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份的尾巴,明天就將迎來全新的8月。如今我們雖以太陽曆紀年,但在歲月劃分上卻重疊著古代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影子。比如星期日也可以叫禮拜天,儘管很多人並不做禮拜。又比如一年12個月的切分辦法起源自羅馬曆,但月份的稱呼卻與我國的陰曆有關。
陰曆以月亮圓缺來定日期,從完全看不到月亮到滿月再到看不到月亮這個過程大約為29.5天,為了協調好這0.5日造成的偏差,陰曆設置了大小月之分,大月為30天,小月只有29天,一般情況下,一年共有6個大月和6個小月。但這種劃分辦法也造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陰曆12個月加起來只有354天,跟太陽曆產生了時間差,如果不加幹預的話,月份會越跑越快,再過幾年就會出現剛入冬就進入正月的荒唐情況。為此,古人想出了加入閏月的辦法,將某些年份設置為13個月(其中一個是閏月),這樣就可以抵消陰陽曆紀年上的不平衡了。
在陰曆基礎上,古人又根據月相變化想出了不同的日子名稱,比如朔日、望日、弦日、晦日,下面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朔日指每月初一,這天晚上我們幾乎看不到月亮。弦日為每月的初七、初八(上弦)以及二十二和二十三(下弦),上弦日的月亮看起來像一把彎弓,下弦日的月亮則像一塊被啃去一半的餅。望日為小月的農曆十五,大月的十六,我們常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其實就跟大小月中的望日變化有關,望日是月亮最圓滿的時候。晦日是每月的最後一天,在大月為農曆三十,在小月為農曆二十九,晦日裡的月亮也幾乎看不見。
月相是太陽光照射在月亮上形成的不同可見區域,但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中,月相的含義還要更為豐富有趣。下面分享的月相文化僅作為民俗知識供大家參考,請勿作為科學依據。
正月晦日送窮神
每年正月的晦日(即農曆正月二十九)被稱為初晦,古代在這一天有送窮神的風俗。窮神是五帝之一的顓頊(zhuān xū)的兒子,平時喜歡穿破破爛爛的衣服,喝稀粥,就算別人送他新衣服他也要弄爛才肯穿,所以大家叫他窮子,傳說他死在了初晦日,後來大家就在這天做粥喝,扔掉破衣服,用柳條和草葉折成車船,在巷口焚燒,名為送窮鬼。唐代詩人姚合就作有幾首送窮詩,其中有云:「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月相與人體
我們知道,女性的月經周期差不多是一個月,與月相變化周期很接近。在中醫文化裡,月相和人體的聯繫就更加緊密了,在《黃帝內經·素問》中有多處提及月亮盈虧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係,比如「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或是「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等等。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月亮既能引起水域的潮汐變化,也能影響人體的「潮汐」,畢竟人體內水分佔了很大的比重,美國精神病學家利伯寫了一部相關著作:《月球作用——生物潮與人的情緒》,其中提到月亮對人身體的影響,比如滿月時人更容易激動,聽起來有種狼人變身的感覺。
總體而言,古代人眼中的身體就像一個迷你宇宙,我們每個人體內都存在著某種意義上的日月運轉和時空交換,無論正確與否,過去的人確實比我們更懂得尊重自然、熱愛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