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何以對月亮情有獨鍾

2020-11-22 手機鳳凰網

一、「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月亮與歷史

月亮,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宇宙精靈,《史記天官書》雲:「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神也。」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來說明四季,春屬木,夏屬火,夏秋之交屬土,秋屬金,冬屬水。秋天,月亮最明、最清晰,所以是「金之神」。古代天子春天要祭拜太陽,秋天要祭拜月亮。祭拜太陽是在早上,祭拜月亮是在晚上。

人們在生活中崇拜、敬畏月亮,在文學作品中則大量描寫、詠嘆月亮。以李白為例,流傳下來的九百多首詩中,竟有三百二十多首與月亮有關。可以這樣說,唐宋以來沒有哪一個知名詩人或詞人沒有寫過月亮讚歌。

古人為什麼對月亮情有獨鍾呢?大致原因有四:一是因為月亮是離人類最近的天體,人們十分關注它;二是月亮有規律的形狀變化(上弦、下弦、月虧、月滿、月蝕、月暈等)引來人們好奇;三是月光的清和、明亮、素雅,符合中國人善良、平和、中庸、含蓄的性格;四是古代文人常常為了功名或生計,背井離鄉,辛苦輾轉,所以特別嚮往「圓」的事物,於是以月寄情,抒發感想。所以,詠月的詩詞就多起來了。

二、「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月亮與人情

因為月亮的永恆、美麗、親近,所以古代詩人總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它的身上,因而生發出許多感人的詩句,其中表現鄉情、親情、友情、愛情、閒情,無不盡致,最耐玩味。下舉數例。

鄉情: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

這首詩童蒙皆知,觀眾朋友無人不曉,此詩通俗!但是,這首詩的「旅中情思,雖說明卻不說盡」(沈德潛:《唐詩別裁集》)。所以,要想真正讀懂這首詩就要聯繫李白的個性來理解。李白從小性格浪漫不羈:「十五好劍術」、「擊劍為任俠」,青年出川,「仗劍去國」,而且「一生好入名山遊」,似乎是一個浪跡天涯、四海為家的真正遊子。但是,李白又是一個極其謙卑、真誠的人,在這「靜夜」之際,在遠離故土,久別父母的日子裡,在漫遊天下卻一事無成的際遇中,在他孤單地躺在床上的時刻,他由一輪明月想到了自己的故鄉,自己的根,他「低」下了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高昂的「頭」!啊,赤子李白,故鄉永遠在他的心中!

親情: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杜甫:《月夜》)

這首詩作於天寶十五年(756)八月。是年六月,安祿山叛亂,兵破臨潼,玄宗逃蜀。七月,肅宗繼位。正攜家避難的杜甫,將家小留在鄜州(今陝西富縣),只身前往肅宗行在(甘肅靈武)「保駕」,途中不幸被叛軍虜至長安。這首詩就是作為俘虜的杜甫在長安望月思親而作,它表現的是社會動亂中離人的情感,而且,杜甫能以他的卓絕的詩才將這種情感表達出來。其實,在平常的歲月裡,在千家萬戶中,在千千萬萬不一定能以詩歌來表現月下思親的普通人心裡,見月思人,見月傷情都是一樣的。

愛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望月懷遠》)

這首詩一開頭即描寫出「海上生明月」的奇特景象:明月從大海升騰而起,普天下有情人將共享這美麗的時刻。「天涯共此時」中的「共」字,正寫出了有情人心中所共有的愛。「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是說懷著深情厚意的人抱怨長夜難熬、「竟夕」不眠,被「相思」所折磨,只能「起」而披衣徘徊。「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夜深了,月光更加明亮;露水寒涼,沾溼衣巾。「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作者深情地說:很想用雙手捧一掬月光贈給我的心上人,但月光不能用手盛滿,只有回屋就寢尋夢,也許在夢中能與你相會……

三、「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月亮與中秋

在詠月詩詞中,莫過於詠中秋節。因為中秋節為農曆八月十五日,時逢秋季,氣候較為乾燥,天空總顯得秋高氣爽,能見度大大提高。而且,從科學的角度看,這一天月亮與地球的距離最近,所以從地球上看月亮,就覺得月亮是一年中最圓滿和最明亮的。而這種世上最「圓」的事物,又切合了中國文化中追求人生、事業圓滿的心理,於是在幾千年八月十五祭月、慶豐收的意義上,又加入了追求「團圓」的內容,中秋節成了「團圓節」。因此產生了浩如煙海的中秋節感懷的詩詞。

對中秋節月亮的描寫最為精採的還數蘇軾的那首《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如前所述,與世界上其他民族較為關注太陽不同,中華民族在對宇宙的認識中比較重視月亮。我們的祖先曾無數遍地通過觀察月亮的運行,來探究人和宇宙的關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月亮是永恆的,人生能永恆嗎?月亮是圓滿的,人生能圓滿嗎?於是就有了「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於是就有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於是就創造了一個自我安慰的團圓節——中秋!但是,上天講不講這一套呢?天上是否也有團圓節呢?「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應該去看一看……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多少人猜想著:天堂一定是美的,月宮一定是美的,遠方的世界一定是美的。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人間會有不幸,會有孤獨,但只要你熱愛這世界,熱愛人生,那麼你就會有生活的信心、生活的樂趣、生活的希望!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中秋之夜,月如飛鏡,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下雕花的門戶,照在因思念親人而不能成眠的離人床前。此時此刻,月亮的圓滿反襯了離人的孤單,「多情卻被無情惱」,自然會心生抱怨,「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啊月亮,我同你往日無讎,近日無怨,你為什麼總在我別離之際卻肆意地炫耀你的「圓」呢?這是詞人的「蠻語」,是不近情理的話。人之有愁有怨,與外在景物何幹?倘若人人都這樣來思考問題,那還能活下去嗎?所以,這只是一個假設,一個鋪墊,一個極端,是打了一個「結」。該如何解開呢?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至理名言,將前面的「結」一語宕開,其中蘊含的人生哲學是常人所難以深刻理解的。魯迅曾說過,中國人往往追求一種「圓」文化,幻想著生活都是十全十美的。其實,人生何曾「圓」過?天災人禍、意外事故、功名不就、事業無成、家庭矛盾、健康欠佳、愛恨情仇、生離死別,哪一項都可能遇到。人生就是一道道坎,你不得不面對。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的「不圓」是絕對的,「圓」則是相對的。就像月亮有陰伏、晴出、團圓、缺損一樣,自古難以十全。即如十五團圓之夜,每月只有一次,而這一次也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啊!

不懂得「此事古難全」就會出現三種情況:一是只看到「全」而不承認有「缺」,對生活的挫折沒有思想準備,一旦面臨,便被擊倒;二是自欺欺人地迴避「缺」而刻意求「全」,盲目追尋,活得很累,結果事與願違,適得其反;三是理論上認識到了人生「難全」,但行動上卻本能地抗拒。所以,認識到「此事古難全」是一種境界。

蘇軾自己就是這樣做的。他一生起起落落,風風雨雨,六十多歲還被貶到儋州(今海南省)。但他每到一地都照吃照睡不誤:在杭州,有「東坡肉」;在黃州,有「東坡餅」;在汴州,吃河豚(「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在惠州,吃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睡懶覺(「報導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在海南,喝椰汁、戴「東坡帽」(椰殼)。他總是那麼灑脫,那麼樂觀。

世上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什麼事情也都可以由自己把握。所以,無論是悲歡離合,無論是陰晴圓缺,都要順其自然。「一蓑煙雨任平生」,才是可取的態度。

劉嵩

相關焦點

  • 月有陰晴圓缺 古人為何對月亮情有獨鍾
    人們在生活中崇拜、敬畏月亮,在文學作品中則大量描寫、詠嘆月亮。月亮,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宇宙精靈,《史記天官書》云:「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神也。《史記天官書》雲:「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神也。」月亮早期的IP形象都跟神話、玄學有關。古代天子春天要祭拜太陽,秋天要祭拜月亮。祭拜太陽是在早上,祭拜月亮是在晚上。月亮最早成了神明的代言人。中國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來說明四季,春屬木,夏屬火,夏秋之交屬土,秋屬金,冬屬水。秋天,月亮最明、最清晰,所以是「金之神」。
  • 中秋節:古人何時開始崇拜月亮,為什麼喜歡月亮多於太陽
    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關於月亮的記載——以碳–14測定,其陶器為公元前2780±145年的遺物,這就是說,這批文物距今已經有4000多年了!月亮的地位,似乎與太陽同等重要。 根據我國先秦時期的典籍《周易·繫辭上》的說法,「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另《禮記》記載,上古的貴族「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端其位。」對此,漢代的經學大家鄭玄解釋說:「日出東方,月在西方……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月亮與太陽一起成為陰陽的代表,古人用這來象徵天地、君臣、父子、夫婦等社會層級。
  • 血月是紅色的月亮,但在古人看來,卻與吉兇相關
    7點48分,「初虧」開始,月亮上的缺口越來越大。8點52分,最精彩的全食階段到來了,暗紅色的大圓月高懸空中。報導中所謂的「藍色月亮」,並不是指月亮看起來是藍色的,而是因為西方人習慣稱一個月內的第二個滿月為「藍月」。「血月」指的是紅色的月亮。此時的月色為何是紅的?
  • 「日月盈昃」,同時看月亮,古人為何這麼秀?
    但這種說法中陰陽轉換的世界觀,就蘊含了古人們對於自然規律的智慧,從而根據此道理,創造除了太極這一概念,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太極文化。另外,在外國有一個星期的說法,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有。古人們,將太陽、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總共合起來稱為「七曜」。其中,日曜日就是如今的星期日,月曜日就是星期一,如此往後推。
  • 2000多年前,怎麼知道的月亮不發光?古人對月亮的認知超乎想像
    2000多年前,怎麼知道月亮不發光?古人對月亮的認知超乎想像記得小時候,家裡有很多破舊的書櫃,柜子裡有諸如《湯頭歌》、《康熙字典》零散的散頁,以及民國時期的小學課本。我很喜歡讀書,雖然這些書或者被老鼠咬了,或者一翻就會有碎紙掉下來,放學以後沒事兒的時候,還是喜歡去翻一翻這些書。
  •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這背後是什麼科學道理呢?一起來解讀真相吧
    中國古人們對月球情有獨鍾,以月球為引子,出現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比如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等等。對於古人來說,月球是美好的嚮往,但是,由於古人對天文學知識的認知有限,便把月球的圓缺變化認為是天狗食月。
  • 古人是如何知道時間的?他們對月亮的精準判斷,超越人類科技
    古人藉助月亮來準確確認時間 對於人類的祖先,目前研究人員腦海中人就有多個問題尚未找到答案,但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人類的祖先儘管沒能發明鐘錶,但同樣可以藉助一些天體現象,準確的確定時間。
  • 腦洞大開:古人真的在月亮上看到了「玉兔」
    月亮在人類心中是皎潔明淨的美好象徵,而賞月的中秋則成為了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團圓佳節。月球上有什麼?如今我們知道月球只是一個充滿巖石和隕石坑的荒涼星體。然而,在古人的眼裡,月亮上卻有著美麗的嫦娥和搗藥的玉兔。為什麼他們會對這個傳說深信不疑?背後又有著哪些科學道理?
  • 古人早告訴了我們月亮的運行規律,那麼初一的月亮到底有多圓?
    中國人對月亮的情感,有時候是遠遠大於太陽的,在中國古代的神話中,太陽曾經有十個,烤得大地火辣辣的,人們沒辦法生活,幸好出現了后羿射掉了九個,才天下太平,這就可以看出來,人們對太陽還是心存敬畏,甚至是有些害怕的。
  • 古人早就勘破月亮天機,可惜無人相信
    雖然我們看到的月亮是銀白色的,但是其實月球表面非常的暗淡,不過因為反射太陽光的原因,讓它在空中很是顯眼。月亮自古就在很多文學以及藝術作品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的中秋節也是和月亮直接有關的節日。 在中國的古籍中,還記載了一個關於月球的比較離奇的故事。在&34;中記載唐文宗的時候,有一個秀才曾經到嵩山遊玩,但是當時他趕的不巧,去的時候漫天大霧,看不清道路,所以他就迷路了。後來他在找路的時候,看到旁邊的草堆裡躺著一個人,那個人全身閃著銀光,而且旁邊還放著一個白色的包袱。
  • 「嫦娥五號」登月了,那古人筆下的月亮是怎麼樣的呢
    月亮,嬋娟,一個神聖的地方,那裡有嫦娥仙子,那裡有玉兔姑娘,吳剛在那裡砍著桂樹,八戒在那裡流著口水。月亮,也是人們放置相思的地方,相思不只是用來表達愛情,對於親人,對於友人都可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是對於朋友的相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是遊子對於故鄉的思念。
  • 亙古不變的「白玉盤」,古人為月亮創作的詩詞,是現代沒有的浪漫
    月亮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很浪漫的東西,現在關於月亮的文化也一直延續至今。那古人賞月是什麼樣子呢。月在我們中國的文化地位是非常高的,甚至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日月分別稱為太陽太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就是太陽和月亮,代表所有事物和思想的兩個極端,所以我們中國人對日月的崇拜和喜愛。
  • 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
    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時間:2020-10-01 10:48   來源:讀書工 企鵝號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 中秋節秋高氣爽,又有皎潔的圓月和馥鬱的桂花相伴,因此在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裡,它就像春節一樣格外地受到人們的喜愛
  • 古人很早就了解月亮運行規律 每月第一天稱為「朔日」
    導讀:我們的祖先很早就了解了月亮的運行規律,所謂的一個月,就是指月相變化一次所用的時間。在一個月中,頭一天為初一,古人通常稱為「朔日」,這一天,地球上看不見月光。這首《月相變化歌》簡單明了地告訴了我們一月之間月亮的變化,如果想記得更簡單點,那就是:十五六會看到圓月,其它時間沒有。中國人對於月亮的感情,歷來是深厚的。所以,在影視作品中,會有許多月亮的特寫鏡頭。這不,在電影《畫皮》中,蜥蜴妖怪要吃夏冰,被龐勇發現後,就和蜥蜴妖怪打鬥,這時天空中出現了一輪明亮的圓月,畫面倒是挺唯美。
  • 古人眼中的月亮不僅可以紀年,還與身體狀態相關
    陰曆以月亮圓缺來定日期,從完全看不到月亮到滿月再到看不到月亮這個過程大約為29.5天,為了協調好這0.5日造成的偏差,陰曆設置了大小月之分,大月為30天,小月只有29天,一般情況下,一年共有6個大月和6個小月。但這種劃分辦法也造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陰曆12個月加起來只有354天,跟太陽曆產生了時間差,如果不加幹預的話,月份會越跑越快,再過幾年就會出現剛入冬就進入正月的荒唐情況。
  • 古人把月球叫做廣寒宮,為什麼古人知道月球很冷?
    在中國古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知裡,高高在上的月球,常引來無數神往與猜想。特別是月球上那傳說中清冷無比的廣寒宮,更在一代代古人的想像世界裡日益「豐富」起來。可在科技條件落後的古代,古人為何也能感知到月球的「冷」,甚至能憑空想像出一座「廣寒宮」來?這事兒,就得先問天馬行空的中國古代神話——在琳琅滿目的古代神話傳說裡,月球上的一切,都被中國古人「解釋得明明白白」。比如為什麼古人會覺得月球很「冷」?可以看看中國古代神話裡,月球的「來歷」。以《淮南子》記載,月亮就是「積陰之寒氣,久者為水,水氣之精為月」。如此來歷,著實夠「冷」。
  • 中國的月亮神話
    古人很容易注意到月亮每隔30天左右便有圓缺之變,似乎經歷著不斷的重生,因為月亮在自然界中是這種循環規律最明顯的體現;而這種死而復生,在原始文化中也就被理解為永生,因為既然可以復活,也就意味著永遠不死。生命樹使人長生不死(試比較蟠桃、人參果的傳說,以及人參作為使人長壽的「仙草」的觀念),在此基礎上我們也能理解中國月亮神話中的另一個元素:桂樹。中國先秦就已出現許多不死樹的傳說,但卻從未指出那是桂樹,直至南北朝,不少記載中的不死樹也並非桂樹。的確,很難解釋這一點:為什麼嫦娥在月亮中的樹一定得是桂樹而非其他樹種。
  • 「黑色月亮」的存在被證實,古人早已預言,誘發災害引人擔憂
    古人由於缺乏地理和天文知識,經常會將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歸類為與神佛有關的天象,而自古以來,月亮和天上的晨星就是人們最為感到好奇的對象,尤其是月亮
  • 為什麼古人知道月球很冷?古人對於月球的運用走在世界前列
    自從月亮被發現只是地球的衛星後,人們對於月亮也就不那麼好奇了,因為大家知道月亮上是什麼模樣,也知道月亮上冷的可怕。可是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人們是怎麼知道月亮很冷?什麼還能想像出廣寒宮。這樣就能解釋古人為什麼認為月亮是冷的吧。
  • 為什麼古人夜觀天象都要掐指一算?原來月亮裡面隱藏了太多的秘密
    古時候人們其實和月亮之間的互動其實還是挺多的,不僅有節日來慶祝,甚至有些有本事的人還會夜觀天象掐指一算。月亮到底隱藏什麼樣的秘密呢? 其實在古人眼中,天象是會給出很多暗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