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代,最喜歡過的兩個節日,一個是春節還有一個就是中秋了,這兩個節日家裡會做好多好吃的飯菜。
每年到中秋節的時候,我們家就會和叔叔、大爺家聚在一起,做很多飯菜,一大家人一起過中秋。
吃飽喝足我就會和叔叔家的弟弟一起坐在院子裡賞月,弟弟就問我,中秋節為什麼是在八月十五?
我也有這樣的問號,但是我還是對弟弟說,可能是這一天的月亮是最大最遠的,先輩們看到圓月,就想到了和親朋團圓。
我知道我的答案也只是哄哄弟弟,隨著慢慢長大,這個問號也就漸漸淡忘了,今年中秋節臨近, 我的女兒突然問我,爸爸,中秋節為什麼是八月十五啊?這個我童年的問號,這次我想找到啊答案。
中秋節為什麼定在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大約在唐宋時期開始出現,在唐朝的時候,唐人喜愛賞月,尤其仲秋時節。
仲秋八月,「仲秋」中的仲為第二的意思,是指秋天的第二個月份,按照中國農曆算法,秋天三月是指七、八、九三月。農曆八月正是豐收的季節,在唐宋之前,古人會在秋節時進行酬神農、慶豐收、祭月神、祭土地、敬神明等活動,而這裡的「秋節」是指秋分,還不是八月十五這一天。
唐人韓鄂《歲華紀麗》卷三「 八月」條記載,秋分日,帝王要祀月於西郊,稱為「 仲商秋節」,這一天對庶人中的老人要授几杖,以示養老、敬老之意。秋分祀月即是祭月,也就是拜月。
唐朝是我國經濟與文化非常強大的是的,唐朝的時候中秋賞月之俗開始盛行,而十五的月亮是又大又圓,唐朝的文人喜歡在這這一天聚集在一起賞月,經過唐朝文人玩月、賞月,慢慢的農曆歷八月十五成為了文人固定的節日,也開始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詞中。
歐陽詹《玩月》詩序就認為八月十五「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兔圓」,這時候「埃塵不流,太空悠悠,嬋娟徘徊,桂華上浮。升東林,入西樓。肌骨與之疏涼,神魂與之清冷」,正是賞月、玩月的最佳時機。 他的這一觀點當即得到同在華陽觀賞月的眾文人贊同,於是乃作玩月詩以樂。
棲白在《八月十五夜玩月》詩中也認為八月十五的月亮非同一般:「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
大唐風氣開放,唐朝人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勇於實踐,賞月這件事也不例外,覺得八月十五賞月好,於是就有很多人在八月十五去賞月,最後中秋賞月便凝定在了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
中秋節為什麼成為了團圓的節日?
八月十五這一天,是仲秋時節,萬物開始變得蕭索,秋高月圓,風月同天,同在一輪明月下,很容易觸發人們思鄉之情,唐宋的文人都是善於用詩詞表達自己情感的。
特別是唐朝,大唐盛世,國土遼闊,經濟發展,很多人離開故土,外出求學、經商、做官,還有戍邊的。
唐人喜歡賞月,中秋圓月掛在夜空,詩人在抬頭賞月時,難免會想像著這輪明月也照亮著故鄉的土地,遠方的好友、親人此時此刻是否也在欣賞這輪明月,很容易勾起了詩人的鄉愁。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朝的詩人賦予了中秋節思鄉的內涵。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而宋代的詞人「又賦予了中秋渴望團圓的內涵,這中秋也逐漸成為人們團圓的節日。
童年時的問號,現在也終於有了答案,秋天既是豐收時節也有蕭索之感,圓月當空確實能夠引起人們的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