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八月十五遊月殿,古人對廣寒宮還有哪些想像?

2020-12-01 澎湃新聞

中秋節人們吃月餅賞月,與唐明皇李隆基八月十五夜遊月宮有關。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的記載,李隆基於中秋之夜遊覽月宮,聽聞仙樂,回來便調教梨園弟子,譜成了其終身得意之作《霓裳羽衣曲》。元雜劇作家白樸則更關心唐明皇遊覽月宮時的豔福,其代表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描寫了楊玉環「一朝選在君王側」的過程。劇中,李隆基說起當初之所以看中楊玉環,是因為她的容貌酷似去年八月中秋夢遊月宮時見到的嫦娥。據唐人陳鴻《長恨歌傳》,明皇賜浴華清池,楊玉環芙蓉出水,光彩照人,覲見之日,梨園弟子奏《霓裳羽衣曲》引導玉環上前,明皇聖心大悅。又傳聞楊玉環善舞,曾親自為《霓裳羽衣曲》編舞,並領銜起舞,白居易有詩形容:「冬雪飄颻錦袍暖,春風蕩漾《霓裳》翻。」 四大傳奇之一的《長生殿》安排李、楊在身後重逢,也是在月宮之中。

唐明皇夜遊月宮成就了一段傳奇愛情,那麼,他在夢中遊歷的月宮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嫦娥、蟾蜍與玉兔

月宮的主人是羿的妻子嫦娥。東漢張衡的《靈憲》記錄了嫦娥飛升的前因後果,原來神射手羿為了長生不老,向西王母乞求神藥,卻被妻子嫦娥偷走。嫦娥服下神藥之後,翩翩飛升到了月亮之上,但卻變成了一隻癩蛤蟆。

馬王堆出土的描繪嫦娥奔月故事的T型銘旌。

話說羿這樣的英雄,其妻嫦娥想必也是絕代佳人,為何變成了醜陋的癩蛤蟆?有觀點認為,可能是月球表面多環形坑,古人遠遠望見,覺得天上這輪圓盤凹凸不平,便將其聯想成了一隻蟾蜍。馬王堆出土的T型銘旌左上角描繪著一女子仰首飛升,眼前掛有一彎新月,月上便立著一隻巨大的蟾蜍,描繪的正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仔細看這幅帛畫,會發現蟾蜍的左上角還有一個小夥伴——玉兔!在嫦娥飛升的故事中本沒有玉兔的角色,這玉兔是如何來到月宮的呢?

江蘇睢寧漢代畫像。

原來,玉兔原是西王母身邊持杵搗藥的小能手,在眾多漢代畫像磚和畫像石中,都可以看到西王母身邊的玉兔形象。漢代佛教傳入中原,與之俱來的印度神話中有關於月中兔子的傳說。這舶來的傳說與中原本土傳說相融合,便把崑崙山上的玉兔搬到了月宮。搗藥之聲從此遠離了西王母耳畔,反去伴隨孤寂的嫦娥夜夜難眠了。

月亮有時呈現古銅色,有時又是一輪潔白的皓月,所以古人又把月亮稱為「白玉盤」,而玉兔的視覺形象恰與白玉盤暗通款曲。久而久之,玉兔便與蟾蜍一起被古人們視為月宮中的靈物了。

唐明皇夜遊廣寒宮銅鏡。

在唐明皇夜遊廣寒宮銅鏡上,明皇站在青龍支撐起的橋面,對岸是由兩名素娥仙子扶持的嫦娥,而橋頭就有一隻蟾蜍和一隻玉兔。古歌辭《董逃行》唱道:「採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看來嫦娥也曾想學西王母研製長生不老之藥,所以命令玉兔搗碎藥葉,由蛤蟆搓成藥丸。也許是嫦娥後悔當初不該偷藥,想自己做成神藥送給羿,好讓兩人在月宮再續前緣。只可惜天上一日,人間十年,長生不老的嫦娥哪裡還找得到當年的戀人呢。

李商隱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詩句。其實這廣寒宮中的寂寞,又何止是嫦娥難捱,連她身邊的素娥和玉兔也忍受不了。

1986版《西遊記》中的玉兔精。

月宮裡的素娥和玉兔還曾一起出現在《西遊記》中。《西遊記》寫到天竺國公主被一陣妖風掉了包,假公主架彩樓、拋繡球,當道結親,偏偏砸中了來自東土大唐的高僧唐三藏。原來這假公主正是月宮玉兔精化身,隨身兵器便是那搗藥杵。在與孫行者鬥法的過程中,玉兔精辯解自己的行為是「因為愛花垂世境,故來天竺假嬋娟。與君共樂無他意,欲配唐僧了宿緣」。悟空自然不管,直打得玉兔精奪路而逃。後來嫦娥親自調停才圓了場。原來天竺國真公主是月宮中動了凡心的素娥投胎,而假公主玉兔當年挨過這素娥的打,便下界來報復,順便想與唐僧結一段姻緣。

月宮、桂樹與吳剛

唐人柳宗元的《龍城錄》也記載了唐明皇夜遊廣寒宮的軼事,說開元六年中秋之夜,申天師、鴻都客施展法術偕同李隆基飛入月中。在一片玉光中,有宮殿飄忽不定、寒氣逼人,三人的衣袖都被寒氣浸溼。宮門口上書「廣寒清虛之府」六字,下有兵丁把守,攔住了三人。不得已,申天師只好攜李隆基再次飛升,從空中俯視廣寒宮。只見「玉城崔巍,但聞清香靄鬱,視下若萬裡琉璃之田」,可見廣寒宮佔地面積之大。隨後,李隆基又看見「仙人道士,乘雲駕鶴,往來若遊戲」,「素娥十餘人,皆皓衣乘白鸞往來,舞笑於廣陵大桂樹之下」。也許,中秋之夜廣寒宮中也有宴會,所以仙人道士,素娥宮女才往來不斷。

《廣寒宮圖》。

如此富麗堂皇的廣寒宮殿,修造過程自然也頗費人力。晚唐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了王秀才與月中工匠的對話,工匠說:「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月勢如丸,其影日爍,其凸處也,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予即一數。」以後,人們便以七寶樓臺來形容月宮。晚清著名文人王韜的小說《淞隱漫錄》描繪少年攜仙子遨遊天河,寫道:「言未已,舟子報入廣寒宮河界矣。兩堤俱種桂樹,殆不下十萬株,正當花開,芬芳徹遠近;桂實繽紛,多墮河畔,河水為之亦香。少年即命維舟,俱攜仙子登岸遊玩。廣寒宮闕皆以水晶築成,內外通明,表裡透徹,人行其中,歷歷皆見,無遁形也。西偏崢嶸聳霄漢者,曰七寶樓臺,乃以諸天寶貝所建造者,蓋即嫦娥所居也。」由此,七寶樓臺又成為了嫦娥的寢宮。南宋著名詞人吳文英,作詞纏綿悱惻,辭藻繁富,就被當時人比作是月亮上的七寶樓臺。

提到月亮上的桂樹,其傳說大約始於漢代,在《淮南子》中已有記載。唐明皇夜遊廣寒宮銅鏡和《廣寒宮圖》中都可以看到一顆大桂樹。桂樹之下,還有一個名叫吳剛的人,《酉陽雜俎》記載:「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說這月亮上的桂樹高達五百丈,學仙時犯了錯誤的吳剛被罰在此伐樹,只可惜每次斧頭揚起,樹的創口就已經恢復原樣了。李賀有詩:「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看來這吳剛倚樹無眠,也知道終究看不到伐倒桂樹的那一天了。有人曾把吳剛與西方神話中的西西弗斯相比較,兩人都在承受一場永無止境的懲罰,都象徵著人類從古至今都永無止境的贖罪之旅。其實,無眠的不是吳剛,寂寞的不是嫦娥,而是寫下詩句的詩人,以及無數為情所困的痴兒怨女。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北宋橫空出世的天才蘇東坡曾在中秋之夜寫下了著名的《水調歌頭》,他說月亮「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月亮從屋頂上繞過,故意落到綺窗之前,照映出那無眠之人的寂寞。他問,月亮啊,你為什麼總是在人們分別的時候才圓呢?網上的段子把今天人們出外打拼而見不到父母的鍋甩到簡體字身上,偏要說「親(親)不見」導致了這樣的社會現象。段子手哪裡知道,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了實現理想而離鄉背井,又有多少相思相愛之人不得不忍受離別之苦。

黃永玉《春江花月夜》。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的《春江花月夜》,在描寫離人之苦時也借月亮抒情:「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駕著扁舟遠去的才子,與留在樓臺上的佳人,分隔兩地,卻被同一片月光照耀。相思之苦難熬,佳人只盼化作月光,去映照在才子的身上。

親人、有情人之間的離別之苦,就如同西西弗斯推不到山巔的巨石,吳剛永遠伐不倒的桂樹一樣,困擾著一代又一代人。因此,在中秋之夜,人們仰首那一輪映照分離之人的月光,想起唐明皇與楊貴妃天人兩隔仍要彼此尋找的故事,想起嫦娥與羿分離之後長久的悔恨,才更懂得珍惜眼前人,珍惜此下的團圓。《紅樓夢》第七十五回寫中秋之夜,榮國府內拜月景象,「嘉蔭堂前月臺上,焚著鬥香,秉著風燭,陳獻著瓜餅及各色果品。……地下鋪著拜毯錦褥。賈母盥手上香拜畢,於是大家皆拜過。」拜月祈求的是一家人團圓美滿,莫要分離,所以連德高望重的賈母都要親自祭拜。

再說回蘇軾,當年蜀中奇士蘇洵,帶著兩位公子蘇軾、蘇轍進京趕考,不曾想兩兄弟齊齊中第。在考試之前,兩兄弟曾在風雨之夜許下願望,希望能早日退休,攜手隱居。結果,兩兄弟中第以後便各分東西,從此聚少離多,有時甚至幾年見不上一回。丙辰中秋,蘇軾在密州寫下這首詞作,懷念蘇轍,感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看似信手拈來的詞句,卻不小心唱出了古今多少人心底的遺憾。只願從今往後,人們在中秋之夜,都能與親人團聚,與有情人共賞一輪圓月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月球:廣寒宮那麼冷,為什麼古人會知道?
    許多人納悶兒了,古人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科技,怎麼知道月球寒冷,還取出了廣寒宮那麼有意境的名字,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明皇雜記》記載,唐明皇與申天師中秋夜遊月宮,見榜曰廣寒清虛之府。前集卷一引東方朔《十洲記》:「冬至後,月養魄於廣寒宮。」
  • 月球:廣寒宮那麼冷,為什麼古人會知道?
    許多人納悶兒了,古人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科技,怎麼知道月球寒冷,還取出了廣寒宮那麼有意境的名字,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明皇雜記》記載,唐明皇與申天師中秋夜遊月宮,見榜曰廣寒清虛之府。前集卷一引東方朔《十洲記》:「冬至後,月養魄於廣寒宮。」
  • 廣寒宮
    中秋節最鮮明的主題無疑是月亮,在前人的奇想中,月亮上面有座宮殿,叫做廣寒宮,裡面住著嫦娥。  這奇想眾所周知關聯唐明皇,唐人說他到月亮上去過,看見了。如柳宗元《龍城錄》言之鑿鑿地說,開元六年(718)八月十五,明皇與申天師及道士賞月之時,「因天師作術,三人同在雲上遊月中,過一大門,在月光中飛浮,宮殿往來無定,寒氣逼人,露濡衣袖皆溼。
  • 古人把月球叫做廣寒宮,為什麼古人知道月球很冷?
    在中國古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知裡,高高在上的月球,常引來無數神往與猜想。特別是月球上那傳說中清冷無比的廣寒宮,更在一代代古人的想像世界裡日益「豐富」起來。宋金年間時,金國統治者就在今天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上,模仿傳說中的廣寒宮模樣,修起了著名的「廣寒殿」(明朝萬曆年間坍塌)。而北京後英房元大都遺址出土的「元代廣寒宮圖漆器殘片」上,更讓我們看到了古人想像中的「廣寒宮」世界。
  • 中秋節農曆是幾月幾號哪一天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怎麼來的
    中秋節農曆是幾月幾號  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的農曆時間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怎麼來的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學界一般認為是起源於上古時期先民的月亮崇拜。
  • 童年的你,有沒有這樣的問號,中秋節為什麼在八月十五?
    農曆八月正是豐收的季節,在唐宋之前,古人會在秋節時進行酬神農、慶豐收、祭月神、祭土地、敬神明等活動,而這裡的「秋節」是指秋分,還不是八月十五這一天。 唐人韓鄂《歲華紀麗》卷三「 八月」條記載,秋分日,帝王要祀月於西郊,稱為「 仲商秋節」,這一天對庶人中的老人要授几杖,以示養老、敬老之意。秋分祀月即是祭月,也就是拜月。
  • 老師不會告訴你,傳說中的嫦娥居住的廣寒宮,其實不在月亮上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古人對月這的別稱。說她們「俱耐冷」,就是說在古人意識裡對月亮的印象就像霜雪一樣,是很冷的。李白的名作也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月光比喻為霜,也正說明在認為月光是清冷的。
  • 中秋神話裡的月桂、廣寒宮、不死藥、嫦娥,與古人永生觀念有關?
    而與這現實的煙火氣互為表裡的,還有與月亮相關的浪漫傳說和歷代文人騷客們的詩意情懷。除了歷史典籍外,古代的書畫作品同樣為我們留下了關於中秋文化的諸多信息。原始的宗教多以自然山川風物為崇拜對象,而尤以日月這兩大天體與人們的生活最為息息相關,在古人看來,二者的運行奠定了世間萬物基本的秩序,《禮記·祭義》中即記載「日出於東,月出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日月被賦予了東與西、陽與陰這兩組對立的觀念範疇,反映了古代最樸素的宇宙觀。除此以外,日月還承擔了男女不同的性別角色,「日月為配偶神,而月為女」。
  •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寓意是什麼呢?還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正因為十五、十六晚上的月亮又亮又圓,人們對八月中秋節晚上的月亮又增加了更多的期許,所以覺得八月十五、十六晚上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圓最亮的。充滿智慧的中華兒女,在賦予「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這句話的美好願景的同時,民間還形成了一個謎語,而這個謎底還有很深刻的寓意,可謂形神俱妙。謎底就是"正大光明"。在古代的衙門的大堂之上常可見此成語,代表公正無私、胸懷坦白的樣子。
  • 古人早已識破月球的秘密,傳說中的「廣寒宮」早已被科學家證實
    其實在古時候人類就對月球抱著很大的好奇心,畢竟月球是我們地球的唯一一個天然衛星,總是在黑暗空虛的太空中陪伴著地球,其實從一些古詩句中大家就會發現古人對月球的研究可是真不少,比如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以及杜甫的月湧大江流以及王維的明月松 間照,不僅如此,而且還有很多。
  • 古人早已識破月球的秘密,傳說中的「廣寒宮」早已被科學家證實
    其實,從一些古詩中我們可以發現,古人對月亮做了很多研究,比如月亮什麼時候來,向天空要酒,杜甫的《嶽陽河》和王維的明月照松林,不僅如此,還有很多。 文化典籍中有天文知識,記載了古人對月亮的猜想。隨著科學家對史料的研究,我們驚奇地發現,月球的秘密早已為古人所知,卻無人敢相信。現在科學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即在中國神話中,月亮被稱為廣寒宮。
  • 日本農曆的八月十五也有他們的「中秋節」
    日本農曆的八月十五也有他們的「中秋節」 來源:環京津網時間:2019-09-17 14:28:41 其實不只在中國,日本在農曆的八月十五也有他們的「中秋節」,只是名稱和習俗和我們有所區別。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日本的「中秋節」到底有什麼特點吧!農曆八月十五日在日本稱為「十五夜」,並且日本民眾也有賞月的習俗,叫做「月見」。不過,誰也不能保證八月十五那一天晴空萬裡,若是不趕巧,遇上了下雨或者多雲的天氣,「月不見」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 古人稱月宮為「廣寒宮」,那時無人登月球,怎麼知道月球上很寒冷?
    但是,這些詩詞大多營造出一種悽冷孤寂的月球景象,古人更是將月亮上假想出來的月宮叫做廣寒宮。 那麼問題來了,月宮為什麼叫做廣寒宮?難道真的是月亮上太冷太寒的緣故嗎?
  • 古人對孩子出生時的忌諱,這些講究你知道嗎?
    所以古人說,這個時間出生的男孩子不僅一生命運坎坷,還缺少陽剛之氣。所以很多古代的人們,非常忌諱男孩兒在子夜出生。其實,這更沒有科學道理,只不過是古人把陰陽五行理論,生搬硬套而已。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俗話說:「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
  • 古人早已識破月球秘密,無奈沒人相信,如今終於證實是真的
    然而,在這裡我講的可能顛覆你的認知:月球的秘密其實古人早已堪破,只是當時沒人相信罷了。在中國古代,關於月亮,有一個流傳廣泛的傳說,在神話傳說中,月亮被稱為「廣寒宮」,嫦娥就住在廣寒宮中,月亮上還有桂花樹
  • 農曆八月十五滿姝皎節中秋祭祀通告
    而正巧太陰與女性屬性相合,月亮在天道無極無極自然的廣袤蒼穹宇宙中,圍繞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球寰宇不斷運轉,有著平穩安固的盈缺反覆周期,被古人認為這是一種死而復生的功能。這也正與術家道家所說的意象相為對應,象徵代表了這種生生不息的生殖崇拜。
  • 八月十五中秋夜,人間丹桂飄香,月中桂樹更令人神往
    唐宋之時,中秋節除賞月之外,還有賞桂也就是觀賞桂花的習俗。這一習俗還要從中國人最初對月亮的認識說起。中秋之夜,當那一輪皎潔的月亮冉冉升起,晶瑩奪目。古人們仰望深幽蒼穹的一輪玉盤,便引起人們各種不同的憧憬、遐思和聯想。
  • 原來古人早已「識破」月球的秘密,可卻沒人相信,如今被證實!
    古人舉頭望月,對於明月的想像也層出不窮。隨著時代變換,現在的科學技術以及設備早已能登到月球之上,一睹它的真容。也是因為這樣,人們才發現,以前不被世人所相信某些關於月球的傳說或者秘密,竟然也是有據可依的。
  • 十五的月亮·中秋特輯|這些傳統習俗,你知道嗎?
    后羿回家後心痛不止,於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擺下宴席對著月亮與嫦娥團聚。農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後來慢慢就演變成為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