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完了中秋晚會,今天陰曆16,大家恐怕都想要瞧一瞧夜晚的月亮了吧。那麼古語所說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其根據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有陰、農、陽曆之分,農曆是我國一種傳統曆法,也叫做陰曆,卻又跟陰曆不一樣。因為農曆雖然被稱作陰曆,但是並非陰曆,而是一種陰陽合曆,之所以這麼叫是因為它把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軌跡都融合起來了,是我國農業上最常用的一種精準計算可利用時間段的方法,對我國農業有著極大的幫助;陰曆則是按照月亮繞地球運轉的規律而制定的,所以它與月球的關係更緊密;陽曆也稱之為公曆,是國際上公用的曆法,一般是按照太陽回歸周期來定的。

也就是說,陽曆是太陽曆,陰曆是月亮歷,農曆則是陰陽曆。而當人們把農曆初一定為「朔」時,「望」則要視月球運轉情況而定,通常,它會出現在農曆十五、十六兩天。我們在這兩天所看到的圓月,是因為月亮與太陽的經度相差180度,從地球上看,月亮與太陽正好處在一種兩個人面對面的狀態,也就可以看到完好無缺的月亮了。


然而,月球繞地球轉動的軌道並不是正圓形的,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樣,月球的繞地公轉也是以橢圓形進行的。從一個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平均時間是29天12小時44分鐘,沒錯是平均時間。這是因為由於萬有引力的關係,月球的轉速有快有慢,我們所定的望月時間又是固定的,所以有時月亮並不是在十五或十六的晚上為最圓最亮,反而有時是十七或是十六的上午等。也正因為如此,科學家們才會說圓月是需要視情況而定的,如果月球轉得快了,就會在十五準時到達位置,如果慢了可能就是十六十七,但相差不會太大。

既然從一個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平均需要29天12小時44分鐘,也就是大概一個月的時間,這也就是說,我們每個月幾乎都可以看到圓圓的月亮(除部分地方夜晚是陰等情況無法看到月亮),那麼為什麼要將中秋節定在陰曆8月15呢?
我們都知道,9.23是秋分,而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中秋節在秋分的前後,月球也在我們地球的赤道上空,地球與月球的距離是十分近的,所以我們會在這一天看到更大的月亮。再加上因為秋分時節因為太陽直射點改變的關係,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減少,地表開始散失熱量,高壓作用使得冷空氣加強,氣溫下降較為明顯,這就使得這些較為乾冷的空氣能夠驅散雲霧,增強能見度,也就讓月亮在大與圓的基礎上,顯得更亮更清晰。

還有哦,據科學家觀測計算,今年的月亮的確是十六圓,而且最圓的時間是14日12時33分。網友會說,那大白天,也看不見啊,但其實,到晚上太陽公公收斂光芒之後,夜深人靜與心愛之人一起賞月,豈不更好?(而且月亮大小也不會有什麼差別的)
註:圖片均來自百度免費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