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知裡,高高在上的月球,常引來無數神往與猜想。特別是月球上那傳說中清冷無比的廣寒宮,更在一代代古人的想像世界裡日益「豐富」起來。
宋金年間時,金國統治者就在今天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上,模仿傳說中的廣寒宮模樣,修起了著名的「廣寒殿」(明朝萬曆年間坍塌)。而北京後英房元大都遺址出土的「元代廣寒宮圖漆器殘片」上,更讓我們看到了古人想像中的「廣寒宮」世界。精美的圖案上,那雲氣環繞的三間樓閣,清冷幽深的意境,幾百年裡「冷」到深入人心。
那麼問題來了,雖然以現代科學家的測算,月球的地表最低溫度常在零下180度左右。可在科技條件落後的古代,古人為何也能感知到月球的「冷」,甚至能憑空想像出一座「廣寒宮」來?這事兒,就得先問天馬行空的中國古代神話——在琳琅滿目的古代神話傳說裡,月球上的一切,都被中國古人「解釋得明明白白」。
比如為什麼古人會覺得月球很「冷」?可以看看中國古代神話裡,月球的「來歷」。以《淮南子》記載,月亮就是「積陰之寒氣,久者為水,水氣之精為月」。如此來歷,著實夠「冷」。
同樣是中國古代的神話裡,不但解釋了月球為什麼「冷」,更給月球的運轉設立了一整套規則:《山海經》裡認為,「石夷」就是掌管月球運轉的神。《楚辭》更告訴我們,每天的月升月落其實都要「乘車」,為月球駕車的神仙叫做「望舒」。至於「冷到家」的廣寒宮裡是啥樣?以《靈憲》《五經通義》等典籍的描述,不止有美麗嫦娥與砍樹的吳剛,還有「玉兔」「蟾蜍」等小動物。甚至民國大詩人聞一多也來湊熱鬧,為了廣寒宮裡到底「有兔子」還是「有蟾蜍」,寫了一堆「研究成果」。
這一類的神話傳說,當然不止停留在典籍裡的文字裡,相反也在不同的時代,演變出了各種形態:長沙馬王堆的漢代帛畫裡,就有了月下的玉兔和蟾蜍,山東滕州西漢晚期石側板上,更有「兔子搗藥」的畫像。明清年間的「犀牛望月銅鏡架」,更把「廣寒宮」搬到了女子的梳妝檯上。還有作為青花瓷精品的「青花嫦娥玉兔圖八角盤」,更讓「廣寒宮」裡的玉兔嫦娥們,來了一場「闔家歡樂」的展示。
可以說,對於月球上「廣寒宮」的暢想,貫穿了中國古代從典籍到日用品的方方面面。甚至許多熟悉神話故事裡,那些「玉兔嫦娥」們的愛恨情仇,也都是這樣演變而來。而且千萬別以為,這一類神話都只是憑空的想像,相反更有許多科學的假想。比如唐代段成式的小說集《酉陽雜俎》裡,就有對月球的「神判斷」。
書中兩個遊歷嵩山的讀書人,誤打誤撞碰到了一個白衣的「月球人」,然後得知了關於月亮的大秘密:月亮根本不是個圓盤,相反是個球體,它是由「七寶合成」,上面不但凹凸不平,而且它自己並不發光,相反要「日爍其凸處也」,也就是反射太陽的光。唐朝年間,這偌大月球,更要「八萬兩千戶修之」……
雖說小說裡「八萬兩千戶月球人修月球」的事兒,自然是不可考。但簡單一段描述裡,那「月球由七種物質構成」「表面凹凸不平」「靠太陽發光」等「劇情」,對比現代科研成果,卻是高度吻合——連月球的這些「秘密」,中國古人都早早拿來編小說了,知道月球「冷」?這也真不算個事兒。
因為,這一類的描述,不止來自中國古人探索世界的渴望,更來自古代的科學家們,一代代孜孜不倦的研究與假想。在中國歷代的天文研究裡,月球也從來是「重頭」。比如代表宋代天文成就的天文儀器「渾儀」上,就分了內中外三層,其中層上標註了「黃白赤」三個顏色的圓環,其中「白道環」正是代表月亮的位置。
而對於月食的記錄,古代中國也早早走在了世界的前面。早在西漢末年時,學者劉向就點出了「日食之,月往蔽之」的科學規律。「月球反射陽光」的真相,何止被《酉陽雜俎》寫進了小說,早在《靈憲》等科學典籍裡,就有了深入淺出的闡述。日食月食同時發生的「日月交食」現象,不止在中國古代有詳細記錄,更在《史記》《三經歷》裡有明確的「交食周期」。比如《史記》裡,就把「交食周期」定位113個月。放在同時代的世界上,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這樣的成就,不止是天文學層面的突破,甚至放在古代生活裡,也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古人對月球的研究,不止為了滿足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更為了眼前的生產生活。其中很重要一條,就是對潮汐的測算。中國沿海一萬八千公裡的海岸線上,咆哮的潮汐不止是壯麗的景觀,對於科技有限的古代社會來說,這更是航行與生產的巨大威脅。但早在東漢年間,學者王充就道出了潮汐的規律:濤之起也,隨月興衰。
研究潮汐?就要「看月亮」。
所以,也正是從漢代起,在經歷了一代代艱苦的測算,以及一波又一波慘烈的潮汐災難後。皎潔的明月,終於成了中國古人洞悉潮汐奧秘的突破口——唐朝大曆年間,學者竇叔蒙首做《海濤志》,以「月與海相推,海與月相期」的先進理念,成功以月球的變化來推算潮汐時刻,是為「竇氏潮汐表」。發展到北宋年間,科學家燕肅更進一步,不但發明了新型水鍾蓮花漏,更寫出了推算潮汐的《海潮論》,以英國人李約瑟的驚嘆說:「怎麼會精密到如此,我們是不清楚的。」
而從唐代到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對於潮汐的認知,也是一代代不斷深化。一批批科學家們不但能夠測算潮汐的規律,更記載下了潮汐的生態景觀。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東部沿海「海堤」「海塘」建設的紅紅火火,浙江餘姚等地的明清時代大海塘,至今仍然堅固無比。掌握了潮汐規律的中國船隊,也一次次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揚帆遠航。無論對於古代中國科學,還是古代中國經濟文明的發展,這都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而這一系列的變革,都是從「研究月亮」開始,那一代代仰望月球的古代中國人,帶來的不止是豐富多彩的野史故事,更有一次次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偉大變革。皎潔的月光下,那充滿神秘色彩的廣寒宮,見證的不止是古人豐富的想像力,更有薪火相傳的,偉大的求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