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我們都知道宇宙浩瀚無垠,最近又發現了黑洞,這是天文學的又一大進步發現。離咱們地球最近的月球,已經有一些人登上去過了,月球很清冷,溫度非常低。
然而在古代,人們早就有了月亮很冷的意識。
唐代詩人李商隱寫的一首名叫《霜月》的詩,最後兩句寫道: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古人對月這的別稱。說她們「俱耐冷」,就是說在古人意識裡對月亮的印象就像霜雪一樣,是很冷的。
李白的名作也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月光比喻為霜,也正說明在認為月光是清冷的。
許多人納悶兒了,古人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科技,怎麼知道月球寒冷?更值得一提的是,古人還取出了廣寒宮那麼有意境的名字。
據了解,廣寒宮這個名字應該是從唐朝開始叫起來的:
《明皇雜記》記載,唐明皇與申天師中秋夜遊月宮,見榜曰廣寒清虛之府。前集卷一引東方朔《十洲記》:「冬至後,月養魄於廣寒宮。」
在宋朝廣寒宮作為一種意像被廣泛的應用,在宋代不少文人的詩詞裡,都提到廣寒宮這個詞。
比如:廣寒宮裡,散天花、點點空中柳絮——《念奴嬌·廣寒宮裡》碧海沉沉桂殿幽,滿天風露四時秋。寒宮白兔參差老,一種悽涼各自愁。——《廣寒宮》
當然關於這名字的來歷,最初其實和「冷」不是太沾邊。
傳說在遠古時代,嫦娥是大羿的女人,後來寒浞殺掉大羿稱王,嫦娥在大羿死後,便成為了寒浞的女人,而寒浞所統治的國家叫做「寒國」,其宮殿便叫做「寒宮」。而當時寒浞為了取悅嫦娥,給她造的宮殿異常宏大,宏大即廣,這也就是「廣寒宮」的由來。
所以廣寒宮其實並不在月亮上。
當然了,這只是其名稱的來歷,為何會和冷聯繫在一起,主要是因為後世神話傳說的改編。嫦娥奔月與后羿射日的神話故事,實際上也很可能是對這段歷史不斷口口相傳,最後改編而來的結果,廣寒宮自然而然也就被搬到了月亮上。
傳說廣寒宮裡住著嫦娥,玉兔和吳剛,冷冷清清只有他們仨人。吳剛是第一個上去的,因為妻子偷情怒殺姦夫被太陽神關在了月亮上。命令他坎那顆不死樹,直到砍到為止。每砍一刀樹會自動癒合,所以他只能不停的一直坎。
嫦娥是後邊上去的,丈夫后羿是一個射殺過九個太陽幫助老百姓脫困的英雄,受到西王母的青睞,授予他能夠飛升成仙的藥。結果被心懷不軌的家丁所盜,嫦娥發現並奪了那個藥之後,不得已自己吞下。
之後飛升成仙進了廣寒宮,從此之後只有一個玉兔陪伴她左右。
神話故事中,月球中住的人物都有點悽慘,諾大一個廣寒宮裡只有嫦娥、吳剛與玉兔相伴,冷冷清清,寂寂寞寞,因此被人們稱為「廣寒」、「清虛」。
總結來講就是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因為孤獨,便寓意悽涼,在天上孤零零,更覺寒冷無比,又把月亮比作天上的宮壂,故稱廣寒宮。令天下文人墨客不禁浮想聯翩,留下許灼噲人口的詩詞佳作。
當然,撇開神話故事不談,古人對自然界缺乏了解,但以主觀意識為主,以肉眼所見為依據,覺得月亮上很冷。因為月亮晚上出來,而晚上就比白天太陽出來的時候冷,所以月亮肯定是冷的。月亮看起來像銀、像冰,這種肉眼看到的形象很容易引起理所當然的聯想,這也是判定月亮上很冷的依據。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到了夜晚氣溫就下降了,月亮也出來了,所以古人說月亮是冷的。
或者說古人雖然沒登上過月球,但古人懂得一個道理:「高處不勝寒,」他們明白山越高,山頂的溫度就越低,否則也不會寫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樣的詩句。而月亮離我們那麼遙遠,比最高的山峰都要高很多很多,月亮是寒冷的也是情理之中。
此外,這種觀念業來源於古人對陰陽的認知,正如白天黑夜的交替,太陽主陽,月亮主陰,周而復始,陰陽交替,向日為陽,白天陽光四射,氣溫升高;背日為陰,夜晚月光如水,氣溫下降,因此,給古人最直觀的認知就是月亮「冷」。
事實上古人認為月球非常冷其實只猜對了一半,真正的月球是在高溫和低溫之間互相轉化的,月球的自轉周期基本相當於地球上的一個月,因此月球上的一天長達兩個星期左右,這期間月球朝向太陽的一面溫度達到了127℃,背向太陽的一面溫度為-183℃。
而月球夜晚寒冷是因為沒有大氣層的保溫作用,白天從太陽吸收的熱量很快就散失了。而月光清幽主要是因為夜間溫度低,月光由於是月球反射太陽的光,光線比太陽直接照射在地球上的更分散,能量密度更低。
古代勞動人民總是靠著生活經驗和想像來推測自己不知道的東西,這些推測大部分都是錯的,廣寒宮也並不存在,月球上的陰影部分也只是隕石坑連成了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