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古人何時開始崇拜月亮,為什麼喜歡月亮多於太陽

2020-12-06 騰訊網

在中秋節,不能不提的就是嫦娥、玉兔、吳剛(不是演戲的那個)。。

這一切最後又將歸到月亮上!

八月十五,按照陰曆的紀年,秋已過半!在這個日子裡,月亮是最圓的!自然不能不使人仰望!

在這個賞天上之玉盤,品人間之美餐——月餅的日子裡,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人的月亮崇拜史!

史前的崇拜

世界諸文明古國中,我國是較早地產生月亮崇拜的國家(如果不是最早的話)。這種崇拜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在20世紀60、70年代對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挖掘的時候,就出土了多個墓葬陶器刻畫圖紋,這些刻符圖形相似,可以認定是同一個紋樣在不同處所的刻寫,對這符號的解讀,大部分專家都認為是「日、月、火(星)」三者合一的標誌。

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關於月亮的記載——以碳–14測定,其陶器為公元前2780±145年的遺物,這就是說,這批文物距今已經有4000多年了!

文明時期對月亮的崇拜

我國古代進入文明時期,月亮對國人產生了特殊的意義。月亮的地位,似乎與太陽同等重要。

根據我國先秦時期的典籍《周易·繫辭上》的說法,「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另《禮記》記載,上古的貴族「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端其位。」對此,漢代的經學大家鄭玄解釋說:「日出東方,月在西方……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月亮與太陽一起成為陰陽的代表,古人用這來象徵天地、君臣、父子、夫婦等社會層級。

「仲秋」的出現

在這時候,我國古人有了中秋的概念,最早提到這個概念的,是戰國時期成書的《禮記》。只不過,那時候不叫「中秋」,而叫「仲秋」。也並不單指指陰曆八月十五這一個時間點,而是泛指秋季的中期。

根據中國古代的規定,長者為伯,次者為仲。用「仲秋」表明了秋天已經過去了一些時間,進入新的階段。那麼,隨著天氣的變化,古人認為要體現在身體中,因為天人合一才能長生九世。所以,上文提到的《禮記》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這是因為,古人相信,秋天,是肅殺的時間,五行屬金,五方屬西,所以提醒老年人要注意身體。怎麼做?多喝粥。

中秋的盛行

真正中秋節盛行要到唐宋年間。

首先是唐代開始出現中秋賞月宴飲的習俗;而到了宋代,中秋幾經演變,已經成為全民通宵狂歡的節日。

這時候,還演變出了一種美食——月餅!最初的月餅,多是五仁餡兒的,這是由於古人認為中秋是豐收的日子,我們從地裡收穫了新鮮的瓜果,把它們做成餡兒,在品嘗的同時,可以期盼來年繼續豐收!

由於月餅以其餡兒劃分不同的種類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好吃,自然受到世人的追捧,到了明代,月餅已經變成中秋不可或缺的美食!

與詩歌月亮崇拜

月亮崇拜,慢慢影響到文學領域!

隨著月亮慢慢滲入文學,文學世界裡的月亮因素越來越廣泛。歷代文學家熱情地崇拜月亮,盡情地讚美月亮!

從唐詩到宋詞,從李白到蘇軾,從「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到「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嫦娟」——歷代最偉大的文學家無不讚揚月亮。

據統計,在《唐詩三百首》中,詠嘆月亮的詩歌超過一百首,竟然佔了三分之一!而在《全唐詩》中,僅以賞月為主題的就有共111首!而宋詞中中秋詞更為壯觀,《全宋詞》裡記載了詠月贊月的詞共210首!

太陽崇拜與月亮崇拜

提及月亮崇拜,就不能不說太陽崇拜!

上文曾提到,太陽象徵陽,月亮象徵陰。本來齊駕並驅,分庭抗禮的二位天體,慢慢人們有了取捨——喜月厭日!

中國最古老的文獻《尚書》中曾提到:夏代暴君桀在位時,百姓恨毒了他,紛紛咒罵他,他卻自我標榜為太陽,宣稱太陽不滅,自己也不滅!結果百姓就說:「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你這個混蛋的太陽,什麼時候你會滅亡?如果你真能滅亡,叫我們陪你去死也心甘!)」太陽在百姓心中從一開始就先天不足了!

另一個不得不提的中國古代與太陽的有關故事就是后羿射日——十日齊出,炙烤大地,百姓苦不堪言,求后羿將九日射落——對待肆虐的太陽,只能用弓箭把它們一個一個消滅掉!

以上兩個有趣的故事都說明,相比月亮,太陽的地位堪憂!

再比如謫仙李白的詩句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太陽同樣扮演者不光彩的角色,而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月亮扮演了溫暖逝者的光輝角色!

好了,有關月亮的崇拜就給大家介紹到這,

最後,祝願讀者們,

中秋快樂!闔家團圓!幸福美滿!萬事如意!

相關焦點

  • 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
    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時間:2020-10-01 10:48   來源:讀書工 企鵝號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 中秋節秋高氣爽,又有皎潔的圓月和馥鬱的桂花相伴,因此在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裡,它就像春節一樣格外地受到人們的喜愛
  • 中國古人何以對月亮情有獨鍾
    一、「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月亮與歷史月亮,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宇宙精靈,《史記天官書》雲:「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神也。」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來說明四季,春屬木,夏屬火,夏秋之交屬土,秋屬金,冬屬水。秋天,月亮最明、最清晰,所以是「金之神」。
  • 太陽比月亮地位更高,為何人們知道中秋節賞月,卻不知太陽的節日
    自古以來,人們在談及太陽和月亮的時候,都是「日」字在前,「月」字在後,隨著科學的發展和進步,我們也知道了月亮發出的光芒其實是反射的太陽光,月亮的地位也要比太陽低兩個級別,但是為什麼人們都知道中秋節是賞月的日子,要吃月餅,賞月亮,卻很少有人聽說過關於太陽的節日呢?太陽的節日又叫什麼名字呢?關於太陽的節日與太陽有關的節日現存資料有三個:太陽節。
  • 嫦五去「挖土」,我們對月亮的崇拜從未消失
    除此之外還有特別鍾愛月亮的阿拉伯世界,希提版《阿拉伯通史》中也提到了相似的觀點:「月亮崇拜是遊牧社會的象徵,而太陽崇拜是較晚的農業階段的象徵。他們認為他們的生活是受月亮支配的,月亮使水蒸氣凝結成慈愛的露水,滴在牧場上,使萬物有生長的可能。」
  • 從生命崇拜,到中秋賞月,中國人與月亮到底有什麼淵源?
    馬上又要到了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很多人都會回家和家人團聚。然後一家老小吃著月餅,賞著月亮,一起聊聊天,共享家庭的溫暖。這也是千百年來,我們中國的一項傳統。而說到這賞月,就不得不提一下咱們中國人跟月亮的不解之緣。大家是否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在中秋節這天賞月嗎?中秋賞月又是怎樣成為了今天的一項傳統呢?
  • 中秋節,品詩詞,觀賞月亮和桂花
    中秋節日益臨近,月亮又慢慢地圓起來。秋高氣爽,碧空如洗,它的光線到了一年中最明亮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準備過節,籌劃旅遊度假,觀燈賞月,吃月餅,慶團圓,賞桂花,忙得不亦樂乎。中秋節歷史悠久。在古人目光所能看到的,太陽和月亮是兩個特殊的天體,又大又圓,而且每天東起西落。最為特別的是它們光芒四射,給地球萬物帶來了光明。
  • 亙古不變的「白玉盤」,古人為月亮創作的詩詞,是現代沒有的浪漫
    月亮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很浪漫的東西,現在關於月亮的文化也一直延續至今。那古人賞月是什麼樣子呢。月在我們中國的文化地位是非常高的,甚至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日月分別稱為太陽太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就是太陽和月亮,代表所有事物和思想的兩個極端,所以我們中國人對日月的崇拜和喜愛。
  • 老話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是老祖宗的生活經驗,還是科學依據
    然而,在民間卻一直流傳著「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說法,這就讓人有些費解了,既然是十六的月亮最圓,那為什麼還非要十五來賞月,而不是等到十六再去相約賞月呢?而且,古人的這種總結是否正確,是否有根據呢?大家都知道,月亮是圍繞地球進行公轉的,當月亮處於地球和太陽之間的時候太陽的光線無法通過月亮反射到地球,因此,這時的月亮我們是看不見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新月」,也叫「朔」,這一現象出現在每個農曆初一的凌晨。而當月亮運轉到被太陽照射的一面全部面向地球時,月亮的光華就會全部照射在地球之上,我們稱之為「滿月」或「望」,時間在每個農曆月的十五或者十六。
  • 月亮每30天就滿月一次,為什麼這農曆8月15就是中秋節?
    其實不少人都有一個誤區:中秋節前後月亮才會變圓。滿月是一種月相,半月是一種月相。月球主要有四個相:上弦,望,下弦,朔。朔意思是,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的月相。之所以有月相變化主要是因為太陽,月球,地球三者的相對位置變化。這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個是太陽照射月球的方向,第二個是地球上觀測月球的方向。
  • 中秋節賞月,月亮顏色不斷變化?「藍月亮」了解一下!
    中秋節賞月,月亮顏色不斷變化?「藍月亮」了解一下!中秋節剛過,俗話說得好,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多數人都會選擇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團圓飯。團圓的氣氛完全不亞於春節。賞月的時候就有人發現了,月亮的顏色竟然是在不斷變換的,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裡面月亮是黃色的,上面還有黑色的斑點,並且顏色非常的亮,這是很多人對於月亮的認知。學過地理的應該都知道,其實月球本身根本就不是黃色的,是灰色的,通過多國的對月球的探測所拍攝的畫面也能看得出來,上面一片灰色坑坑窪窪,月球之所以看起來是黃色的原因,是因為受到了太陽光線的折射。
  •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寓意含義 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來歷簡單介紹
    中秋在的月亮在人們的印象中是又圓又亮的,但古話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那麼為什麼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呢?為什麼中秋節要賞月吃月餅呢?  從淵源的角度來說,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 中秋節小史之月亮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代名相張九齡中秋和月亮,渾如一體而沒有彼此,中秋節的月亮是這個節日的最大主題。關於中秋節的起源,應該是起源於古時的祭祀活動,所祭祀的自然是月亮。根據古籍《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而所謂夕月就是祭月亮。不管是春天拜日或秋天祭月,都是人類早期對於自然崇拜的行為,更是人類在生產生活中接受自然饋贈得以繁衍生息後對自然的感恩。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由上而下,在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的效仿推廣之下,逐步傳播到民間。
  •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為什麼叻?
    導語:中秋節是賞月的時節,但是有句俗話叫做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為什麼十六的月亮比較圓呢,下面一起了解探索下。為什麼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這也是有科學依據不是隨便亂說的,主要和月相有關係。作為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在不斷圍繞地球進行公轉,所以人們在地球上看月亮發現月亮的形狀不一樣,其實它本身是沒有任何變化的。假如說月球運動到了地球和太陽正中間位置,人類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亮的,這在天文學方面稱為朔。月亮持續運動繞過地球90度之後就是上弦,這個時候觀察月亮的話可以看到半個月亮。
  • 中秋節的月亮今日中午最圓???
    又到一年賞月時昨天我們看了大家曬的團圓飯隨後朋友圈曬月亮大賽又開始啦攝/彭玉才那麼今年的月亮什麼時候最圓呢?今年的月亮最圓依舊在十六天文專家表示由於今年農曆八月中「望」的時刻出現在農曆十六因此同去年一樣今年的中秋月依然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攝/彭玉才今年的中秋節是自2014
  • 2018中秋節說說朋友圈搞笑句子 關於月亮唯美心情說說
    2018中秋節說說朋友圈搞笑句子 關於月亮唯美心情說說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中秋時節,氣溫涼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
  • 月亮為什麼會變臉?
    《十萬個為什麼之遨遊宇宙》系列內容由「科學維他命」獨家原創,用語言、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帶你認識地球,了解星星,探索宇宙,每天幾分鐘有趣有料的知識,幫你成為科學小達人。月亮為什麼會變臉?關鍵詞1:月亮圓缺變化關鍵詞2:來自月亮的祝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在中國古詩詞中,人們常用「嬋娟」「玉盤」「銀盤」來形容月亮,且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尤其是中秋節,漂泊他鄉的遊子,便將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寄托在月亮之上。
  • 中秋節,關於月亮的故事:兩個月亮是朋友
    我有時想古人的聰明遠遠超過今人。比如朋友的朋字,是兩個月字合成,也就是說朋字是由兩個月亮結合而成的。朋,即朋友。相好的人。月亮象徵著美,好,純,潔。一個月亮尚且如此,兩個月亮當然更美更好更純更潔!朋友之間的友情,就像月亮那般美好,那般純潔。這大概就是古人最初造朋字的本意。人給月亮編造了許多傳說與神話。很生動,很感人。
  • 月亮為什麼在晚上出來? 月亮升起的時間規律是怎樣的?
    月亮為什麼在晚上出來? 月亮升起的時間規律是怎樣的?時間:2017-07-22 14:28   來源:學習啦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月亮為什麼在晚上出來? 月亮升起的時間規律是怎樣的? 為什麼晚上月亮出來,白天太陽出來?是不是地球的自轉周期和月亮公轉周期差引起的。
  •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到底源自何時?月餅原來竟是皇宮美食?
    首先,古人對天文星象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並且有著很深刻的研究。說起古人對月亮的崇拜大約是在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關於月亮的刻符。到了唐朝,仲秋改為了中秋,也就是現在我們過的中秋節,原意的仲秋指的是秋季的一段時間,唐代逐漸形成了一天的節日。
  • 古人早告訴了我們月亮的運行規律,那麼初一的月亮到底有多圓?
    中國人對月亮的情感,有時候是遠遠大於太陽的,在中國古代的神話中,太陽曾經有十個,烤得大地火辣辣的,人們沒辦法生活,幸好出現了后羿射掉了九個,才天下太平,這就可以看出來,人們對太陽還是心存敬畏,甚至是有些害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