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說來也妙,我們與前人隔絕時空,卻有許多交疊的事物在鬥轉星移間保存,比如一幅手稿,一尊青銅酒杯。當雲胡閱讀一首詩時,心想詩人也曾同我這般遙望那一輪明月,打消心頭的紛亂情緒。月亮,在這千萬年來見證詩人的浪漫和惆悵,是今世與古人至深的連接。今天我們就去詩中探尋一番,詩人對月亮有多鍾愛。
第一,思鄉。李白的《靜夜思》,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到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陰晴圓缺起起伏伏,詩人們隻身行走於山河湖海間,舉頭望明月時思鄉之情填滿心頭。多少遊子如白居易那句「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今人看月,怎能不看到它寄託的濃濃故鄉情。殘月是詩人們的鄉愁,異鄉遊子哪堪離愁別緒的折磨,這般孤獨與憂愁,都付與東流之水與姣姣明月。
且看「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那時王安石辭官後又的皇上重用,在經過瓜州時懷念自己的故鄉金陵,眺望春色正好的江南,明月何時能夠照著詩人回家呢?
範仲淹的「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離鄉之愁湧上心頭,想借酒消愁不料卻有增無減,愁緒更加深重了。正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月下獨酌是將曲曲柔腸化作寸寸相思。
第二,思戀人。張泌的《寄人》寫道「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月亮或許也於心不忍,還會為離人照著庭院落花。不見君子,只能以月為伴,在清冷的月光下閒看庭院落花盼歸人。
納蘭性德站在亡妻的墳前,遺憾中吟唱出「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詩人願意化作月亮,寧願受冰雪之寒冷來為伊人發光發熱。這般願意放棄一切只為換你平安的斷腸之戀,多麼難以承受。最悲不過相愛不相守,離人皆「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相離」,若真能如月亮般無論身在何處,總環繞在身邊該多好。可卻不得不承受戀人不在身邊的相思之苦。「千裡共嬋娟」不如攜手相伴,漫漫長夜輾轉反側,君不在身邊世間事能與何人說?
第三,思友。寇準的「談人生,最難歡聚易別離。念故人,千裡至此共明月。」明月是唯一能夠與君共賞之物,可在這千裡之外,你又是否得知我的思念?杜牧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在心裡對友人發問,不知你在哪裡教人吹簫呢?以表達自己的牽掛。聽說王昌齡要被貶去偏遠的地方,李白在聲聲杜鵑啼中遙寄一曲祝願「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借明月表達對遠方朋友的深切擔憂。
而如今我們對摯友有多少關心?你是否也牽掛他們的安危,也期盼著相聚的那一刻來臨。即便享受著獨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瀟灑,若有一真心知己把酒話桑麻,便是一大樂事。
韋應物的「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詩人聽說友人要來探訪他,可是月亮圓了好機會仍舊不見。這句詩恰與今人吻合,我們常常對朋友說有空了就會相聚,可總是抽不開身,時間漸漸過去,誰還記得當初說要探望朋友呢?
第四,言志。文天祥是歷史上著名的抗元英雄,他的詩字裡行間是堅定的復國之志。「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此句詩人是在告訴友人,即使身先死,也會變成杜鵑為國鞠躬盡瘁。
南唐後主李煜在被俘虜後,飲酒作樂間吟出「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在這明月之夜,盡顯亡國之痛。此詩一出,宋太宗一怒之下將其賜死。李煜的悲慘命運為這首詞增添了濃厚的哀怨色彩。
一輪明月閱盡人間世事,從古至今照耀了無數個或孤單或歡暢的夜晚。無論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灑脫自在,還是「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的鬱悶嘆惋,明月在古人心中像一位知己,知人憂,遣人愁。
不知各位俠士是否也曾月下感嘆世事,思念離人呢?雲胡喜愛月亮,因為它為每一位遊子照亮了黑夜的路,是路途上唯一不離不棄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