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離騷》,開頭就有一句「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讀《資治通鑑》,開篇就有「起著雍攝提格,盡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這樣的句子。「攝提」,「著雍攝提格」,「玄黓困敦」,這些古裡古怪、佶屈聱牙的詞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這是古代的一種紀年法。
我國歷史上,在最常見的幹支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紀年法之外,還有一種非常古老的紀年法,就是「歲星紀年法」。
一、歲星紀年法如何紀年
歲星就是木星。《說文解字》裡說:「歲,木星也。越歷二十八宿,宣遍陰陽,十二月一次。」木星每十二年運行一周,所以人們稱木星為「歲星」或「太歲」,既是星辰,也是中國民間奉祀的神祇之一。
中國古人何時對歲星開始觀察,我們已經無法詳細知道了,但至少在西周初年就有了對它的確切記載。1976年出土的「武王徵商簋」腹內底鑄有四行銘文,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武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又商……」
歷史學家張政烺先生翻譯說:武王徵伐紂王,在歲星處於合適位置的甲子日清晨,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
這是我們現在可以看見的最早的關於歲星的記載,歲星被作為出徵大吉的預兆,可見當時的古人已經很純熟地把它運用到天象佔卜之中了。
木星大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軌道和黃道非常接近。它每年要行經一個特定的星空區域,古人觀察到這一點,給每一星空區域起了一個特定的名稱,稱之為「十二次」,然後用「十二次」來紀年,就是「歲星紀年法」。
但事實上,歲星並不是12年繞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動的範圍會比一個星次稍微多一點,累積到86年,就會多走一個星次,這種情況叫「超辰」或「超次」。
這種相對較簡單的紀年法在上古時期曾被廣泛採用,古人給「十二次」分別取了名為:「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如果歲星在某一年運行至某一區域,這一年就記為「歲在某某」。比如《國語·晉語四》記載的「君之行也,歲在大火」,就是採用的歲星紀年法。
但這種紀年法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因為它十二年循環一次,十二年後,又會有一個同樣的年份,相對於漫長的歷史,十二年是一個很短的周期,因此,「歲在某某」的說法就產生了準確年份指代不清的弊端。
古人進一步觀察,又發現歲星實際上是以六十年為一個運轉大周期的,十二年只是一個小周期,於是又把歲星紀年和天幹地支搭配起來,以六十年為一個周期,以作為對這一紀年法的補救。六十年為周期,比之十二年為周期,要科學得多了。
《爾雅·釋天》裡記載:
十天幹: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
十二地支: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
上文提到的《資治通鑑》是一部通史,採用的就是這種歲星紀與幹支紀年相結合的紀年方法,比如開篇的「起著雍攝提格,盡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意思是從戊寅年起,到壬子年止,共計35年。
二、淺釋歲星紀年法的十二歲名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法類於地。」(《史記·天官書》)歲星紀年法既體現了古人對天文星象的觀察,也體現了古人對大自然萬物生長的理解。
歲星紀年法依據天象來標記時間,本質上就是一種觀象授時,這毋庸贅言;而它那些稀奇古怪的名稱,「攝提格」、「執徐」、「大荒落」等等,其實也體現了古人對萬物生長的理解(也有人認為,這些怪異的名稱,像是音譯,因此推測,歲星紀年方法並不是中原文明的產物,而是源於其他文化,或者是南方的其他民族)。
歲星紀年法和十二地支相配的名稱被稱作「十二歲名」。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五星佔》,證明了至少在戰國時代已經有了歲星紀年「十二歲名」。這十二個名稱都和天文物候有關。
《爾雅·釋天》:「太歲在寅曰攝提格。」「攝提格」這個詞語有什麼含義呢?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裡說:「攝提者,直鬥杓所指,以建時節,故曰『攝提格』。」 「鬥杓」指北鬥第五、六、七顆星,「攝提」就是指,「攝提格」就是這幾顆星所指的位置。可見司馬遷認為這個詞和天象觀察有關。而司馬貞在《史記索隱》裡則說:「太歲在寅,歲星正月晨出東方。 李巡云:『言萬物承陽起,故曰攝提格。格,起也。』」「萬物承陽起」,就是萬物吸收陽氣開始生長,這又是物候觀察了。關於這個詞,古人還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大多均和天文物候有關,此處不贅。
《爾雅·釋天》:「(太歲)在卯曰單閼。」《史記·天官書》說:「單閼歲,歲陰在卯、星居子。」 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用李巡的話說:「陽氣推萬物而起,故曰單閼。」 「陽氣推萬物而起」,就是說萬物吸收陽氣,已近繁茂。
《爾雅·釋天》:「(太歲)在辰曰執徐。」 陸德明的釋文引用李巡的話說:「執,蟄也。徐,舒也。言蟄物皆敷舒而出,故曰執徐也。」他認為,「執徐」就是「蟄物皆敷舒」,原本蟄伏的萬物在大自然中舒展開來,持續茁壯生長。
《爾雅·釋天》:「(太歲)在巳曰大荒落。」高誘註:「荒,大也。方萬物皆熾盛而大出,霍然落落大布散。」《史記·天官書》:「大荒駱歲:歲陰在巳,星居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引用姚察的話說:「言萬物皆熾盛而大出,霍然落之,故云荒落也。」「荒」就是大,「荒落」是說萬物熾盛聚集,「大」是修飾語,。所以,「大荒落」就是說萬物已經長成,正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
《爾雅·釋天》:「(太歲)在午曰敦牂。」 郝懿行義疏:「《佔經》引李巡云:『言萬物皆茂壯,猗那其枝,故曰敦牂。』」張守節在《史記正義》裡說:「孫炎注《爾雅》云:敦,盛也。牂,壯也。言萬物盛壯也。」「敦牂」,就是「盛壯」或「茂壯」,是指萬物盛大繁茂。
《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 郝懿行義疏:「協洽者,《佔經》引李巡云:『言陰陽化生,萬物和合,故曰協洽。協,和也;洽,合也。』 孫炎 云:『物生和洽含英秀也。』」《淮南子·天文訓》:「太陰在未,歲名曰協洽。」 高誘註:「協,和;洽,合也。言陰欲化,萬物和合。」「協洽」就是「和諧」「調和」,就是指萬物成熟。
《爾雅·釋天》:「(太歲)在申曰涒灘。」張守節《史記正義》:「孫炎 注《爾雅》云:『涒灘,萬物吐秀傾垂之貌也。』」「萬物吐秀傾垂」,是說萬物都已成就,開花結果,傾吐了最後的繁盛之後,開始走向衰敗。
《爾雅·釋天》:「(太歲)在酉曰作噩。」「作噩」也作「作鄂」,高誘注《淮南子·天文訓》:「作鄂,零落也。萬物皆陊落。」張守節《史記正義》:「李巡云:『作鄂,萬物皆落枝起之貌也。』」「作噩」是「物熟」「物老」的意思,就是萬物由成熟開始衰老。
《爾雅·釋天》:「(太歲)在戌曰閹茂。」「閹茂」也作「掩茂」,《淮南子·天文訓》:「掩茂之歲,歲小飢,有兵,蠶不登,麥不為,菽昌,民食七升。」 高誘註:「掩茂,掩蔽茂冒也,言萬物皆蔽冒。」就是說萬物的茂盛時期已經過去,開始衰滅。
《爾雅·釋天》:「(太歲)在亥曰大淵獻。」 郝懿行義疏:「大淵獻者,《佔經》引李巡云:『言萬物落於亥,大小深藏屈近陽,故曰淵獻。淵,藏也;獻,近也(當作迎)。』」「大淵獻」就是,萬物深藏,以迎接下一次的萌發。
《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淮南子·天文訓》:「困敦之歲,歲大霧起,大水出。」 高誘註:「困,混;敦,沌也。言陽氣皆混沌,萬物牙櫱也。」所以,「困敦」就是「混沌」,陰陽混沌,萬物深藏,準備滋生萌發。
《爾雅釋天》:「(太歲)在醜曰赤奮若。」《淮南子·天文訓》:「太陰在醜,名曰赤奮若,歲星舍尾、箕。」「赤奮若」,就是氣運奮迅而起,萬物無不若其性。萬物萌發之後,可以由著性子奮力生長。
歲星紀年「十二歲名」可以對應一年之中的十二個月,也可對應一天之中的十二個時辰。從它的名稱上,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深刻觀察和理解。
三、歲星紀年法的衰落
漢武帝之前,我國主要採用歲星紀年法,但在西漢初年,幹支紀年法已經萌芽,並被逐漸採用(單純的幹支紀年法起源於何時尚有爭論,一般認為漢朝開始普遍使用)。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在顓頊曆上,太歲在丙子,太初曆用歲星「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曆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由此可知,當時處於幹支紀年法和歲星紀年法使用的一個轉換時期,所以產生了一些混亂。
幹支紀年法從王莽時期開始全面使用,到了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
從此,歲星紀年法逐漸被幹支紀年法和年號紀年法等取代,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我們只能在極少數文獻(比如《資治通鑑》)中見到它的身影了。我們現在經常可以在典籍中看到「歲在某某」的說法,早期的是歲星紀年,比如《國語》裡的「歲在大火」,對照歲星紀年即可;而後期典籍的「歲在某某」,則往往是幹支紀年法,比如《蘭亭集序》就有「歲在癸丑」的句子。
抬頭仰望星空,歲星還在一如既往地運行,而歲星紀年法這種古老的紀年法也不應該被我們忘記,因為它代表著古人對天地宇宙、萬物生長的觀察和理解,閃爍著古人的智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