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歲星紀年法」,蘊含了古人對天文物候的觀察和理解

2021-01-10 萬卷縱橫眼欲枯

讀《離騷》,開頭就有一句「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讀《資治通鑑》,開篇就有「起著雍攝提格,盡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這樣的句子。「攝提」,「著雍攝提格」,「玄黓困敦」,這些古裡古怪、佶屈聱牙的詞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這是古代的一種紀年法。

我國歷史上,在最常見的幹支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紀年法之外,還有一種非常古老的紀年法,就是「歲星紀年法」。

歲星紀年法

一、歲星紀年法如何紀年

歲星就是木星。《說文解字》裡說:「歲,木星也。越歷二十八宿,宣遍陰陽,十二月一次。」木星每十二年運行一周,所以人們稱木星為「歲星」或「太歲」,既是星辰,也是中國民間奉祀的神祇之一。

中國古人何時對歲星開始觀察,我們已經無法詳細知道了,但至少在西周初年就有了對它的確切記載。1976年出土的「武王徵商簋」腹內底鑄有四行銘文,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武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又商……」

歷史學家張政烺先生翻譯說:武王徵伐紂王,在歲星處於合適位置的甲子日清晨,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

這是我們現在可以看見的最早的關於歲星的記載,歲星被作為出徵大吉的預兆,可見當時的古人已經很純熟地把它運用到天象佔卜之中了。

木星

木星大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軌道和黃道非常接近。它每年要行經一個特定的星空區域,古人觀察到這一點,給每一星空區域起了一個特定的名稱,稱之為「十二次」,然後用「十二次」來紀年,就是「歲星紀年法」。

但事實上,歲星並不是12年繞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動的範圍會比一個星次稍微多一點,累積到86年,就會多走一個星次,這種情況叫「超辰」或「超次」。

這種相對較簡單的紀年法在上古時期曾被廣泛採用,古人給「十二次」分別取了名為:「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如果歲星在某一年運行至某一區域,這一年就記為「歲在某某」。比如《國語·晉語四》記載的「君之行也,歲在大火」,就是採用的歲星紀年法。

歲星紀年法「十二次」

但這種紀年法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因為它十二年循環一次,十二年後,又會有一個同樣的年份,相對於漫長的歷史,十二年是一個很短的周期,因此,「歲在某某」的說法就產生了準確年份指代不清的弊端。

古人進一步觀察,又發現歲星實際上是以六十年為一個運轉大周期的,十二年只是一個小周期,於是又把歲星紀年和天幹地支搭配起來,以六十年為一個周期,以作為對這一紀年法的補救。六十年為周期,比之十二年為周期,要科學得多了。

《爾雅·釋天》裡記載:

十天幹: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

十二地支: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

上文提到的《資治通鑑》是一部通史,採用的就是這種歲星紀與幹支紀年相結合的紀年方法,比如開篇的「起著雍攝提格,盡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意思是從戊寅年起,到壬子年止,共計35年。

木星

二、淺釋歲星紀年法的十二歲名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法類於地。」(《史記·天官書》)歲星紀年法既體現了古人對天文星象的觀察,也體現了古人對大自然萬物生長的理解。

歲星紀年法依據天象來標記時間,本質上就是一種觀象授時,這毋庸贅言;而它那些稀奇古怪的名稱,「攝提格」、「執徐」、「大荒落」等等,其實也體現了古人對萬物生長的理解(也有人認為,這些怪異的名稱,像是音譯,因此推測,歲星紀年方法並不是中原文明的產物,而是源於其他文化,或者是南方的其他民族)。

歲星紀年法和十二地支相配的名稱被稱作「十二歲名」。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五星佔》,證明了至少在戰國時代已經有了歲星紀年「十二歲名」。這十二個名稱都和天文物候有關。

《爾雅·釋天》:「太歲在寅曰攝提格。」「攝提格」這個詞語有什麼含義呢?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裡說:「攝提者,直鬥杓所指,以建時節,故曰『攝提格』。」 「鬥杓」指北鬥第五、六、七顆星,「攝提」就是指,「攝提格」就是這幾顆星所指的位置。可見司馬遷認為這個詞和天象觀察有關。而司馬貞在《史記索隱》裡則說:「太歲在寅,歲星正月晨出東方。 李巡云:『言萬物承陽起,故曰攝提格。格,起也。』」「萬物承陽起」,就是萬物吸收陽氣開始生長,這又是物候觀察了。關於這個詞,古人還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大多均和天文物候有關,此處不贅。

古代星圖模擬

《爾雅·釋天》:「(太歲)在卯曰單閼。」《史記·天官書》說:「單閼歲,歲陰在卯、星居子。」 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用李巡的話說:「陽氣推萬物而起,故曰單閼。」 「陽氣推萬物而起」,就是說萬物吸收陽氣,已近繁茂。

《爾雅·釋天》:「(太歲)在辰曰執徐。」 陸德明的釋文引用李巡的話說:「執,蟄也。徐,舒也。言蟄物皆敷舒而出,故曰執徐也。」他認為,「執徐」就是「蟄物皆敷舒」,原本蟄伏的萬物在大自然中舒展開來,持續茁壯生長。

《爾雅·釋天》:「(太歲)在巳曰大荒落。」高誘註:「荒,大也。方萬物皆熾盛而大出,霍然落落大布散。」《史記·天官書》:「大荒駱歲:歲陰在巳,星居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引用姚察的話說:「言萬物皆熾盛而大出,霍然落之,故云荒落也。」「荒」就是大,「荒落」是說萬物熾盛聚集,「大」是修飾語,。所以,「大荒落」就是說萬物已經長成,正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

《爾雅·釋天》:「(太歲)在午曰敦牂。」 郝懿行義疏:「《佔經》引李巡云:『言萬物皆茂壯,猗那其枝,故曰敦牂。』」張守節在《史記正義》裡說:「孫炎注《爾雅》云:敦,盛也。牂,壯也。言萬物盛壯也。」「敦牂」,就是「盛壯」或「茂壯」,是指萬物盛大繁茂。

《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 郝懿行義疏:「協洽者,《佔經》引李巡云:『言陰陽化生,萬物和合,故曰協洽。協,和也;洽,合也。』 孫炎 云:『物生和洽含英秀也。』」《淮南子·天文訓》:「太陰在未,歲名曰協洽。」 高誘註:「協,和;洽,合也。言陰欲化,萬物和合。」「協洽」就是「和諧」「調和」,就是指萬物成熟。

木星

《爾雅·釋天》:「(太歲)在申曰涒灘。」張守節《史記正義》:「孫炎 注《爾雅》云:『涒灘,萬物吐秀傾垂之貌也。』」「萬物吐秀傾垂」,是說萬物都已成就,開花結果,傾吐了最後的繁盛之後,開始走向衰敗。

《爾雅·釋天》:「(太歲)在酉曰作噩。」「作噩」也作「作鄂」,高誘注《淮南子·天文訓》:「作鄂,零落也。萬物皆陊落。」張守節《史記正義》:「李巡云:『作鄂,萬物皆落枝起之貌也。』」「作噩」是「物熟」「物老」的意思,就是萬物由成熟開始衰老。

《爾雅·釋天》:「(太歲)在戌曰閹茂。」「閹茂」也作「掩茂」,《淮南子·天文訓》:「掩茂之歲,歲小飢,有兵,蠶不登,麥不為,菽昌,民食七升。」 高誘註:「掩茂,掩蔽茂冒也,言萬物皆蔽冒。」就是說萬物的茂盛時期已經過去,開始衰滅。

《爾雅·釋天》:「(太歲)在亥曰大淵獻。」 郝懿行義疏:「大淵獻者,《佔經》引李巡云:『言萬物落於亥,大小深藏屈近陽,故曰淵獻。淵,藏也;獻,近也(當作迎)。』」「大淵獻」就是,萬物深藏,以迎接下一次的萌發。

《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淮南子·天文訓》:「困敦之歲,歲大霧起,大水出。」 高誘註:「困,混;敦,沌也。言陽氣皆混沌,萬物牙櫱也。」所以,「困敦」就是「混沌」,陰陽混沌,萬物深藏,準備滋生萌發。

浩瀚星空

《爾雅釋天》:「(太歲)在醜曰赤奮若。」《淮南子·天文訓》:「太陰在醜,名曰赤奮若,歲星舍尾、箕。」「赤奮若」,就是氣運奮迅而起,萬物無不若其性。萬物萌發之後,可以由著性子奮力生長。

歲星紀年「十二歲名」可以對應一年之中的十二個月,也可對應一天之中的十二個時辰。從它的名稱上,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深刻觀察和理解。

三、歲星紀年法的衰落

漢武帝之前,我國主要採用歲星紀年法,但在西漢初年,幹支紀年法已經萌芽,並被逐漸採用(單純的幹支紀年法起源於何時尚有爭論,一般認為漢朝開始普遍使用)。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在顓頊曆上,太歲在丙子,太初曆用歲星「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曆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由此可知,當時處於幹支紀年法和歲星紀年法使用的一個轉換時期,所以產生了一些混亂。

幹支紀年法從王莽時期開始全面使用,到了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法

從此,歲星紀年法逐漸被幹支紀年法和年號紀年法等取代,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我們只能在極少數文獻(比如《資治通鑑》)中見到它的身影了。我們現在經常可以在典籍中看到「歲在某某」的說法,早期的是歲星紀年,比如《國語》裡的「歲在大火」,對照歲星紀年即可;而後期典籍的「歲在某某」,則往往是幹支紀年法,比如《蘭亭集序》就有「歲在癸丑」的句子。

抬頭仰望星空,歲星還在一如既往地運行,而歲星紀年法這種古老的紀年法也不應該被我們忘記,因為它代表著古人對天地宇宙、萬物生長的觀察和理解,閃爍著古人的智慧光芒。

相關焦點

  • 古人如何「觀象授時」
    《堯典》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時期古人已確定回歸年長度為366日,即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的時間,這就形成了「年」的概念。春秋時期,更加精確測定回歸年長度為365又1/4日。  中國古代紀年的方法經歷了幾次變更,既與皇權統治相關,又與天文曆法相關,有時是多種紀年方法並用的。  1. 帝王紀年法   殷商和西周時期,依商王、周王在位年數來紀年。
  • 中國古人如何紀年,為什麼現在使用西曆紀年?
    因為不同於西方人對時間的理解,中國古人的紀年方式有自己的特色。既然時間不是單獨的存在,那麼我們要如何記住呢?當然是以發生的那些大歷史事件(眾所周知)來作為相對應的標誌。而這些事件連續不斷地發生,就好像改年號——這也是大事——通過一些大事的發生來循環變化年號,方便我們記憶時間和發生的事情。
  • 天文學是觀測的科學,我國古代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儀器是這個!
    我國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儀器是圭表。在地面上垂直豎立一根竿子,高八尺,叫作「表」,立竿則影見;用來量度影的長短的工具,叫作「圭」。立竿測影的這套工具統稱「圭表」。在陶寺遺址也出土了測影所用的圭尺。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天文儀器,用來觀測太陽的方位。另一類可以觀測研究太陽、月亮、恆星行星等幾乎所有天體運動規律的儀器是「儀象」。
  • 從古至今紀年法的由來?
    該紀年法始於漢朝,與年號紀年法同時並用。如公元184年為東漢中平元年甲子。《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土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
  • 二十四節氣,歲差、歲差紀年法
    有學者依據「歲差紀年法」推知:「堯帝所處的時代,當據虞喜所處年代,約2700年前,亦即:據虞喜39-49歲盛年期的326-336年,上推2700年,約略可知:堯帝所處年代,應為西元前2374-前2364年前後,與北宋邵雍《皇極經世》推算堯帝即位元年為西元前2357
  • 深奧莫測,古人觀測天象,總結出來的紀年方法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古人通過觀測天象總結出來的紀年方法。天幹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地支相互匹配,形成了六十次循環一周。將這個規律運用紀年方面,就有了60年一甲子的說法。天幹地支的紀年方法,直到現代在民間還被廣為使用。比如2020年,用天幹地支紀年就是庚子年。
  • 幹支紀年法的來歷及紀年方法
    「庚子」和「辛丑」都屬於中國古代的幹支紀年法 那麼幹支紀年法究竟源於何時,其誰創始,如何紀年?每當新春蒞臨,走親訪友之際,同仁相聚,促膝閒談之時,時不時要扯起這個話題。上下五千年,歷史萬萬千,由於年代久遠,歷來眾說紛紜。
  • 天上星星如此多,古人為何偏愛北鬥七星?
    古人對北鬥七星不僅是偏愛,簡直就是崇拜,這與華夏古老的農耕文明密不可分。為了更好開展農畜生產,從上古時期開始,先民們便觀察天文星象,探索物候變化,而華夏文明的主要源頭在黃土高原一帶,炎帝、黃帝均發源於此,該地區夜空高照的正是北極星和北鬥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北鬥七星自然成為被觀察、研究的首選對象,久而久之,成為先民最愛。
  • 中國歷史上的四種紀年法
    一、公元紀年法 公元紀年,也稱公曆紀年,或基督紀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這就是公元紀年法。 我國從1949年起開始採用公元紀年,現在的教材實際上也是把各種紀年方法換算成公元紀年來表達歷史時間的,因此,公元紀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紀年方法。 與公元紀年相關的兩個概念是"世紀"和"年代"。
  • 辛德勇:豬尾鼠頭談十二生肖紀年的淵源
    明白了這些基本原理,大家也就很容易理解,我在這裡談論的「十二生肖紀年法的淵源」,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以後來作為生肖的這十二種動物與子醜寅卯各個地支形成固定搭配的時間這一問題,而宋人王應麟上述論述,是我所見古人相關論述中做得最好的一個。所以,下面就以此為基礎,來展開我的分析。
  • 傳統節俗緣何與歲時節令相應和
    中國早期的時間概念,是和古人對自然、天文的觀察相聯繫的。對不同天體的觀察,可以產生出不同的曆法。例如,對太陽運行軌跡的觀察,可以產生太陽曆;對月亮盈缺的周期變化,可以產生出太陰曆。另外,根據北鬥星鬥柄的指向,也可以確定季節。
  • 古人是如何設立觀測天文機構的?
    清朝時將會受到杖刑,同時,將研習者充公,作為天文生編入國家天文機構。更有內容的觀測,來自所謂「五星、七政」。「五星」即五顆肉眼可見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七政」是在「五星」 的基礎上增加太陽和月亮。對他們的觀察,離不開對他們所在位置的描述。這就是恆星觀測的第二部分內容。
  • 老楊的幹支紀年計算法
    轉自公眾號:老楊視聽說作者:老楊記得以前高中時候,語文考卷裡有道題目:幹支紀年法中,已知20記得以前高中時候,語文考卷裡有道題目:幹支紀年法中,已知2000年是庚辰年,那麼2008年是_______年。
  • 中國「最美隕石」,比地球還要古老,發現者隱瞞專家偷偷賣到美國
    古人通過觀察星空,理解星體的運行法則,計算出時節的更替,物候的遞嬗,與農業的興起緊密相關。而另一方面,古人又認為看到流星是不祥之兆,可能會帶來厄運,至今仍常掛嘴邊損人的「掃把星」一詞,可以追溯到商代。當然,現代人都了解流星其實就是在宇宙中流浪的星體和塵碎塊,當它們受地球引力的攝動墜入大氣塵後,未燃燒殆盡的物質就成了隕石。有科學家猜測,地球上的生命和水源就是隕石帶過來的。
  • 天文星象在古代象徵著什麼,對人類又有什麼幫助?
    另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根據現有可信的史料來看,殷商時代的甲骨刻辭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記載,《尚書》《詩經》《春秋》《左傳》《國語》《爾雅》等書有許多關於星宿的敘述和豐富的天象記錄,《史記》有《天官書》,《漢書》有《天文志》。我們可以說遠在漢代我國的天文知識就已經相當豐富了。
  • 【二十四節氣】之小雪的天文物候及民俗
    天文小雪,位於黃經240°,這天的太陽直射點位於S20°15′。漫長的極夜將靠近北極圈,覆蓋N69°45′以北的地區,而在我國,緯度為N39°56′的北京此時的白晝將不足10個小時。