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大家好,歡迎來聽胡謅聊文化!自古以來,人們在談及太陽和月亮的時候,都是「日」字在前,「月」字在後,隨著科學的發展和進步,我們也知道了月亮發出的光芒其實是反射的太陽光,月亮的地位也要比太陽低兩個級別,但是為什麼人們都知道中秋節是賞月的日子,要吃月餅,賞月亮,卻很少有人聽說過關於太陽的節日呢?太陽的節日又叫什麼名字呢?
關於太陽的節日
與太陽有關的節日現存資料有三個:
太陽節。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在我國規模較大,影響較廣,歷史較悠久的太陽節是在山東日照的天台山下太陽節。日照的太陽節是祭祀太陽神羲和的,當地人稱為羲和老母,並建有老母廟,只是在六十年代,老母像和佛像被砸毀,七十年代因為採石原有建築被徹底破壞,但是在民間,人們還是會在太陽節這一天吃麵餅。
太陽會。農曆三月十九是太陽星君的生日,在一些地區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拜太陽神,現在基本很少有人知道了。另外,我國古代祭太陽神,有三個時間:二月初一、三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都說是太陽星君的生日,到了近代,統一為三月十九日。中和節。中和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原有日期是二月初一,後來因為二月二的關係,慢慢的演化為和二月二是同一天,所以知名度很小,人們都知道二月二龍抬頭,卻不知道中和節的存在。中和節是唐德宗時期成立的節日,有進書獻種上春服、節日宴會、賜尺賜衣、獻生子等習俗,民間在這一天祭祀日神句芒、吃太陽糕、互贈瓜果種子,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
這三個節日中,中和節更符合太陽的節日這一定位,級別也與中秋節相同,那麼同樣是我國傳統節日,為什麼中秋節適用範圍和影響力這麼大,而中和節卻鮮為人知呢?原因有以下四點:
一、神話故事為二者增添了不同的色彩
說起中秋節和月亮,自然而然能聯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這個故事有很多種版本,但是無論哪一種版本,主要人物和中秋節的由來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后羿的妻子嫦娥獨自吞服不老藥升上了月宮,后羿為了懷念妻子在中秋節這一天夜裡擺上香案遙祭妻子,慢慢的,大家也都這麼做來祈求吉祥安康。另外還有玉兔搗藥、吳剛伐樹等月宮中的傳說,都給月亮蓋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人嚮往。
反觀太陽這邊,大家能想起的關於太陽的神話故事是什麼呢?是后羿射日對不對,十個太陽禍亂民間,地上的人們不堪其擾,莊稼被曬壞,河流被曬乾,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都是太陽,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英雄,就是嫦娥的夫君后羿,他射落了九個太陽,讓人們重新回到了太平的日子,成為了大家稱頌的對象,跟月亮一比,太陽的神話故事並不光彩。
二、文人騷客的免費宣傳
自古以來,跟月亮有關的詩詞數不勝數,其中出類拔萃者比比皆是,比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古朗月行》,蘇軾的《水調歌頭》,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其中不乏選入教材中的名篇,很多關於月亮的名句在民間也是廣為流傳。這些文人的詩詞歌賦無形中為月亮增添了很多不同的色彩,也讓中秋節跟著水漲船高,千百年以來,無數的文人免費為月亮做推廣、做宣傳,影響越來越大。
但是太陽就沒有這麼好的命了,在古今文人的作品中,太陽出現的頻次也不低,但是多數情況都是作為一個小配角出現的,能跟《水調歌頭》這種級別媲美的更是找不出來,似乎大家更喜歡歌詠月亮,無形之中削弱了太陽的影響力。
三、物以稀為貴
物以稀為貴是一種心理現象,大多數人永遠會覺得越稀有的東西越有價值,在這一點上,月亮佔據了十足的優勢。太陽簡直太常見了,就像大寶一樣,天天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太陽每天都掛在那裡,但是這種兢兢業業並沒有換來人們對它的珍惜,就像有個人每天都給你一顆糖,你就不會當回事了一樣。
月亮就不一樣了,一個月就圓那麼一回,一年才圓滿十二次,那種超級圓月更是難得一見,有時候好多年才出現一次,而且月亮還有變化這一特殊優勢,每天都會有一點變化,所以才有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千古名句,也有了「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種美好的願望。
四、農耕時代的沒落
這一點主要跟兩個節日的象徵意義有關。中和節祭祀的句芒是負責農業口的,中和節也是古代人們祈求風調雨順,莊稼有個好收成的節日,清代有「農歌」是這樣唱的:
中和節慶龍抬頭,春祭句芒祈豐收;白天耕田忙播種,夜裡切草餵牲口。
但是隨著科學發展和時代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走向城市,現有的農耕也多以機械為主,中和節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在很多地區,這一節日已經被徹底遺忘。
相反地,中秋節的寓意更符合當今社會的現狀,中秋節象徵著團圓,也有著思鄉、思親的情感寄託,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於農耕的擔心和憂慮變少了,更喜歡像團圓啊、幸福啊、長壽啊這些寓意的事物,此消彼長之下,中秋節的影響力就越來越廣,而中和節就漸漸沒落了。
結語:雖然現在過中和節的人越來越少了,但是作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還是希望大家能記住這個節日,也祝大家中秋團圓!闔家歡樂!
喜歡的朋友記得點讚收藏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