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少人都有一個誤區:中秋節前後月亮才會變圓。
滿月是一種月相,半月是一種月相。月球主要有四個相:上弦,望,下弦,朔。朔意思是,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的月相。
月相的變化是有循環周期的:每29.53天完成一次從朔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望月——虧凸月——下弦月——殘月的變化周期,又稱之為一個朔望月周期。
從朔到下一個需要歷時約30天,上弦則是出現在朔的大約7天后,望則是出現在14或者是15天後,下弦則是出現在約22天後。
總簡言之:每30天就會有1次滿月,而1年12個月,則一年當中會有12次滿月。
之所以有月相變化主要是因為太陽,月球,地球三者的相對位置變化。這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個是太陽照射月球的方向,第二個是地球上觀測月球的方向。
關於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可以看出,大多別稱都是與月亮有關的。
而在中秋節這天,自古就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
全年有12次滿月,為什麼古人就是挑著農曆8月15這次呢?
這就要看看「中秋節」的起源了,有意思的是起源有眾多說法,其中主要的有:
第一個是說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從史料《禮記》上記載的來看:「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第二個是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而「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
當然,還有神話故事的說法:比如常見的有嫦蛾奔月啊,這個可能是絕大多數人都知道的。還有吳剛伐桂啊,玉兔搗藥啊、唐明皇遊月宮啊、朱元璋月餅起義等故事。
這個朱元璋的月餅起義就很有意思: 那時候中原人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就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是因為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導致傳遞消息十分困難。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讓屬下將「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其實我認為,第二個說法是最有可能的。
本文結束了,下面是作者所拍攝的一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