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月球叫做廣寒宮,為什麼古人知道月球很冷?

2020-10-30 勤思踐

在中國古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知裡,高高在上的月球,常引來無數神往與猜想。特別是月球上那傳說中清冷無比的廣寒宮,更在一代代古人的想像世界裡日益「豐富」起來。
宋金年間時,金國統治者就在今天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上,模仿傳說中的廣寒宮模樣,修起了著名的「廣寒殿」(明朝萬曆年間坍塌)。而北京後英房元大都遺址出土的「元代廣寒宮圖漆器殘片」上,更讓我們看到了古人想像中的「廣寒宮」世界。精美的圖案上,那雲氣環繞的三間樓閣,清冷幽深的意境,幾百年裡「冷」到深入人心。
那麼問題來了,雖然以現代科學家的測算,月球的地表最低溫度常在零下180度左右。可在科技條件落後的古代,古人為何也能感知到月球的「冷」,甚至能憑空想像出一座「廣寒宮」來?這事兒,就得先問天馬行空的中國古代神話——在琳琅滿目的古代神話傳說裡,月球上的一切,都被中國古人「解釋得明明白白」。
比如為什麼古人會覺得月球很「冷」?可以看看中國古代神話裡,月球的「來歷」。以《淮南子》記載,月亮就是「積陰之寒氣,久者為水,水氣之精為月」。如此來歷,著實夠「冷」。
同樣是中國古代的神話裡,不但解釋了月球為什麼「冷」,更給月球的運轉設立了一整套規則:《山海經》裡認為,「石夷」就是掌管月球運轉的神。《楚辭》更告訴我們,每天的月升月落其實都要「乘車」,為月球駕車的神仙叫做「望舒」。至於「冷到家」的廣寒宮裡是啥樣?以《靈憲》《五經通義》等典籍的描述,不止有美麗嫦娥與砍樹的吳剛,還有「玉兔」「蟾蜍」等小動物。甚至民國大詩人聞一多也來湊熱鬧,為了廣寒宮裡到底「有兔子」還是「有蟾蜍」,寫了一堆「研究成果」。
這一類的神話傳說,當然不止停留在典籍裡的文字裡,相反也在不同的時代,演變出了各種形態:長沙馬王堆的漢代帛畫裡,就有了月下的玉兔和蟾蜍,山東滕州西漢晚期石側板上,更有「兔子搗藥」的畫像。明清年間的「犀牛望月銅鏡架」,更把「廣寒宮」搬到了女子的梳妝檯上。還有作為青花瓷精品的「青花嫦娥玉兔圖八角盤」,更讓「廣寒宮」裡的玉兔嫦娥們,來了一場「闔家歡樂」的展示。
可以說,對於月球上「廣寒宮」的暢想,貫穿了中國古代從典籍到日用品的方方面面。甚至許多熟悉神話故事裡,那些「玉兔嫦娥」們的愛恨情仇,也都是這樣演變而來。而且千萬別以為,這一類神話都只是憑空的想像,相反更有許多科學的假想。比如唐代段成式的小說集《酉陽雜俎》裡,就有對月球的「神判斷」。
書中兩個遊歷嵩山的讀書人,誤打誤撞碰到了一個白衣的「月球人」,然後得知了關於月亮的大秘密:月亮根本不是個圓盤,相反是個球體,它是由「七寶合成」,上面不但凹凸不平,而且它自己並不發光,相反要「日爍其凸處也」,也就是反射太陽的光。唐朝年間,這偌大月球,更要「八萬兩千戶修之」……
雖說小說裡「八萬兩千戶月球人修月球」的事兒,自然是不可考。但簡單一段描述裡,那「月球由七種物質構成」「表面凹凸不平」「靠太陽發光」等「劇情」,對比現代科研成果,卻是高度吻合——連月球的這些「秘密」,中國古人都早早拿來編小說了,知道月球「冷」?這也真不算個事兒。
因為,這一類的描述,不止來自中國古人探索世界的渴望,更來自古代的科學家們,一代代孜孜不倦的研究與假想。在中國歷代的天文研究裡,月球也從來是「重頭」。比如代表宋代天文成就的天文儀器「渾儀」上,就分了內中外三層,其中層上標註了「黃白赤」三個顏色的圓環,其中「白道環」正是代表月亮的位置。
而對於月食的記錄,古代中國也早早走在了世界的前面。早在西漢末年時,學者劉向就點出了「日食之,月往蔽之」的科學規律。「月球反射陽光」的真相,何止被《酉陽雜俎》寫進了小說,早在《靈憲》等科學典籍裡,就有了深入淺出的闡述。日食月食同時發生的「日月交食」現象,不止在中國古代有詳細記錄,更在《史記》《三經歷》裡有明確的「交食周期」。比如《史記》裡,就把「交食周期」定位113個月。放在同時代的世界上,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這樣的成就,不止是天文學層面的突破,甚至放在古代生活裡,也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古人對月球的研究,不止為了滿足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更為了眼前的生產生活。其中很重要一條,就是對潮汐的測算。中國沿海一萬八千公裡的海岸線上,咆哮的潮汐不止是壯麗的景觀,對於科技有限的古代社會來說,這更是航行與生產的巨大威脅。但早在東漢年間,學者王充就道出了潮汐的規律:濤之起也,
隨月興衰。
研究潮汐?就要「看月亮」。
所以,也正是從漢代起,在經歷了一代代艱苦的測算,以及一波又一波慘烈的潮汐災難後。皎潔的明月,終於成了中國古人洞悉潮汐奧秘的突破口——唐朝大曆年間,學者竇叔蒙首做《海濤志》,以「月與海相推,海與月相期」的先進理念,成功以月球的變化來推算潮汐時刻,是為「竇氏潮汐表」。發展到北宋年間,科學家燕肅更進一步,不但發明了新型水鍾蓮花漏,更寫出了推算潮汐的《海潮論》,以英國人李約瑟的驚嘆說:「怎麼會精密到如此,我們是不清楚的。」
而從唐代到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對於潮汐的認知,也是一代代不斷深化。一批批科學家們不但能夠測算潮汐的規律,更記載下了潮汐的生態景觀。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東部沿海「海堤」「海塘」建設的紅紅火火,浙江餘姚等地的明清時代大海塘,至今仍然堅固無比。掌握了潮汐規律的中國船隊,也一次次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揚帆遠航。無論對於古代中國科學,還是古代中國經濟文明的發展,這都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而這一系列的變革,都是從「研究月亮」開始,那一代代仰望月球的古代中國人,帶來的不止是豐富多彩的野史故事,更有一次次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偉大變革。皎潔的月光下,那充滿神秘色彩的廣寒宮,見證的不止是古人豐富的想像力,更有薪火相傳的,偉大的求索精神。

相關焦點

  • 月球:廣寒宮那麼冷,為什麼古人會知道?
    因此,沒有了磁場的偏轉太陽風,月球的大氣就會被太陽風加速到逃逸速度,逸散到太空之中。這導致了月球幾乎沒有大氣層。月球由於沒有大氣層,也沒有液態水,所以熱量不能存儲到月面上,這樣一來導致月球白天溫度可高達120多攝氏度,夜晚可低至零下180多攝氏度。月球處於冷熱的極端,所謂的廣寒宮在白天溫度可比沸水還熱呢。
  • 月球:廣寒宮那麼冷,為什麼古人會知道?
    許多人納悶兒了,古人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科技,怎麼知道月球寒冷,還取出了廣寒宮那麼有意境的名字,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寒國」,其宮殿便叫做「寒宮」。再就是古人認為月球的「廣寒宮」寒冷,只是根據平時生活經驗的猜想而已。古人知道「高處不勝寒」和夜晚寒冷的現象。
  • 古人稱月宮為「廣寒宮」,那時無人登月球,怎麼知道月球上很寒冷?
    月球是我們很熟悉的天體,每到晚上,它都會給我們漆黑的夜色帶來一絲光明。在中國古代,關於月球的傳說和詩歌更是數不勝數。但是,這些詩詞大多營造出一種悽冷孤寂的月球景象,古人更是將月亮上假想出來的月宮叫做廣寒宮。
  • 為什麼古人知道月球很冷?古人對於月球的運用走在世界前列
    自從月亮被發現只是地球的衛星後,人們對於月亮也就不那麼好奇了,因為大家知道月亮上是什麼模樣,也知道月亮上冷的可怕。可是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人們是怎麼知道月亮很冷?什麼還能想像出廣寒宮。這樣就能解釋古人為什麼認為月亮是冷的吧。
  • 古人把月球稱為廣寒宮,他們沒有去過月球,為何知道上面很冷
    月球最低溫度達到了-180℃,顯然是一個極低的溫度。說起來,古人對宇宙的認識是極為有限的。他們甚至都不知道地球是圓的,更不知道月球繞地球旋轉,而地球繞太陽旋轉的道理。而是認為,天上的所有日月星辰,都是繞地球轉的。準確地說,它們也不是認為日月星辰繞地球轉,而是認為日月星辰都住在地面的上方。地面的上方有三十三重天,這三十三重天分別住著不同的星辰。
  • 古人早已識破月球的秘密,傳說中的「廣寒宮」早已被科學家證實
    ,讓我們也認識到了月球的背面的未知世界,在嫦娥四號探測器還沒有升空的時候,人類總是抱以幻想,月球背面會不會有外星人存在,月球背面環境將會一一揭露開來。其實從一些古詩句中大家就會發現古人對月球的研究可是真不少,比如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以及杜甫的月湧大江流以及王維的明月松 間照,不僅如此,而且還有很多。
  • 古人早已識破月球的秘密,傳說中的「廣寒宮」早已被科學家證實
    隨著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成功著陸,我們也在月球背面認識了未知世界。
  • 古人對於月球的描述,現代科學已經一一證實,這是怎麼回事?
    古人對於月球的描述,現代科學都已經一一得到了證實,這讓科學家感到非常迷惑。為什麼古人對於月球的秘密了解的那麼多?要知道在古代可沒有現代先進的觀測設備,更沒有辦法登上月球。這背後的謎團讓我們感到困惑。那麼古人對於月球有哪些描述呢?下面我們就簡單進行一些介紹。
  • 老師不會告訴你,傳說中的嫦娥居住的廣寒宮,其實不在月亮上
    現在的我們都知道宇宙浩瀚無垠,最近又發現了黑洞,這是天文學的又一大進步發現。離咱們地球最近的月球,已經有一些人登上去過了,月球很清冷,溫度非常低。然而在古代,人們早就有了月亮很冷的意識。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古人對月這的別稱。說她們「俱耐冷」,就是說在古人意識裡對月亮的印象就像霜雪一樣,是很冷的。李白的名作也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月光比喻為霜,也正說明在認為月光是清冷的。
  • 古人對於月球的描繪,現代科學已經一一證明,這是怎麼回事?
    月球作為地球的伴侶,和地球誕生的時間一樣久遠,月球作為地球唯一的衛星,時時刻刻守衛著地球,因為有了月球的存在,地球的自然環境變得非常適合生命的誕生,讓地球有了生機勃勃的生命。其實不是的,通過人類歷史就可以發現,人類對月球的了解遠比我們認為的多,比如在世界各地都有關於月球的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經過現代科學的驗證,逐個都得到了證實。
  • 原來古人早已發現了月球的秘密,可惜沒人相信,現在卻被證實了
    在此基礎下,人類很快就開展了太空探索,甚至包括了地外星球探索,這裡主要指的是月球,畢竟人類已經登陸過月球了。隨著登陸月球的成功,人類對月球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原來古人早已發現了月球的秘密,可惜沒人相信,現在卻被證實了。
  • 古人早已識破月球秘密,無奈沒人相信,如今終於證實是真的
    隨著人類登月的成功,月球上的一些秘密終於浮出水面。然而,在這裡我講的可能顛覆你的認知:月球的秘密其實古人早已堪破,只是當時沒人相信罷了。在中國古代,關於月亮,有一個流傳廣泛的傳說,在神話傳說中,月亮被稱為「廣寒宮」,嫦娥就住在廣寒宮中,月亮上還有桂花樹
  • 原來古人早已「識破」月球的秘密,可卻沒人相信,如今被證實!
    古人舉頭望月,對於明月的想像也層出不窮。隨著時代變換,現在的科學技術以及設備早已能登到月球之上,一睹它的真容。也是因為這樣,人們才發現,以前不被世人所相信某些關於月球的傳說或者秘密,竟然也是有據可依的。
  • 古人為何能看到月球上的「桂花樹」,而我們則要用儀器?
    古人為何能看到月球上的「桂花樹」,而我們則要用儀器?地球唯一的衛星月球,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很多故事和神話,我國流傳的對月球的故事中,一直都有吳剛伐桂的說法,很多古籍上記載,月球上遊廣寒宮和嫦娥以及玉兔,也有吳剛和桂花樹,神話的來源和說法都是有依據在裡面,在古代的月亮出來的時候,古人甚至可以用肉眼看見月球上的事物,纖毫畢現,就像是一棵樹,而樹下有人在的形狀,才會安排上吳剛伐桂的故事,因為肉眼看起來比較神似,而現今先要看清楚月球
  • 古人早已識破月球秘密,無奈沒人相信,如今終於證實是真的
    隨著人類登月的成功,月球上的一些秘密終於浮出水面。然而,在這裡我講的可能顛覆你的認知:月球的秘密其實古人早已堪破,只是當時沒人相信罷了。在中國古代,關於月亮,有一個流傳廣泛的傳說,在神話傳說中,月亮被稱為「廣寒宮」,嫦娥就住在廣寒宮中,月亮上還有桂花樹。
  • 現代人用望遠鏡才能看清月亮,為什麼古人用肉眼就能看清月球表面?
    古時候關於月亮,就已經有了很多的傳說,還有很多詩人寫了很多關於月亮的詩句;另外專家在一些古籍上面也發現,其實早在古代,古人們就已經知道月球表面有一些坑坑窪窪的,而現代人呢,我們要想看清楚月球表面,必須要藉助於天文望遠鏡才可以,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古人用肉眼就能看到呢?
  • 古人早已識破月球的秘密,無奈沒人肯信,如今終被科學家證實
    月球雖然是太陽系內第五大衛星,但它的質量只有地球的八十分之一,而直徑還不到地球的四分之一,並且,由於月球已經被地球潮汐鎖定,因此,月球永遠有一面是背對著地球的。自上個世紀,人類成功研發出探測器以及衛星等航天工具以後,人類才開展了對月球的探索之旅,但令人意外的是,根據古籍記載,其實早在古代時期,古人就已經參透了月球的秘密了,只是一直被人們當做了神話故事而已。
  • 唐明皇八月十五遊月殿,古人對廣寒宮還有哪些想像?
    有觀點認為,可能是月球表面多環形坑,古人遠遠望見,覺得天上這輪圓盤凹凸不平,便將其聯想成了一隻蟾蜍。馬王堆出土的T型銘旌左上角描繪著一女子仰首飛升,眼前掛有一彎新月,月上便立著一隻巨大的蟾蜍,描繪的正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仔細看這幅帛畫,會發現蟾蜍的左上角還有一個小夥伴——玉兔!在嫦娥飛升的故事中本沒有玉兔的角色,這玉兔是如何來到月宮的呢?
  • 研究發現月球曾存在磁場!科學家:因為古人看到的月亮比現在大!
    月亮在人類的歷史中總是佔據著重要地位的,在那個還沒有電燈網絡的年代,古人更喜歡坐在月下小飲幾杯,對著月亮抒發情感,但是你知道嗎?其實古人看到的月亮比我們現在看到的要大,而這件事的起因是從阿波羅號回來的巖石樣本中發現的。當阿波羅太空人帶回月球巖石樣本時,科學家驚訝地發現其中一些居然是有磁性的。而這些便證明了月球曾經跟地球一樣具有磁場,我們知道,星球的磁場是由於導電材料(例如液態鐵)的流體運動引起的。
  • 古人早已點破月球的秘密,卻被人類當神話,科學家的證實讓人驚訝
    非常榮幸大家能夠閱讀我的文章,希望您閱讀愉快,您的閱讀能讓小編創作更有動力月球一直是人類除了地球之外最為「親近」的星球了,這樣一顆十分跟隨了地球上億年的星球成為了人類探索宇宙的第一步。中國的嫦娥4號探測器已經成功著陸了月球背面,即將展開探測月球背面的神秘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