書,多才多藝。二十歲那年,文天祥一舉考中進士。在宋理宗親自主持的殿試上,他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洋洋灑灑地揮就一篇萬言書。宋理宗閱後頗為驚喜,欽點他為第一名,即當屆狀元。
不過,由於父親突然病逝,文天祥回家守孝三年。三年之後重回朝堂,他被任命為寧海軍節度判官,這個起點對於「應屆生」而言絕對不算低。當時,面對蒙古軍的大規模來襲,宦官董宋臣提出遷都之策,文武百官皆不敢反對。唯有文天祥憤而上書,「請求斬殺董宋臣,以統一人心」。可是朝廷並未採納。幾次三番,文天祥得不到回應,便主動請求去做祠祿官(閒職)。此後他在仕途上幾經起落,又因得罪權臣,屢屢碰壁,三十七歲就退休了。
儘管是「被退休」,但是文天祥本人對做官這件事也沒有表現得多奮進。史書記載他生性奢華,夜夜笙歌,左擁右抱,紙醉金迷,吃飯時「每食方丈」。而且他還有象棋癮,得空就要找人殺幾盤,經常廢寢忘食,甚至還把象棋玩出了花——夏天時,他會一邊遊泳,一邊以水面為棋盤,憑記憶與棋友下盲棋。
題詠唱和,草率平庸
除了仕途經歷乏善可陳,文天祥早期在文壇上的表現,也比較平庸。從《文天祥全集》卷一、卷二來看,文天祥在早期雖然寫過不少詩,但是多為題詠應酬和寫景之作,鮮有流傳至今的名句。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犀利點評道:「他在這個時期裡的作品可以說全部都草率平庸,為相面、算命、卜卦等人做的詩比例上大得使我們吃驚……大約那些人都要找狀元來替他們做廣告。」
其實也不必苛責,這或許就是他早期生活的真實寫照。在當時,文天祥不僅以才華聞名,而且相貌堂堂,《宋史》不吝用了17個字來形容他的相貌——「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再加上有「狀元」名銜的加持,文天祥絕對是風靡一時的流量明星。
所以,他也自然成了社會各界人士爭相交往攀附的對象。
對此,文天祥本人叫苦不迭,在他寫給老師歐陽巽齋的信中他提到,「來者必數百裡……甚以為苦。先生昔者,於應酬亦苦之,今猶苦此否?嘗蒙見示:每許人作一文,如置一針胸次。今某畏為文詞,亦類此矣。」可見他早期的詩作,很多都是不得不寫的應酬之作,難怪會令後人產生「草率平庸」之感。
宋朝出了118個狀元,真正名垂千古者鳳毛麟角。若不是後來國難之中的忠義之舉和血淚之作,文天祥的名字,可能也會就此淹沒於歷史長河之中了。但是應了那句「國家不幸詩家幸」,南宋朝廷最後的警報,喚醒了文人心中的熱血和擔當。文天祥也從一個醉生夢死的逍遙浪子,搖身變成了那個救亡圖存的鐵血戰士。
一紙詔書,奔赴戰場
1274年7月,南宋朝廷的一紙《哀痛詔》,成了文天祥命運的轉折點。當時,蒙元大軍揮師南下,南宋政權危在旦夕。剛登基的宋恭帝才六歲,謝太后只好代為頒布《哀痛詔》,號召各地豪傑義士出兵勤王。
可令人失望的是,國破家亡之際,南宋官員竟多在等待和觀望。響應號召者寥寥無幾。文天祥接到詔書後,痛哭流淚。緊接著,他散盡家財,遣散歌女,迅速集結了兩萬義軍,準備出兵勤王。朋友勸阻他說:「就憑你這些烏合之眾,對抗蒙元,無異於『驅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回答他說:「我當然知道這是不自量力。但是現在國家危亡,必須有人站出來,衝上去,這樣才能引領更多忠臣義士奮起。」於是,書生文天祥帶領義軍日夜兼程趕赴臨安「勤王」。
1276年,元軍圍困南宋都城臨安。危急之下,文天祥挺身而出,親自奔赴元營談判,結果卻被扣留。僥倖逃脫後,他立即招募人馬,重新舉起抗元大旗,連續轉戰於江西、福建等地,在和元軍的數次交戰中,文天祥的妻妾子女悉數被俘,兒子母親也不幸死去。但無論戰況多惡劣,文天祥從未選擇放棄抵抗。
1278年,文天祥被俘,元將張弘範逼迫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不肯背叛宋廷,於是寫下那首千古絕唱《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首詩寫出了文天祥九死一生的抗戰經歷。惶恐灘與零丁洋,皆是文天祥經歷過的地方。而惶恐與零丁,又切合詩人的心境。可是,即使在如此惶恐與零丁的艱難境況下,文天祥還是喊出了那句時代最強音:「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身正氣,殺身成仁
文天祥被押解至燕京囚禁了三年。在此期間,元朝統治者對他軟硬兼施,威逼利誘,許以高位,文天祥都誓死不降,直到1283年慷慨就義。死前一年,他在獄中寫過一首《正氣歌》,開篇便是「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後面他連用十二個典故,論證了一個道理:「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所謂正氣,都是到了關鍵時刻才會顯示出來。他舉例說,「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而他自己早已身體力行成為這股浩然正氣的弘揚者。
後世不乏有人譴責文天祥早年的奢侈風流,或指責文天祥軍事能力的薄弱。但是平心而論,未免過於苛刻。何求英雄皆是完人?借用電影《無問西東》中為國捐軀的名門之後沈光耀的臺詞來講——「這個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與同情」。
過去,我們總是習慣將英雄神化。但很多時候,與其仰望一個難以企及的符號,不如走進一段有血有肉的人生。然後你會發現,英雄也有迷失,也有軟肋,也有七情六慾,唯一跟普通人不同的是,他們在危難時刻,選擇了擔當。所以,英雄是什麼?戰爭年代流血犧牲的是英雄;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是英雄;平常日子裡勇於擔責的也是英雄。英雄就是普通人擁有一顆偉大的心,只要在被需要的那一刻能站出來,你,就是英雄。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想要了解更多歷史故事記得下期不見不散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