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臨近,很多人早已開始籌劃饋贈月餅、走親訪友、闔家團聚、盡享天倫之事。在世人眼中,這似乎成了中秋節的全部。
其實,除了吃月餅、慶團圓之外,藏在中秋節背後,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有趣故事呢!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唐代的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北宋的八月十五夜,全國百姓不論貧富老少,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不多見,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與家人「千裡共嬋娟」,寄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嚮往。
中秋與月亮有什麼關係?
月亮神話與中秋祭祀的習俗,我國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就產生了。在漢代,月亮祭拜基本為皇家壟斷,之後一直到唐代,都極少見到普通民眾拜月的記載。
古人中秋拜月,據說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以及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此後,古人賦予月亮許多美好的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像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並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月亮上真的有玉兔嗎?
記得小時候聽母親講過「玉兔搗藥」的故事,長大後才知道,這是一個源自后羿與嫦娥的傳說。
「嫦娥奔月」之後,因嫦娥違反天條吞吃了不死藥,隨即變成了醜陋的蟾蜍(癩蛤蟆),被罰日夜不休地搗不死藥。所以世上流傳著李商隱的一句詩:「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玉兔跟嫦娥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其實玉兔就是嫦娥。據考證,「玉兔」源於「於菟」,是古代楚地稱呼「虎」的土語。
月亮,是古人心目中的宇宙精靈,稱為「金之神」。嫦娥奔月後成為月精,自然也就成了「虎神」,用其土語說即「於菟」。「於」、「玉」讀音相近,「於菟」也就被後人附會成了「玉兔」。
由此看來,月亮上有玉兔,只是一個美麗神奇的傳說罷了。
為什麼中秋節要賞月?
中秋節賞月的習俗由來已久,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其二,從淵源上說,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中秋即是「祭月節」。
其三,從科學觀察和天文現象來看,據說八月十五之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此時的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恰如古詩所說:「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晚唐詩人殷文圭也有「萬裡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的詩句,直接點出了中秋團聚賞月的習俗。
中秋節為什麼與桂花、焚香、科舉有關?
月亮,是古人心目中的宇宙精靈。在五行中,秋屬金,秋天的月亮最明、最清晰,所以又叫「金之神」。
中秋節與桂花
敬「金之神」,當然少不了桂花、焚香。古人賞月常伴桂花,中秋節前後正是桂花盛開的季節,坐在桂花樹下,呼吸著氤氳醉人的香氣,觀賞光輝皎潔的明月,是古人的一件雅事、樂事。
中秋節與焚香
中秋焚香拜月自古以來就有,可追溯到周代天子每年秋分祭月的習俗。古人把中秋焚香祭拜月神的習俗稱為「燻月」。所用的香料,常常是眾香之首——沉香。因沉香「聚天地純陽之氣而生」,其香氣不僅怡人,還能闢邪祛穢、安和身心、調和情志,讓人們在歡慶節日之餘不忘養生、養性。
這個中秋,你不妨像古人一樣試將香燻融入到賞月雅事中,在悠閒之香中團圓、讀書、品茗、會客、待友。
中秋節與科舉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還與我國自隋朝開始施行的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係。封建社會開科取士,遴選人才,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裡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及「桂冠」登科及第之說。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
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
中秋月餅又稱「團圓餅」,是明月和團圓的象徵。
唐代典籍中記載了一則唐高祖李淵在中秋之夕與群臣一起分食「圓餅」的故事。花好月圓的中秋之夜,唐高祖李淵與群臣一起歡宴賞月,席上有吐蕃商人進獻的珍饌「圓餅」,高祖龍顏大悅,接過裝潢華麗的餅盒,取出鏤刻著精美圖案的彩色圓餅,指著懸掛在天空的明月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後,將圓餅分賞文武大臣。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開來。
「月餅」一詞據說出自楊貴妃之口。唐玄宗與楊貴妃在一個中秋佳節賞月,品嘗月餅時,玄宗嫌「胡餅」的叫法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名稱流傳至今。
由此看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形成於唐朝。
據說,迄今流傳的北宋「嶽家軍」八月十五與民共享「同心餅」、朱元璋「八月十五夜起義」以餅傳信、明代「戚家軍」食用光餅抗擊倭寇,都成為中秋節吃月餅的重要佐證。
數千年歷史文化積澱,中秋節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約定俗成,流傳至今。月餅形似明月,寓意家人團圓,朋友相聚,一個個沉甸甸的小餡餅,是中秋節最無可取代的存在。每年中秋,總歸是要吃個月餅,才有中國傳統的儀式感。
惟其如此,今年的中秋節,你才不算虛度。
臨近中秋節,希望大家都可以回家團圓,陪伴在家人左右!
來源: 漢中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