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眼中的月亮不僅可以紀年,還與身體狀態相關

2021-01-08 空山去

今天是7月份的尾巴,明天就將迎來全新的8月。如今我們雖以太陽曆紀年,但在歲月劃分上卻重疊著古代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影子。比如星期日也可以叫禮拜天,儘管很多人並不做禮拜。又比如一年12個月的切分辦法起源自羅馬曆,但月份的稱呼卻與我國的陰曆有關。

陰曆以月亮圓缺來定日期,從完全看不到月亮到滿月再到看不到月亮這個過程大約為29.5天,為了協調好這0.5日造成的偏差,陰曆設置了大小月之分,大月為30天,小月只有29天,一般情況下,一年共有6個大月和6個小月。但這種劃分辦法也造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陰曆12個月加起來只有354天,跟太陽曆產生了時間差,如果不加幹預的話,月份會越跑越快,再過幾年就會出現剛入冬就進入正月的荒唐情況。為此,古人想出了加入閏月的辦法,將某些年份設置為13個月(其中一個是閏月),這樣就可以抵消陰陽曆紀年上的不平衡了。

在陰曆基礎上,古人又根據月相變化想出了不同的日子名稱,比如朔日、望日、弦日、晦日,下面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朔日指每月初一,這天晚上我們幾乎看不到月亮。弦日為每月的初七、初八(上弦)以及二十二和二十三(下弦),上弦日的月亮看起來像一把彎弓,下弦日的月亮則像一塊被啃去一半的餅。望日為小月的農曆十五,大月的十六,我們常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其實就跟大小月中的望日變化有關,望日是月亮最圓滿的時候。晦日是每月的最後一天,在大月為農曆三十,在小月為農曆二十九,晦日裡的月亮也幾乎看不見。

月相是太陽光照射在月亮上形成的不同可見區域,但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中,月相的含義還要更為豐富有趣。下面分享的月相文化僅作為民俗知識供大家參考,請勿作為科學依據。

正月晦日送窮神

每年正月的晦日(即農曆正月二十九)被稱為初晦,古代在這一天有送窮神的風俗。窮神是五帝之一的顓頊(zhuān xū)的兒子,平時喜歡穿破破爛爛的衣服,喝稀粥,就算別人送他新衣服他也要弄爛才肯穿,所以大家叫他窮子,傳說他死在了初晦日,後來大家就在這天做粥喝,扔掉破衣服,用柳條和草葉折成車船,在巷口焚燒,名為送窮鬼。唐代詩人姚合就作有幾首送窮詩,其中有云:「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月相與人體

我們知道,女性的月經周期差不多是一個月,與月相變化周期很接近。在中醫文化裡,月相和人體的聯繫就更加緊密了,在《黃帝內經·素問》中有多處提及月亮盈虧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係,比如「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或是「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等等。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月亮既能引起水域的潮汐變化,也能影響人體的「潮汐」,畢竟人體內水分佔了很大的比重,美國精神病學家利伯寫了一部相關著作:《月球作用——生物潮與人的情緒》,其中提到月亮對人身體的影響,比如滿月時人更容易激動,聽起來有種狼人變身的感覺。

總體而言,古代人眼中的身體就像一個迷你宇宙,我們每個人體內都存在著某種意義上的日月運轉和時空交換,無論正確與否,過去的人確實比我們更懂得尊重自然、熱愛自然。

相關焦點

  • 深奧莫測,古人觀測天象,總結出來的紀年方法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古人通過觀測天象總結出來的紀年方法。天幹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地支相互匹配,形成了六十次循環一周。將這個規律運用紀年方面,就有了60年一甲子的說法。天幹地支的紀年方法,直到現代在民間還被廣為使用。比如2020年,用天幹地支紀年就是庚子年。
  • 中國古人如何紀年,為什麼現在使用西曆紀年?
    這也是為什麼佛教的輪迴理論和道教的下一世投胎理論最為契合中國人想法的原因——當然,他們其實也是入鄉隨俗,為了契合中國古人心態,為了傳教(弘法),對自己的宗教理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是之謂「入世」。 因為不同於西方人對時間的理解,中國古人的紀年方式有自己的特色。既然時間不是單獨的存在,那麼我們要如何記住呢?
  • 中秋節:古人何時開始崇拜月亮,為什麼喜歡月亮多於太陽
    這一切最後又將歸到月亮上! 八月十五,按照陰曆的紀年,秋已過半!在這個日子裡,月亮是最圓的!自然不能不使人仰望! 在這個賞天上之玉盤,品人間之美餐——月餅的日子裡,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人的月亮崇拜史!
  • 血月是紅色的月亮,但在古人看來,卻與吉兇相關
    7點48分,「初虧」開始,月亮上的缺口越來越大。8點52分,最精彩的全食階段到來了,暗紅色的大圓月高懸空中。報導中所謂的「藍色月亮」,並不是指月亮看起來是藍色的,而是因為西方人習慣稱一個月內的第二個滿月為「藍月」。「血月」指的是紅色的月亮。此時的月色為何是紅的?
  • 古老的「歲星紀年法」,蘊含了古人對天文物候的觀察和理解
    木星木星大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軌道和黃道非常接近。古人進一步觀察,又發現歲星實際上是以六十年為一個運轉大周期的,十二年只是一個小周期,於是又把歲星紀年和天幹地支搭配起來,以六十年為一個周期,以作為對這一紀年法的補救。六十年為周期,比之十二年為周期,要科學得多了。
  • 古人云:太歲頭上動土,大運壓三年,何謂太歲?看完佩服古人智慧
    古人云:太歲頭上動土,大運壓三年,何謂太歲?看完佩服古人智慧不知道各位小時候有沒有聽過這樣的一句話:「竟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你不要命了啊!」。沒錯,這句話通常是家長教訓不聽話的小孩子的時候會說的話。但是各位知道嗎?
  • 「日月盈昃」,同時看月亮,古人為何這麼秀?
    在農曆初一時,月球的酒轉到了地球和太陽的中間,這個時候,因為月亮擋住了太陽照射過來的光線,我們是看不到月亮的,這種現象,我們就叫「朔」。月球繼續繞著地球轉,我們就慢慢的可以看到一個月牙兒,再到地球在中間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一個圓月。這個圓月我們就叫做「望」。
  • 如何快速實現公元紀年向幹支紀年轉換
    幹支紀年是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十天幹部十二地支蘊藏無限的東方文明和智慧有許多特長是現代數字不可替代。了解一點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識還是很重要。先說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別代表了數序為1、2、3、4、5、6、7、8、9、10,還代表了方位五行,分別為木,火,土,金,水五行八卦方位。甲乙代表東方,丙丁代表南方,戊己代表中間土,庚辛代表西方金,壬癸代表北方水。
  • 古人如何「觀象授時」
    古人立杆測景(影),杆影每個時辰(2小時)移動30°,對應太陽每個時辰在天空中西移30°。所以看見太陽的位置,當可確定時間。一日辰、昏兩刻,日影端點連線即是東西方向,與此垂直者即為南北向。最早的方向定義也來源於觀察太陽的運行。古人看到太陽,也可以判定方向。  二、「年」的時間概念  古人察覺日出的方位隨季節而變化。
  • 為什麼古人夜觀天象都要掐指一算?原來月亮裡面隱藏了太多的秘密
    古時候人們其實和月亮之間的互動其實還是挺多的,不僅有節日來慶祝,甚至有些有本事的人還會夜觀天象掐指一算。月亮到底隱藏什麼樣的秘密呢? 其實在古人眼中,天象是會給出很多暗示的。
  • 中國歷史上的四種紀年法
    這就是公元紀年法。 我國從1949年起開始採用公元紀年,現在的教材實際上也是把各種紀年方法換算成公元紀年來表達歷史時間的,因此,公元紀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紀年方法。 與公元紀年相關的兩個概念是"世紀"和"年代"。每一個世紀為100年,從理論上講,公元1年~公元100年為一世紀,公元101年~公元200年為第二世紀,…….
  • 古人眼中的太空世界原來是這樣……
    如今,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豐碩成果,「嫦娥號」奔月讓靈藥不再神秘;「玉兔號」在月球上尋蟾折桂;「天宮對接」讓世人得知「天上宮闕」……太空已漸漸揭開神秘的面紗,在古人眼中,它又有著怎樣浪漫的幻想?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嫦娥》李商隱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吳融落盡紅芳春意闌,綠蕪空鎖闢疆園。嫦娥斷影霜輪冷,帝子無蹤淚竹繁。
  • 為何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因而他們眼中的"時間",是一種依照神的旨意行事的"神話時間"。而在"神話時間"之外,人們還通過勞作摸索出了另一套"曆法時間"。曆法是人們在生產實踐之中為了適應農耕生活而規定下來的。很早之前,通過日升日落,古人已經有了關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對"日子"的認識。
  • 元旦節假日與公元紀年
    凱撒紀念與耶穌誕辰非節氣紀年,雖為世界公用,與中華幹支紀年己亥新年無關。言紀時可也,非年之謂也。公元是「公曆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曆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表示,意為「主的生年」。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表示,意為「基督以前」。
  • 從古至今紀年法的由來?
    五人墓碑記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幹支列後。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春(shen)年號,「丙申」是幹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幹支紀年;《祭妹文》「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丁亥"是幹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洽″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幹支紀年。
  • 中國古人何以對月亮情有獨鍾
    一、「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月亮與歷史月亮,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宇宙精靈,《史記天官書》雲:「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神也。」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來說明四季,春屬木,夏屬火,夏秋之交屬土,秋屬金,冬屬水。秋天,月亮最明、最清晰,所以是「金之神」。
  • 2000多年前,怎麼知道的月亮不發光?古人對月亮的認知超乎想像
    開始的時候,我還想著原來在康熙年間,人們就已經知道月亮不發光,反射的是太陽光了,真了不起。等後來再大一點,學到歷史課本,才知道這樣的記載是在《左傳》裡,而《左傳》則是2000多年前先秦時期一本重要的歷史書。也就是說,我們的祖先,至少在兩千多年前,可能就知道月亮不發光,反射的是太陽光。
  • 月有陰晴圓缺 古人為何對月亮情有獨鍾
    人們在生活中崇拜、敬畏月亮,在文學作品中則大量描寫、詠嘆月亮。月亮,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宇宙精靈,《史記天官書》云:「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神也。《史記天官書》雲:「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神也。」月亮早期的IP形象都跟神話、玄學有關。古代天子春天要祭拜太陽,秋天要祭拜月亮。祭拜太陽是在早上,祭拜月亮是在晚上。月亮最早成了神明的代言人。中國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來說明四季,春屬木,夏屬火,夏秋之交屬土,秋屬金,冬屬水。秋天,月亮最明、最清晰,所以是「金之神」。
  • 孩子眼中的月亮 濃情九月話仲秋
    大人眼中的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賞月的時候滿是情思。那麼孩子眼中的月亮是什麼樣子呢?我想摘下八月十五的月亮變成盤子裡圓圓的月餅爸爸媽媽再也不用仰頭就能看到家鄉媽媽說每個小寶寶都是天上的星星那誰是月亮呢?可能是我上輩子的媽媽,她還想一直看著我長大我想在月亮上蓋大房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我的朋友們住在一起多開心我也再也不用和爸爸媽媽擠一張床
  • 辛德勇:豬尾鼠頭談十二生肖紀年的淵源
    按照十二生肖紀年法,今天是豬年的最後一天,一過午夜,也就進入了鼠年,這也可以稱之為「豬尾鼠頭」。其實明天不僅是鼠年第一天,這個鼠年,在十二生肖紀年法中,也是排在最前面的那一年。所以,現在來談談十二生肖紀年法的淵源,也算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時候。其實關於這一問題,南宋末年人王應麟,早就做過一個很好的考證:愚按「吉日庚午,既差我馬」,午為馬之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