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小於品詩論著!更多精彩文章更新期待您的關注,感謝支持!
在我國,農曆的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也稱月夕、仲秋節等等。中秋節可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乃是中國三大燈節之一。每逢此節,家家戶戶熱鬧非凡,親人們相聚一堂,大擺宴席,一起慶祝中秋佳節。中秋節自古便有豐收、團圓、美滿的寓意,一直以來也是有著相應的民俗流傳至今,如拜月、祭月、賞月、吃月餅等等!
在中秋之夜,豐盛的家宴過後,人們常會相約夜下吃月餅賞月,一是為了思念遠方的親人,二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的遊子可以寄託對家鄉的想念。還有,年輕的情侶愛人在此佳節之夜共賞月景更能增添浪漫情調。所以中秋賞月,在民間幾乎成了人們必做之事。
然而,在民間卻一直流傳著「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說法,這就讓人有些費解了,既然是十六的月亮最圓,那為什麼還非要十五來賞月,而不是等到十六再去相約賞月呢?而且,古人的這種總結是否正確,是否有根據呢?
其實,「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確是一種天文現象,古代雖沒有精確的科學儀器來測量天文,人們卻能憑藉自身的智慧查看天文。其實,這種天文現象以現代的科學推斷來解釋非常簡單,可是在古時,人們總結出這一天文現象那可是經過多少代人的智慧總結的經驗。
大家都知道,月亮是圍繞地球進行公轉的,當月亮處於地球和太陽之間的時候太陽的光線無法通過月亮反射到地球,因此,這時的月亮我們是看不見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新月」,也叫「朔」,這一現象出現在每個農曆初一的凌晨。而當月亮運轉到被太陽照射的一面全部面向地球時,月亮的光華就會全部照射在地球之上,我們稱之為「滿月」或「望」,時間在每個農曆月的十五或者十六。
當然,朔的出現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時間,因為月亮圍繞地球公轉軌道為橢圓,並且受幾百種因素幹擾,運行速度並不確定,有時快,有時慢,平均圍繞地球一周的時間大約在29.53天。因此,「朔」出現在初一凌晨的時間有早有晚,若是在初一凌晨靠前一點的時間為「朔」,那麼「望」就會出現在十五的夜晚,而要是「朔」在凌晨靠後一點的時間出現,那麼「望」就會出現在十六的晚上,甚至有可能出現在農曆十七的晚上。
我們的老祖宗經過不斷的觀察總結,發現月亮在農曆十六為「望」的次數要多於農曆十五,因此才有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說法!當然,以上資料數據都是後人科學的測量而得出的結果,我們的老祖宗當時並沒有這些科學儀器的輔助,所得結果完全是憑藉智慧與經驗總結而出,這就不得不讓人佩服古人的智慧與能力了!
當然,在中秋節「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也是可能出現的天文現象,而人們卻選擇十五賞月而不是選在十六,一是為了應佳節的景,二是這其中有很多民間傳說比較吸引世人,什麼「嫦娥奔月」、「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等等,都是出自中秋之夜。因此,在中秋節之際,即使十六的月亮圓過、亮過十五的月亮,世人也是覺得十五的月亮最浪漫,最漂亮,把賞月定於十五夜才是最合適不過的!
至此,這句「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我們就了解到這了,不知大家對於這句俗語還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感謝您的支持!
部分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本文由「小於品詩論著」撰寫整理!更多好文,每日更新,如果您喜歡本文,請您動動手指點擊關注、讚賞!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